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马京雪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曹东义师徒每日一讲散记

[复制链接]
2531
 楼主| 发表于 2023-9-1 07:59:01 | 只看该作者
本周六晚上(2023年8月26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王群才中医师讲述曹东义教授编著的《中医药知识普及读本》。
         中医学是既浅显易懂,人人可学,人人能用的大众医学,也是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博大精深,现代科学仍然无法完全揭密的科学医学。
        这本小册子,以通俗易懂的语言,系统地介绍了中医的历史概况,基础理论构成,诊法治病特色,养生保健方法。
        第五章:组方选药如同调兵选将。
         使用中药的时候,虽然有单用一味药应用的情况,但是更多的时候是多味中药联合使用。多味中药联合起来,组成一个方剂使用,就应该遵循中医的理论,使方
药与病证紧密契合起来,才能取得好的疗效。
          在传统的中医理论之中,药与毒不分,药就是毒,毒就是偏性。医生用药之偏性,纠正、弥补病人的偏性以达到平衡,恢复健康。
        第二节: 组合方剂必有主辅。
        处方用药是中医临床治病的重要环节,既具有原则性又具有灵活性。药物七情与方剂组成原则的关系密切。方剂的组成是针对病证病机等多方面因素,综合运用七情的相互协同、相互制约的配伍关系,按君、臣、佐、使的主次关系,使群药组成一个有序的、严密的有机整体,最终形成方剂。
         第三节:遵古炮制减毒增效。
         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临床用药理论和药物配制的需要,将药材进一步加工的传统工艺。炮制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药效,而少数毒性药和烈性药的合理炮制,更是确保用药安全的重要措施。
        届时我们共同学习具体内容。
                祝贺河北中医王群才中医师在衡水市讲座成功!他讲述了曹东义教著的《中医药知识普及读本》  第五章:组方选药如同调兵选将。 第二节: 组合方剂必有主辅。 第三节:遵古炮制减毒增效。
         几种作用不同的药物在方剂里的作用,有主角配角之分,不是一律平等。《内经》用君、臣、佐、使的关系,说明方剂中药物配伍的主次关系和用药原则。也就是“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有人说这是封建思想作怪,并根据这一点把中医说成是封建医,主张在社会主义社会消灭中医,这是其中的一个所谓“根据”。这是完全不了解中医而产生的错误观点。
“君药”是方剂里针对主病、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是方剂组成中不可缺少的物。李东垣在《脾胃论》中说:“君药分量最多,臣药次之,佐药又次之,不可令臣过于君,君臣有序,相互宣摄,则可以御邪除病矣。”
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临床用药理论和药物配制的需要,将药材进一步加工的传统工艺。
炮制是药物在应用前或制成各种剂型以前必要的加工过程,包括对原药材进行一般修治整理和部分药材的特殊处理,后者也称为“炮炙”。
由于中药材大都是生药,其中不少药材必须经过特定的炮炙处理,才能更符合治疗需要,充分发挥药效。因此,按照不同的药性和治疗要求而有多种炮制方法。有些药材的炮制还要加用适宜的辅料,并且注意操作技术和讲究火候,正如前人所说:“不及则功效难求,太过则性味反失。”
炮制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药效,而少数毒性药和烈性药的合理炮制,更是确保用药安全的重要措施。药物炮制法的应用与发展,已有很悠久的历史,方法多样,内容丰富。
         感谢王群才中医师的讲述和分享。

2532
 楼主| 发表于 2023-9-1 07:59:42 | 只看该作者
今周日晚上(2023年8月27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王红霞主任与大家一起学习《中医神志病学》一书,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医学模式的的转变,各类精神、心理、心身疾病的发病率不断增高,中医神志病学正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产生的一门重要的兼顾基础理论与临床应用的学科。今天继续学习第九章神志失和类疾病之多梦,祥情我们一起期待!
             祝贺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硕士导师王红霞主任讲座成功!她与大家一起学习了《中医神志病学》第九章神志失和类疾病之“多梦”
        《黄帝内经》认为外邪“从外袭内,而未有定舍,反淫于脏,不得定处,与营卫俱行,而与魂魄飞扬,使人卧不得安而喜梦”。
       当然,内在脏腑阴阳气血不正常,也会有形形色色的梦境:
      “阴气盛,则梦涉大水而恐惧;阳气盛,则梦大火而燔?;阴阳俱盛,则梦相杀。上盛则梦飞,下盛则梦堕;甚饥则梦取,甚饱则梦予;肝气盛,则梦怒,肺气盛,则梦恐惧、哭泣、飞扬;心气盛,则梦善笑恐畏;脾气盛,则梦歌、身体重不举;肾气盛,则梦腰脊两解不属。”说这是实证的梦,并且治疗上:“凡此十二盛者,至而泻之,立已。”
       还有体虚做梦,也是五花八门:“厥气客于心,则梦见丘山烟火;客于肺,则梦飞扬,见金铁之奇物;客于肝,则梦山林树木;客于脾,则梦见丘陵大泽,坏屋风雨;客于肾,则梦临渊,没居水中;客于膀胱,则梦游行;客于胃,则梦饮食;客于大肠,则梦田野;客于小肠,则梦聚邑冲衢;客于胆,则梦斗讼自刳;客于阴器,则梦接内;客于项,则梦斩首;客于胫,则梦行走而不能前,及居深地窌苑中;客于股肱,则梦礼节拜起;客于胞?,则梦溲便。”
这些虚人多梦,“凡此十五不足者,至而补之立已也。”都是一补就好,不信你就试试。
       感谢王红霞主任的讲述和分享。
2533
 楼主| 发表于 2023-9-1 08:00:15 | 只看该作者
大家好!本周一(2023年8月28日)晚上“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霍立轩中医师向各位同道分享由曹东义教授主编的《医经学派》一书。
该书于2022年由河北科技出版社出版。



本周一我们主要学习:

二、医经学派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

(五)西方医学传入影响经典传承

8.放弃理论很无奈,自我改造难复兴
9.岁寒三友有中医,国学汉字已复兴
10.建国初期中医理论受到严重冲击
           祝贺河北中医霍立轩中医师在隆尧县讲座成功!他向各位同道分享了由曹东义主编的《医经学派》关于西方医学传入影响经典传承的有关内容。
在德先生、赛先生大行其道的时候,很多中医以解剖为评价标准,放弃了中医固有的理论,虽然是为了避免被称为“守旧”的无奈之举,但是以西医为标准自我改造之后,不仅失去了很多阵地更难复兴。
在打倒孔家店的时候,中医与汉字、国学成了“.岁寒三友”,如今,国学、汉字已经步入复兴的轨道,但是中医的理论传承依然艰难,仍然被质疑、被扭曲、被抹黑,而未被学术界普遍承认其价值,只作为研究对象,作为资料而存在。
建国初期,中医理论受到严重冲击,关于如何认识中医的学术争鸣与大家的事情斗争联系在一起,中医药几乎陷于难以为继的严重地步。
毛泽东当时发现和扭转中医极为被动的局面,系列措施挽救了中医的困局。为中医学未来发展、理论传承等奠立基础。
感谢霍立轩中医师的讲述和分享。

2534
 楼主| 发表于 2023-9-1 08:01:21 | 只看该作者
大家好,今天晚上(2023年8月29日)的“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河北中医药大学扁鹊文化研究院副院长、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张培红主任继续为大家讲述《神医扁鹊之谜》之<扁鹊生活年代辨析>
        请大家关注收听张培红的讲述。
               祝贺河北中医药大学扁鹊文化研究院副院长、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张培红主任讲座成功!她继续为大家讲述了《神医扁鹊之谜》之<扁鹊生活年代辨析>
        关于扁鹊生活年代的问题,可以概括说是“一破,一立,两可能”。
       一破,就是扁鹊不可能见秦武王,因为这个记载里边自身有明显的错误:《战国策·秦策二》云:“医扁鹊见秦武王,武王示之病,扁鹊请除。左右曰:‘君之病在耳之前,目之下,除之未必已也,将使耳不聪,目不明’。君以告扁鹊,扁鹊怒而投其石:‘君与知之者谋之,而与不知者败之!使此知秦国之政也,则君一举而亡国矣’!”
       李伯聪先生说:“王力教授主编的《古代汉语》云:‘战国时代,一国之主被尊为王或大王,不再称君,君字渐变为一般在上位的人的尊称’,浏览战国时期的文字资料可知《古代汉语》所说是完全正确的。可是上引《战国策》‘医扁鹊见秦武王’一条史料中,秦武王之左右和扁鹊在对话中都当面称秦武王为君而不称王或大王,这是同战国中期之人对一国之主的称谓惯例相违背的,换句话说,战国之人是绝对不可能当面以君来称秦武王的。这就是一个最有力的证据,它向我们证明:‘医扁鹊见秦武王’不可能采自秦国官府文书,这件事的情节在历史真实性上是存在着重大疑点的”。
        也就是说,扁鹊不可能亲见秦武王;假如有人见了秦武王,也不能当面称呼秦武王为“君”,而必须喊他“王”,或者称“大王、圣王”,否则就是“轻君之罪”,会被杀头。
由此可见,《战国策》的故事,明显有错误,不是客观记录,而是编的故事。
        感谢张培红院长的讲述和分享。

2535
 楼主| 发表于 2023-9-1 08:02:06 | 只看该作者
       本周三晚上(2023年8月30)的空中课堂我们继续来学习张晓彤先生的著作《中医沉思录》的内容,题目是日本汉方医学的现状。日本“明治维新”废止汉医以来,历经100多年,终于达到了目的。但日本的有识之士则称之为“犯了一个严重的历史性错误”。如今,日本再想使之振兴已成无源之水,只能走上了“废医存药”的道路。崔月犁部长生前再三提醒我们:千万不要走上日本用西医代替中医的错误道路。
                 祝贺河北中医刘敬章主任在孟村回族自治县中医院讲座成功!他继续与大家一起学习了张晓彤先生的著作《中医沉思录》的内容,题目是日本汉方医学的现状。
         日本这个民族受中华文化影响,从徐福东渡到遣唐使,那是从中国取经的时代。
后来他们国内战乱有些浪人,在我国沿海地区骚扰抢掠,做了很多坏事。

“明治维新”以后,他们学习西方,很快步入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废止汉医是他们学习西方“西化”的一部分,这也影响了近代留日的中国人,很多反中医的人,如余云岫,鲁迅等都是这样的背景。

时过境迁,中医药历经磨难,在新中国有了很多新成就,如针刺麻醉,急腹症中西医结合,烧伤,治疗乙脑麻疹等大获成功,这又启发了日本,让他们看到了中医药的现实作用和巨大未来价值,因此,历经100多年的曲折。但日本的有识之士则称之为“犯了一个严重的历史性错误”,又开始重视传统中医(汉方医),他们的汉方药也占据了国际市场上重要的份额。

日本“废医存药”道路的曲折过程,提醒崔月犁部长,他生前再三提醒我们:千万不要走上日本用西医代替中医的错误道路,要复兴中医。

          感谢刘敬章主任的讲述和分享。
2536
 楼主| 发表于 2023-9-1 08:02:55 | 只看该作者
各位朋友,各位同道:
        大家好!
        我是河北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张慧康。
        今晚(2023年8月31日)我们将以《张廷模临床中药学讲稿》为主要书目,来共同温习临床中药学的知识内容。
        今天分享总论第十一讲“影响中药临床效应的因素之一—中药材的品种、产地、采集与贮存”,内容为中药的品种、产地、采收及保存方法。
        请师父、各位师兄师姐们不吝指教!

敬请期待张慧康讲述和分享!


        祝贺河北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张慧康硕士讲座成功!
        他以《张廷模临床中药学讲稿》为主要书目,与共同温习了临床中药学总论第十一讲“影响中药临床效应的因素之一—中药材的品种、产地、采集与贮存”,内容为中药的品种、产地、采收及保存方法。
        中药的质量严重影响疗效,过去基本上都是个体自己采集野生药材,现在基本上都是大面积人工种植,田间管理按照浇水施肥防止病虫害的方法,增加产量,保证“品相好”,但是药效不一定好。因为中药有“初生代谢”(根茎叶的纤维组织等)和“次生代谢”(特殊物质药效成分等)。
因此,药品长得好看的,不一定效果好,“气味足”的道地药材,按季节采收,按要求晾晒,按标准炮制,按需要保存,经过合适的配伍,煎煮,才能得到好的疗效。

感谢张慧康硕士的讲述和分享!

2537
发表于 2023-9-1 08:09:18 | 只看该作者
我们中国什么时候可以让中医彻彻底底地震惊世界?

中医现在给我的感觉就是一群想搞“蒸汽朋克”的国人吹捧的“一台很棒的蒸汽机”。在蒸汽机时代能达到能量转化率40%以上。在蒸汽时代确实是很棒很先进的了。

但现在早就是电气时代了。在太空中蒸汽机是不能替代霍尔推进器的。

但这帮鼓吹国粹纯粹的人就是听不进去。他们幻想中的蒸汽朋克天下无敌,但凡你敢给蒸汽机加上一丁点电子元件改装,那就是不正宗。

这些人信奉“蒸汽机是我祖宗发明的,当年能量利用率冠绝天下,就是厉害。”而内燃机电动机是洋人发明的,一群在当年蒸汽机拉力赛时代吃我祖宗尾气的人的后代发明的东西能有什么厉害的?都是垃圾,要不得。

即使有一些不拘泥于这些民粹思想,试图利用现代科技去焕发中医新时代生命力的人也一样面对着一个哲学上的困境“一台车子,我更换了化油器,还是这台车子,再更换了火花塞,依然是这台车子……但挨个更换部件直到全部替换后呢?”从哪个节点开始,这台车不再是原来那台车了呢?又从哪个节点开始,中医不再是中医了呢?

原本是因为归纳实践而领先的中医学,让一群后代信徒搞成了反科学,追求纯粹的神学,这大概就是中医面临的困境吧?




作者:还是小黑屋里梁先森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2538
发表于 2023-9-1 08:18:17 | 只看该作者
我们中国什么时候可以让中医彻彻底底地震惊世界?
作者:小七
来源:知乎   装不下去等 3,037 人赞同了该回答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先问是不是。实际上,中医已经非常震惊世界了!

1、幼崽夭折率比较,现代医学0.6%,中医30%以上。


①现代医学(所谓的西医):中国新生儿夭折率为0.6%;0~20岁死亡率低于0.0002%。

②野外黑猩猩,夭折率30%。

③清朝康乾盛世(统计80年),北京男性皇族死亡人数1375人,0~4岁死亡499人,夭折率36.3%。

北京皇族女子1755人,0~4岁死亡706人,夭折率40.4%。

资料来源:《中国人口科学期刊》2002.03期---《清宣统年间北京城内人口死亡情况分析》———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这权威程度够可以了吧?

另外,非皇族的数据呢?

④本论文统计:清宣统年间北京城内士绅家庭,统计数量2065例,0~4岁儿童的夭折率达到25%以上,士绅家庭成人平均死亡年龄42岁。注意:这是首都的士绅家庭。没有战乱,没有饥荒,首都小康阶级,没有皇室内部争斗,享受全国第一档次的中医资源!夭折率在25%以上!

⑤明朝,皇族子弟夭折比率约40%。

⑥唐宋元,皇族宗亲的子女在成年前夭折比例是都大于30%的。

嗯,这么看,中医确实还挺震惊世界的。



2、人均寿命比较,现代医学80岁,中医40岁。
①现代医学出现后,人均寿命节节攀升,目前英国81岁、德国81岁、法国82.4岁、美国79.3岁,中国77岁。

②野外黑猩猩,平均寿命35岁~40岁。人工饲养环境下50~60岁。

③中国历朝历代皇族人均寿命不高于45岁。统计我国历代帝王的寿命情况,最后得出结论:能查出年龄的270位皇帝的平均寿命为41(40.6四舍五入)岁。如果扣除被杀害的情况,那么平均寿命也不超过45岁。

④中国历朝历代,老百姓人均寿命不高于42岁。哪怕康乾盛世,老百姓平均寿命就35岁。

⑤清宣统年间北京城内士绅家庭,统计数量2065例,士绅家庭成人平均死亡年龄42岁。(和平年代、富裕阶级、首都居民、无饥荒)。

参照《中国人口科学期刊》2002.03期---《清宣统年间北京城内人口死亡情况分析》——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嗯,这么看,中医也仍然还是挺震惊世界的。

———————————————————————————

很多中医支持者评论说,不该用中医和现代医学相比,而应该和同时期的西医相比,和几百年前的西医相比。

这没有必要,也没有意义。

因为:人家西方人研究学习物理化学等现代科学之后,已经认识到传统老西医(传统德医、英医、法医、希腊医)对世界和人体的认知基础全都是错的。人家已经把自家的传统西医抛弃了、扫进垃圾堆了,在医疗机构已经禁止使用了。

所以,你和人家传统西医比的意义在哪里?

你中医可不一样,哪怕基本世界观和人体观是不能证实的东西,2023年,你可还是在用这一套收钱看病开药着呢。

2023年,中国,当下,现在,就两种医学在收钱开药。现代医学(西医)、中医。

而中医,和几百年前相比,理论基础没有变化,也没有哪位中医超越自家老祖宗。

所以,老中医和现代医学相比,合理且正确。

2539
 楼主| 发表于 2023-9-8 20:56:29 | 只看该作者
         尊敬的曹东义老师好,各位师兄师姐,各位中医同道,大家晚上好,世中联一技之长空中课堂又和大家相会了,我是来自上海的黄小平。今天(2023年9月1日)和大家一起学习名老中医之路之 陈苏生老先生的回顾与前瞻,还有董廷瑶。这两位都是上海著名医家,陈苏生先生的女儿还在我院出门诊,董廷瑶先生很多学生在我也有交集。

请老师和大家收听指导!
            祝贺上海中医黄小平院长讲座成功!他和大家一起学习了名老中医之路之 陈苏生先生与董廷瑶先生的事迹。
        陈苏生先生(1909-1999)说:由于《伤寒质难》一书的出版,医务界知道我的人多了。前辈先生又对我多所嘉勉,使我格外自负起来。一九五五年一位卫生部领导同志,来我家访问了几次,敦促我放弃上海现有的一些职务,参加中央卫生部中医研究院开院典礼,为祖国医学贡献力量。我和秦伯未先生、章次公先生,第一批应征去北京报到。秦帮助搞医政,章主要搞临床,我则分配到中医研究院任编审之职,参加编辑中医教材及西医学习中医第一班的教学工作,匆匆三年,愧少建树。一九五七年被划为"右派",下放中医研究院图书馆,看到许多浩瀚的医籍,深惭自己学识之浅。后来下放新疆,1974年回到上海。
        已故上海市中医文献馆名誉馆长董廷瑶教授(1903年-2002年),号幼幼庐主,是当代中医儿科名家,江南名医,业医80余年,深获病家信仰。《董廷瑶医案》是2003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图书,本书是董老临证医案专集,共选录医案199则,其中儿科医案166则,内科医案33则,包括热病、呼吸道疾病、消化道疾病等共66种病证。医案内容显示董氏儿科特色和其对各种病证的辨治方法,有其现实指导意义,可供广大中医、中西医结合医师、医学院校师生学习参考之用。
         感谢黄小平院长的讲述和分享。

2540
 楼主| 发表于 2023-9-8 20:57:12 | 只看该作者
本周六晚上(2023年9月2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王群才中医师讲述曹东义教授编著的《中医药知识普及读本》。
         中医学是既浅显易懂,人人可学,人人能用的大众医学,也是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博大精深,现代科学仍然无法完全揭密的科学医学。
        这本小册子,以通俗易懂的语言,系统地介绍了中医的历史概况,基础理论构成,诊法治病特色,养生保健方法。
        第五章:组方选药如同调兵选将。
         使用中药的时候,虽然有单用一味药应用的情况,但是更多的时候是多味中药联合使用。多味中药联合起来,组成一个方剂使用,就应该遵循中医的理论,使方
药与病证紧密契合起来,才能取得好的疗效。
          在传统的中医理论之中,药与毒不分,药就是毒,毒就是偏性。医生用药之偏性,纠正、弥补病人的偏性以达到平衡,恢复健康。
       第四节:方随证转活法治病。
        第五节:难言之密在于用量。
        届时我们共同学习具体内容。
              祝贺河北中医王群才中医师在衡水市讲座成功!他讲述了曹东义编著的《中医药知识普及读本》 第五章:组方选药如同调兵选将   第四节:方随证转活法治病、第五节:难言之密在于用量。
        中医在治疗疾病的时候,无论是外感热病还是内科杂病,都强调要辨证论治。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这关系到中医对于人体疾病的认识。
中医认为,人所以患病是因为阴阳气血失去平衡,由健康状态转入了疾病状态。疾病过程之中,人的证候受疾病自身发展阶段的影响,以及来自治疗、体质、气候、情绪、饮食、睡眠等不同因素的影响,决定了证候是不断变化的,中医的治疗必须针对这些变化的证候,才能帮助人体恢复健康。也就是说,证候象一个“移动靶”,如果用固定的“三点一线”瞄准目标的方法,就难以奏效。也象老鹰抓兔子,老鹰必须随着兔子的奔跑调整自己的飞行路线,才能取得预想的效果。中医治疗疾病的法则,就是方随证转的“治病活法”,是活法巧治而不是死方乱碰。
       中医治病的灵魂在辨证施治,其用药剂量的大小是因人、因时、因证而定,同时药量也决定了它的功效。药量因为不同医家而有很大差别。
         感谢王群才中医师的讲述和分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11-3 08:49 , Processed in 0.098168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