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马京雪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曹东义师徒每日一讲散记

[复制链接]
2121
 楼主| 发表于 2022-9-27 20:16:25 | 只看该作者
今天晚上(2022年9月21日)的空中课堂,由刘敬章主任继续与大家一起学习张晓彤先生的著作《中医沉思录》的内容,题目是从文化与科学的角度论中西医结合。

中医学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对中华民族繁衍昌盛所做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是举世公认的。应该说,在西方传教士把西医学带到中国,缺少对东西方文化与科学进行全面的,理智的比较和研究,却片面的把挨打归结为落后,进而把这一结论强加给整个传统文化与科学,于是,崇洋媚外与民族虚无主义成为了鸦片战争以后相当长时间里中国人的特殊心态。五四运动在请进德先生和赛先生的同时,却在反封建的旗帜下提出了全面反传统的口号,尽管全盘西化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成为五四运动以后中国学术界长期争论的课题,然而,争论归争论,“传统的便是落后的、过时的、简单而又幼稚的”思维定式,像幽灵一样长期困扰着中国传统文化与科学,以至于时至今日仍然步履维艰,难以振兴,尤其令人难堪的是,泼在传统文化上的脏水还在继续荡漾,常使人愤慨不已,而又无可奈何。
请大家批评指正。
              祝贺河北中医刘敬章主任在孟村回族自治县中医院讲座成功!他与大家一起继续学习了张晓彤先生的著作《中医沉思录》关于东西方文化、医学碰撞,以及是否可以结合的问题。
       在西方的中世纪,政教合一,神权曾经摧残过不少科学家,布鲁诺、伽里略都是例证,曾经的文艺复兴运动,把科学从宗教裁判所下解放出来。科学昌明之后,也没有把制造中世纪黑暗的宗教取消,而是“和平共处”,宗教只管思想,大家的事情是大家的事情,科学是科学,各行其是,互不妨碍。
科学传入中国,在很多人的眼里,科学就变成了“能解决一切问题”的神,成了真理和正确的化身,把科学变成了“宗教裁判所”,凡是不符合科学的,都打成“伪科学”,然后加以取消。科学成了执法者的棍子,动不动就拿“科学的大棒子”打人。其实,医学是给人治疗疾病的,是否属于科学并不重要。科学不过是分科之学,是人类追求真理的手段,认识真理的知识体系,而不是真理的裁判。
科学不是万能的,夸大科学的作用,把它变成真理的标准,实际上是把科学错位为“伪科学”。
感谢刘敬章主任的讲座与分享。

2122
 楼主| 发表于 2022-9-27 20:20:07 | 只看该作者
各位朋友,各位同道:
        大家好!
        我是河北中医学院药学院张慧康。
        今晚(2022年9月22日)我们将以《本草三家合注》为主要参考书目,来共同学习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神农本草经》。今天要分享的是《神农本草经》中的“天名精”“香蒲”“苍耳子”三味药。
        请师父、各位师兄师姐们不吝指教!

敬请期待张慧康讲述和分享!
        祝贺河北中医学院药学院张慧康硕士讲座成功!他以《本草三家合注》为主要参考书目,分享了《神农本草经》中的“天名精”“香蒲”“苍耳子”三味药。
        天名精,别名:茢甄、豕首、麦句姜、虾蟆蓝、天芜菁、天门精、玉门精、彘颅、蟾蜍兰、觐、地菘、天蔓菁、葵松、鹿活草、杜牛膝、皱面草、皱面地菘草、鹤虱草、母猪芥、蚵蚾草、土牛膝、鸡踝子草、野烟九、山烟、野叶子烟、癞格宝草、癞蟖草、挖耳草、癞头草、癞蛤蟆草、臭草。
性味:味苦;辛;性寒。归经:归肝经;肺经。
功能:清热;化痰;解毒;杀虫;破瘀;止血。
        香蒲,别 称:水蜡烛、东方香蒲、蒲黄、蒲草。
蒲黄有止血,化瘀,通淋等功效。
苍耳子,属于一种祛风湿中药,主治:发散风寒,通鼻窍,祛风湿,止痛。此外,苍耳草或全草亦可药用,但苍耳为有毒植物,以果实为最毒,使用须严格遵照医嘱。
       感谢张慧康硕士的讲述和分享!

2123
 楼主| 发表于 2022-9-27 20:20:57 | 只看该作者
尊敬的曹东义老师好,尊敬的各位师兄师姐、中医同道,大家晚上好,我是上海的黄小平,今天晚上和大家学习名中医之路,

《山东中医学院学报》创办“名老中医之路”专栏,陆续发表一些名老中医谈治学经验的文章,这有助于鼓励我们中医师进一步下苦功深入研究和精通中医药学,而这正是我们当应努力的方向。

我们今晚(2022年9月23日)学习任应秋先生的名老中医之路!
题目叫
“我的治学门径和方法”

任应秋(1914~),字鸿宾,四川江津县人。幼年读经,十三经皆能成诵少年时问难于经学大师廖季乎,打下了治学的坚实基础。十七岁开始学医,二十三岁就学于上海中国医学院,并得到沪上名医丁仲英、曹颖甫、陆渊雷等人指教,但因日寇侵华,未及卒业,旋回四川,一面业医,一面执教于高
级中学。解放后,先执教于重庆市中医学校兼教务主任,后于一九五七年调北京中医学院任教。先后任卫生部学术委员会委员、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医专业组成员、中医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北京中医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北京中医学院各家学说教研室主任、《医学百科全书中医基础理论分卷》主编、《中医历代名医精华》主编等职。五十年来,穷治医经,精研医理,孜孜不倦地獻身于中医事业,在理论研究和临床方面都取得显著成就,对整理、继承和发扬祖国医学遗产做出了重大贡献。

请曹东义老师给予指导!
      祝贺上海的黄小平院长讲座成功,他和大家学习了《名中医之路》关于任应秋先生的事迹。
       任应秋先生出生在1914年,比邓铁涛先生年长两岁,那是一个很不幸的年代,对于中医更是如此,因此,任应秋先生早年的遭遇很不好,对于中医学的认识也受时代的影响,其学术思想发展演变,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 1949年以前,中医一直处在被岐视、排斥的地位,政府采取取缔和废止中医的政策。中医界很多有识之士,为中医事业的生存而努力,为争取中医合法地位而献身,发展中医学术,发展中医教育。任应秋在上海就读期间,曾受诲于"中医科学化"的倡导者陆渊雷先生,对陆氏之谈大加称允,遂效其法,以"中医科学化"为己任,其所著也是这样思想的体现。他对此有很多自我否定的说法。
1954年以后,在新形势下,任应秋认真学习领会中医政策的实质精神,深刻认识到"系统学习,全面掌握"是继承中医学的问题,"整理提高"是发扬中医学的问题,只有系统全面的继承,才能做到发扬光大中医学。从此,他以其渊博的知识和丰富的经验,全力以赴于继承发扬祖国医药学,深入进行中医学术的研究。做出了很多杰出的贡献,值得大家学习。
感谢黄小平院长的讲述和分享。

2124
 楼主| 发表于 2022-9-27 20:21:42 | 只看该作者
本周六晚上(2022年9月24日),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衡水市中医师王群才讲述曹东义教授编著的《永远的大道国医》这本书的内容。
       第二章:冷眼再看中医初遇西医时。
       第三节:“中医科学化”是被逼出来的。
        本节内容较多,我们分三个小节学习。第三小节:在李德全部长《中医座谈会纪要》以后,汪绍笙、余云岫、高仲山、陆渊雷等人对中医有不同的偏差论述。
        届时我们共同学习具体内容。
      祝贺河北中医王群才中医师在衡水市讲座成功!他讲述了曹东义编著的《永远的大道国医》关于建国后第一次卫生会议关于中医药的“定位认识”:在李德全部长《中医座谈会纪要》以后,汪绍笙、余云岫、高仲山、陆渊雷等人对中医的认识综合起来,就是“中医需要科学化”、“中医需要改造”。这就造成了日后“中医进修学校不讲中医课程,只学西医知识,也就是”改造中医“让中医成为”医助“,协助西医完成卫生任务。
        经此一劫,虽然后来有“毛泽东系列措施救中医”,比如西医学习中医、建中医研究院、成立中医学院、建中医院,等在一定程度上“保全了中医”,但是,中医仍然沿着学术衰落的道路不断滑行,尽管有中医药治疗乙脑、针刺麻醉、中医治疗急腹症、宫外孕、活血化瘀研究等成果不断涌现,但是,并没有彻底扭转中医衰落的危机。
        感谢王群才医师的讲述和分享。

2125
 楼主| 发表于 2022-9-27 20:22:23 | 只看该作者
今周日晚上(2022年9月25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王红霞主任与大家一起学习《中医神志病学》一书,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医学模式的的转变,各类精神、心理、心身疾病的发病率不断增高,中医神志病学正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产生的一门重要的兼顾基础理论与临床应用的学科。今天继续学习第四章中医学关于神志的生理病理学说,第九节神志异常的病机之气血、精津液及脏腑失调,祥情我们一起期待!
       祝贺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硕士导师王红霞主任讲座成功!她与大家一起学习了《中医神志病学》一书关于神志的生理病理学说,第九节神志异常的病机之气血、精津液及脏腑失调的有关内容。
      中医与西医对于“神志”的理解不一样,中医认为心藏神,肾藏志,甚至就是整个精神状态。
     西医认为大脑皮层主管神志,所谓的神志分级一般是指以觉醒度改变为主的意识障碍的分度,主要分为嗜睡、昏睡和昏迷。昏迷又分为浅昏迷、中昏迷和深昏迷。一般嗜睡是意识障碍早期的表现,这时患者睡眠时间延长但能被叫醒,醒后可以勉强配合检查和回答问题,刺激停止后又继续入睡。昏睡是比嗜睡比较严重的一种意识障碍,患者常处于沉睡状态,正常的外界刺激不能唤醒患者,需要高声的呼唤或比较强烈的疼痛等刺激能够唤醒患者,患者醒后可以做含糊简单的回答,停止刺激后又很快入睡。昏迷是病人意识完全丧失,各种强烈的刺激都不能使病人唤醒,按昏迷严重程度又分为浅昏迷、中昏迷和深昏迷三种程度。
        西医对于神志异常,除了治疗原发病之外,主要是改善脑供氧、促清醒。
        中医说的神志异常,需要仔细辨别病人的病情,按照脏腑辨证来有针对性用药,不是单纯依靠抑制或兴奋大脑。

感谢王红霞主任的讲述和分享。

2126
 楼主| 发表于 2022-9-27 20:22:56 | 只看该作者
大家好!本周一(2022年9月26日)晚上“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霍立轩中医师向各位同道继续分享《邓铁涛著作全集》。



本周一我们主要学习:
温病四讲:        第三讲:暑温  

暑热邪气为本病的主要外因,但夏季往往多雨,暑湿交蒸,因而致病者亦不少,故本病除暑邪之外,亦有兼夹湿邪而成病的。
暑为阳邪,口鼻感受之后易伤肺津,故病初起发热即较高,先发热而后恶寒。根据吴鞠通的解释是:“本病则因火盛克金,肺性本寒,故先发热,热极而后恶寒。”若患者抵抗力弱,或治疗失当,病邪很快传入阳明,就会出现高热、面赤、烦渴、大汗出、脉洪大等证候。若暑邪深入迅速,发病后很快便出现嗜睡、神昏或吐血、痉厥等暑入营血及气阴两伤等证候,甚至有起病即见营分证,或昏迷、肢冷等热闭心包症状(或称暑厥)或四肢抽搐、角弓反张、牙关紧闭等肝风症状(或称暑风),经过治疗然后透热转气。
变化迅速是暑病的基本特点。但若暑与湿合而暑与湿俱重者,又往往出现暑湿蔓延三焦而缠绵不休。
     祝贺河北中医霍立轩中医师在隆尧县讲座成功!他向各位同道继续分享了《邓铁涛著作全集》关于暑温的有关内容。
       暑温是发生在暑期的热病,一般认为暑热邪气为本病的主要外因,但夏季往往多雨,暑湿交蒸,因而致病者亦不少,故本病除暑邪之外,亦有兼夹湿邪而成病的。
       这个季节的外感热病,与环境因素有密切关系,比如乙型脑炎是因为蚊子传播,所以很多乙型脑炎就需要按照暑温来辨证论治。由于疾病在脑,容易影响神明,所以变化迅速是暑病的基本特点。但若暑与湿合而暑与湿俱重者,又往往出现暑湿蔓延三焦而缠绵不休。
        石家庄郭可明先生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用白虎汤为主治疗乙脑创造了世界奇迹,赢得卫生部大奖和毛泽东主席接见,也为中医走进科学殿堂、西医学习中医提供了事实依据,让中医药有了“疗效自信”,但是,在北京“失灵”之后,经过蒲辅周等中医专家补救,又一次展示了中医药不平凡的疗效,也突出了中医治疗必须因时因地因人而异,绝不可守株待兔,守着一个方子不知变通。
       邓铁涛先生倡导铁杆中医,读经典,学各家,并说“学我者,超过我”,就是要大家继承创新,守正创新。

感谢霍立轩医师的讲述和分享。

2127
 楼主| 发表于 2022-9-27 20:25:12 | 只看该作者
群公告
直播即将开始~
今晚8点(2022年9月27日),相约燕赵中医书院直播间,继续听《曹东义带你一起学内经》第150讲《灵枢》阴阳清浊第四十 和《灵枢》阴阳系日月第四十一。
曹东义,主任中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河北省第四、第五批师带徒指导老师,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原副院长,师承国医大师邓铁涛、朱良春,现任河北中医学院扁鹊文化研究院院长、燕赵中医书院执行院长、河北省中医药文化交流协会创会副会长、中华传统中医学会会长、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一技之长专业委员会会长,出版著作40余部,发表论文180余篇,文字累计500余万。代表著作《中医外感热病学史》《中医群英战SARS》《回归中医》《捍卫中医》《关注中医》《中医近现代史话》《永远的大道国医》《中医大智慧》等。善于治疗呼吸道疾病、风湿病,调理亚健康。
今日讲座内容
《灵枢》阴阳清浊第四十
黄帝曰:余闻十二经脉,以应十二经水者,其五色各异,清浊不同,人之血气若一,应之奈何?岐伯曰:人之血气,苟能若一,则天下为一矣,恶有乱者乎?黄帝曰:余问一人,非问天下之众。岐伯曰:夫一人者,亦有乱气,天下之象,亦有乱人,其合为一耳。
  黄帝曰:愿闻人气之清浊。岐伯曰:受谷者浊,受气者清。清者注阴,浊者注阳。浊而清者,上出于咽,清而浊者,则下行。清浊相干,命曰乱气。
  黄帝曰:夫阴清而阳浊,浊者有清,清者有浊,清浊别之奈何?岐伯曰:气之大别,清者上注于肺,浊者下走于胃。胃之清气,上出于口;肺之浊气,下注于经,内积于海。
  黄帝曰:诸阳皆浊,何阳浊甚乎?岐伯曰:手太阳独受阳之浊,手太阴独受阴之清;其清者上走空窍,其浊者下行诸经。诸阴皆清,足太阴独受其浊。
  黄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清者其气滑,浊者其气涩,此气之常也。故刺阴者,深而留之;刺阳者,浅而疾之;清浊相干者,以数调之也。

《灵枢》阴阳系日月第四十一
黄帝曰:余闻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其合之于人,奈何?岐伯曰:腰以上为天,腰以下为地,故天为阳,地为阴,故足之十二经脉,以应为十二月,月生于水,故在下者为阴;手之十指,以应十日,日主火,故在上者为阳。
  黄帝曰:合之于脉,奈何?岐伯曰:寅者,正月之生阳也,主左足之少阳;未者,六月,主右足之少阳。卯者,二月,主左足之太阳;午者,五月,主右足之太阳。辰者,三月,主左足之阳明;巳者,四月,主右足之阳明。此两阳合于前,故曰阳明。申者,七月之生阴也,主右足之少阴;丑者,十二月,主左足之少阴;酉者,八月,主右足之太阴;子者,十一月,主左足之太阴;戌者,九月,主右足之厥阴;亥者,十月,主左足之厥阴;此两阴交尽,故曰厥阳。

甲主左手之少阳;己主右手之少阳;乙主左手之太阳,戊主右手之太阳;丙主左手之阳明,丁主右手之阳明,此两火并合,故为阳明。庚主右手之少阴,癸主左手之少阴,辛主右手之太阴,壬主左手之太阴。
  故足之阳者,阴中之少阳也;足之阴者,阴中之太阴也。手之阳者,阳中之太阳也;手之阴者,阳中之少阴也。腰以上者为阳,腰以下者为阴。
  其于五脏也,心为阳中之太阳,肺为阴中之少阴,肝为阴中少阳,脾为阴中之至阴,肾为阴中之太阴。
  黄帝曰:以治之奈何?岐伯曰:正月二月三月,人气在左,无刺左足之阳;四月五月六月,人气在右,无刺右足之阳,七月八月九月,人气在右,无刺右足之阴,十月十一月十二月,人气在左,无刺左足之阴。
  黄帝曰:五行以东方为甲乙木主春。春者,苍色,主肝,肝者,足厥阴也。今乃以甲为左手之少阳,不合于数,何也?岐伯曰:此天地之阴阳也,非四时五行之以次行也。且夫阴阳者,有名而无形,故数之可十,离之可百,散之可千,推之可万,此之谓也。


2128
 楼主| 发表于 2022-9-27 21:58:10 | 只看该作者
大家好,今天晚上(2022年9月27日)的“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张海涛为大家讲述《国医大师朱良春全集·常用虫药卷》,主要学习朱老对麝香的用药心得。
    请大家关注收听张海涛的讲述。

     祝贺河北中医张海涛主任在任丘市中医院讲座成功!他为大家讲述了《国医大师朱良春全集·常用虫药卷》学习朱老对麝香的用药心得。
     麝香,出《神农本草经》。又名寸香、元寸、当门子、臭子、香脐子。为鹿科动物林麝、马鹿雄体香囊中的干燥分泌物。主产四川、西藏、云南、陕西、甘肃、内蒙古等地。辛,温。入心、脾、肝经。开窍,活血,散结,止痛。两岁的雄麝鹿开始分泌麝香,10岁左右为最佳分泌期,每只麝鹿可分泌50g左右。此外,麝香鼠等其他有香动物也有类似麝香分泌物。 干燥后呈颗粒状或块状,有特殊的香气,有苦味,可以制成香料,也可以入药。是中枢神经兴奋剂,外用能镇痛、消肿,也十分珍贵。
麝香有破血化淤功效,孕妇不宜食用。麝香是不允许出境的。
朱老说:“为了保证药源,有些紧缺动物药如:麝香、鹿茸、蛤蚧等均可人工培养;地鳖虫、全蝎、蜈蚣、蛇等,全国已有许多地区进行人工繁殖,可以满足供应。一些特别稀少和昂贵的动物药也可用代用品,如以水牛角代犀牛角,山羊角代羚羊角等,但用量稍大于原动物药。”
朱良春先生对于虫类药研究的成果,最早发表于1963-1964年的《中医杂志》上,并于1980年正式出版《虫类药的应用》一书,是我国专门研究动物药的第一部专著,在学术界影响很大,多次重印,并于1994年增订再版。书中详述了虫类药在临床各科应用的实践经验,疗效显著,深受临床工作者推崇。
      感谢张海涛主任的讲述和分享。
2129
 楼主| 发表于 2022-10-4 20:04:48 | 只看该作者
今天晚上(2022年9月28日)的空中课堂,由王秀民继续与大家一起学习《伤寒论》的太阳篇,太阳病为《伤寒论》六经病之一,是太阳所主肤表与经络感受外邪,正邪交争于体表,营卫功能失调而发生的疾病,分太阳伤寒,太阳中风,太阳温病三大类。太阳病变证最多,是太阳病篇的特点之一,也最能体现辨证论治精髓的内容,包括太阳病本证、兼证、变证、类似证等四大病证。敬请期待王秀民讲述和分享!
       祝贺河北中医王秀民主任在石家庄市中医院讲座成功!她继续与大家一起学习了《伤寒论》的太阳篇的有关内容,包括太阳病本证、兼证、变证、类似证等四大病证。

         伤寒病属于外感病,一般是从表入里,逐渐加重,《内经》的《素问.热论》就是用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的六经来记录和论述疾病的变化与治疗的。
张仲景吸收了这个“格式和框架”,又把病人的体质差异,旧有疾病,误治因素考虑进来,因此,在“疾病的起点”阶段,就展望未来,提出来很多可能性,也预设了很多解决方案。
这种“复杂化”的体系,更有利于临床积累经验,所以引起后人重视,称为经典。

感谢王秀民主任的讲述和分享!

2130
 楼主| 发表于 2022-10-4 20:05:54 | 只看该作者
各位朋友,各位同道:
        大家好!
        我是河北中医学院药学院张慧康。
        今晚(2022年9月29日)我们将以《本草三家合注》为主要参考书目,来共同学习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神农本草经》。今天要分享的是《神农本草经》中的“白芷”“黄芩”“紫草”三味药。
        请师父、各位师兄师姐们不吝指教!

敬请期待张慧康讲述和分享!
        祝贺河北中医学院药学院张慧康硕士讲座成功!他以《本草三家合注》为主要参考书目,分享了《神农本草经》中的“白芷”“黄芩”“紫草”三味药。
        白芷始载于东汉《神农本草经》,名白 ,芳香,列为中品。味辛,性温,主治"女人漏下赤白,血闭阴肿,寒热,风头侵目泪出,长肌肤,润泽,可作面脂。"《名医别录》载:"白芷生河东川谷下泽, 二月、八月采根暴干。"
         黄芩别名腐肠(《本经》)、空肠(《别录》)、内虚(《别录》)、妒妇(《吴普》)、经芩 (《别录》)、黄文(《别录》)、印头(《吴普》)、苦督邮(《记事》),内实者名子芩(弘景)
、条芩(《纲目》)、 尾芩(《唐本》)、鼠尾芩。弘景曰∶圆者,名子芩;破者,名宿芩, 其腹中皆烂,故名腐肠。时珍曰∶芩,《说文》作 ,谓其色黄也。或云芩者,黔也,黔乃 黄黑之色也。宿芩乃旧根,多中空,外黄内黑,即今所谓片芩,故又有腐肠、妒妇诸名。妒 妇心黯,故以比之。子芩乃新根,多内实,即今所谓条芩。或云西芩多中空而色黔,北芩多 内实而深黄。
          张元素曰∶黄芩之用有九∶泻肺热,一也;上焦皮肤风热风湿,二也;去诸热,三也;利 胸中气,四也;消痰膈,五也;除脾经诸湿,六也;夏月须用,七也;妇人产后养阴退阳, 八也;安胎,九也。酒炒上行,主上部积血,非此不能除。下痢脓血,腹痛后重,身热久不 能止者,与芍药、甘草同用之。凡诸疮痛不可忍者,宜芩、连苦寒之药,详上下,分身、 梢及引经药用之。
       紫草别名紫丹(《别录》)、紫 (音袄)、茈 (《广雅》,音紫戾)、藐(《尔雅》,音邈)、 地血(《吴普》)、鸦衔草。
时珍曰∶此草花紫根紫,可以染紫,故名。《尔雅》作茈草。瑶、侗人呼为鸦衔草。
「气味」苦,寒,无毒。权曰∶甘,平。完素曰∶苦,温。
时珍曰∶甘、咸,寒。入手、足厥阴经。

「主治」心腹邪气,五疸,补中益气,利九窍,通水道(《本经》)。疗腹肿胀满痛。以 合膏,疗小儿疮,及面 (《别录》)。治恶疮 癣(甄权)。治斑疹痘毒,活血凉血,利大肠 (时珍)。

    感谢张慧康硕士讲述和分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5-16 00:23 , Processed in 0.084587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