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进城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三大医学生理学药理新理论的价值

[复制链接]
261
 楼主| 发表于 2025-7-23 19:44:43 | 只看该作者
吕曰:“炼形之理,亦粗知矣。金液、玉液者,何也?”
    钟曰:“今液练形.则骨体金色而体出金光,金花片片而空中自现,乃五气朝元,三阳聚顶,欲超凡体之时,而金丹大就之日。若以玉液炼形,则肌泛阳酥而形如琪树、琼花、玉藻。更改凡体而光彩射人,乘风而飞腾自如,形将为气者也。奉道之士,虽知还丹之法,而炼形之功亦不为小矣。当玉液还丹,而沐浴胎仙,而升之上行,以河车搬于四大。始于肝也,肝受之则光盈于目,而目如点漆。次于心也,心受之则口生灵液,而液为白雪。次于脾也,脾受之则肌若凝脂,而瘢痕尽除。次于肺也,肺受之则鼻闻天香,而颜复少年。次于肾也,肾受之则丹还本府。耳中常问弦管之音,鬓畔永绝斑白之色。此玉液之炼形也。及夫金液炼形,不得比此。始还丹而未还,与君火相见,而曰既济。既还丹而复起,与真阴阳敌,而曰炼质。土本克水也,若金液在土,使黄帝回光,以合于太阴。火本克金也,若金液在火,使赤子同炉,自生于紫气。于水中起火,在阳里消阴。变金丹于黄庭之内,炼阳神于五气之中。于肝则青气冲,于肺则白气出,于心则赤光现,于肾则黑气升、于脾则黄色起。五气朝于中元,从君火以超内院。下元阴中之阳,其阳无阴,升而聚在神宫。中元阳中之阳,其阳无生,升而聚在神宫。黄庭大药,阴尽纯阳,聚而升在神宫。五液朝于下元,五气前于中元,三阳朝于上元。朝元既毕,功满三千,或而鹤舞顶中,或而龙飞身内。但闻嘹亮乐声,又睹仙花乱坠,紫庭盘桓,真香馥郁。三千功满,不为尘世之人;一炷香消,已作蓬瀛之客,乃曰超凡入圣而脱质升仙也。”
262
 楼主| 发表于 2025-7-23 19:47:54 | 只看该作者
钟曰:“若以元阳之气,以一阳始生之时,上朝中元,是人皆如此。若以积气生液,以一阴始生之时,下朝下元,是人皆如此。若此行持,故不能超脱,然而欲超凡入圣,脱质升仙,当先龙虎交媾而成大药。大药既成而生真气。真气既生,于年中用月,月上定兴衰。月中用日,日上数直事。日中用时,时上定息数。以阳养阳。阳中不得留阴。以阳炼阴,阴中不得散阳。凡春则肝旺而脾弱,夏则心旺而肺弱,秋则肺旺而肝弱,冬则肾旺而心弱。人以肾为根本。每时一季脾旺而肾弱,独肾于四时有损。人之多疾病者,此也。凡以甲乙在肝直事,防脾气不行。丙丁在心直事,防肺气不行。戊已在脾直事,防肾气不行。庚辛在肺直事,防肝气不行。壬癸在肾直事,防心气不行。一气盛而一气弱,一脏旺而一脏衰。人之多疾病者,此也。凡以心气萌于亥而生于寅,旺于巳而弱于申。肝气萌于申而生于亥,旺于寅而弱于已。肺气萌于寅而生于已,旺于申而弱于亥。肾气萌于已而生于申,旺于亥而弱于寅。脾气春则随肝,而夏则随心,秋随肺而冬在随肾。人之不知日用,莫晓生旺强弱之时,所以多疾病者,此也。若此日、月、时三阳既聚,当炼阳而使阴不生,若此日、月、时三阴既聚,当养阳而使阳不散。又况以纯阳之气炼五脏之气不息,而出本色,一举而到天池。始以肾之无阴雨九江无浪,次以肝之无阴而八关永闭,次以肺之无阴而金火同炉,次以脾之无阴而玉户不开,次以真气上升,四气聚而为一。纵有金液下降,杯水不能胜舆薪之火。水火相包而含之为一,以入神宫,定息内观。一意不散,神识俱妙。静中常闻乐声,如梦非梦,若在虚无之境。风光景物不比尘俗,繁华美丽胜过人世。楼台宫阙,碧瓦凝烟。珠翠绮罗,馨香成阵。当此之时,乃曰超内院,而阳神方得聚会面还上丹,炼神成仙以合大道。一撞天门,金光影里以现法身,闹花深处而坐凡体。乘空如履平川,万里若同展臂者也。复回再入本躯,神与形合,天地齐其长久者也。厌居尘世,寄下凡胎而返十洲。于紫府太激真君处,契勘乡原,对会名姓,较量功行之高下,得居三岛,而遨游永在于风尘之外,其名曰超尘脱凡。”
263
 楼主| 发表于 2025-7-23 22:31:27 | 只看该作者
说的再多,实际就是气体在人体中的不同的演变形式。
气改变人体细胞蛋白质构象的大小周天经脉系统的形成,是为长生不老地仙之基。

气的组合成为有功能神通的发光物质。
更进一步练成可以显形的阳神,就是与真人本人外形完全相同的一个复制的有生命的另一个体。
可以理解为是双胞胎。
只不过一个是肉身的人,一个是气变成形的人。
264
 楼主| 发表于 2025-7-23 22:36:37 | 只看该作者
这些真实的生命的活动形式远远超过人类生理 学医学的研究发现。
人类医学生理学只是生命科学中的一部分。
生命科学不只是地球生命的概念,应该是宇宙范围的生命全部内容的生命形式。
265
 楼主| 发表于 2025-7-24 08:06:37 | 只看该作者
按张洪林的说辞:“给肢体注射荧光剂后,身体一定出现局部微循环吸收荧光剂向心传导运输的过程而呈现线样表现,这是身体正常生理反应。”


张洪林的这种简单逻辑不能说明就是荧光剂在循环系统的移动反应。
266
 楼主| 发表于 2025-7-24 08:09:02 | 只看该作者
然而问题是,荧光剂向心传导运输是没有直接微循环通道的,而微循环不是大脉通道循环,如何产生荧光剂向心传导的线样表现?

  微循环是指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通常是通过毛细血管进行相互连接,而微动脉和微静脉通过中动脉和中静脉与大动脉和大静脉相互连接,大动脉和大静脉连接心脏,从而使全身血管构成封闭式管道,从而可以维持人体正常血液循环。

  从人体各类血管的作用和布局的情况看,微循环通道基本上是网络状的,没有直接向心的传导通道,只能把血液间接的通过大动脉向心传导。

  所以说,当给肢体注射荧光剂后,即使荧光剂注射进血液微循环系统中,也不会产生如张洪林所说的向心传导线样表现,除非把荧光剂直接注射进大动脉或大静脉中,然而也仅仅会产生荧光剂扩散样的表现,不会在肌体浅表产生荧光线。

  其实,研究人员在这个课题上做了对比试验,他们利用对照组的方式对比荧光剂在肌体和血管中的显影是否一致。

  对照结果如下:

  一、在荧光剂皮肤注射期间,在对照组某个参试个体中也观察到荧光剂扩散到血管中的情况。沿着静脉线路也发现了明显的荧光痕迹,但荧光痕迹却不呈现线性途径特性。并且来自血管的荧光比沿心包经线路迁移的荧光线消失得更快、更早。此外,这个荧光剂扩散到血管中的研究参与者,在注射后一小时,他的尿液变黄并部分油腻,表明大部分荧光素通过血液循环和尿液直接排出体外。在4-5小时结束时,他的尿液恢复到基线,没有明显看到荧光素的痕迹。


这些解释说明也不能证明就不是荧光素在循环系统移动的反应
267
 楼主| 发表于 2025-7-24 08:34:09 | 只看该作者
研究人员“首次清晰观察到沿人体经络穴位迁移的连续荧光线”




1要确定是不是在经脉线位置有循环系统的管道,也有可能是荧光素进入了循环系统的管道的移动。


1从人体循环系统中移动流动的液体的速度。
2从人体循环系统中移动流动的液体运动方向。
分析是否就是荧光素在人体循环系统中的移动或者荧光素是在人体循环系统液体中的移动。
当在这个位置荧光素在人体循环系统中的移动或者荧光素是在人体循环系统液体中的的移动和其他的生理学不知道的管道管腔组织系统移动的可能性都存在时,这种实验就不能做为有除了人体循环系统的管道之外还有其他的生理学不知道的管道管腔组织系统的存在,或者不能证明就一定有经脉系统的存在。

点评

当确定了荧光素不是在生理学研究发现的循环系统管道中的移动或飘移飘流。 研究人员如果有相当的足够的逻辑能力可以得到推导结论 一 人体中在经脉线位置有生理学不能研究发现的除第一循环生理系统的管道的组织结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5-7-24 09:15
好像做实验的人员的逻辑能力不能达到这种分析的程度要求。 当然张洪林的逻辑能力更是达不到这种分析的程度要求。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5-7-24 08:39
268
 楼主| 发表于 2025-7-24 08:39:01 | 只看该作者
进城 发表于 2025-7-24 08:34
研究人员“首次清晰观察到沿人体经络穴位迁移的连续荧光线”

好像做实验的人员的逻辑能力不能达到这种分析的程度要求。
当然张洪林的逻辑能力更是达不到这种分析的程度要求。
269
 楼主| 发表于 2025-7-24 09:15:49 | 只看该作者
进城 发表于 2025-7-24 08:34
研究人员“首次清晰观察到沿人体经络穴位迁移的连续荧光线”

当确定了荧光素不是在生理学研究发现的循环系统管道中的移动或飘移飘流。

研究人员如果有相当的足够的逻辑能力可以得到推导结论

人体中在经脉线位置有生理学不能研究发现的除第一循环生理系统的管道的组织结构之外,还有一种生理学不能研究发现的其他的管道管腔组织结构系统的存在。
270
 楼主| 发表于 2025-7-24 09:39:54 | 只看该作者

1由于荧光素是一种固体的物质分子,如果不是有外力作用荧光素是不会移动位置或产生运动的。
2 但是由实验中的荧光素移动表现可以逻辑联系联荧光素想一定是受到了外力的作用才有了荧光素移动或荧光素运动的状态表现。
3这表明在生理学未知的管道管腔组织结构中一定有某种流体的物质的存在,这种流体物质的流动带动了荧光素的移动运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9-2 01:39 , Processed in 0.059218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