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发言人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第四期——哲医

[复制链接]
231
发表于 2009-2-2 09:16:06 | 只看该作者

第四期——哲医

[这个贴子最后由丁和在 2009/02/02 09:25am 第 1 次编辑]

至于神经(现代名词)与经络(中医名词)的洽合,先看《内经》对经络的明确区分,
《内经》对文字的应用,真有点惜字如金,每一个字,均有其独立意义。
素問脈要精微論:夫脈者,血之府也
素問離合真邪論:真氣者,經氣也。
靈樞刺节真邪:“真氣者,所受于天,與谷氣并而充身也”,
靈樞本藏:經脈者,所以行血氣而營陰陽,濡筋骨,利關節者也
六节藏象论: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现代医学认为,血细胞携带营养物质与氧气等。营养物质即中医五味之属,养五气合氧气,而生神,气 源于血,出于脉,归于经,而称真氣;即“真氣者,所受于天,與谷氣并而充身也”,血行于脉中,气入于经;經脈共同行血氣而營陰陽,濡筋骨,利關節
《气的乐章》说:穴道就象模拟用的小弹簧,是会加强血液压力波往下输送的中继站,譬如说肝经的穴道都很大而且很软,所以它的频率都很低。;
六节藏象论: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
“神之变也”即现代医学所谓心肌的节律性自动起搏,心脏就象发电站,穴道就象变电站,穴位解剖可见动脉与神经并存,穴位是脉中血气转注于经的中继站,所以才会有加强血液压力波往下输送的功能,

经络:是经脉与络脉的简单合称。
经脉:是神经与血脉(现代分类在动脉)的合称,《素问·皮部论篇》说:“皮有分部,脉有经纪,
经,应该就是神经,神经传导主管血管运动,古中医所注重的是现代医学所忽略的谷气——长养神经的最基本的有机物质,谷气使组织结构很软,频率也就很低!

“血脉”是血管,即运行血液,其作用是经气的“大本营”,营气是经营“大本营”血流之用。现在的解释只注意“营”而忽略“气”;“营其所为”的营,就体现着“经脉”有经营的功效,又营养着其所属分部。
————
络脉代指主管静脉的神经,,不是输送营养的主脉,只是联络、构成回路之用,
《灵枢·玉版篇》说:“胃之所出气血者,经隧也。经隧者,五藏六府之大络也。”
即是说,胃吸收入血的饮食,行走于隧(静脉),而经管隧道输送(经隧者)的是“络”,经管五藏六府隧道(静脉)的络,称为“大络”。
“浅显易见者皆络脉”——能看见的只有静脉,从脉的形态体现络的状态.
哲医说:[在临床上,经常可以见到“脾之大络”,确有“实则必见,虚则必下”的特征,其实质,确实是血脉。所谓“见”,既可以说是显现,也可以说是能够看得见,多见于实证。所谓“下”,是血脉下陷,多属虚证。]
脾主水谷,水谷精微吸收后行于静脉,经过肝脏回流心脏,气食少火,当脾土足太阴经阳气盛,脉中血液气化量大,其静脉凸现。
在临床,可以看到一些农村老人,尤以男性老人,进医院时,手足静脉粗得高高隆起,,“阳气者,烦劳则张”,静脉粗是静脉内气盛的表现,经过几天输液后,往往细得无法扎针,输液凉伤气也,不然输液充实血脉,何以反而会静脉细得无法扎针?
另外,《灵枢·经脉篇》说,“陷下则灸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形不足者,温之以气”。都说明了温度、脉气、脉象的关系。
yuanqilun先生说:“冷冻不仅使相应区域体液流速减慢,也使感觉末梢感受功能降低”;
冷冻,无疑降低气的生化。是古代气化理论在今天临床的应验。

经筋是神经与肌腱的合称,现代医学的运动神经是古中医理论中经筋的变名。
《内经》说:“手太阳经筋,起于小指之上,结于腕,上循臂内廉,结于肘内锐骨之后,弹之应小指之上”,所谓“弹之应小指之上”,毫无疑问,是尺神经沟内的尺神经。这说明,手太阳经筋实际是尺神经的一部分。
也即运动神经。
232
发表于 2009-2-2 12:23:00 | 只看该作者

第四期——哲医

下面引用由丁和2009/02/02 09:10am 发表的内容:
如果“常浮现”的浮络是毛细血管,在血液层面,西医的研究远比中医精细明确,如果中医没有深沉的价值,,决不会有神奇的效果.探索中医经络的实质,就是把深层的神奇使之普及.产生广泛的效果.
下面有一得之见,请各位达 ...
丁和先生说:““经脉”,表示神经主管血脉,是神经与血脉合称“经脉”,”这是不可信的。因为,在中医学的历史上,当中医学产生“经脉”这个名词时,根本还没有“神经”这个名词。所以,中医学的所谓经脉,不可能是神经和血脉的合称。
233
发表于 2009-2-2 12:51:43 | 只看该作者

第四期——哲医

[这个贴子最后由丁和在 2009/02/02 01:45pm 第 3 次编辑]

有时候有些事真是想不通,经典有"神、经”之称谓,再去查一下,神经这个中文名怎么来的,西方外国人该不是也写“神经”吧?


[color=#990000]-=-=-=-=- 以下内容由 丁和2009年02月02日 00:57pm 时添加 -=-=-=-=-
穴位解剖,可见神经与同名动静脉并现,是事实存在。
234
发表于 2009-2-2 19:45:49 | 只看该作者

第四期——哲医

下面引用由哲医2009/02/01 10:36pm 发表的内容:
浮络和经脉的关系,到底是“分支”的关系呢还是“属于”的关系呢?这是有很大区别的。
桂枝和桂树的关系,到底是“分支”的关系呢还是“属于”的关系呢?这是没有很大区别的。


-=-=-=-=- 以下内容由 五积散2009年02月02日 07:48pm 时添加 -=-=-=-=-
有经必有络,有江必有湖,有树必有枝和叶,这些问题不能割裂开看,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之处,这是个相辅相成的关系。

-=-=-=-=- 以下内容由 五积散2009年02月02日 07:50pm 时添加 -=-=-=-=-
表有表络,里有里络,又不可不知。
235
发表于 2009-2-3 16:24:47 | 只看该作者

第四期——哲医

孔子曰:言寡尤,行寡悔。
236
发表于 2009-2-3 21:11:23 | 只看该作者

第四期——哲医

下面引用由哲医2009/02/03 04:24pm 发表的内容:
孔子曰:言寡尤,行寡悔。
孔子说的很对。
237
发表于 2009-2-3 21:40:26 | 只看该作者

第四期——哲医

                       《脉经》革脉是牢脉之误
  〈〈脉经〉〉革脉云:有似沉伏实、大而长,微弦。牢脉,〈〈脉经〉〉形不载。但是,同书〈〈平虚实第十〉〉中载:人有三虚三实,何谓也?然有脉之虚实,有病之虚实,有诊之虚实。脉之虚实者,脉来软者为虚,牢者为实。由此可见,牢脉在〈〈脉经〉〉已有出现,属性为虚。只是有所遗漏而不见载其形。
  〈〈千金方〉〉之革脉,完全延用〈〈脉经〉〉。但是,〈〈千金翼〉〉牢脉云:按之实强,其脉有似沉伏,名曰牢。很明显的是,如果〈〈脉经〉〉之革脉无误,那么根据〈〈千金方〉〉和〈〈千金翼〉〉对革脉和牢脉的描述,二脉将无法区别。显然两者之间必有一误。
  〈〈伤寒论—辨脉法篇〉〉云: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虚寒相薄,此名为革。妇人则半产漏下,男子则亡血失精。很显然,革脉的主病属性为虚。
  后世及其现代,对牢脉的定义,殆无异议。对于革脉的认识普遍和〈〈脉经〉〉对革脉的认识是完全不同的。是大多数人对革脉的认识错了还是〈〈脉经〉〉对革脉的认识存在着错简?张三雷的解释可谓中肯:今本《脉经》有革脉一条,则牢脉之误字。《脉经》误以牢脉为革脉,而滑氏因之。遂有沉伏实大之说,亦是牢脉之形象。惟既从革字本义着想,谓之如鼓皮,则鼓皮在外,何得谓为沉伏?此必不可通者也。-------〈〈脉经〉〉有革脉无牢脉,然革取皮革之义,言其外之坚刚。而牢则有根深蒂固,不可猝拔之意。正与革脉之劲急于外者相反。是〈〈脉经〉〉所谓有似沉伏实大而长者,为牢脉言,非为革脉言也。虽〈〈千金方〉〉革脉亦承〈〈脉经〉〉之旧,然〈〈千金翼〉〉有按之实强,其脉有似沉伏,名曰牢一节。其意与〈〈脉经〉〉此条同。而其名则牢而非革。-------按:〈〈翼方-诊脉大意〉〉一篇,列二十二脉形象,多与《脉经》近似。固亦〈〈千金〉〉之例,皆本于叔和者,决不于革脉一 ,独易其名。则今本〈〈脉经〉〉、〈〈千金〉〉皆作革者,明是传写之误。而后人论脉诸书,多从〈〈千金翼〉〉,而不从〈〈脉经〉〉、〈〈千金〉〉,尤其确据。此固讹字之显而有征者,不可不正。
  〈〈频湖脉学〉〉也说:“诸家脉书,皆以革脉为牢脉。故或有革无牢,或有牢无革,混淆不辨。不知革浮牢沉,革虚牢实,形证皆异。”
  按诸脉一一对称普遍存于脉法中。如浮沉,如大小,如滑涩,如虚实,如迟数。革脉和牢脉也正是如此夫人对应。假设,必以〈〈脉经〉〉之革脉无误,那么不仅牢脉将无处着落,而且〈〈伤寒论〉〉之革脉条又将是错误。须知,古人对于命名用字,是十分讲究的。革字的字面意思,正如张三雷所说,有皮革之义,也有变革之义。正因为〈〈伤寒论〉〉谓之寒虚相薄,故名为革,在妇人则半产漏下,男子则亡血失精,是皆有变革之义。
  故〈〈脉经 〉〉之革脉,显然是牢脉之误,殆无疑义。     
238
发表于 2009-2-3 22:37:57 | 只看该作者

第四期——哲医

同学某,一有新书总送我先读,读后让我点评。隐约好像读过许姓某脉学书,大意指革脉为错。读后同学问如何。答:停职两年,其心可表,而识见不足。B2(
©全球中医药论坛 -- 全球中医药论坛  }2R$-q
付牢脉二案:十数年前,连襟之父,请诊脉。脉之,左三部沉弦,右三部,关尺轻取不见,中取稍有,沉取力加。按之骨,大强长薄指,绝无柔意。意为牢脉。当主结。2月后医院确诊为胃癌,手术后半年即亡。FBA
©全球中医药论坛 -- 全球中医药论坛  YS
约十年前,诊一翁。按我地风俗,患者绝不开口,先请医生号脉。对则请治,错则扬长而去 。诊脉见右尺中特异。按之骨弦大强长搏,绝无柔意。因曰:当是膀胱下腹有所积,肾气衰败之候。其同来亲戚私告曰:膀胱癌晚期。持药而去。1个月后并发尿毒症死去。&+';)(
©全球中医药论坛 -- 全球中医药论坛  3
革脉案:革脉仅一见。乃是家母16年前,因尿毒症腹泻两周,每周30~40次,后血透中发生上消化道出血,昏厥。送到家后的脉象就是典型的革脉。为什么记得这么清楚?因为当时初学医不久,又加上当时情况紧急,我别无指望。唯恐弄错,所以非常谨慎。又记得陈修圆的一段话:凡人将亡,必先亡阳气。亡阳脉微细。但是家母的脉象至今清晰在心:正是典型革脉无疑。    ^R*cLB
0+7
239
发表于 2009-2-3 22:47:13 | 只看该作者

第四期——哲医

[这个贴子最后由哲医在 2009/02/03 11:28pm 第 2 次编辑]

   对脉象的认定,一定不能脱离临床实际情况和《脉学》的经典文献。先生说《脉经》革脉是牢脉之误,那么,“有似沉伏,实大而长微弦”就应该是牢脉了。请问。伏脉是什么脉形,实大长的脉怎么伏?在临床实践中,沉、伏、实、大、长、微弦都是常见脉象,这几种脉象能不能复合在一起?能不能再构成一个新的脉象?革脉的最早出处见于《内经》,其曰:浑浑革至如涌泉。假如革作皮革解,这句话怎么解释?
凡临床高手们都可参与讨论这个问题。在临床上,谁见过由“沉、伏、实、大、长、微弦”组合而成的脉象?大脉和伏脉怎么会出现在同一个脉象中?实脉和微弦怎么样会出现在同一个脉象中?并且,扁鹊脉法还有这样一句话:“病若吐血而复鼽衄者,脉当得沉细,而反浮大牢者死”。这是牢脉和浮大脉同时出现。到底牢脉是浮还是沉伏?总不能《脉经》和扁鹊脉法都有错误吧?
  以上问题,哲医一一进行过考证,《脉经》没有错,扁鹊脉法也没有错。并且,在《内经》、《伤寒杂病论》、《脉经》》、《千金要方》和扁鹊脉法中所说的革脉都是一回事,一脉相承,没有任何错误。革脉和牢脉的关系也非常明确,在临床上也是很常见的脉象变化。革脉之错,主要是错在元代以后对脉学的经典文献有了误解。
  《脉经》的革脉不是牢脉之误,《脉经》说的革脉就是革脉。〈脉经〉不会把革脉说成牢脉,也不会把牢脉说成革脉。至于“有似沉伏,实大而长微弦”这十个字表达的是什么意思,哲医在〈脉法精粹〉一书和〈河北中医药学报〉有专题论述,有兴趣者可参阅。更有趣的是,〈伤寒杂病论〉对革脉的论述虽然比〈脉经〉对革脉的论述多用了好多字,但和〈脉经〉所用的这十个字是表达的相同的意思。充分体现出了王叔和与张仲景是师承关系。
240
发表于 2009-2-3 23:01:40 | 只看该作者

第四期——哲医

“有似沉伏,”看清楚,是有似。指象但不完全是。沉,近乎伏,实大强长,稍弦。不可以相蒹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9-14 20:22 , Processed in 0.065693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