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马京雪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曹东义师徒每日一讲散记

[复制链接]
2611
发表于 2023-11-8 16:57:39 | 只看该作者
中医学是全世界传统医学中比较落后的一种
http://www.gtcm.info/forum.php?mod=viewthread&tid=77631
(出处: 导航中医药)
2612
发表于 2023-11-10 10:00:50 | 只看该作者
需要明确的是,上百年来中医黑们的呼声从来都是亘古不变的那四个字,“废医验药”,即废其玄学理论体系,对药物用现代科学方法检验其安全性和有效性,从而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而从来都不是全盘否定。
2613
发表于 2023-11-10 10:14:38 | 只看该作者

中医学,是现存巫术的活化石。复兴中医是反科学行为,是载入史册的复古倒退之举动。

点评

勾股定律现在还在学,这家伙认知辨别科学的能力非常低  发表于 2023-11-12 20:07
你不会医疗技能,别人会怎么成了反科学行为?  发表于 2023-11-12 20:04
2614
发表于 2023-11-14 07:31:58 | 只看该作者
中医理论体系愚昧落后荒诞不经,这些主观臆想的糟粕理论阻碍了中国科学进步。
2615
 楼主| 发表于 2023-11-19 07:36:05 | 只看该作者
      本周三晚上(2023年11月8日)的空中课堂由孟村回族自治县中医院刘敬章主任讲座,我们继续来学习《中医沉思录》的内容,题目是:孤独的百年中医。近100多年以来,中医在科学化与现代化的浪涛中一再面临严峻的挑战。并不断的在时代的潮流中寻找自身的归宿。然而中医能否自立于世界未来科学之林,其关键不在于能否被验证、被解释、被改造,而在于能否正确的认识自己和发展自己。中医教育几十年以来没有培养出真正的中医,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没有能够正确的认识自己,从而走向了用与自己不相容的西方医学规范来改造自己的艰难历程。不在沉思中奋发,就在沉思中消亡。中医还有药可医吗?历史的车轮在等待着有力的手臂,时代的风雨在呼唤着坚强的翅膀。现代自然科学正在经历着一场空前的变革,振兴中华民族文化和中医科学哲学思想将带来整整一代未来科学和未来文明。
              祝贺河北中医孟村回族自治县中医院刘敬章主任讲座成功!他与大家继续学习了《中医沉思录》的内容,题目是:孤独的百年中医。
     2023、2、24日,我在燕赵中医网刊登了一篇文章《中医头上三座山,禁锢国手二百年,可以超越难推翻》,这是我发在《中国中医药报》上的一篇文章《专家观点丨曹东义:中西医应从“求同存异”转为“求异存同”》改编补充之后的稿件,我还发了一首小诗:
复兴中医,必须深入认识历史成就、脚下道路、未来目标,有道是:
复兴中医战略
中医头上三座山,禁锢国手二百年。
解剖吓到王清任,病名蒙蔽上工眼。
化药泛滥成灾难,医者融合亮宝剑。
理论自信出疗效,五医传承是关键。
中医与西医属于不同的学术体系,必须“求异存同”(尊重差异为第一义),才能做到中西医并重,并逐步走向复兴。过去强调“求同存异”(追求一致为第一义),造成了中医学术内涵的不断萎缩,比如在西医病名之下辨证治疗,中医就处于发现不了目标,也评价不了结果的尴尬地位,就不能“卓然自立”。
  毫无疑问,西医的学术体系,对于中医来说,有强大的技术壁垒,比如解剖生理、疾病名称、化学制药,中医药如果不能在学术原理上突破这三大壁垒,就难以找到学术自信的基础,也难以获得发展的广阔空间。
  结构决定功能具有局限性
       中医的疾病观强调暂时性和可转化
    “非药物疗法”是一个歧视性称谓
    “中医之道”有不同层次的表述。
感谢刘敬章主任的讲述和分享。
2616
 楼主| 发表于 2023-11-19 07:36:53 | 只看该作者
各位朋友,各位同道:
        大家好!
        我是河北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张慧康。
        今晚(2023年11月9日)我们将以《张廷模临床中药学讲稿》为主要书目,来共同温习临床中药学的知识内容。
        今天分享各论部分第二十讲“发散风寒药:紫苏叶、生姜、香薷、荆芥”,内容为紫苏叶、生姜、香薷、荆芥的功效主治、性能特点、配伍应用及使用注意。
        请师父、各位师兄师姐们不吝指教!

敬请期待张慧康讲述和分享!
                  祝贺河北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张慧康硕士讲座成功!他以《张廷模临床中药学讲稿》为主要书目,共同温习了临床中药学第二十讲“发散风寒药”紫苏叶、生姜、香薷、荆芥的功效主治、性能特点、配伍应用及使用注意。
        紫苏叶性味:辛,微温,无毒;归经: 脾经、肺经二经。
1、理气,和营。治感冒风寒,恶寒发热,咳嗽,气喘,胸腹胀满,胎动不安。并能解鱼蟹毒。用于感冒风寒,发热恶寒,头痛鼻塞,兼见咳嗽或胸闷不舒者。常配伍杏仁、前胡等,如杏苏散;若兼有气滞胸闷者,多配伍香附、陈皮等,如苏散。
2.脾胃气滞,胸闷,呕吐之证。本品具行气宽中,和胃止呕功效。偏寒者,每与藿香同用;偏热者,可与黄连同用。偏气滞痰结者,常与半夏、厚朴同用。
3.用于妊娠呕吐,胸腹满闷,常与陈皮、砂仁配伍,以加强其止呕、安胎的效果。
4.用于进食鱼蟹而引起的腹痛、吐泻,单用或配生姜,白芷煎服。
        香薷,性味:辛,微温。归经:入肺、胃经。
功能主治:发汗解暑,行水散湿,温胃调中。治夏月感寒饮冷,头痛发热,恶寒无汗,胸痞腹痛,呕吐腹泻,水肿,脚气。
       荆芥,味辛;微苦;性微温。入肺、肝经。
      祛风;解表;透疹;止血。主感冒发热;头痛;目痒;咳嗽;咽喉肿痛;麻疹;痈肿;疮疥;衄血;吐血;便血;崩漏;产后血晕。用于感冒,头痛,麻疹,风疹,疮疡初起。炒炭治便血,崩漏,产后血晕。解表散风,透疹,消疮,止血。用于感冒,麻疹透发不畅,便血、崩漏、鼻衄。        
感谢张慧康的讲述和分享!

2617
 楼主| 发表于 2023-11-19 07:37:47 | 只看该作者
各位中医同道,中医爱好者:
        大家好!“世中联一技之长分会”《空中课堂》周五讲课组成员雷宝淳跟大家一起学习《药性赋》。《药性赋》原书未注明作者,据初步考证大约为金元时代作品。该书历来都是作为中医带徒弟学习中药的启蒙书。原书用韵语编成赋体,言简意赅,朗朗上口,便于诵读记忆,颇受初学者的珍爱,传延至今,长盛不衰。

  今天(2023年11月10日)分享的内容是:
是以黄柏疮用,兜铃嗽医。
地骨皮有退热除蒸之效,薄荷叶宜消风清肿之施。
宽中下气,枳壳缓而枳实速也。

      期待雷宝淳分享,欢迎批评指正
             祝贺河北中医雷宝淳在河北医大讲座成功!他跟大家一起学习了《药性赋》 是以黄柏疮用,兜铃嗽医。地骨皮有退热除蒸之效,薄荷叶宜消风清肿之施。宽中下气,枳壳缓而枳实速也。
       黄柏主治:清热燥湿,泻火除蒸,解毒疗疮。用于湿热泻痢,黄疸,带下,热淋,脚气,痿辟,骨蒸劳热,盗汗,遗精,疮疡肿毒,湿疹瘙痒。盐黄柏滋阴降火。用于阴虚火旺,盗汗骨蒸。
      马兜铃有清肺降气、止咳平喘、清肠消痔的功效,其茎称天仙藤有理气、祛湿、活血止痛的功效,其根称青木香有行气止痛、解毒消肿的功效。同时据有关研究,说马兜铃也有强烈致癌物质成分,马兜铃酸可引发“马兜铃酸肾病”的发生,请大家注意。
      地骨皮,别名枸杞皮,为茄科、枸杞属植物,是枸杞.的根皮。可入药,具有退热除蒸之效,凉血除蒸、清肺降火等功效。
       薄荷是辛凉性发汗解热药,治流行性感冒、头疼、目赤、身热、咽喉、牙床肿痛等症。外用可治神经痛、皮肤瘙痒、皮疹和湿疹等。平常以薄荷代茶,清心明目。
      枳壳是酸橙干燥未成熟的果实。7月果皮尚绿时采收,自中部横切为两半,晒干或低温干燥。枳壳性苦、辛、酸、温,具有理气宽中、行滞消胀的功效,主治胸胁气滞,胀满疼痛,食积不化,痰饮内停;胃下垂,脱肛,子宫脱垂等病症。
      《药品化义》:“枳实专泄胃实,开导坚结,故主中脘以治血分,疗脐腹间实满,消痰癖、’祛停水、逐宿食‘’破结胸、通便闭、非此不能也。若皮肤作痒,因积血滞于中,不能营养肌表,若饮食不思,因脾郁结不能运化,皆取其辛散苦泻之力也。为血分中之气药,惟此称最。”
      感谢雷宝淳的讲述和分享

2618
 楼主| 发表于 2023-11-19 07:38:27 | 只看该作者
本周六晚上(2023年11月11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王群才中医师讲述曹东义教授编著的《外求内养找健康》这本书的内容。
        国医大师李士懋的 序言:健康长寿是人们美好的愿望,也是古人不懈的追求,中医几千年以来,对此积累了深厚的理论,探索出丰富的经验。
        引言:养生保健是中医的一个理念,也是古人千百年来不懈的追求,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探索的道路曲曲折折,逐渐寻找出来一些正确的方法和理论,值得人们珍惜和借鉴,因为生命只有一次,不能随意创造,也不能推倒重来。
        第一章:自古向外求仙药,探索可贵难可靠。
        第一节:《山海经》的宝物令人向往。
       7.读《大荒经》方知不荒凉。
      第二节:秦皇欲见海上仙,求取长生不老药。
        秦始皇求仙,为天下平安。
        届时我们共同学习具体内容。
                祝贺河北中医王群才中医师在衡水市讲座成功!他讲述了曹东义教授编著的《外求内养找健康》 第一章:自古向外求仙药,探索可贵难可靠。
        第一节:《山海经》的宝物令人向往。      7.读《大荒经》方知不荒凉。  第二节:秦皇欲见海上仙,求取长生不老药。
       对于秦始皇身后,那些入海求仙的人的下落,《史记》其他篇章也有一些记载,尽管是只言片语,仍然弥足珍贵。
《史记·淮南衡山列传》说:秦始皇“使徐福入海求神异物,还,为伪辞曰:‘臣见海中大神,言曰:“汝西皇之使邪?”臣答曰:“然。”“汝何求?”曰:“原请延年益寿药。”神曰:“汝秦王之礼薄,得观而不得取。”即从臣东南,至蓬莱山,见芝成宫阙,有使者铜色而龙形,光上照天。
      著名文学家郑一民先生说,司马迁收录的这段流传于西汉景帝之前的史料,充分说明徐福欺骗秦始皇,他要的童男童女、五谷的种子、百工,是为了大家的事情避难,或者是一次大移民,为的是“得平原广泽,止王不来”。
那么,徐福到了哪里?郑一民先生《东瀛圣迹考》说,徐福的船队到了日本,现如今的日本,有很多纪念徐福的地方,有很多民间活动,来纪念徐福东渡日本,是他把炎黄文化、华夏文明,第一次大规模带到了、传播到了日本,从而改变了日本的面貌。
日本官修的“国史”只承认公元7世纪之后的历史,把此前的历史成为“史前时代”,这就把徐福东渡日本的历史“模糊化”了。但是在民间,很多人纪念徐福。
      感谢王群才中医师的讲述和分享。

2619
 楼主| 发表于 2023-11-19 07:39:08 | 只看该作者
今周日晚上(2023年11月12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王红霞主任与大家一起学习《中医神志病学》一书,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医学模式的的转变,各类精神、心理、心身疾病的发病率不断增高,中医神志病学正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产生的一门重要的兼顾基础理论与临床应用的学科。今天继续学习第十章神志失和类疾病之喜病,祥情我们一起期待!!
               祝贺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硕士导师王红霞主任讲座成功!她与大家一起学习了《中医神志病学》第十章神志失和类疾病之喜病。
        喜病的资料比较少。我只找到一点。俗话说妇女怀孕后出现的各种症状,叫“喜病”。如恶心、呕吐、小便频繁、白日嗜睡、情绪不稳。
     中医说“喜伤心”,主要是情志失常,比如“范进中举”的事情,还有一些脑中风的患者情志失常,也常控制不住情绪而“傻笑”。
           范进三两步走进屋里来,见中间报帖已经升挂起来,上写道:“捷报贵府老爷范讳高中广东乡试第七名亚元。京报连登黄甲。”

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老太太慌了,慌将几口开水灌了过来。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把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众人拉他不住,拍着笑着,一直走到集上去了。众人大眼望小眼,一齐道:“原来新贵人欢喜疯了。”
       面对这样突发“喜病”的病情,有人说“范老爷平日可有最怕的人?他只因欢喜狠了,痰涌上来,迷了心窍。如今只消他怕的这个人来打他一个嘴巴”就能治好。
        因此,请来了胡屠夫,屠户被众人局不过,只得连斟两碗酒喝了,壮一壮胆,把方才这些小心收起,将平日的凶恶样子拿出来,卷一卷那油晃晃的衣袖,走上集去。众邻居五六个都跟着走。老太太赶出来叫道:“亲家,你只可吓他一吓,却不要把他打伤了!”众邻居道:“这自然,何消吩咐。”说着,一直去了。

来到集上,见范进正在一个庙门口站着,散着头发,满脸污泥,鞋都跑掉了一只,兀自拍着掌,口里叫道:“中了!中了!”胡屠户凶神似的走到跟前,说道:“该死的畜生!你中了甚么?”一个嘴巴打将去。竟然治好了范进的“喜病”。
这里边惊恐生肾水,肾水灭心火的道理,已经潜移默化在大众的心中,富含中医学术道理。
    感谢王红霞主任的讲述和分享。
2620
 楼主| 发表于 2023-11-19 07:39:35 | 只看该作者
大家好!本周一(2023年11月13日)晚上“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霍立轩中医师向各位同道分享由曹东义教授主编的《医经学派》一书。
该书于2022年由河北科技出版社出版。



本周一我们主要学习:
第三章  医经学派对中医学术发展的影响
二、建立针灸循经虚实补泻体系
针灸治疗疾病,以其简便廉验和安全有效,逐渐受到世人的重视,目前已传到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它的学术原理不能简单地用神经调节进行概括,而是有独特的认识。

(三)针刺主要为补虚泻实
(四)经脉网络系统与腧穴分布
       祝贺河北中医霍立轩中医师在隆尧县讲座成功!他向各位同道分享了由曹东义教授主编的《医经学派》第三章  医经学派对中医学术发展的影响:二、建立针灸循经虚实补泻体系(三)针刺主要为补虚泻实(四)经脉网络系统与腧穴分布。
        中医的针灸治疗方法,起源很久,是逐渐建立的学术体系,它从偶然的经验积累,到形成以脏腑虚实、经络循环为指导理论的系统知识,马王堆《十一脉灸经》只是反应脉学初期的成就,只有灸法不说针刺,这些原始脉学知识到了《灵枢》《素问》成书的时代,已经极为丰富了。
        《素问·离合真邪论》说:“九针九篇,夫子乃因而九之,九九八十一篇,余尽通其意矣。《经》言气之盛衰,左右倾移。以上调下,以左调右。有余不足,补泻于荣输,余知之矣。”有余的实证需要针刺泻邪,不足的虚证也可以用针刺辅助机体恢复正气。“以上调下,以左调右”的调理,都不离补泻。
《素问·离合真邪论》记载岐伯论述针刺的泻法时说:“卒然逢之,早遏其路。吸则内针,无令气忤。静以久留,无令邪布。吸则转针,以得气为故。候呼引针,呼尽乃去,大气皆出,故命曰泻。”黄帝听得很仔细,因此,马上就追问“不足者补之,奈何?”岐伯不敢懈怠,耐心解释了几种重要的针刺手法,有先有后,互相配合,一气呵成。
《灵枢·经脉》说:“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开合枢一旦不利,就会引起身体发病,“视有余不足,有结者,皆取之不足”,进行相应的治疗。
三阴三阳经脉,都有手足的区别,合起来就是十二经脉。“此所谓十二经者,盛络皆当取之。”
   感谢霍立轩中医师的讲述和分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11-2 06:50 , Processed in 0.127815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