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赵红军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心主神明”正解

[复制链接]
21
发表于 2008-5-30 15:40:08 | 只看该作者

[原创]“心主神明”正解

     心主神明这个观点来源于中医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b/slx
     但是《黄帝内经》本身并没有“心主神明”这四个字。#:
----------------------------------------
   心主神明这个观点来源于中医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黄帝内经》是一本书,他的理论一定是在他之前形成了初级的理论或者经验,即心与神明之间的关系!那么,心与神明之间的关系是怎么样建立起来的?他一定是在实践中逐渐建立起来的,而不是从理论中推导出来的!
    例如,心脏不跳动了,人就死亡了,神明丧失了!
         战争中,受伤后,血液流完了,人死亡了!
         休克的病人,面色苍白,脉搏微弱,昏迷,神气不足!
         等等!
    逐渐建立了 "心主神明这个观点"
    之后,才能够与"天人相应"的理论结合,形成"心为君主之官"的理论.
    我的理解正确吗?请赐教!
22
发表于 2008-5-30 15:51:35 | 只看该作者

[原创]“心主神明”正解

    心主神明论”是在“形神合一论”的基础上,将“人身之神”依附于“脏象之心”,故心才成为“君主之官”而主神明。
-----------------------
     为什么将“人身之神”依附于“脏象之心”,而不依附于肝,肺呢?其中必有道理!必然有实际的事实!
23
 楼主| 发表于 2008-5-30 21:42:43 | 只看该作者

[原创]“心主神明”正解

2、古人不是傻子,中医很早就认识到了脑的思维功能。
以心为人体中心,是中医受古代哲学思想影响的结果。

祖国医学早就已经知道了脑的存在,而且明文阐述过脑及其作用。
古人对脑的认识可以追溯到两千年前。在《七纬》、《春秋·元命苞》上有“人精在脑”的记载。道家的重要典籍《黄庭内景经·至道章》有:“泥丸百节皆有神,脑神精根字泥丸。”之说。可见古人对脑并不是一无所知.
在《黄帝内经》中有关于脑的概念,《素问·五藏别论》即明白地记载了脑为脏还是为腑的争鸣和讨论:“黄帝问曰:余闻方士,或以脑髓为藏,或以肠胃为藏,或以为府……愿闻其说。岐伯曰: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名曰奇恒之府。” (《内经素问。五藏别论篇第十一》)  从此中医理论即把脑列为奇恒之府。奇恒之府也是脏象学说的主要组成部分。关于脑的部位,《灵枢·海论》谓“脑为髓之海,其输上在于其盖,下在风府”,明确指出脑位于头颅之中;关于脑的生成发育,《灵枢·经脉》有“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的论述;关于脑的功能,《素问·脉要精微论》称“头者,精明之府,头倾视深,精神将夺矣” , 说明头脑是人的精神之处所,精神与脑密切相关。《灵枢·海论》还讲道:“髓海有余,则轻劲多力,自过其度;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视,懈怠安卧”;《素问·刺禁论》有“刺头中脑户,入脑立死”的观察记载等。  
《黄帝内经》以“心主神明”立论的同时(这是深受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影响的结果),对脑及脑与精神、感觉、知觉乃至生命健康的密切关系也给予了真实的论述。   这些都说明,在中医学对脑已有非常精确的认识 。因此,藏象学说将脑归为奇恒之腑,则将脑的生理和病理统归于心分属于五脏而发生生理功能。
以心为身之主宰,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产物。 在人体之中,心在中央,故尊为主, 张介宾《类经·藏象类一》说得更明白:“心为一身之君主,禀虚灵而含造化,具一理以应万几,藏府百骸,惟所是命,聪明智能,莫不由之,故曰神明出焉。”经过这样的理性思辨,终于演化成以心为主导、五脏六腑分工合作的生命活动系统,在诸脏腑生理活动模式中独成体系。
在著名中医学家李今庸先生《古医书研究》(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74页)一书中有《我国古代对"脑"的认识》一文,对于脑神与心神的关系进行了详细考证。 该文 结合《说文.思部》等古代文献,通过对于“思” 、“心”、 “脑”等字形字义的考证,得出“古人认为心气上于脑中则产生思维意识活动”的论断,指出:“心为全身之主宰,脑神受心神所支配。”的重要论断.
既然古人对于脑的功能有如此深刻清晰的认识,中医怎么可能把脑和心的功能混为一谈呢?
藏象学说中心为君主之官,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因此主神明。而脑为奇恒之腑,从属于心;因此,脑的生理和病理统归于心而发生作用。
24
发表于 2008-5-31 07:49:21 | 只看该作者

[原创]“心主神明”正解

什么是神明?必须得理解什么是神明,然后在能考虑是心主神明还是脑主神明。
25
 楼主| 发表于 2008-5-31 21:21:39 | 只看该作者

[原创]“心主神明”正解

3、 李时珍提出脑为元神之腑并不等于说脑主神明!
     王清任提出灵机记性皆在脑并未敢否定心主神明之说!不要给他们栽赃陷害了!
在藏象学说中,脑为奇恒之府,《内经》称之为髓海,其后医家如李时珍引用了古代道家“脑为元神之府”之说、王清任提出“灵机记性在脑”的见解,深化了对脑的功能的认识,但都不否定心主神明之说。
王清任是叛逆?王清任是冤枉的!
说到脑主神明的谬误就要提到王清任和他的《医林改错》,岂不知到这是一个天大的冤案!
《医林改错》全书不过六十余页,关于脑的论述见《脑髓说》一篇(人卫出版社 17页),亦不过2页内容.通览全书全篇,竟无一处可以找到所谓的王清任对"心主神明"的否定、他认为心不主神明的内容!
王清任全书既没有对于"心主神明"的否定,更没有提出过所谓的"脑主神明"的创新论断!王清任如果回到今日,不知作何感想?是的,王清任说过“灵机记性不在心在脑 ”这样的话,很显然,他的意思是指:脑具有思维的功能、根本没有牵扯到所谓心主神明还是脑主神明之争!而后人 不懂装懂者以及一些不怀好意者竟然演义为王清任否定心主神明之说,提出脑主神明的论断,真是欲加之罪啊!
李时珍认识到“脑为元神之府”,但他并未否定“心主神明”!二者之间并无对立关系!
至于“脑为元神之府”,与心为神明之脏并不矛盾,可以并存不悖而且相得益彰。在藏象学说中,脑为奇恒之府,《内经》称之为髓海,其后医家如李时珍引用了古代道家“脑为元神之府”之说、王清任提出“灵机记性在脑”的见解,深化了对脑的功能的认识,但都不否定心主神明之说。正如神明虽为心所主,但情志思维活动又分属于五脏一样,作为元神之府的脑同样可以受辖、统属于主神明的心。况且,中医所言“心藏神”的“神”,既指精神情志思维活动,更指人体的整体生命活力,则其又非“脑为元神之府”所能概括者。更进一步说,“脑为奇恒之府”、“脑为元神之府”已为中医脑学说留下充分的空间,要引进现代脑科学来发展中医理论,完全可以在此基础上充实发扬,并不需要先以“脑主神明”取代“心主神明”而后才能实现。
“脑主神明” 实因近代神经解剖学的传入而起。因此,“心主神明”和“脑主神明”是源于不同的医学理论体系,“脑主神明”只是源于西医学的一种观点 。心主神明 而不是脑主神明,是由传统文化中心的重要性及藏象学说所决定的。
现代医学证明:心脏和大脑在血液供应上有着更为密切的联系。如果大脑失去了功能,心脏照样可以跳动,维持生命(比如植物人);而如果心脏停止跳动了,脑亦随之死亡,生命活动随之终结。真是:“人无心,还能活吗?”(呵呵,封神榜中的妲己和比干出现了,恐怖!)又怎么能说,脑主神明,脑是生命的主宰呢?
结论:神是生命的本源,是生命的主宰,心是人体的君主之官,象主神明这么主要的工作,自然非心主莫属了!
26
 楼主| 发表于 2008-6-1 15:30:21 | 只看该作者

[原创]“心主神明”正解

三、只能是心主神明!否认心主神明会毁了中医!
        继承和发展中医应该从最基本的理论研究开始。
必须认识到否定心主神明改为脑主神明的极大危害!
“脑主神明”并不局限于仅仅取代“心主神明”这一孤立事件,而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对已成体系、各具理论又密切相关的中医学术将带来全面性的解构和破坏。
如果脑主了神明,孰又为君主之官呢?如果脑主了神明,是不是中医的肺主气,司呼吸可以修改为:气管,肺泡主气,司呼吸;脾不主运化,胃和小肠主运化;肾不主生殖,睾丸前列腺主生殖呢?那么肝也不主疏泄,由谁来主疏泻呢?中医理论可以一改到底了!
如果脑主了神明,中医的药物归经理论你又如何解释?如何修改?是不是把所有归心经的药物都要归为脑经了啊!
中医是一门很专业的学科,没有文史哲的良好基础,很难理解中医,更不要说是学好中医了. 没有经过系统学习中医理论的, 一知半解,是不可能学懂中医的. 拿西医之心去理解心主神明,没有必要的文字功底,无法理解中医古藉原意,弄不懂神明是什么意思, 怎么不会产生谬误!
心主神明这一中医最基本的理论尚且有如此大的曲解,其它理论就可想而知了,在现代人眼里,不求甚解,肆意歪曲经典著作,也是造成今天中医难以继承发展、造成后学无所适从的很重要的因素之一!
结论是:中医应该加强基础理论的研究,这才是继承发展中医的当务之急!
中医理论产生于两千年前,不可否认的是,中医理论还有很大的不足,需要完善.  但是应该认识到,有错误也很正常.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不可能有总是完美正确无误的理论。因此才需要我辈后学继承祖先遗志,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发扬光大.

应该注意的是,探讨研究中医学术理论,必须站在中医的位置上,理解和掌握中医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特点,才能领会中医学术的真谛,类似此次心主神明的辩论 , 如果用西医套中医 ,否定心主神明,取代以脑主神明只会使中医理论不伦不类。发展 必须立足于继承,在继承的基础上发扬充实才能使中医得到真正的发展,轻言否定和重构中医理论不是明智之举。  拿西医的解剖器官来与中医的脏腑对号入座,这样就难免牛头不对马嘴而致生错误。
现今中医发展缓慢,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发展研究的战略失误所造成的.而这个发展研究的战略,应该回归到中医基础理论的研究上来.就比如心主神明的问题,命门问题,三焦问题等等基本的理论,中医界应该达成共识,以免得给不怀好意的人以口实。
论坛的朋友们,让我们继续捍卫中医之尊严,为中医之发展而努力!
27
发表于 2008-6-1 16:30:10 | 只看该作者

[原创]“心主神明”正解

   [现今中医发展缓慢,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发展研究的战略失误所造成的.而这个发展研究的战略,应该回归到中医基础理论的研究上来.就比如心主神明的问题,命门问题
,三焦问题等等基本的理论,,以免得给不怀好意的人以口实。]
-----------------------------------------------------
    "中医界应该达成共识"非常重要,否则,西医学习中医,不知道什么是真正中医的理论,什么是错误的中医理论,甚至于把错误的误认为是正确的,使用大量人力与财力研究的确是错误的理论!中西医结合的失败源于此!
28
发表于 2008-6-2 12:40:50 | 只看该作者

[原创]“心主神明”正解

下面引用由中西医融合观2008/05/28 07:36am 发表的内容:
     <内经>原文中的心,肯定就是胸腔中的心,古人认为“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我们应当站在那个时代的环境,背景下认识“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的准确含义,我们才能够正确继承,只有正确继承,才能够谈发展!
  
理解心主神明的要点,重在“心”而不在神明,重在是怎样的“心”,是“解剖”的、“脏器”的心,还是“功能”的、“脏象”的心。
内经里提到的心,或许只是解剖的心,但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发展,其内涵已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名虽存,而实已异。
如同中医的证,一开始时通假于症,作症状理解。但发展至今天,我们讲及辨证论治时,已不再指的是症状,而是症状背后的病理状态,不再指的是疾病的现象,而是疾病的病理本质,已经是相对于症状、相对于疾病的现象而存在了。
29
发表于 2008-6-2 22:41:16 | 只看该作者

[原创]“心主神明”正解

我虽然没学中医,但我能看出来,无论怎么倒腾“心”“神”“明”的概念,只有把“心”倒腾成“脑”,才能更贴切。“心”怎么也是由脑控制的。实际上,很长的时期,中医都一直认为人的思想是由“心”产生的,而不是脑。这才是问题产生的根源。
30
发表于 2008-6-3 17:55:51 | 只看该作者

[原创]“心主神明”正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7-23 03:27 , Processed in 0.057501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