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马京雪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曹东义师徒每日一讲散记

[复制链接]
2151
 楼主| 发表于 2022-10-13 20:20:02 | 只看该作者
群公告
今晚(2022年10月13日周四)8点,相约燕赵中医书院直播间,继续听曹东义教授《漫谈中医五千年》第47讲。中医五千年,都在故事中,有道、有术、有文化!
曹东义,主任中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河北省第四、第五批师带徒指导老师,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原副院长,师承国医大师邓铁涛、朱良春,现任河北中医学院扁鹊文化研究院院长、燕赵中医书院执行院长、河北省中医药文化交流协会创会副会长、中华传统中医学会会长、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一技之长专业委员会会长,出版著作40余部,发表论文180余篇,文字累计500余万。代表著作《中医外感热病学史》《中医群英战SARS》《回归中医》《捍卫中医》《关注中医》《中医近现代史话》《永远的大道国医》《中医大智慧》等。善于治疗呼吸道疾病、风湿病,调理亚健康。
今天晚上,继续学《中藏经》:
寒热论第七
人之寒热往来者,其病何也?此乃阴阳相胜也。阳不足则先寒后热,阴不足则先热后寒。
又,上盛则发热,下盛则发寒。皮寒而燥者,阳不足;皮热而燥者,阴不足。皮寒而寒者,阴盛也;皮热而热者,阳盛也。发热于下,则阴中之阳邪也;发热于上,则阳中之阳邪也。寒起于上,则阳中之阴邪也;寒起于下,则阴中之阴邪也。寒而颊赤多言者,阳中之阴邪也;热而面青多言者,阴中之阳邪也。寒而面青多言者,阴中之阴邪也;若不言者,不可治也。阴中之阴中者,一生九死;阳中之阳中者,九生一死。阴病难治,阳病易医。诊其脉候,数在上,则阳中之阳也;数在下,则阴中之阳也。迟在上,则阳中之阴也;迟在下,则阴中之阴也。数在中,则中热;迟在中,则中寒。寒用热取,热以寒攻,逆顺之法,从乎天地,本乎阴阳也。天地者,人之父母也;阴阳者,人之根本也。未有不从天地阴阳者也。从者生,逆者死,寒之又寒,热之又热者生。金匮大要论云:夜发寒者从,夜发热者逆;昼发热者从,昼发寒者逆。从逆之兆,亦在乎审明。
虚实大要论第八
病有脏虚脏实,腑虚腑实,上虚上实,下虚下实,状各不同,宜深消息。
肠鸣气走,足冷手寒,食不入胃,吐逆无时,皮毛憔悴,肌肉皱皴,耳目昏塞,语声破散,行步喘促,精神不收,此五脏之虚也。诊其脉,举指而活,按之而微,看在何部,以断其脏也。
又,按之沉小弱微,短涩软濡,俱为脏虚也。虚则补益,治之常情耳。饮食过多,大小便难,胸膈满闷,肢节疼痛,身体沉重,头目昏眩,唇肿胀,咽喉闭塞,肠中气急,皮肉不仁,暴生喘乏,偶作寒热,疮疽并起,悲喜时来,或自痿弱,或自高强,气不舒畅,血不流通,此脏之实也。诊其脉,举按俱盛者,实也。
又,长浮数疾,洪紧弦大,俱曰实也,看在何经,而断其脏也。头疼目赤,皮热骨寒,手足舒缓,血气壅塞,丹瘤更生,咽喉肿痛,轻按之痛,重按之快,食饮如故,曰腑实也。诊其脉,浮而实大者是也。
皮肤搔痒,肌肉嗔胀,食饮不化,大便滑而不止,诊其脉,轻手按之得滑,重手按之得平,此乃腑虚也,看在何经,而正其时也。胸膈痞满,头目碎痛,饮食不下,脑项昏重,咽喉不利,涕唾稠粘,诊其脉,左右寸口沉结实大者,上实也。
颊赤心忪,举动颤栗,语声嘶嗄,唇焦口干,喘乏无力,面少颜色,颐颔肿满,诊其左右寸脉,弱而微者,上虚也。
大小便难,饮食如故,腰脚沉重,脐腹疼痛,诊其左右手脉,尺中脉伏而涩者,下实也。
大小便难,饮食进退,腰脚沉重,如坐水中,行步艰难,气上奔冲,梦寐危险,诊其左右尺中脉滑而涩者,下虚也。病人脉微涩短小,俱属下虚也。

2152
 楼主| 发表于 2022-10-13 22:08:55 | 只看该作者
各位朋友,各位同道:
        大家好!
        我是河北中医学院药学院张慧康。
        今晚(2022年10月13日)我们将以《本草三家合注》为主要参考书目,来共同学习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神农本草经》。今天要分享的是《神农本草经》中的“桃仁”“杏仁”“蛇蜕”三味药。
        请师父、各位师兄师姐们不吝指教!

敬请期待张慧康讲述和分享!
        祝贺河北中医学院药学院张慧康硕士讲座成功!他以《本草三家合注》为主要参考书目,分享了《神农本草经》中的“桃仁”“杏仁”“蛇蜕”三味药。
        桃仁,中药名。为蔷薇科植物桃Prunus persica(L.)Batsch或山桃Prunus davidiana (Carr.)Franch.的干燥成熟种子。果实成熟后采收,除去果肉和核壳,取出种子,晒干。全国各地普遍栽培。具有活血祛瘀,润肠通便,止咳平喘的功效。用于经闭痛经,症瘕痞块,肺痈肠痈,跌扑损伤,肠燥便秘,咳嗽气喘。
             中医属于“杏林”,自然常用杏仁,润肺止咳,润肠通便。
      它能破血行瘀,润燥滑肠。治经闭,癥瘕,热病蓄血,风痹,疟疾,跌打损伤,瘀血肿痛,血燥便秘。
①《本经》:"主瘀血,血闭癥瘕,邪气,杀小虫。"
②《别录》:"止咳逆上气,消心下坚,除卒暴击血,破癥瘕,通脉,止痛。"
③孟诜:"杀三虫,止心痛。"
④《医学启源》:"治大便血结。"
⑤李杲:"治热入血室,腹中滞血,皮肤血热燥痒,皮肤凝聚之血。"
⑥《滇南本草》:"治血痰。"
⑦《纲目》:"主血滞风痹,骨蒸,肝疟寒热,产后血病。"
⑧《现代实用中药》:"治高血压及慢性盲肠炎,妇人子宫血肿。"
       蛇蜕,为游蛇科动物黑眉锦蛇Elphe taeniura Cope、锦蛇Elphe carinata(Guenther)或乌梢蛇Zaocys dhumnades(Cantor)等蜕下的干燥表皮膜,可入药,性:咸、甘,平。  
主治」小儿百二十种惊痫蛇痫,癫疾螈 ,弄舌摇头,寒热肠痔,蛊毒 大人五邪,言语僻越,止呕逆,明目。烧之疗诸恶疮 用辟恶,止小儿惊悸客 器曰∶正发日取塞两耳,又以手持少许,并服盐醋汁令吐。)辟恶去风杀虫。烧末服,治妇 人吹奶,大人喉风,退目翳,消木舌。敷小儿重舌重 ,唇紧解颅,面疮月蚀,天泡疮。大 人疔肿,漏疮肿毒。煮汤,洗诸恶虫伤(时珍)。
      感谢张慧康硕士的讲述和分享!

2153
发表于 2022-10-16 15:13:4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沧海一粒粟 于 2022-10-16 15:43 编辑

中国古人在蛮荒时代创造性的发明了用陶罐煮饭,随着社会进步青铜器取代了陶罐煮饭,而铁器的出现淘汰了青铜器。现在各种出土的青铜器作为国宝在博物馆重点保护,但是没有人再用它们来烹煮食物。同样的中医四大经典以及所有中医古籍都应该放在博物馆颐养天年,我们可以把古代四大经典出版物当做国宝但是只能作为文物进行保护,我们可以怀着敬仰的心情去瞻仰它们,但是绝不可以在现实社会中继续使用他们。因为全世界的传统医学都是愚昧落后的,中医学同样是愚昧落后的,属于它们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现在他们的归宿在博物馆,他们仅仅具有文物价值,不具备使用价值。

我们可以组织中小学生去博物馆参观它们,看一看中国古人就是在如此落后的医学环境中挺下来的,我们要告诉中小学生事实真相,古代包括汉唐人均寿命在25~29岁,清朝皇室成员的平均寿命也仅仅32岁。青铜器作为煮饭工具无疑是落后的,中医学同样是愚昧落后的,即使扁鹊华佗张仲景叶天士黄元御再世对于普通的痢疾疟疾肺结核都是束手无策的,而不要给他们吹嘘中医学的博大精深吹嘘中医学是科学或者超科学。要告诉他们现代医学科学是现代主流医学是先进的,全世界的传统医学包括中医学是愚昧落后的都需要退出历史舞台。
2154
发表于 2022-10-16 18:24:5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董建军 于 2022-10-16 17:44 编辑

古人的青铜器铸造技术现在还在用于航空领域,二千多年的越王勾践剑出土时还可以切开几十层纸,光亮如新,锻造技术现代科技无法达到,人均寿命的人均就是说医学只是其中原因之一,还有缺医少药因素,战争因素,自然灾害因素,特别是劳动人民占大多数没有吃的,勾心斗角相互残杀等等都可以影响人均寿命。中医学是科学,实验方法人体运动锻炼可以重复,它的定义是科学的,比如阴阳的定义,阴阳者,天地之道也。计算方法是勾股法,数学工具是极限,相对实验方法是立竿测影。拿使用工具的技能与中医学理论比较,违反逻辑学,提醒网友自己必须有阅读能力阅读帖子,对帖子要有甄别能力。
2155
 楼主| 发表于 2022-10-18 20:18:32 | 只看该作者
         今天晚上(2022年10月14日)的空中课堂我们继续来学习张晓彤先生的著作《中医沉思录》的内容,题目是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研究的几点思考。当前,没有哪一个证和治则的研究能像血瘀证和活血化瘀法那样规模之大,吸引着众多的研究者。但是,这方面的成果越多,出现的困惑也如影随形,不断增多,需要我们进行冷静缜密的理性思考,以便做出明智的选择。敬请期待刘敬章的分享和讲述。
       祝贺河北中医刘敬章主任在孟村回族自治县中医院讲座成功!他与大家继续来学习了张晓彤先生的著作《中医沉思录》关于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研究的几点思考。
      2003年2月20日上午,国家科技奖在京隆重颁发。在获奖的项目中,医药卫生类项目共有26项,占13.97%。由陈可冀、李连达两位院士领衔,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集体研究完成的“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研究”是惟一荣获200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的医药卫生项目,也是中医药研究领域在获得国家科技奖励上的历史性突破。
据不完全统计,自1982年以来,全国各地发表活血化瘀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论文有459篇,病例数6万余例,有效率达85%左右,疗效明显提高。活血化瘀已成为我国中医药界治疗冠心病的主要方法,在此基础上衍化而成的理气活血法、益气活血法、益气养阴活血法、化痰活血法等,使活血化瘀方法得到不断拓展,临床疗效进一步提高。
通心络是众多中医药成果之中的一个,是一个亮丽的果实,不是唯一的成果,这样的事例说不完。这样的成果,既有中医传统理论的支撑,也有前人不断探索的尝试,更为后人昭示了前进的道路。
感谢刘敬章主任的分享和讲述。

2156
 楼主| 发表于 2022-10-18 20:19:20 | 只看该作者
本周六晚上(2022年10月15日),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衡水市中医师王群才讲述曹东义教授编著的《永远的大道国医》这本书的内容。
       第二章:冷眼再看中医初遇西医时。
       第五节:回归中医才能振兴中医。
        第二小节,2003年4月21日同时发表在《中国中医药报》上关于“心主神明"还是“脑主神明”的两篇论文,就象擂台比武一样,引发了中医,中西医结合界广泛的关注与讨论。表面上这是不同观点不同研究法的分歧,实际上它关系到如何认识中医,如何对待传统中医学,是否还要保持传统中医学的完整性的根本问题。
        届时我们共同学习具体内容。
       祝贺衡水市中医师王群才讲座成功!他讲述了曹东义《永远的大道国医》 第二章  第五节:回归中医才能振兴中医。
      一百年来,中医“重术轻道”逐渐失落原创优势,逐渐被西化,临床疗效下滑,整体队伍学术水平下降,邓铁涛先生说这是“自我从属”造成的“泡沫中医”,因此需要“回归中医,做铁杆中医”,实际上它关系到如何认识中医,如何对待传统中医学,是否还要保持传统中医学的完整性的根本问题。

感谢王群才医师的讲座和分享。

2157
 楼主| 发表于 2022-10-18 20:20:04 | 只看该作者
大家好!今周日晚上(2022年10月16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安徽中医曹传龙为大家讲述《中医养生学》。他将继续讲述中医养生的几大特点:
五、保精节欲养生。
六、平衡协调养生。
七、方药养生。
敬请大家一起期待和收听。
      祝贺安徽中医曹传龙讲座成功!他为大家讲述了《中医养生学》中医养生的几大特点:
五、保精节欲养生。六、平衡协调养生。七、方药养生。
      中医认为,肾藏精,难成而易亏,所以保持肾精充足,有利于健康和长寿。
      中医说的平衡是动态的平衡,就如同春夏秋冬虽然有四季,但是动态之中有平衡,这个平衡也是互相制约的平衡,不是简单的静态平衡。
     中医养生的方法很多,关系到衣食住行各个方面,药物、方药只是一个方面,尽管如此,仍然有很多可贵的经验积累,值得大家珍视。

     感谢曹传龙的讲述和分享。

2158
 楼主| 发表于 2022-10-18 20:20:40 | 只看该作者
大家好!本周一(2022年10月17日)晚上“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霍立轩中医师向各位同道继续分享《邓铁涛著作全集》。



本周一我们主要学习:
祛瘀法及其应用(下)

汉代以后,祛瘀法的研究续有发明,至清代,王清任而大为发展。王氏继承前人的成就,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总结出一套治瘀的理论与方剂,在临床上有一定的效果。对于疾病的发生,王氏认为与气血的关系最为密切。如说:“治病之要诀,在明白气血。无论外感内伤,要知初病伤人何物,不能伤脏腑,不能伤筋骨,不能伤皮肉,所伤者无非气血。气有虚实,实者邪气实,虚者正气虚⋯⋯。血有亏瘀,血亏必有亏血之因,或因吐血、衄血,或溺血、便血,或破伤流血过多,或崩漏产后伤血过多,若血瘀有血瘀之证可查。”( 见《医林改错·气血合脉说》)
王氏认为很多疾病,尤其是一些难治之证,与瘀血有关,因此治病时强调去瘀。《医林改错》全书几十张方子,大部分用的是通瘀活血的方剂。他还根据气为血帅的道理,治血往往与理气相联,理气又常与祛瘀结合,特别是在祛瘀方中重用黄芪,是王氏所独创。
       祝贺河北中医霍立轩中医师在隆尧县讲座成功!他向各位同道继续分享了《邓铁涛著作全集》祛瘀法及其应用(下)的有关内容。

王清任《医林改错》用解剖评价中医脏腑虽然是错误的,但是其对于气血理论的研究很深刻。
邓铁涛先生说:王氏认为很多疾病,尤其是一些难治之证,与瘀血有关,因此治病时强调去瘀。《医林改错》全书几十张方子,大部分用的是通瘀活血的方剂。他还根据气为血帅的道理,治血往往与理气相联,理气又常与祛瘀结合,特别是在祛瘀方中重用黄芪,是王氏所独创。
邓老善用王清任的方剂治疗疑难杂症,比如通窍活血湯,邓老用此方治疗一例脑膜炎后遗症患者,收到良好的效果。
又用此方治一患颅咽管瘤之男孩(15岁),症状有所改善,如视力有所提高,1年后X线检查肿瘤未见缩小,亦无增大。
邓老曾借用开骨散加黄芪治妊娠8月胎死腹中1例,服药1剂约三四小时后便开始宫缩,再加针灸应时而下。

感谢霍立轩医师的讲述和分享。

2159
 楼主| 发表于 2022-10-18 20:28:19 | 只看该作者
群公告
直播即将开始~
今晚8点(2022年10 月18日),相约燕赵中医书院直播间,继续听《曹东义带你一起学内经》第153讲《灵枢》五变第四十六。
曹东义,主任中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河北省第四、第五批师带徒指导老师,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原副院长,师承国医大师邓铁涛、朱良春,现任河北中医学院扁鹊文化研究院院长、燕赵中医书院执行院长、河北省中医药文化交流协会创会副会长、中华传统中医学会会长、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一技之长专业委员会会长,出版著作40余部,发表论文180余篇,文字累计500余万。代表著作《中医外感热病学史》《中医群英战SARS》《回归中医》《捍卫中医》《关注中医》《中医近现代史话》《永远的大道国医》《中医大智慧》等。善于治疗呼吸道疾病、风湿病,调理亚健康。
今日讲座内容
《灵枢》五变第四十六
    黄帝问于少俞曰:余闻百疾之始期也,必生于风雨寒暑,循毫毛而入腠理,或复还,或留止,或为风肿汗出,或为消瘅,或为寒热,或为留痹,或为积聚。奇邪淫溢,不可胜数,愿闻其故。夫同时得病,或病此,或病彼,意者天之为人生风乎,何其异也?少俞曰:夫天之生风者,非以私百姓也,其行公平正直,犯者得之,避者得无殆,非求人而人自犯之。
  黄帝曰:一时遇风,同时得病,其病各异,愿闻其故。少俞曰:善乎其问!请论以比匠人。匠人磨斧斤,砺刀削断材木。木之阴阳,尚有坚脆,坚者不入,脆者皮弛,至其交节,而缺斤斧焉。夫一木之中,坚脆不同,坚者则刚,脆者易伤,况其材木之不同,皮之厚薄,汁之多少,而各异耶。夫木之蚤花先生叶者,遇春霜烈风,则花落而叶萎;久曝大旱,则脆木薄皮者,枝条汁少而叶萎;久阴淫雨,则薄皮多汁者,皮漉而浅;卒风暴起,则刚脆之木,根摇而叶落。凡此五者,各有所伤,况于人乎!
  黄帝曰:以人应木,奈何?少俞答曰:木之所伤也,皆伤其枝。枝之刚脆而坚,未成伤也。人之有常病也,亦因其骨节皮肤腠理之不坚固者,邪之所舍也,故常为病也。
  黄帝曰:人之善病风厥漉汗者,何以候之?少俞答曰:内不坚,腠理疏,则善病风。黄帝曰:何以候肉之不坚也?少俞答曰:腘肉不坚,而无分理。理者麤理,麤理而皮不致者,腠理疏。此言其浑然者。
  黄帝曰:人之善病消瘅者,何以候之?少俞答曰: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黄帝曰:何以知五脏之柔弱也?少俞答曰:夫柔弱者,必有刚强,刚强多怒,柔者易伤也。黄帝曰:何以候柔弱之与刚强?少俞答曰:此人薄皮肤,而目坚固以深者,长冲直肠,其心刚,刚则多怒,怒则气上逆,胸中蓄积,血气逆留,髋皮充肌,血脉不行,转而为热,热则消肌肤,故为消瘅。此言其人暴刚而肌肉弱者也。
  黄帝曰:人之善病寒热者,何以候之?少俞答曰:小骨弱肉者,善病寒热。黄帝曰:何以候骨之小大,肉之坚脆,色之不一也?少俞答曰:颧骨者,骨之本也。颧大则骨大,颧小则骨小。皮肤薄而其肉无(月囷),其臂懦懦然,其地色殆然,不与其天同色,污然独异,此其候也。然后臂薄者,其髓不满,故善病寒热也。
  黄帝曰:何以候人之善病痹者?少俞答曰:麤理而肉不坚者,善病痹。黄帝曰:痹之高下有处乎?少俞答曰:欲知其高下者,各视其部。
  黄帝曰:人之善病肠中积聚者,何以候之?少俞答曰:皮肤薄而不泽,肉不坚而淖泽。如此,则肠胃恶,恶则邪气留止,积聚乃伤脾胃之间,寒温不次,邪气稍至。蓄积留止,大聚乃起。
  黄帝曰:余闻病形,已知之矣!愿闻其时。少俞答曰:先立其年,以知其时。时高则起,时下则殆,虽不陷下,当年有冲道,其病必起,是谓因形而生病,五变之纪也。

2160
 楼主| 发表于 2022-10-18 21:32:23 | 只看该作者
大家好,今天晚上(2022年10月18日)的“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张培红主任为大家讲述《国医大师朱良春全集·常用虫药卷》,主要学习朱老对牛黄和人中白的用药心得。
    请大家关注收听张培红的讲述。
        祝贺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张培红主任讲座成功!她为大家讲述了《国医大师朱良春全集·常用虫药卷》朱老对牛黄和人中白的用药心得。
     朱老善于使用动物药和虫类药,有很丰富的临床经验。
     牛黄是脊索动物门哺乳纲牛科动物牛胆囊的胆结石。在胆囊中产生的称“胆黄”或“蛋黄”,在胆管中产生的称“管黄”,在肝管中产生的称“肝黄”。 牛黄完整者多呈卵形,质轻,表面金黄至黄褐色。细腻而有光泽。中医学认为牛黄气清香,味微苦而后甜,性凉。可用于解热、解毒、定惊。内服治高热神志昏迷、癫狂、小儿惊风、抽搐等症,外用治咽喉肿痛、口疮痈肿、尿毒症。天然牛黄很珍贵,国际上的价格要高于黄金,大部分使用的是人工牛黄。
       人中白,中药名。为人科健康人尿自然沉淀的固体物。遍及全国。具有清热降火,止血化瘀之功效。常用于肺痿劳热,吐血,衄血,喉痹,牙疳,口舌生疮,诸湿溃烂,烫火伤。

    感谢张培红主任的讲述和分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5-15 17:03 , Processed in 0.060076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