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jlzhhj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给秦越人、五积散、三七生、翟鉴:《伤寒杂病论》再溯源

[复制链接]
21
发表于 2004-2-9 19:48:26 | 只看该作者

给秦越人、五积散、三七生、翟鉴:《伤寒杂病论》再溯源

   
  中药治病之理小议
樊 正 伦   
中医用昆虫土石、草根书皮等物,给人治病,其理安在?  
中医药学认为:人与万物,皆天地所生。天地初分之后,便生阴阳二气。天为阳气,地为阴气。阴阳二气互相作用,而成金、木、水、火、土五行。行乃动也,故亦称五运。阴阳二气相互流行,则生火、热、风三阳气与寒、湿、燥三阴气,统称六气。人生天地之间,为天地氤氲的产物。天地阴阳运气反映于人身,则阴阳二气,化生男女,五运化生五脏,六气化生六腑。是人得天地之全气,故为万物之灵,亦可谓人身一小天地也。世间昆虫禽兽、草木金石,虽与人异类,但亦秉天地阴阳之气而生,亦随五运六气而长,故其性与人相通。其与人所异者,唯不得天地之全气,仅得天地之偏气,故其性或偏于阴,或偏于阳,或为苦寒,或为辛热。此万物不及人之处。
倘若人身之气,一有偏盛或偏衰,则盛者有余,衰者不足,盛者克制,衰者受侮,遂使平衡失调,阴阳不和,疾病乃生。此时,中医即用草木金石气性之偏,来调整人体气之盛衰,使盛者泻之,衰者补之,以达到平衡协调,阴平阳秘,则气平而病除。  
中医用药治病,归根结底,即是借草木金石阴阳之偏性来调整人体阴阳之平衡,以达到去疾除病的目的。此乃中医以药治病之根蒂。人与万物皆源于天地阴阳、五运六气,以药物气性之偏纠正人体阴阳之偏,使药性与疾病丝丝入扣,此是中医用药治病的根本大法,为中医药理之金科玉律。
中药种类繁多,性味不一,难以枚举,仅述一二,以明其理。
一、 人参,前人《本草》,或谓人参补气属阳,或云人参生津属阴。此皆以偏盖全,未得人参药性之底蕴。人参产于关东,生于林间阴湿之地,其秉北方水阴润泽之气,故其味苦甘而有津汁。其茎叶,为三杈五叶,三、五乃阳之数。其苗从阴湿中发出,乃由阴出阳,故在甘苦阴味之中,存有一番生阳之气。其秉阴中之阳而生,秉阴则能益阴,秉阳则能补阳,且其形象人,故对人身阴阳之气,皆有补益。又人身之元气,由肾水之中上达于肺,生于阴而出于阳,与人参由阴出阳,同出一理,所以人参大能化气,气化而上,出于口鼻,即是津液。此乃人参益气生津之原理。
二、 阳起石,阳起石生于山东阳起山。其山冬不积雪,夏则生云。云乃水受热腾空之气,故能乘火气而上飞。此物纯阳上升,故凡人病阳气下陷,阳物不举者,用此升举阳气,效如桴鼓。
三、 蜈蚣,蜈蚣生于干燥土中,其味大辛。此物秉天地燥气所生,燥属金,金性制木,故可治肝风内动外扰之抽搐。
从此三例不难看出,运用中药治病,无论草木昆虫,皆要明其药性,欲明药性,必探其终始,参以形色气味,时间产地,然后以药之性,疗人之疾,方可药到病除。
中医药科学与西医科学从思想方法、哲学基础到诊断治疗都有着天壤之别,中医的从宏观整体出发,以运动变幻思辨,取天然药食精粹,用模糊调和方法,治疾患于未病,都大大有别于西医的用精密仪器,细查于微观,变动态为静止,辩病于精确的诊治理论和方法。在生命科学揭秘的尖端领域,中西医方可殊途同归,共同开创人类的新纪元。

22
发表于 2004-2-9 22:44:50 | 只看该作者

给秦越人、五积散、三七生、翟鉴:《伤寒杂病论》再溯源

文章云--
又如对癫狂的论述,《内经》与《伤寒杂病论》也截然不同。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躁狂越,皆属于火”。《难经·二十难》曰:“重阳者狂,重阴者癫”。《素问·脉解篇》曰:“所谓甚则狂癫疾者,阳尽在上,而阴气从下,下虚上实故狂癫疾也。”即把狂的成因,主要归结为火热、重阳。而《伤寒论》第112条曰:“伤寒脉浮,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把惊狂的成因主要归结为亡阳,概念大相反,可见两者有着理论体系的不同。
**************************************************************************
按:《灵枢。九针十二原》有云:夺阴者死,夺阳者狂。此言独未见焉?
23
发表于 2004-2-12 01:22:24 | 只看该作者

给秦越人、五积散、三七生、翟鉴:《伤寒杂病论》再溯源

此文好象是北京经方大师胡希恕的观点,作者该不是大师的弟子冯老师吧?我赞同文中观点.记得91年赴成都参加一个中医学术会议期间,听浙江名医潘老的儿子一论:张仲景不是临床家,而是中医理论家。
24
发表于 2004-2-12 17:59:18 | 只看该作者

给秦越人、五积散、三七生、翟鉴:《伤寒杂病论》再溯源

错!!
仲圣不但是中医理论家,更是中医临床家。
不相信?
你叫理论家或者临床家写一部伤寒论来!?
25
发表于 2004-2-12 20:35:51 | 只看该作者

给秦越人、五积散、三七生、翟鉴:《伤寒杂病论》再溯源

关于《伤寒论》的若干问题,我早已经无暇考证,
我关注的只是:内容。
26
发表于 2004-6-27 07:13:13 | 只看该作者

给秦越人、五积散、三七生、翟鉴:《伤寒杂病论》再溯源


王焘《外台秘要》说:“仲景之书,一而已矣,判为要略者,盖自王叔和始”。
明代徐熔说;“宋时才分伤寒论、金匮要略为二书”。
而无论分于晋或分于宋,伤寒与杂病的分家,总是张仲景生后的事。

27
发表于 2004-9-19 20:09:23 | 只看该作者

给秦越人、五积散、三七生、翟鉴:《伤寒杂病论》再溯源

《伤寒杂病论》的主要学术思想——六经辨证不是来自《内经》吗?
28
发表于 2005-1-18 00:57:08 | 只看该作者

给秦越人、五积散、三七生、翟鉴:《伤寒杂病论》再溯源

仲景之学大部分是属于汤液派,但是仲景与《内经》又何尝不精通啊!好好看看原文吧,不要告诉我不符合你的观点的言论都是叔和或后人的篡文哦。我们不能以偏概全。喻生先生的签名好的很,小生万分赞同。
29
发表于 2005-1-18 05:59:28 | 只看该作者

给秦越人、五积散、三七生、翟鉴:《伤寒杂病论》再溯源

本尊非常贊同五積散之意見.醫者重實質,故內容重於一切.其他只待考古學者去考證.
30
发表于 2005-4-22 16:17:18 | 只看该作者

给秦越人、五积散、三七生、翟鉴:《伤寒杂病论》再溯源

同意五积散的意见,咱们临床医生重实效,考据由研究医学史的专家去研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5-16 06:26 , Processed in 0.048119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