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旻珺编辑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是非功过之《中药新家族-化学中药》

[复制链接]
21
 楼主| 发表于 2009-1-18 22:41:51 | 只看该作者

是非功过之《中药新家族-化学中药》

作者 关于化学中药研究之解问二
    此前有好心的朋友对我所主张的化学中药研究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比如这项研究对中医临床的指导意义、回顾性研究的价值及注意寻找金指标等等。本人就其中的一些意见已作了说明,这里再就其中的一些问题阐述本人的观点如下:
    第三、本人认为本项研究对中医临床不仅具有积极意义,而且是意义重大。这其中,一是解决药源的问题,天然的药物资源越来越少,中医必须寻找新的药用资源,除了人工繁育种植外,应当根据需要积极发展合成中药;二是解决中医师应用化学物质治疗疾病的合法性问题,不可否认,现代中医应用化学药物治病已是不争的事实,但从严格的执业资格和执业范围来说,似乎是不合法的。因此,不解决这两个问题,中医师就有可能遭遇无药可用和有药不能用的尴尬。当然,这里必须说明两点,其一,这是从历史的长远角度来认识的涉及中医发展战略性的问题;其二,由上而决定了她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并且,对中医临床的指导意义的大小取决于本研究的成熟程度及中医药界内对此的认同程度。
    第四、我们承认,我们提出化学中药研究的学术主张,并没有前瞻性的实验研究为依据,但我们并不认为这样就会影响这个学术主张的正确性和说明力。应用化学物质作为中药使用由来已久,至少从清末及民国初期至今也有近百年的历史,我们团队中的临床各科主任,应用化学药物治疗也有20多年的经验积累,有着大量应用化学药物的感性认识,因此,我们提出进行化学中药研究,并以中医药的表述方法来阐述化学物质的中药特性,绝非“空穴来风”。事实上,回顾性研究与前瞻性研究都是科学研究常用的方法,都有应用的价值,关键在于研究目的及研究方案的设计。现行极为时髦的循证医学的评价方法中也包括有回顾性研究。从已往的研究事实中评价其效果、寻找共有特征和探索普遍规律,回顾性研究也是十分必须的一种研究方法。我们打算先对一定样本量的双诊断的临床病例进行回顾性的研究,探索一些最常用的化学药物的应用与中医证候症状及其效应的关系,以此作为进一步开展深入的前瞻性研究设计的前期基础。这在我们关于化学中药研究总体设计中已经作了明确的阐述和安排了的。(待续)
22
 楼主| 发表于 2009-1-18 22:47:08 | 只看该作者

是非功过之《中药新家族-化学中药》

作者 关于化学中药研究之解问三
      第五、有人提醒我,对于化学中药的研究不仅要采用前瞻性的研究设计,而且要寻找“金指标”,只有找到金指标才能说明我们所提出的学术观点的正确性和科学性。这无疑是善意的。
      其实,我们从一开始就对整个化学中药研究的柜架作了一个初步的设计:
      第一步:系统提出化学中药的概念并以出版《化学中药》一书为载体鲜明提出化学中药研究的学术主张,这一概念及学术主张的提出,主要基于我们长期的中西医临床实践及深入的思考;
      第二步:采用回顾性的研究方法,通过总结分析相当样本量的病案资料,找出数种化学药物临床应用时的疗效与中医病症病性之间的关系,为进一步的研究寻找方向和重点;
      第三步:即是遵循前瞻性研究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设计并实施化学物质中药特性的临床研究,探索化学中药应用的普遍的共同的规律,论证化学中药学术观点的正确性和可行性。我们认为并且相信,通过这样的不同层面不同方法的研究,一定能够得到极为有用的东西,一定能够揭示化学物质作为中药使用的规律。
    至于说到金指标,我们认为化学中药研究的终极目标是使化学物质能够作为中药来应用,这种应用应当遵循中医药理论指导并建立有多维综合应用指征的原则,但我们不会去追求所谓的金指标。因为所有在现阶段称为“金指标”的那些指标,其实都是相对的仅供参考的指标,绝对的“金指标”并不存在。比如,即使是在西方,按照现代药物学的方法去研究的开发新药,应该说都是有很明确的指标的,看起来也似乎很科学很合理,但事实上也有诸多的问题,在实际应用中,也是有利有弊的,有一些甚至药物之弊还大于利,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在西方国家发生的震惊世界的“反应停事件”,就是一个极为典型的例子,“反应停”虽然用于妊娠失眠有确切的疗效,但却造成胎儿畸形,使12000多名新生儿来到人间后便成为形状如海豹一样的可怜的先天畸形儿,尽管后来人们给予这些畸形儿以无限的关爱,却终究挽救不了其早早夭折的厄运。我们应当记取这样的教训,应当应用一种综合的评价办法来考察医学(包括现代医学和传统医学)对疾病的干预效应,而不是将其押于一些所谓的“金指标”上。
23
发表于 2009-1-19 02:59:30 | 只看该作者

是非功过之《中药新家族-化学中药》

就其原则而言,不以西药为西药,而只是把它们看做是一些药,运用中医药性归纳理论是可能总结其中医角度的药物功效的,但问题是,中医的药物性能归纳理论是否成熟与完备,上述归纳是否建立在中医辩证的基础上,进而是否可以用中医理论指导其临床。如果归纳的前提不可靠,那么归纳的结果,也就可以想见了。
24
 楼主| 发表于 2009-1-19 22:11:03 | 只看该作者

是非功过之《中药新家族-化学中药》

[这个贴子最后由旻珺编辑在 2009/01/19 10:13pm 第 1 次编辑]

是的,所以希望越来越多的中医药专业界人士能够关注这个思路,正如作者所说“提出化学中药研究,是在普遍应用现代科技研究中医药基本问题的洪潮下,希望更多的人关注中医药学科自身发展的问题,应用中医的方法论研究现代事物,从一个方面促进中医药学科的发展”“对整个化学中药研究的框架作了一个初步的设计:第一步:系统提出化学中药的概念并以出版《化学中药》一书为载体鲜明提出化学中药研究的学术主张;第二步:采用回顾性的研究方法,通过总结分析相当样本量的病案资料,找出数种化学药物临床应用时的疗效与中医病症病性之间的关系,为进一步的研究寻找方向和重点;第三步:即是遵循前瞻性研究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设计并实施化学物质中药特性的临床研究,探索化学中药应用的普遍的共同的规律,论证化学中药学术观点的正确性和可行性。我们认为并且相信,通过这样的不同层面不同方法的研究,一定能够得到极为有用的东西,一定能够揭示化学物质作为中药使用的规律。”
25
 楼主| 发表于 2009-1-23 21:55:22 | 只看该作者

是非功过之《中药新家族-化学中药》

作者  关于化学中药研究之解问四
     第六、有人认为,本人提出的化学中药的概念,不够准确,主要是其内涵不能概括我们在《化学中药》一书中所列的全部药物,因为其中除了大部份是化学合成物及化学提取物外,还有一部份是生物制剂,如抗生素、血液制剂等。关于这个问题,本人也是经过很长时间思考,反复斟酌推敲,最后才定了下来的。主要基于以下考虑:其一,这是一类与以往来源于植物的中药,来源于矿物的中药,来源于动物的中药所不同的药物,它应当有一个属于它自己的称谓,有学者曾提出“西药中用”的命题,但我们所要做的与他们所说的本质上不是一回事,我们要解决的不仅仅是一类药物的应用问题,而且我们还要解决这类药物的归属问题,不论“西药中用”在实践上能够走多远,它都不能给予这类药物一个身份,它依旧是“西药”,其意义,除了能够为临床应用提供一定的帮助外,对于中医药学科的发展,其促进作用是极其有限的。正因为考虑到这一点,本人提出了“化学中药”的概念,试图将这类按中医药理论来应用的化学物质归属于中药的范畴,给它以一个中药的身份,表明其是来源于化学物质的中药。其二,虽然我们在《化学中药》一书中,除了大部份是化学合成物或提取物,也包括了一部份生物制剂,但这些生物制剂,其化学成份基本上是清楚的,其在人体内代谢的生物化学过程也是清楚的,因此,从本质上说,也可以将其看作化学物质,只不过一部份是无机化学物质,一部份是有机化学物质而已,因此,本人认为,将这类药物统称为化学中药,并无不妥之处,也不会对此产生歧义,只不是因其刚刚问世,众人对其较为陌生,一时间不适应而已。久而久之,约定成俗,用的多了,也就习惯了。(待续)
26
 楼主| 发表于 2009-1-23 22:03:59 | 只看该作者

是非功过之《中药新家族-化学中药》

作者  关于化学中药研究之解问五
    有读者问:中药是有复方的,既然称为化学中药,是否也有复方。
  这个问题问得好!中药复方是中医药学的一大特色,也是中医应用中药治病的最主要的方式,通过中药各药物之间的配伍,可以起到增效减毒的作用,特别是对复杂症情的处理,复方中药就可以通过多方位多途径地发挥药效作用。可以说,中药复方是中医为解决复杂问题而建立的一种用药方式方法。
  那么,化学中药既然是中药大家族的一员,是化学物质赋予了中药的特性,理论上讲,既然具有中药的特性,就可以按照中药应用的配伍原则和规律进行组方,从而形成化学中药的复方。事实上,化学药物也有配伍使用的现象。比如二联针三联针,抗菌素的联合用药、复合维生素等,都体现出复方用药的精神。在中医临床实践上,也曾有过以化学中药配伍使用的复方。民国初期河北名医张锡纯就以石膏与阿斯匹林配伍组成“石膏阿斯匹林汤”,用于治疗温病壮热脉洪等症。因此,化学中药也可根据需要进行配伍。当然,《化学中药》一书只是化学中药研究的一个开端,其中尚不涉及复方配伍的问题。(待续)
27
发表于 2009-1-24 16:50:45 | 只看该作者

是非功过之《中药新家族-化学中药》

谢谢分享!
28
发表于 2009-1-24 21:27:10 | 只看该作者

是非功过之《中药新家族-化学中药》

说句实在的话,我不反对任何药物纳入中药,可是中药的气性要讲啊?温热凉寒理清了,还有干燥润湿哈!不然的话,难以进入的…
29
发表于 2009-1-24 21:33:44 | 只看该作者

是非功过之《中药新家族-化学中药》

如果连中药气性都弄不明白,只知什么解表清里,补气降逆等等,研究西药可以纳入只能是模糊的用药吧了…
30
发表于 2009-1-24 21:49:16 | 只看该作者

是非功过之《中药新家族-化学中药》

无论用任何一味,真正了解它,除了它温热凉寒气性,必须还有干燥润湿的气性结合存在!如麻黄一味而言,一般中医只知属温性,可以解风寒,却不知属它属燥还是润性等。
中药的研究远远不是这么简单的,生植物中药可以炮制转化,而西药以成品怎么炮制转化?当然,中药也有矿物类化学品,但毕竟是极少数,不能占主流。所以,研究中药发展还是以植物类为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7-13 02:56 , Processed in 0.053916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