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君竹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近代中医防治重大疫病史

[复制链接]
21
 楼主| 发表于 2008-4-6 18:37:52 | 只看该作者

[转帖]近代中医防治重大疫病史

2.7中医防治鼠疫专著及相关文献
由于鼠疫在近代中国流行非常猖撅,在无数中医前辈防治鼠疫的过程中,许
多防治鼠疫的中医著作也纷纷问世。
2.7.1第一部防治鼠疫的专著一一《治鼠疫法》
第一部中医防治鼠疫的专著,当推吴宣崇的《治鼠疫法o))
吴宣崇,字子存,清代广东吴川县人,生平未详。光绪庚寅辛卯年间
(1890一1891),广东鼠疫盛行,吴氏收集附近各处防治鼠疫所用的经验良方,于
『,141吴瑞甫.论鼠疫之预防及其疗法.绍兴医药月报,1925,2(5):84、84、84、84、85.
近代中医防治重大疫病史一49
1891年辑成《治鼠疫法》一书。本书内容包括鼠疫原起、避法第一、医法第二等
三部分,详细记述了当时鼠疫流行期间的种种现象、避疫方法,收录了一些医家
如梁光甫、许善亭、罗芝园等治疗鼠疫的有效方剂和几则民间验方。
该书对此后的中医鼠疫著作影响较大。其后出现的多种治疗鼠疫著作,均脱
胎于此。惜其原书现已无存。1894年广州鼠疫流行时,番禺陈兆祥春吹氏,将《治
鼠疫法》刊行,只在书前稍加按语,改书名为((j台鼠疫传染良方》,因此我们仍可
以从这本书中看到它的全部内容。《治鼠疫传染良方》现存有清·光绪沪北吴云
记书局铅印本和保定普化排印局排印本等版本。该书对于鼠疫的治疗理论论述不
多,是其明显的局限性。
22
 楼主| 发表于 2008-4-6 18:38:30 | 只看该作者

[转帖]近代中医防治重大疫病史

.2?.2以《鼠疫汇编》为代表的一系列相关鼠疫著作
《鼠疫汇编》,作者罗汝兰,字芝园。清同治光绪年间广东高州石城(今广
东廉江县)人。罗氏家乡是我国鼠疫重灾区,19世纪70年代已有鼠疫流行的报
道。光绪十七年(1891)春,罗芝园从《医林改错》阅得解毒活血汤一方,用其
治疗鼠疫,多有效验,“因录示人,人疑谤也”。是年冬,罗氏拜读完友人吴宣崇
所辑《鼠疫治法》,大为赞赏,遂与茂名许经舍论列此方随症加药,在增删《鼠疫
治法》的基础上,著成《鼠疫汇编》一书。该书刻成后即广为流传,被广东、福
建等地多次翻刻,罗氏在治疗过程中也先后五次对之进行增补删订,于1897年才
最后定型。由于该书论治鼠疫理法方药较为完备,书中所列治疫方药用之临床颇
多效验,遂成为中医治疗鼠疫史上最为重要的著作之一。在此书基础上,又涌现
了《时症良方释疑》、《鼠疫约编》、《鼠疫良方汇编》、《鼠疫抉微》、《鼠疫节要》
等一些治疗鼠疫的著作。如:
《时症良方释疑》,作者黎佩兰,字咏咳,广东高要人。清末医家。1901年,
黎氏依《鼠疫汇编》救治当地鼠疫患者,多“应手而效”,“因见原书繁重,忽迫
之际,苦难卒读。乃撮其症要,并施治诸法,分列层次,兼附医案,使人易晓易
从”‘’15’,编成《时症良方释疑》。该书后又被南海劳守慎收入《济众录》,名《恶
核良方释疑》。
《鼠疫约编》,作者郑肖岩(1848一192的,名奋扬,闽县(今福建闽侯)人。
1902年,郑肖岩因思“辛丑岁自夏祖秋,吾省城乡内外鼠死而疫作,为数年来最
盛”,“1‘’遂将《鼠疫汇编》重加修订,删繁就简,由博返约,分为八篇,名日《鼠
疫约编》,传播于福州一带。
stll〕黎佩兰时症良方释疑·黄兴鄂序见:
.]tll郑肖岩.鼠疫约编·自序光绪二+)又年劳守慎.济众录·恶核良方释疑.1903年南海劳礼安堂刻本,(1902)双红袖海庐杖该体,7.
50一近代中医防治重大疫病史
((鼠疫良方汇编》,1910年夏,由郁闻尧、丁福保(1874一1952)、杨心梅三
医士编订,徐相哀订正。该书由节录《鼠疫汇编》和《鼠疫约编》中的相关内容,
并收录了梁达樵《辨症求真》中治疗鼠疫的方论及治验,郁闻尧“杀鼠疫毒菌烟
尿油说”和徐相哀的“时疫用药法程”等内容而成。
《鼠疫抉微》,由余伯陶编撰。余伯陶(1868一?),字德懊,嘉定(今上海
市)人。近代上海名医。1910年冬,余氏认为《鼠疫汇编》《鼠疫约编》等书,“其
良方善法,固已经验于闽粤间,然窃谓三江人士之体质及天时地候与闽粤悬殊,
而疗治之方亦不得不斟酌损益而变通之”,因此将“原书引用古方而不及详载者,
是编概行补入,并按方系以论说,附列辩误一条,考证一条,兼择万国药方数则,
藉资互览”,在罗氏、郑氏之书的基础上,“删繁就简,分作四篇:一日病情,二
日治法,三曰药方,四日医案”而成《鼠疫抉微》一书。‘’”’
《鼠疫节要》,由陆晋笙编于1921年。陆晋笙,近代医家,字锦隧,江苏吴
县人。陆氏认为吴子存之《鼠疫治法》,罗芝园之《鼠疫汇编》,郑肖岩之《鼠疫
约编》,余伯陶之《鼠疫抉微》,“并皆精妙,医家病家得此,庶有所遵循,但不能
家有其书,遇症未免无措”,“1,’因此在以上诸书基础上,“择其要者,录为一编”,
文字简略,但大概病情治法已备。该书现存1921年新华印字馆铅印本,藏于山东
中医药大学图书馆。
23
 楼主| 发表于 2008-4-6 18:39:17 | 只看该作者

[转帖]近代中医防治重大疫病史

2.7.3其他中医鼠疫著作及文献
除上述相互有关联的鼠疫著作外,近代还有以下论治鼠疫的著作文献。
“鼠疫纪实札记”成文于光绪年间,广东医生袁仰山遗著,对鼠疫核症进行
分经用药治疗。
《鼠疫非疫六经条辨》,作者黄仲贤,字学周,广东广州人,生卒年不详。
广州自1894年发生鼠疫以来,十多年间,每年春夏之交必发作一次。黄氏有感于
此病伤人之众,害人之速,而坊间流传鼠疫著作,多“专主少阴心火,用药俱系
寒凉。甲午之初,治症多效,惟专主热毒,无辨症之法”,因先后著《鼠疫易明
和《鼠疫求源》二书,后又感觉此二书各有不足,遂于1909年将两书进行增删,
成《鼠疫非疫六经条辨》。全书分凡例、非疫核症六经总论、辨太阳核病脉证治第
一、辨阳明核病脉症治第二、辨少阳核病脉证治第三、辨太阴核病脉证治第四、
辨少阴核病脉证治第五、辨厥阴核病脉证治第六、鼠疫非疫六经治案等9部分。
根据鼠疫核症的不同症状,分别按六经进行辨证、立方。该书现存1909年致和堂
「”71余伯陶.鼠疫抉微·例言,1910年上海读素盒刊本,1
「,R11阳恶笙.鼠疫节要·序.1921年新华印字馆石印本,1
近代中医防治重大疫病史一51
刻本,藏于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
《瘟病鼠疫论》,又名《鼠疫瘟病篇》。作者翁兆全,字纯玉,福建鹭江人,
生卒年不详。翁氏总结十余年治疗鼠疫经验,于19n年撰成此书。全书共分总论、
病情篇、治法篇、方论篇四部分。“防疫临证治法立方善后,法律整齐,层次俱备”,
书中用方多半从《温热经纬》、《湿热条辨》、《疫疹一得》中来。该书现存1911
年文德堂石印本,藏于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
《鼠疫要览》,作者陈继武,绍兴人,曾在日本学医,主张学术无国界,贵
在实事求是,认为中西医应融会贯通之。该书编于1918年,全部为西医学鼠疫内
容。其后李健颐《鼠疫治疗全书》中关于鼠疫历史一节、鼠疫分型及鉴别诊断等
内容,多从此书扩充而得。
《温役辨正治要》,1918年1月,晋绥鼠疫盛行,京师外城官医院医官陈世
珍、杨德九、陈舒、张汉卿、孔繁棣等人在参与防疫的过程中,编成本书。首先
对丁氏医学丛书中有关鼠疫的论述进行辨正,“治要中但列用药范围而不列方,以
病情万变,不能执一是,在诊治者临时权衡轻重。”“川该书先附于1918年刊行的
《重校鼠疫抉微》中,后又被曹元森录入《传染病八种证治晰疑》,并增加了大同
治疫经验方等内容。
《温病鼠疫问题解决合篇》,1918年春,归绥鼠疫蔓延南下,武汉也发现此
症,名医冉雪峰作“鼠疫问题之解决”及“鼠疫问题解决之续篇”,与“温病问题
之解决”合为一书。书中对鼠疫论病列方,“并征引经方,加以解释,博采众方,
加以评议,肪列时方,加以驳斥”。
《鼠疫临诊集》,1932年,贵州豫演江长春作,发表于当年的《中医世界》
杂志中。该文分上下两篇,分别从病名、病因、预防、病象、治法及验案等方面
论述鼠疫证治。在病象描述上,征引西说;治法仍以中方为主,所用内服外治方
药多来自《鼠疫汇编》等书。该书可贵之处在于下篇所录作者经治的34例验案。
江氏本着“轻者不录,同者不录,录其足以供研究者,是以或愈或不愈,及治或
不及治,均不之弃”的原则,从治鼠疫二百余日约诊治四百余人的临证记录中,
挑选出这些验案,“以备来日之参证,由未精而求其精,已精而求其益精焉”,【’2。’
为后人留下了一份宝贵的近代中医治疗鼠疫的经验集。
《鼠疫治疗全书》,近现代福建名医李健颐撰于1935年。李健颐
(1893一1%7),字孝仁,号梦仙,福建晋江县池店村人。‘’2‘’该书分绪言、上篇、
田,」陈世珍.杨德九陈舒.张汉卿.孔繁棣.温役辨正治要咧言.见:余伯陶.重校鼠疫抉微附温疫辨正治要
年京师警察厅铅印本.
〔,加,江长春.鼠疫临诊集.中医世界季刊,1932,5(1):223.
2rl,,李健颐生平资料,由其女儿李如华女士、夕附黄家凤大夫提供。
52一近代中医防治重大疫病史
下篇三大部分。上篇“关于疫祸及得病状况之常识’,,引用了许多西医学相关知识,
介绍了鼠疫的历史、传染途径、蔓延的原因等;对鼠疫的病因、病状、诊断及鉴
别诊断、辨症及鼠疫病的经过和预后、预防等情况,也作了详细论述。下篇“
于治疗及方药之研究”是该书的重点,较为全面地体现了作者在治疗鼠疫方面
成就。共五章,分别为治疗鼠疫之药方、鼠疫之治疗、验案示例、临症之方案、
营养及卫生等。书中发明治疗鼠疫的二一解毒活血汤和二一解毒注射液,可谓创
新之举。该书是近代后期中医治疗鼠疫的集大成著作。该书出版时,谢利恒为其
题写书名,当时的许多著名医家都纷纷为其题词。如张锡纯的题词为“功体和缓”,
时逸人的题词为“疫证津梁”,台湾皇汉医报主编辑台湾药学讲习会讲师苏锦全题
词为“济世良方”等,足见此书在当时影响之广大。该书现存1935年福建余庆
药局铅印本。藏于上海中医药大学图书馆。
《鼠疫问答》,大约也是在1935年,叶古红作。该书以问答的形式,融会
西医学说,从论治燥邪的角度论治鼠疫。该书现存民国天津大公报馆铅印本,《
医公报论文汇订之三》中也可见其部分内容。
《鼠疫自疗新法》,又名《鼠疫自疗良方》。1939年由席令编订。此书内容,
首录梁达樵《辨症求真》一文,继从《鼠疫约编》中摘录部分内容,包括治法、
医案、验方等。最末附郁章奎闻尧所作“杀鼠疫毒菌烟尿油说”。现存有1939
上海四明书店铅印本。
《鼠疫之研核及治疗》,1941年n月4日,日寇在湖南常德散布了36公
带有鼠疫的跳蚤,遂导致常德鼠疫大流行。张右长遂编成该书,并由常德县中
公会主席顾三卢等人校订。张右长,别号适园医隐。近代医家,生卒年不详。
师从张锡纯,1910年东三省发生鼠疫时,随师助理治疗鼠疫。1941年前后,任
南省常德县中医公会常务委员。全书共分略史、病理、诊断、治疗四篇。“鼠疫
略史”一节,简要介绍了鼠疫的发源地及其在中国流行情况、鼠疫的病理病状、
诊断要点等作了介绍。最后节录了罗芝园《鼠疫汇编》中关于鼠疫辨证的论述,
并汇录张锡纯、王孟英、王清任等人的6首相关有效方剂,如坎离互根汤、解
活血汤等。尚有自拟的预防鼠疫方一首。该书内容简短,多属汇编摘录性质,
理法方药俱备,在当时鼠疫流行之际,还是具有一定实用性的。现存1942年常
县中医公会石印本,藏于天津中医学院图书馆。
除以上所列防治鼠疫著作之外,山东德州人李日谦(字葆初,清末医家)
19沮年撰成的《药言随笔》一书中,有“治时症痒子方”一节,论及鼠疫流行
状及治疗;成书于1924的《全国名医医案类编》中收入了许多当时医家治疗鼠
的验案;1933年时逸人所作《中国急性传染病学》一书中,对鼠疫的定义、略史
病原、病理、症状、诊断、预后、鉴别诊断、预防、治法、处方等方面进行了
近代中医防治重大疫病史一53
述,并参考了西医学的相关内容;1935年叶橘泉的《近世内科国药处方集》中也
罗列了一些治疗鼠疫的处方。其他一些医家的著作,如《张幸青医案》(1897)、
袁仁贤编《喉科金钥全书》(1911)、罗嘉硅所撰《相火毒鼠疫症瘟痘疮三大病论
(附锡类丸治验)))(1916)、丁国瑞《说疫》(1918)、王德宣《温病正宗》(1936)
等书中,也散见有关于鼠疫方面的内容。
此外,近代一些期刊中也记载了一些医家论治鼠疫的文章,如李云年所作“鼠
疫当言’,、吴锡磺的“论鼠疫之预防及其疗法”,张锡纯所作的“论鼠疫之原因及
治法”分别发表在当时的《绍兴医药学报》《绍兴医药月报》上。
近代中医治疗鼠疫著作文献的纷纷出现,从一个侧面突出表现了中医在防治
传染病方面的贡献。
24
 楼主| 发表于 2008-4-6 18:41:37 | 只看该作者

[转帖]近代中医防治重大疫病史

3近代中医对霍乱的防治
霍乱,指感受霍乱弧菌引起的,以骤赶据纽烈吐泻米浴水样物,目眶凹陷,小
腿转筋,津气严重耗损,甚至因厥脱而毙为特点的烈性传染病。该病自1817一1820
年间传入中国后,在近代中国频频流行,严重威胁着人民的生命健康。近代无数
中医,积极投入到防治霍乱的过程中,对霍乱病名、病因病机、诊断、治疗及其
预防等各方面,都有比较清晰的认识,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近代中医防治霍
乱的历史,是近代中医防治重大疫病史的重要内容。
25
 楼主| 发表于 2008-4-6 18:43:36 | 只看该作者

[转帖]近代中医防治重大疫病史

31关于霍乱流行的历史回顾
一般认为,在18世纪前,霍乱只存在于印度。‘’2,’1949年以前,世界已历经
六次霍乱大流行,使无数国家的人民深受其害。而每一次的霍乱世界大流行,都
波及到了我国。本节拟对霍乱流行的历史作一简单回顾。
3.1.1近代以前的6次世界霍乱大流行
据陈我隆编著的《霍乱的防治》一书,霍乱的6次大流行情况大概如下:
第一次世界大流行发生于1817一1823年间。1816一1817年印度及孟加拉湾地
区爆发霍乱流行,跟随当时的战争,霍乱传入阿拉伯、土耳其与波斯(伊朗),又
经海路和陆路,传遍泰国、缅甸、马来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日本(1821匆、
伊朗、伊拉克、叙利亚、高加索、锡兰、毛里求斯、南非以及尼泊尔等地。也就
是在这第一次世界大流行中,霍乱于1817一1820年间,首次由印度传入我国。本
次霍乱流行,没有波及欧洲。
第二次世界大流行,1826年开始,仍由印度孟加拉邦起,先在加尔各答爆发
流行,尔后蔓延全世界,流行至1837年共11年。
第三次世界大流行,从1846年开始,陆路方面通过伊朗和俄国的商旅途经,
海路方面由印度逐渐蔓延至欧洲和北美、地中海和北非、印度尼西亚、中国和日
本。本次流行持续至1863年,共经18年之久。
第四次世界大流行,1865年开始于孟加拉以及旁遮普,首先在印度到麦加朝
圣的香客中流行。继而通过回国香客传播至南欧、地中海沿岸和东非海岸,并
入南美洲、非洲及亚洲的大部分。1875年稍息,共流行n年。
第五次世界大流行从1883年开始,至1896年,共经14年。流行前阶段从
圈陈我隆.霍乱的防治.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1
近代中医防治重大疫病史一55
度主要经海路传至阿拉伯、埃及和南欧,后阶段从印度主要经陆路传至阿富汗、
伊朗,再经里海至俄罗斯及西欧。本次流行地区有所缩小,除亚洲外,在欧洲有
俄、德、法、西班牙,意大利。美洲有巴西、智利、阿根廷以及北非的埃及等地。
但由于交通逐渐发达等因素的影响,大大加快了霍乱传播的速度,缩短了霍乱传
播的时间。
第六次世界大流行从1899年开始,到1923年消退,流行25年,是六次世界
大流行中时间最长和最严重的一次。波及全印度、中国和菲律宾及欧洲等众多国
家合地区。
1961年开始,又有所谓的霍乱第七次大流行,兹不赘述。
3.1.2近代中国霍乱流行概况
根据《霍乱的防治》、《三千年疫情》、《中国传染病史料》等书关于霍乱流行
的统计,在近代百余年间,我国每年都有霍乱流行。这里将三书中有关近代霍乱
流行的记载综合列表如下,大致可以反映出近代中国霍乱流行的情况。
笼讨弋中国霍乱流行简表
主要受侵地区
鸦片战争,英印兵棍合传州匕京并流行;浙江湖州
宁波
上海
上海
广州
海南、广州、福州、宜昌
浙江中部、宁波
台湾、澎湖
广州、厦门
浙江
上海大流行、J晾、天津、大沽等等地流行严重
上海、广州
上海、宜昌、福州、厦门、陕西乾县
上海、厦门
厦门、上海、北京
厦门、福州、铸U洲、宁波、天津、营口、宜昌、温州
上海、温州、福州
海南、广州、福州、上海、扬州、南京、芜湖、镇江、三原、温州
海南、扬州、温州、上海、苏州、厦门、澳门
自广东至东北、上海至徐州广泛流行
福州、上海、芜湖、宜昌
上海
雷州半岛、宁波、上海、烟台、镇江、廉州
自广东、福建始,继行于江浙、湖南、山东
56一近代中医防治重大疫病史
1890
1891
1892
1895
1896
1902
1903
l9()7
1908
19伪
1910
1912
1914
1916
1919
1920
1921
1922
1923
1924
1925
1926
1927
1929
1930
1931
1932
1933
1937
1938
1939
194()
1942
1943
19科
1945
1946
1947
1948
宁波、上海、芜湖、天津
汕头一带、上海
福州、宜昌、成都、重庆及其他长江上游地区
北海、汕头、温州、苏州、汉口、汉阳、上海、镇江、烟台、大连、金州
龙州、东莞、上海、汉口、芜湖
上海、北京、东北、江苏武进、浙江台州、温州、桂林
上海、龙少卜}、厦门
上海、捌叫、宁波、天津、唐山、北戴河、烟台、北海、台湾、安东、大连、砌烦
江门、镇江、南京、汉口、宜昌、重庆、安东
厦门、苏州、烟台、大连及东北其他地方
龙州、汕头、镇江、汉口、宜昌、大连
海南、香港、澳门、汕头、上海、南京、长沙、九江、厦门
梧州、上海、香港、广州、南京、汉口、肇庆、潮州
香港、澳门、广州、北海、南宁、上海
上海始,继而传播到各地。主要有福州、大连、牛庄、沈阳、台湾澎湖、哈尔滨、长春、吉
林、天津、北京、丰台、廊坊、依兰、河南、安徽、湖北、安徽、湖南、江苏吴县。死亡患
者不少于30万人(一说超过20万)
上海、济南、台湾、贵州余庆
岳州、南京、上海、安东、北京
上海、武汉、河南
上海、宁夏固原
上海、河南虞城
安徽、浙江、直隶、福建、河南、湖南、湖北、江西、江苏、广州、贵州、东北、山西、山
东、四川、广西、上海、云南
上海并蔓延全国,如南京、苏州、吴县、无锡、湖州、常州、安庆、汉口、武昌、福州、杭
州、定海、厦门、汕头、广东、海南岛、北京、东北、台湾、河南、陕西、甘肃等地
上海、兴化
上海、福建莆田、浙江龙游、衙县、江山、奉化、河南巩县及华南数港
上海、浙江桐乡、诸暨
上海、河南巩县、北京
全国暴发流行。上海、南京、芜湖、嘉兴、宁波及长江流域各港埠。广州、香港、厦门、汕
头、北京、天津、搪沽、大连、营口、山西、陕西、绥远、洞南、湖南、四川、广西等。据
称受疫者20(X)万人,死亡40万人
全国16省区散发。武进、泰兴、延吉、桂林流行
上海、广州、湖南、南宁
上海、湖南(常德、长沙)、贵州、河南新乡
上海、湖南、北京、广西桂林
浙江海宁、龙游、金华、上海、北京、贵阳、江苏、安徽桐城
上海、四川、湖南、湖北、广西、云南、江西、福建、浙江、广东、贵州、西康、北京等地
共288县
广东、云南、四川、福建、湖南、广西、江西、浙江、北京等地共218县
云南、广西、贵州、湖北、江西、广东、福建、湖南、河南等地共科县市
上海、四川、贵州、湖南、广西、广东、陕西
上海、广州、南京、徐州、郑州、福州、长沙、桂林、汉口、蚌埠、安庆、宜昌、汕头、南
昌、巢县、青岛、石家庄、贵州、台湾、绍兴、厦门、混池、文登、东北等地广泛流行
上海、苏北、河南新乡、叶县、浙江定海
江西、江苏、湖北枝江、河北任丘、浙江嘉善
26
 楼主| 发表于 2008-4-6 18:45:03 | 只看该作者

[转帖]近代中医防治重大疫病史

3.2对霍乱病名的认识和探讨
3.2.1中医古籍中的“霍乱,病
“霍乱”本为中医病名,早在《黄帝内经》中已多次出现该名称。如:“岁土
不及,风乃大行……民病飨泄霍乱,体重腹痛..…,,’;(’2,’“土郁之发……民病心腹
胀,腹鸣而为数后,甚则心痛胁膜,呕吐霍乱,饮发注下……,’;〔’2‘’“太阴所至,
为中满霍乱吐下,’;‘’2,’“清气在阴,浊气在阳,营气顺脉,卫气逆行,清浊相干……
乱于肠胃,则为霍乱”〔‘26’等。
《伤寒论》中对“霍乱”的病名、症状、治疗等作了比较系统的阐述。如:
“呕吐而利,此名霍乱,’;“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答散主
之;寒多不欲水者,理中丸主之,’;“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肤拘急,手足厥冷
者,四逆汤主之,,。‘’川
此后,历代医家对“霍乱”也多有论述。如《诸病源候论》中提到了“干霍
乱”,指出其特点是腹痛烦乱而不吐利。《外台秘要》中针对此“干霍乱”说法,
又提出了“湿霍乱”的名称。《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比较明确地指出霍乱转筋的
病机是津液顿亡,不拘于寒热,比较有见地。刘河间《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中
虽未提出“热霍乱”的病名,但刘氏认为“霍乱”是热证。《儒门事亲》、《医学入
门》等书,认为“霍乱”是热证,《医学纲目》中提出“热霍乱”的名称。《证治
准绳》、《景岳全书》、《医宗必读》、《医门法律》等,对“霍乱”一病都有论述。
综观古代医著中“霍乱”的记述,其内容多指以挥霍撩乱,吐泻腹痛为主要
症状的急性胃肠道疾病,包括现代医学认识中的急性胃肠炎、细菌性食物中毒,
甚至肠梗阻之类的急腹症(干霍乱)等。中医对“霍乱”一病的病因、临床症状
及证候分类、诊断、治疗等方面的认识,是相当完备的。但一般认为,清代中后
期以前中医古籍中所说的“霍乱”,不是由霍乱弧菌引起的“有燎原滔天之势,有
灭村屠城之惨”“Z8’的流行性烈性霍乱。本文主要论述的是烈性传染病霍乱。
27
 楼主| 发表于 2008-4-6 18:46:12 | 只看该作者

[转帖]近代中医防治重大疫病史

3.2.2近代医家重新认识霍乱病名
陋,黄帝内经素问·气交变大论.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41.0
叫黄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490.
圈黄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498.
圈灵枢经·五乱.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74.
〔,刀〕张仲景著.文棣校注.伤寒论.北京:中国书店,z的3,114、115、一16.
oorl陈胜昆.中国疾病史.台北:自然科学文化事业公司,1981,31.
58一近代中医防治重大疫病史
霍乱传入我国后,近代医家即对此病展开研究,关于病名,主要有以下认识:
3.2.2.1吊脚疹与霍乱转筋
吊脚疹之名,较早见于王孟英(1808一1868)作于1838年的《霍乱论》(((陈
修园医书》中又称其为《霍乱转筋附纹肠吊脚疹证)}),书首诸葛序中称:“如近行
时疫,俗有称为吊脚疹一证,古书未载,举世谓为奇病,纷纷影射,夭札实多。
赖先生大声疾呼,曰此即霍乱转筋之候也。”‘’”’
1845年,徐子默(清医家,浙江嘉兴人)作《吊脚疹方论》,直接以“吊脚
疹”作为书名。徐氏认为:“古无吊脚疹之名,自道光辛已夏秋间,忽起此病’,。
该书描述吊脚疹症状为:“或吐或泻,或吐泻并作,有腹痛者亦有不痛者,吐泻数
次后,即两腿抽搐,或手足并皆弯挛,痛愈甚,抽亦愈甚,顷刻肌肉尽削,渐觉
气短声嘶,眼案落陷,渴欲饮冷,周身冷汗如冰,六脉渐无,或半日即死,或夕
发旦死,旦发夕死,甚至行路之人,忽然跌倒,或侍疾问病之人,传染先死”。“30’
从徐氏所描述症状来看,此吊脚疹即为霍乱。
在治疗吊脚疹的过程中,徐氏观察到:“医以霍乱之法治之,百不救一,从
而认识到此吊脚疹与古代所记载之“霍乱”不同。他认为吊脚疹病起三阴,“阴寒
直中三阴,故吊脚者多,吊手者少”,并创温经通阳之法,改用温经通阳之药治疗,
“治之未有不生者”。另一方面,徐氏对吊脚疹危重症来不及抢救,也有一些认识,
“若待六脉全无,冷汗频出,虽欲挽回无及也。”“3,’
该书对吊脚疹的论述,较为系统、全面,可谓是中医第一部霍乱专著。据《全
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记载,该书自问世后,历经31次刊刻,足见其流传之广,
影响之深远。而吊脚疹的病名,也在无数次刊印中,一度成为霍乱病名的俗称。
如:陆以括(清医学家,字薪安,一字定圃,浙江桐乡人)((冷庐医话》(1857)
中写到:“病名:霍乱转筋(俗称吊脚疹户,并引用山阴田晋元所著《时行霍乱指
迷辨正》中文称:“世俗所称吊脚疹一证,以为此真寒直中厥阴肝经,即霍乱转筋
是也。,,,,川
《岭南三急症医方辨论》(1894)中指出:“近来吊脚疹盛行,一患此症,上
吐下泻,顷刻脚挛拘急,头汗如油,大肉尽落,子发午死,午发子死。俗名吊脚
疹,子午症,形容其病之异,死之速也。”””’
hg[1王孟英,霍乱论清道光十九年(1839)浙杭湖塾长胜纸行亥体,L
‘闺徐子默.吊脚痴方论1933年重庆求新印刷厂铅印本,L
[3l11徐子默吊脚瘩方论1933年重庆求新印刷厂铅印本,3、.1
回田晋元时行霍乱指迷.见朱伟常考注、陆以指原著.冷庐医话考注.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1993,151
加,蒋希曾.岭南三急症医方辨论.光绪间刊本瑞元堂藏板,12
近代中医防治重大疫病史一59
“霍乱转筋,俗呼为吊脚疹,,。“,‘’
“迩年夏秋间每多吊脚疹与纹肠疹,即霍乱转筋与干霍乱也。每多误以夏月
伏阴所致,热药妄投,辄遭夭横。”‘’35’
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一些医家如王孟英、陆以淞、田晋元、赵晴初
(1823一1895)、许起(清医家,自号江左老抓,江苏苏州人)等,认为吊脚疹即
霍乱转筋。与此同时,部分医家如王孟英、俞成甫(清医家,浙江慈溪人,邑之
名医)、张幸青(清末医家,名乃修,小字莲葆,江苏人)、何廉臣(1861一1929)
等,又认为用吊脚疹名霍乱不妥。王、俞等认为用霍乱转筋较好。
霍乱转筋一词,较早见于《本草经集注》(5的),该书附子下所列治证中,有
“霍乱转筋”项。《诸病源候论》(610)中有“霍乱转筋候”。其后的《新修本草》
(659)、《圣济总录》、《外台秘要》《本草纲目》等多种书籍,多沿用前两书中记
述。这里的霍乱转筋,大多都指大吐大泻后出现手足挛急的症状。
至近代,王孟英《随息居霍乱论》(1862)中,仍沿用霍乱转筋之名:如“丁
酉八九月间,杭州盛行霍乱转筋之证,’;并指出某些医者“徒惑于吊脚疹、脚麻疹
等俗名,而贸贸然妄投燥热之药,以促人天年,抑何不思之甚耶!”「‘3‘’
俞成甫认为徐子默杜撰立名“吊脚疹”,其实即霍乱转筋、吐泻转筋之疾。
在其《急救时症经验良方》(1856)书中,多用霍乱转筋之名。如:“霍乱转筋经
验丸方”、“霍乱转筋汤方”‘’37’等。
从以上医家对吊脚疹和霍乱转筋的认识可以看出,这两个病名,都是对霍乱
出现严重吐泻之后所见症状的描述。霍乱转筋之名来自古人,而徐子默创吊脚疹
之名,即是为了将之与古代所说的“霍乱”区分开来。从这个角度上来讲,吊脚
疹之名,较有意义.
28
 楼主| 发表于 2008-4-6 18:47:14 | 只看该作者

[转帖]近代中医防治重大疫病史

3.2.2,2麻脚疹
麻脚疹之名,见于吴师机(约1806一1886)之《理渝骄文》(1864)。吴氏认
为:“麻脚疹即吊脚疹。吐泻,厥逆,转筋,冷汗,脉微,顷刻人瘦目陷,危症也。
治法与霍乱不同。’,‘’3,’并进一步对麻脚疹与古籍中之“霍乱”作比较。吴氏创阴
疹救急膏用治麻脚疹。
〔叫赵晴初.广辑存存斋医话稿.见:陆拯主编.近代中医珍本集·医话分册.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221.
圈许起.霍乱燃犀说·谢继康袜见张年顺主编.中医综合类名著集成北京:华夏出版社,1998,.3
阔王孟英.随息居霍乱论见中国医学大成第十七册,上海科技出版社1990年铅印本,13、.7
m[l俞成甫.急救时症经验良方清光绪十二年丙戌(l886)冯氏刻本松江仿古山庄藏版,l、.2
‘’洲剔币机理渝骄文·存济堂药局修合施送方并加药法.见:张年顺主编.中医综合类名著集成.北京:华夏出
版社,1998,1107.
60一近代中医防治重大疫病史
麻脚疹,在《随息居霍乱论》等书中,又称脚麻疹。
29
 楼主| 发表于 2008-4-6 18:53:13 | 只看该作者

[转帖]近代中医防治重大疫病史

3.2.2.3瘪螺疹
瘪螺疹之名,较早见于莫枚士(清文字学家、医学家,名文泉,号菩川迂史,
浙江归安人)《研经言》(1871)“瘪螺疹辨”一节:“光绪纪元之十一年夏秋,有
疫盛行于大江之南,其症恶寒、四逆、头疼、体酸、短气、汗出,或吐泻,湖中
死者日数十人。人以其指头之肌之陷也,谓之曰瘪螺疹;又以其半日辄死也,亦
曰六时疹、日子午疹。嗣后间数岁或一岁辄复行,至今十年未已。”’‘3,’从其描述
情况来看,此处“瘪螺疹”当是霍乱。
但莫枚士认为瘪螺疹一名不太妥。莫氏认为:“每见虚弱人手浸冷水久,或碎
遇大冰雪,皆令螺瘪,何独为疹异?其疹而死也,死于汗,死于泻,非死于瘪螺。
不死于瘪螺,即不言瘪螺也可。”他认为此次流行之疫,即夏月中寒。
后世一些医家也认为以瘪螺疹名霍乱不甚妥当,如:
“俗传所谓瘪螺疹,乃霍乱中之一证耳。何疹之有?盖汗为心液,外泄过多,
阳气暴散,,故手指螺纹必凹也。虽救急回阳,尚恐不及。安能妄名为疹,再服辛
香燥烈之品,徒令速其亡阳暴脱,危哉殆哉。’,‘’40’
尽管如此,瘪螺疹之名,在其后还是被一些医家接受并运用到各自的著作中。
如《霍乱论摘要》(1888)徐兆英序中,论及当地疫情时,徐氏写到:“尤恶
者,有瘪螺疹一症,为歧黄家书中所未载,较之麻脚、纹肠诸瘟,尤为险速,甚
至传染一方,死亡相继”。,1411
“光绪十九、二十年间,吾扬盛行瘪螺疹之证,其证初起,微有寒热,自利
汗出如雨,目凹,烦渴引饮,一夜而大肉竟脱,螺瘪音哑,瘦如柴,冷如冰,人
事清白,两日而死,死亡相继,甚至有全家传染而毙者。”【‘42’
“此病涣汗亡阳,尽人都知。又通常名此为瘪螺疹,因患此者其螺门必
瘪·一。‘,、3〕除此之外,《湿温时疫治疗法》(1913)、王润民的“霍乱篇”等,也都引用
了瘪螺疹之名。
〔国莫枚士.研经言.见:曹炳章原辑樊正伦主挽中国医学大成第夕口班(医论分册).J晾:中国中医药出版
社,1997,557.
w[li朱月桥赵侧四霍乱麻痴辨证按.中医杂志汇选-至四疑七册,1924,.66
o[tl朱湛溪.霍乱论摘要·徐兆英序‘见霍乱新书霍乱论摘要.江肃‘陵古籍刻印社影印本,1984,L
w[li葛荫春.瘪螺痴之治疗医学杂志,1922,(5):22.
阅挥铁樵.霍舌啼能.见铁樵函授医学讲义二十种第十二种.1933年铅印本,.4
30
 楼主| 发表于 2008-4-6 18:54:53 | 只看该作者

[转帖]近代中医防治重大疫病史

3.2.2.4伏阴
1888年,田宗汉作《伏阴论》。田宗汉,清医学家。字云搓,一字派娇。湖
北汉川人。田氏认为“治病必先正名,则立方有准,头头是道,’;“必先辨名,识
得病名。而后可以究病因,察病状。则立方用药,自有把柄。虽千变万化,却有
一定不移之法”。他有感于1870年及1888年所目击的两次疫病流行,与古代医籍
中所记载的“霍乱”不同,遂潜心研究疫病,立“伏阴”之名,认为伏阴之总脉
症为:“先利而后呕,脉微欲绝,甚则脉伏。””44’
在“伏阴霍乱辨”一节写到:“伏阴一症,古书鲜见,而近代病此最多。因
其呕利转筋有类霍乱,故世以霍乱称之。”但伏阴与“霍乱”是不同的,田氏明确
指出,“霍乱”之为病,“则心腹纹痛,呕利并作,内乱极而之外,则为转筋疼痛。”;
而伏阴之为病,则“先利而后呕,并无腹痛,较霍乱之卒然心腹纹痛,呕吐而利
者有间”。‘’朽’此外还一一比较了伏阴与“霍乱”的兼证、发病季节等的不同.
伏阴一名,后世流传不广,民国期间,裘吉生(1873一1947)将李贡三重订
之《时行伏阴当言》收入《三三医书》中。张锡纯为此写书评时,认为伏阴病不
是“霍乱”。‘’4‘’与张氏相似,《温病正宗》作者王德宣认为伏阴与古籍中记载之“霍
乱”有别:“而类似寒霍乱之伏阴症,其发缓,而退不易,脉恒细或伏,先利而后
呕,惟不若霍乱之心腹纹痛,其发专在夏秋,病则远近一律。”“盯’可见张、王二
人所理解的“霍乱”,仍为古籍中记载之“霍乱”。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11-9 08:25 , Processed in 0.098646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