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却波渔翁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关于“辨证论治”的讨论

[复制链接]
221
发表于 2008-11-16 09:26:27 | 只看该作者

关于“辨证论治”的讨论

下面引用由xyx05352008/11/16 07:21am 发表的内容:
   
------------------------------------------------------
    可见,要想完成“治病求本”,必须把“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有机地结合起来,贯穿于诊治活动的全过程。
------------------------------- ...
     渔翁先生真知灼见。这就把辨证论治引向更深入一层,需要搞清病的概念和证的概念。

  
================================================================================
                   疾病及其相关概念
     1.中医:病的概念,证的概念,症的概念。
     在《伤寒论》之前,关于“病”的完整概念还没有建立起来,《内经》在对疾病的诊断方面,有的根据症状下结论,有的根据脉象下结论,把两者结合起来考虑较少。长沙马王堆出土的《五十二病方》,武威旱滩坡汉墓出土的《武威汉代医简》,对于疾病的治疗都是根据症状或病名用药,一组药物还没有“方名”,还没有证的概念,方与证没有联系,脉象与证也没有联系,基本上没有舌象的描述。《伤寒论》首先把脉与证建立起固定的联系,以证与脉象的结合作为一个诊断单元,也作为“病”的诊断依据,提出了六经病(作者注:六经病的提法有争议)的完整概念体系,把每一经病作为一篇来表述,标题为“某某病脉证并治”,每一经病有提纲,如“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等,都是对某一经病的高度概括,包括症状、脉象及病机,以最简洁的语言表述出该经病的特征。《金匮要略》中的病有的是一组症状,如:腹满寒疝宿食病,痰饮咳嗽病,呕吐哕下利病等;有的是病名,如水气病、奔豚气病等;有的是病名加症状。温病学中也没有对病作出定义,风温、春温、湿温、暑湿、秋燥、暑温、伏暑均未冠以病名。据初步统计,中医学大约有4000多个病名,其中有许多病名没有完全与临床症状分开,在症状与病名之间有较多的交叉与重叠。中医学对病的概念是比较模糊的,更没有形成有规律的命名规则及分类系统。
      在《伤寒论》中,对病、证、症还没有规定明确的界限和定义,但是病、证、症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已经基本确定。“症”是指病人的感觉或者医者检查后得到的感觉,包括近代西医的症状和体征,如发热、腹痛、下利、按之石硬等。“证”则是一组有关联的症状和体征的组合,它反映了一定的病机。在《伤寒论》中证与脉象是平行的,要求脉、证合参,确定某种病机,以决定用某个方剂治疗。每一个方剂都有方名,方由固定的药物、药量组成。这时脉和证建立了比较确定的关系,脉、证有时可以相互取代,如“脉弦”往往代表少阳证,“脉浮”代表太阳病,“柴胡证”代表少阳病具有脉弦、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等临床表现。后世医家对证的概念进一步完善,“证”代表一组相对固定的、临床上经常见到的、具有一定内在联系的症状和体征的组合,反映一定的病机,并以脉象、舌象作参考与验证。所以现代“证”的概念往往是一组症状和体征、脉象、舌象的组合,演变成一个诊断单元。例如,1990年8月广州科技出版社出版的“中医证候规范”(郑铁涛主编)前言中说:证候(简称“证”)既是中医的疾病模型,又是中医学特有的诊断概念。而《伤寒论》中的“证”往往是一个诊断及治疗的单元,包括方、药在内,如小柴胡汤证,桂枝汤证,四逆汤证等。更有以方统证的分类法,如徐大椿著的《伤寒类方》。《伤寒论》中的“病”则是脉象与证的组合,如上述,《伤寒论》中的许多证中也有脉象,所以病与证在形式上没有明确的界限,例如少阳病与少阳证有时混称,太阳病在有的条文中指“中风桂枝汤证”,在有的条文中指“伤寒麻黄汤证”。但从每一篇的篇名冠以“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辨阳明病脉证并治”“辨少阳病脉证并治”“辨太阴病脉证并治”“辨少阴病脉证并治”“辨厥阴病脉证并治”来看,“某某病”是由许多有关联的证构成的。从系统论的观点来看,《伤寒论》的子系统是六经病,每一经病的子系统是证,所以六经病,病以下分证是一种疾病分类方法。这种分类方法是张仲景在继承《内经》六经分证的基础上,结合脏腑、经络等各种学说,以临床实践为根据,提出“六经辨病,辨证施治”的诊疗体系。这个体系有史以来首次展示了:①外感热病是一个由轻到重、由简单到复杂、由表及里的动态变化过程;②病与病之间,证与证之间具有规律性的演变关系,以及相互鉴别的关系,表现出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辩证关系;③阐明了病与证之间的从属关系;④在规律性演变的基础上又有许多特殊性,如变证、坏病、合病、并病等,因此强调辨证施治;⑤疾病分类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正确使用方剂。外感热病是一个动态变化过程;病与病之间,证与证之间具有规律性的演变关系,在《伤寒论》中“证”与“方”为一体,所以方剂之间的变化也可以看作是一个“动态变化过程”,“具有规律性的演变过程”,方、证统一是《伤寒论》中的证最突出的特点。
222
发表于 2008-11-16 09:28:21 | 只看该作者

关于“辨证论治”的讨论


      续上贴:
     “辨证”一词,源出《伤寒论》,其序中提出“平脉辨证”,各篇均以“辨某某病脉证并治”为篇名。最早使用“辨证施治”一语的中医文献是明•周之千的《慎斋遗书》,该书(卷二)专列“辨证施治”一篇,简述了辨证施治的重要性和某些症候的辨析要点。
    解放后,关于“证”有许多解释。杨氏等认为:在古代,证与症状的症同义。如《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提出“病有远近,证有中外”。这里的证,指的是症状。以后,《难经•十六难》中的“是其病,有内外证”,也是把症状称为证。但是,在中医辨证论治的经典著作《伤寒论》中,就存在着两种认识。如第16条中的“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这里的证,前者为临床的表现即症状,后者是诊断的结论。同一书中,对证就有不同的解释,致使近世医家对证的概念产生了无休止的争论。秦伯未氏提出证是证据,是现象,在医学上代表疾病的临床表现。朱颜氏也认为证是整个外观病象的总和,相当于综合征或症候群。他们的观点与《伤寒论》将证解释为症状的原意相近。以后,任应秋氏提出证是整体病变的证候。这与《伤寒论》将证当作诊断的结论类似。在1986年,方药中等氏将证的范围加以扩展,认为证就是判断疾病性质的各种证据(注:不是单一的证据,而是证据的集合体)。凡与疾病有关的各种因素如患者年龄、性别、平素健康状况,直接病因、发病季节、气候、时间、地域、临床表现、病程、治疗情况等,均属于中医学中证的范围。综合分析上述有关的各种证据,对不同患者的疾病,作出不同的相应判断,就是辨证。方药中氏等把天时、地理、体质等诸因素及疾病临床表现统统归入证内,融天、地、人、病于一炉,使证成为一个复杂的庞然大物。以后,有人更进一步提出,证是反映疾病本质的阶段性诊断,有动态的概念,证在疾病中可呈有一定规律的飘移,由甲证转为乙证,综上所述,证是具有丰富的内涵,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其它证转化的疾病概念。
    有关证的专著以邓铁涛主编《中医证候规范》1990年8月广州科技出版社出版;赵金铎主编《中医证候鉴别诊断学》1987年8月第一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具有权威性,对于证的历史演变过程,证的概念、定义,对于病、证、症的界定与关系,证与辨证,证与治疗,证与病机的关系都作了翔实的论证,众多专家发表了大量的论文、著作讨论证本质,至今有些问题仍然在争论,但是对于证的概念、定义,证本质基本上取得了共识。
223
发表于 2008-11-16 09:30:25 | 只看该作者

关于“辨证论治”的讨论

     继续上贴

   千百年来,受中国哲学、传统文化、民间医学、少数民族医学、外来医学尤其是西方近现代医学的渗透和影响,一词多义、多词一义现象在中医药学名词术语中屡见不鲜;加之不同地域、不同方言、不同医学人文背景以及不同医学流派的存在,都给中医药学名词术语的规范统一带来一定困难。同时,在世界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过程中,中医药学还源源不断地传入到日本、朝鲜、韩国以及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医药学名词术语的规范化进程。例如,同一种疾病,在不同的古医籍中有不同的名称;同一个中草药,在不同的地区却有不同的叫法。目前中医药学名词术语尚未统一、缺乏规范的现状已严重阻碍了该学科的持续发展,成为干扰学科与行业间沟通、影响国内外医药交流以及中医药走向国际的瓶颈。2000年8月,经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批准,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成立,负责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中医药学名词审定规范工作。
  由中国中医研究院王永炎、梁菊生、朱建平主持的“中医药基本名词术语规范化研究”对五千多个中国中医药基本名词的中、英文名进行了科学、系统的审订规范。这些新规范的名词术语将被新版《中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中医基础理论术语》以及新版《现代汉语词典》、《中医大词典》和“中医药科技数据库”等采用。2003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在北京召开了“中医药基本名词术语规范化研究”专家验收会,由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可冀、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副主任潘书祥、中国中医研究院曹洪欣教授等组成的国家科技部专家验收组认为,研究者对中医药基本名词的的规范,具有学科的系统性和科学性,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对中医药学制定行业标准、学科规范和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中医药知识的传播交流具有重要意义。今后,中国将在出版物中统一使用新规范的中医药名词术语。国家科技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中国中医研究院的代表出席了验收会。中医药名词术语的审定规范工作,是中医药学制定行业标准和学科规范的基础之基础,其审定的名词,经国务院授权的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批准公布,将具有权威性和约束力,全国各临床、教学、科研、生产、经营以及新闻出版等单位都应遵照使用。
    李振吉主编,王永炎、李德新执行副主编《中医药常用名词术语辞典》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1年9月第一版对病、证、症作了以下表述:
    疾病:在六淫、七情、遗传、饮食、劳逸外伤等致病因素的作用下,机体与环境的关系失调,机体内部的阴阳气血等发生紊乱,生理状态被破坏,出现了机能、形态、神志活动等方面的异常改变,并反映为一定的症状和体征的邪正交争的病理过程。
    1986年3月,卫生部在北京召开的“中医证侯规范学术会议”给中医学的疾病概念提出如下定义:“疾病是在病因作用和正虚邪凑的条件下,体内出现的具有一定发展规律的正邪交争、阴阳失调的全部演变过程,具体表现为若干特定症状和各阶段相适应的证候。”疾病有一定的发展变化过程,在疾病演变过程中,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可出现各种不同的证,这些证侯随着病情的变化而变化。
    两个定义的含义大致相同。显然,这个定义是具有“现代化”的定义,不是传统中医对疾病的定义。
    证:对疾病过程中一定阶段的病位、病因、病性以及病势等所作的病理概括。是对致病因素与机体反应性两方面情况的综合,是对疾病阶段性本质所作的结论。
    证型:临床较为常见、典型、证名规范的证。如肝胆湿热证、风寒犯肺证、心脾两虚证、脾肾阳虚证等。
    证候:(1)证的外候。临床所表现的具有内在联系的症状、体征。如心烦、失眠、口渴、身热、便秘、溲黄、舌尖红、苔黄、脉数,均为心火亢盛证的外候。(2)证或证名的习惯称谓。如心火亢盛证,临床常称心火亢盛。
    症状:又名病候。机体因发生疾病而表现出异常状态。包括:(1)患者自身觉察到的各种异常感觉。如头痛、耳鸣、胸闷、腹胀等。(2)医者的眼、耳、鼻、指等感觉器官所直接感知的患者病理变化的外部表现。如结膜发黄、胸腹压痛、舌质红、舌有斑点、舌苔黄腻、脉浮数等。
    体征:机体能被察觉到的异常的客观表现。如面色苍白、喉中哮鸣、大便腥臭、舌苔黄、舌质斑点、脉弦数等。参见症状条。
    “证是对疾病过程中一定阶段的病位、病因、病性以及病势等所作的病理概括。是对致病因素与机体反应性两方面的综合,是对疾病阶段性本质所作的结论”,这段叙述表明了中医对“证本质”的认识。中西医结合学派所研究的“证本质”,是用现代医学的概念对证进行定义,“证本质是病理状态”无论是中医还是中西医结合学派基本上达成了共识。但是中医的病理状态与西医的病理状态其状态变量是不同的,中医的状态变量是症状、脉象、舌象的综合;西医的状态变量是症状、体征、各种实验室检查、影象等检查的综合;中西医的共同状态变量是症状、体征。
224
发表于 2008-11-16 09:32:02 | 只看该作者

关于“辨证论治”的讨论

     继续上贴
    2.西医:病理状态的概念,病的概念,症状、体征概念。
    病的概念:至今西医对病没有一个公认的、完美的定义,疾病是一个很难定义而且争议很大的一个概念,是一个不断变化着的概念。但是,感染病的定义很明确,是由病原体(病毒、医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细菌、真菌、螺旋体、原虫、蠕虫等)引起的疾病。
    症状、体征概念:症状是指患者自觉感到的异常,体征是指医生通过视、触、叩、听得到的比较客观的异常表现。
    病理状态的概念:以感染病为例,在感染病的过程中某个阶段的疾病本质(包括病理形态学变化及病理生理学机制),其外在表现为一组具有内在联系的、在临床上相对固定的、经常出现的症状、体征的组合,并由各种实验室检查所支持。是一个单纯的诊断学概念。
    病理状态是现代医学中的概念,是从系统论中“状态”概念衍生出来的。系统的状态随着时间的持续而变化的性质称为系统的历时性,又叫做系统的动态性。一般说来,一切系统都是动态系统,它的状态变量是时间的函数。系统的状态是系统所处的状况,它要用状态变量来描述。任何系统的状态都可以用一组变量来描述。状态变量就是能确定系统状态的最少一组变量。系统的状态变量是随时间而变化的量。系统状态的运动(称为系统的过程)又受到系统内外各种变化因素的影响,因此,系统状态的运动既是连续的,又表现出非匀速、非匀称的性质,有停顿,有快速、有慢速、有膨胀、有收缩,这样以来,系统的过程就显示出阶段来,阶段与阶段之间必须具有明显的区别。这种阶段就是系统的某种特定的状态。当把感染病作为一个系统来研究时,疾病的发展动态变化过程也会显示出阶段来,这种相对稳定的阶段,即特定的状态就是本书所称谓的病理状态(中医称为证)。这个定义与近代西医病理生理学著作中“病理状态是指病理过程的结果”有所区别。本书所称谓的病理状态,是按照系统论中的“系统的状态”来定义的,它符合一般系统论的要求,是现代医学中的一个概念。近代西医认为:病理状态是指病理过程的结果,例如烧伤遗留的疤痕,脑出血遗留的瘫痪等。近代西医的著作中很少出现病理状态这个术语,而现代医学著作中频繁出现这个术语,但是至今没有对病理状态作出定义,本书对病理状态的表述是根据系统论中“状态”的定义与中医“证”的定义相结合而形成的。
    西医的病与病理状态的关系:在感染病的范畴内,把每一种感染病作为一个系统,其每一个阶段就是病理状态。例如结核病,根据结核杆菌侵犯的部位会出现许多病理状态,淋巴结核、肺结核、骨结核、关节结核、肾结核、脑结核、肠结核等。当把肺结核作为一个系统时,肺结核又会出现许多病理状态,如急性粟粒性肺结核、慢性肺结核、空洞性肺结核,肺结核咯血、肺结核大咯血、肺结核大咯血休克等病理状态。当把呼吸系统感染病作为一个系统时,上呼吸道感染、下呼吸道感染、肺炎、间质性肺炎、胸膜炎、脓胸、感染性休克等都是不同时空阶段的病理状态。其中每一个病理状态又可以分为几个并列的病理状态,例如上呼吸道感染可以按照解剖部位分为结膜囊感染、鼻腔感染、上颌窦感染、咽腔感染、扁桃体感染、喉部感染等病理状态,每一种病理状态又因为病原体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临床表现。然而病人就诊时通常只表现出一种病理状态,而不是疾病的全过程或者所有的病理状态,需要医生判断和处理的首先是病人当时所处的病理状态,只有当急性病理状态而又诊断不清时,或者慢性病理状态才首先考虑病原体。每一种病理状态除了具备一组症状和体征之外,必然还要处于疾病过程中的某一时空阶段,这种关系与中医的病和证的关系相同,尽管中、西医“病”的概念不同,但是病理状态与证的这种共同性质是中西医不同病理过程的交叉点,证的现代医学本质就是病理状态,证与病理状态相融合形成证态新概念,证态概念不仅涵盖了证的定义,而且准确的表述了现代医学中病理状态的定义。
225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6 09:54:47 | 只看该作者

关于“辨证论治”的讨论

[这个贴子最后由却波渔翁在 2008/11/16 10:03am 第 1 次编辑]

审因、辨机(病机)是“辨识”过程的重要着力点。

[color=#990000]-=-=-=-=-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8年11月16日 10:00am 时添加 -=-=-=-=-
“知时节,别地宜”而论治择方施药之思想,贯穿于全部中医典籍。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8年11月16日 10:06am 时添加 -=-=-=-=-
方药中等氏将证的范围加以扩展,认为证就是判断疾病性质的各种证据(注:不是单一的证据,而是证据的集合体)。凡与疾病有关的各种因素如患者年龄、性别、平素健康状况,直接病因、发病季节、气候、时间、地域、临床表现、病程、治疗情况等,均属于中医学中证的范围。综合分析上述有关的各种证据,对不同患者的疾病,作出不同的相应判断,就是辨证。方药中氏等把天时、地理、体质等诸因素及疾病临床表现统统归入证内,融天、地、人、病于一炉,使证成为一个复杂的庞然大物。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8年11月16日 10:08am 时添加 -=-=-=-=-
不明此理,还是中医?
226
发表于 2008-11-16 12:45:52 | 只看该作者

关于“辨证论治”的讨论

辨证论治源于方证对应,以提高伤寒方应用的准确性,审得清汤证,医家的水平便可大大提高。虽然板实不灵,多数情况下已然足够。
在此基础上,进行审证求因,则是辨证论治的深入。求什么因?求的是搞清楚气血的变化。研读伤寒论,字面底下,无不体现脏腑经络气血的变化。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这是足太阳经病,伤寒两三日,有可能传入阳明经少阳经。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这是少阳经病。这些都与经络的循行一致。所以汤药辨证,也可以帮助针灸辨证,反之亦然。
在汤药施治时,有时是迟治,误治,导致疾病的发展,这时有表里两经同病,或从一经传入它经,或几经同病,或入腑入脏,或伤气或伤血。太阳病脉证并治之方并非只是单纯只治太阳经病,包含了变证坏证的治法。
作为中医后学,本人还是愿将刘渡舟先生搬出来做后盾,在他的书中就明确伤寒六经为经络的六经。见刘渡舟伤寒论讲稿,绪论第三四五点。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p8-14。
227
发表于 2008-11-16 17:25:55 | 只看该作者

关于“辨证论治”的讨论

    人类对 疾病的认识是先认识病后认识证,而对病和证的认识都依赖于症状和体征。凡是身体出现不适(有了症状和体征 )就是病。

    历史的前进,实践认识的深入 ,逐渐 的掌握了疾病的演变规律,病由单一症状和体征逐渐向一个病变规程发展。对一个病变过程中的某一时间断面的一组症候群 (全部的症状和体征)则逐渐向证的方向发展。病和证是人类对疾病这个客观实在的理性思维的产物,是对疾病本质更深刻的认识。
228
发表于 2008-11-16 20:15:09 | 只看该作者

关于“辨证论治”的讨论

[这个贴子最后由红杉树在 2008/11/16 08:18pm 第 1 次编辑]

谢谢渔翁和 fans二位的认同,但个人认为,西医研究的是死人,是没了"气"的人,他们以解剖为基础,中医研究的是活生生的人,还能"喘气",是以为"气血"为基础,出发点不同,研究方法也不同,治疗原则更加不同,怎么可能相通呢............
229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7 01:17:24 | 只看该作者

关于“辨证论治”的讨论

是对“气”的认识不到位,或未认知全部,或方法不对,或技术不达,不能说就研究“死人”云云。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8年11月17日 01:21am 时添加 -=-=-=-=-
两套认知体系,中间尚未拆除“壁垒”。
230
发表于 2008-11-17 03:20:33 | 只看该作者

关于“辨证论治”的讨论

死人是无气以动,血不流,首先是神魂魄意志的丧失,然后是形体的消解。
西医不能理解把握中医气的理论,单纯地从结构来推知功能,研究到细胞分子水平。生化的研究也是超越古人的,但在整体把握上却迷失了方向。有时看到西医抢救病人时,输氧输血,何尝不是中医的补气补血呢?我的猜测是:中医的气的物质很可能是氧,中医的血是水与形态特性有所改变的营养物质,这类营养物可能就是中医的精。或者是精与氧和为中医的气,精与水合为血。这只是我个人的猜想,任何感兴趣的人都可去研究验证。
关于心主神明,脑主神明,其实早在内经中就有论述与比较,古人并非对脑无知而妄自尊心,从气血理法出发,只能是心主神明,脑为奇恒之腑。脑的重要性在古人看来介于脏与腑之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11-11 13:30 , Processed in 0.059863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