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gl010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讨论]关于中医的“道德”

[复制链接]
21
发表于 2009-7-22 14:15:06 | 只看该作者

[讨论]关于中医的“道德”

顶起
22
发表于 2009-7-22 15:07:43 | 只看该作者

[讨论]关于中医的“道德”

善生 :
   根本不懂历史,“天圆地方”才是中国文化的根,“道”,来源于“天圆地方”!
   道医主要讨论养生,基本不会治病,不懂传统中医的辨证论治!
23
发表于 2009-7-22 15:23:07 | 只看该作者

[讨论]关于中医的“道德”

你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啊!
你以为会开个药方,就算是好医生了吗?
你以为知道那些瓶瓶子里装的那些片片子的用法用量,然后让病人在经过仪器的检查后,你照着那些参数,将那些瓶瓶子介绍给病人,就算是医生了吗?
你要知道,这个过程仅仅是技术而已,医生在其中仅仅是程序般的执行了一个指令的机器人而已!这就是西医,这就是现代化的中医,这就是喝洋墨水长大的中医!
你知道什么是真正的中医吗?你知道什么是道医吗?也许在你眼里,那仅仅是神化而已!
再不要沾沾自喜了!
24
发表于 2009-7-22 17:20:32 | 只看该作者

[讨论]关于中医的“道德”

楼主是想弄明白中国文化中“道、德”的概念及其与医学的关系吧?
在大多数人心中,道德是伦理范畴的,而医学是自然科学。
对于中华传统医学,大家都以《黄帝内经》为经典,为渊朔吧。请楼主及各位朋友不妨看看我在4楼转引的《黄帝内经》部分原文,理解一下《黄帝内经》里阐述的“道德”,及其与医学的关系。仅仅是伦理范畴吗?
25
发表于 2009-7-22 18:00:55 | 只看该作者

[讨论]关于中医的“道德”

黄帝内经中的道: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变化之为用,在天为玄,在地为化,在人为道。玄生神,化生精,道生智。神在天为寒暑燥湿风火,在地为金木水火土火。
智:黄帝问于岐伯曰: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血、脉、营、气、精神,此五藏之所藏也,至于淫泆离藏则精失、魂魄飞扬、志意恍乱、智虑去身者,何因而然乎?天之罪与?人之过乎?何谓德、气、生、精、神、魂、魄、心、意、志、思、智、虑?请问其故。
岐伯答曰: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
黄帝内经:一阴一阳谓之道。
水之精为志,火之精为神`n
以上为黄帝内经中对道的解释,也即中医对道的解释(我认为是这样认为)
从以上的解释中可以逐渐明白五行是什么。中藏经:五行者阴阳之终始也。
如果以此为基准去展开黄帝内经,会发觉其每一章,每一个字都有其明确的解释。
黄帝内经中道的解释做什么用呢?
黄帝内经中有阴阳二十五人,如果以道医的道德看,只有阴阳平和的是好人。但黄帝内经中的道却不是这样理解的。
夫子讲: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就是讲,人出生都是一样的,只是随着逐渐长大,人的习惯不同,接受的环境不同而不同。
中医中阴阳二十五人也是这么理解,天之阴阳寒暑燥湿风火。地之阴阳金木水火土火。知道了这个人是那类人就知道其五行的偏驳,在依据病证的客观要求,对症下药。
如果依据24楼的道德去治病,可能这个人就完了
26
发表于 2009-7-22 18:04:00 | 只看该作者

[讨论]关于中医的“道德”

嗜欲无穷,而忧患不止,精气弛坏,荣泣卫除,故神去之而病不愈也。
健康不离精气神!
道德正是精气神的本源!
27
 楼主| 发表于 2009-7-24 08:34:57 | 只看该作者

[讨论]关于中医的“道德”

下面引用由无尤2009/07/22 05:20pm 发表的内容:
楼主是想弄明白中国文化中“道、德”的概念及其与医学的关系吧?
在大多数人心中,道德是伦理范畴的,而医学是自然科学。
对于中华传统医学,大家都以《黄帝内经》为经典,为渊朔吧。请楼主及各位朋友不妨看看我 ...
    请看一楼。欢迎参与讨论,欢迎批评指导,谢谢!
28
 楼主| 发表于 2009-7-24 09:43:30 | 只看该作者

[讨论]关于中医的“道德”

[这个贴子最后由gl0101在 2009/07/24 09:52am 第 4 次编辑]
下面引用由gl01012009/07/22 00:05pm 发表的内容:
   《周易·系辞下》中说:“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
   《周易·说卦》中说:“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周易·系辞上》中 ...
   《周易·系辞下》中说:“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
   《黄帝内经·素问·气交变大论篇第六十九》中说:“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周易·系辞下》中说:“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财。理财正辞、禁民为非曰义。”
   因此可以知道:
   一、伏羲、神农、黄帝之书说的这个“大道”,是天之道,是地之道,是天地之道,不是人道;伏羲、神农、黄帝之书说的这个“大道”,是阴与阳,是柔与刚,是阴与阳、柔与刚,不是仁与义;伏羲、神农、黄帝之书说的这个“大道”,是天文,是地理,是天文、地理,不是人事。
   二、人道要符合地道,符合天道,符合天道、地道;仁与义要符合柔与刚,符合阴与阳,符合阴与阳、柔与刚;人事要符合地理,要符合天文,要符合天文、地理。
   三、《周易·系辞》是孔子作的,孔子的仁义观、道德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显然是为被他称为“圣人之大宝”的“位”服务的,其含义与伏羲、神农、黄帝之书说的这个“大道”相去甚远,几乎是不相干的。
29
 楼主| 发表于 2009-7-24 15:33:51 | 只看该作者

[讨论]关于中医的“道德”

[这个贴子最后由gl0101在 2009/07/24 03:49pm 第 3 次编辑]

   
   《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篇第一》中说:“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知道,因而“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因而“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篇第一》)“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黄帝内经·素问·气交变大论篇第六十九》)“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第二十五章》)所以,知道不知道,要看是否法于阴阳,是否和于术数。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就是知道;否则,就是不知道。法于阴阳,和于术数,这个阴阳,这个术数,是天地之道,是天文、地理;不是人道,不是人事。
30
发表于 2009-7-24 23:57:21 | 只看该作者

[讨论]关于中医的“道德”

先生见解深刻,值得学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7-13 23:13 , Processed in 0.051044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