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gl010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讨论]敢问道在何处?

[复制链接]
21
发表于 2009-10-26 09:28:06 | 只看该作者

[讨论]敢问道在何处?

既不能窥道,又不可知道,何为谈道?徒糟蹋道而已!
明破天机,而轻于财货,委于性命留意者,少矣!盖其人假道求财,诳惑有志之士,致使信心者,见道流弃之。遂使高道之士,束手钳口,见死不救。若奉道之士,识人而知其贤愚,受法而知其邪正。节次得事,续续有功。使泰华为金,未可酬谢师友之一二也。
千万不要以为现在的人优于古人,相当幼稚!何等可笑?不知天高地厚者也。
中国古人是非常伟大的,难道不应该被崇拜吗?不值得我们敬畏吗?敬则不生妄想,不随昏住。否则,常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夜郎自大,自不量力,不知自己姓什么。更常常胡言乱语以惑世,歪解经典,以盲引盲,不知北在何方。
22
发表于 2009-10-26 11:14:12 | 只看该作者

[讨论]敢问道在何处?

下面引用由gl01012009/10/25 06:35pm 发表的内容:
    为什么要讨论道在何处?讨论道在何处有什么目的和意义?
    一、有人认为道就是规律,讨论道在何处就是针对这样的说法提出的。
    二、讨论道在何处的目的和意义,就是要弄清楚道究竟是不是规律,就是要弄 ...
那也要看怎么理解“规律”。《楚辞·离骚》:圆曰规,方曰矩。陆游《春望》:大地回春律,山川扫积阴。《礼记·礼运》:五声六律十二管。
23
发表于 2009-10-26 12:57:22 | 只看该作者

[讨论]敢问道在何处?

[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天为寒,在地为水;]
-这一段有简略,神行五脏分属天地的功能特性。

“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为何列在东方生风之下?
——理应在“东方生风之下”,这个“东方”不是四方之东方寅木的意思。而是《内经》里的东方。
“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阴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地不满东南,故东南方阳也,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强也。
24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6 19:12:50 | 只看该作者

[讨论]敢问道在何处?

下面引用由yszyzy2009/10/26 11:14am 发表的内容:
那也要看怎么理解“规律”。《楚辞·离骚》:圆曰规,方曰矩。陆游《春望》:大地回春律,山川扫积阴。《礼记·礼运》:五声六律十二管。
    我说的规律,指的是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中的规律。
25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6 19:35:15 | 只看该作者

[讨论]敢问道在何处?

下面引用由tjwj2009/10/26 09:28am 发表的内容:
既不能窥道,又不可知道,何为谈道?徒糟蹋道而已!
明破天机,而轻于财货,委于性命留意者,少矣!盖其人假道求财,诳惑有志之士,致使信心者,见道流弃之。遂使高道之士,束手钳口,见死不救。若奉道之士,识 ...
    欢迎先生说道,明白地说道,说中国哲学的道。
26
发表于 2009-10-27 08:09:59 | 只看该作者

[讨论]敢问道在何处?

医之为道也,能活国亦能病国。药之于世也,能活人亦能杀人。不可不慎其术也!中有理焉,学之无尽,行之无穷。药分君臣佐使,病分虚实旧新。凡医士皆能言之,而能知之者罕也。圣贤学问精,而志气益下。道德高,而心怀益谦。操歧黄者,亦宜如是。不可自轻,不可自误,不可自欺。自欺欺人,自误误人,自轻轻人,其罪集于尔躬也。故此道立功易,取过亦易。积福难,招祸不难。欲求有功无过,有福无祸,则必兢兢自持,脉理微细,浅学难知。今劝尔医士,入病人之塌,先问从来,勿以药试人也。今劝尔病家,对医士之前,先明原故,勿以命试医也。以命试医,咎在己。以药试人,咎在医。更宜扶危急,莫高身价。救困穷,莫计金货。能洞见其症候者,即行拯救。不能见其症候者,以侯高明。则积稳诚之善也!
27
发表于 2009-10-27 11:45:27 | 只看该作者

[讨论]敢问道在何处?

下面引用由gl01012009/10/23 07:18pm 发表的内容:



   《黄帝内经》中说:“在天为玄,……玄生道,……道生智。”敢问道在何处?
-=-=-=-=- 以下内容由gl0101在2009年10月23日 09:05pm时添加 -=-=-=-=-

    引用有误,更正如下 ...
     楼主的问题不简单,因为这个问题非常朴素,以至于我们现代的这些聪明人无法进入朴素的思维中去。只有真正进入古人的意境,才能知道。
     “寂兮廖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周行者,一曰“遍布”,二曰“终而复始”。老子二十五章还有一句话,也应该离开我们的聪明而进入古人朴素的意境来理解,这句话就是:“道法自然”,这个“自然”不是我们所说的“大自然”,只有把“道法自然”理解圆融了,才能真正理解道。我在《鬼谷子吧》中的一段对话引用过来,供大家讨论:
楼主113.224.68.*发言:
     感觉道家“道法自然”,好像没有什么不可以为,只要合乎自然,这样如果没有善恶观念,岂不危险?
我在2楼的发言:
     楼主对“法”以及“自然”如何实意的?可否先谈一谈?
3楼包里都是雷发言:
     呵呵,我非道家,想问一下阁下心中何谓善恶?若无善无恶,阁下又怎样推出危险一词的?
我在4楼的发言:
     我来抛砖引玉吧。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我们是不是应该进入古圣之意境去理解呢?
     这“道法自然”的“法”,与前面三个“法”是一个意境吗?我在思考这个问题时,结合了这几句话:“先天地生”、“有生于无”、“独立而不改”。
     如果在“道”以前还有个“自然”,那么我们的天地万物的自然与那个“自然”就不是一回事了,否则怎么叫“先天地生”呢?
     而道的“无”应该生于那个“自然”的“有”了,否则她如何“法”呢?
     道也不能“独立而不改”了,她必须顺那个“自然”而改了,否则就没有法那个“自然”了。
     这圣人之智还能圆通吗?
     如果我们把老子的思想稍稍融会一下,您看这样理解是否可以:
     道所呈现之法,我然,己然,自然,非天然,非地然,非万物然,非一切它然。道,乃天地万物的发端,其无前始,亦无后终。
     然后,再重新感悟这句话:道法自然!!!
5楼218.206.252.*发言:
     哈哈 哈哈 哈哈哈......
6楼59.174.161.*发言:
    道家讨厌灭亡喜欢长存,以此定善恶。
7楼程序执行发言:
     道法自然的自然,应是“本自固然,法尔如是”的自然,就是“它本来就是那样”
     人个理解这句话应是:人如地,地如天,天如道,道本来如是。
4楼兄台认为在下理解是否有误?
我在8楼的发言:
     程序执行先生高明!
     所以,才可以说“道者,天地之始,一其纪也。物之所造,天之所生,包宏无形,化气先天地而成,莫见其形,莫知其名,谓之神灵。”
     我认为,不把“道法自然”理解圆融了,道就无法找到。
28
发表于 2009-10-27 12:32:18 | 只看该作者

[讨论]敢问道在何处?

     楼主的题目是“敢问道在何处?”,我认为道无处不在,问题是道究竟是什么,了解以后有什么用。若问用处,一言以蔽之:返璞归真。
     下面再引用我在《鬼谷子吧》某帖99楼的发言:
     吧主至静德方先生创建此吧,功德无量。
     看了一些帖,有了一些感触,对一些观点也借此帖晒晒修为,以供参考。就从对道的理解谈起吧。
     “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我们看看天,看看银河系的照片,不正是周行而不殆的旋吗?而且是个平面的旋,新的天体生出来,都会加入这个旋,故曰“先天地生”。思考一下,如果没有天体的“有”,你能看见这个旋的“无”吗?老子字之曰“道”,强为之曰“大”。
     这个旋中有清有浊,清者为阳,浊者为阴。在我们这个太阳系中,太阳升起,万物生发以象阳,太阳落下,万物敛藏以象阴,阴阳在“周行而不殆”,见之者乃“有”所呈现的“无”之象,阴极阳生,阳逐渐壮大而左升,阳极阴生,阴逐渐壮大而右降,升降至半阴阳相当而升降不同,阳至半为少阳,阴至半为少阴,此即四象,此乃道中四气之象,可见四气之“周行而不殆”,何以使然?盖因“道”之化气,故曰:分而言之,是为四象,合而言之,不过阴阳;分而言之,是为阴阳,合而言之,不过中气运化耳。
     道,独立而不改,她“自私自利”无与众谋,周行而不殆,终而复始,故曰“常”。天地万物皆因其“常”而盗其气以生长收藏,她不因天地万物之盗而有所“防范”、有所更改,以其至私而呈其至公,以其无与众谋而众自合其谋,以其不择万物而万物自尽其择。其有为乎?其无为乎?物尽其择但她本不择,故曰“无为”,以其不择万物而万物自尽其择,故曰“无不为”。
     思考一下,假如道不是“独立而不改”,而是朝令夕改,天地万物还是这个样子吗?纲之乱改,常无所适从,民志岂有不乱?看看台湾,中华民族以中华文化为常,陈水扁乱搞西化,此为乱常,民心岂有不散?岂能万众一心?
     再思考一下,假如道不是“周行而不殆”,天地万物还有生长休囚吗?阴阳不交,无风无雷,一片死寂了吧。故曰道乃一其化端,天地万物之始。
     盛神之中有五气,五气者:生长化收藏,德养五气则德大,盖因道大;五气化神则神明,盖因道常,以其周行而不殆,则知阴守阳知阳守阴,神岂不明乎?五气养心则心静,心静则神舍于藏,以精化气、气化神而养神,盖因人之中气者,脾胃也,阴者肾也,阳者心也,少阳者肝也,少阴者肺也,肾水化阳借脾土以生肝木,肝木生心火,此谓左升,心火化阴,借胃土以生肺金,金又生水,此谓右降,心肾相交也,水火既济也。故曰,神为之长,心为之舍,德为之大。
     心能得一者,得道之一也,故曰:道德。得一而心有其术者,乃五脏养神,精气之极也,极则九窍十二舍无所不通也,通则达,心气、心神达也,故曰:思之,思之,又重思之,思之而不通,鬼神将通之,非鬼神之力,精气之极也。
     古圣毫无隐瞒,古人不欺我也。盖因后人不求进入古圣之意境,视精华为糟粕,自惑也。
     吧主所言极是,要博览众经典。盖因中国文化是一脉相承的,古人的意境是相通的。
29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8 19:47:57 | 只看该作者

[讨论]敢问道在何处?

[这个贴子最后由gl0101在 2009/10/28 08:02pm 第 1 次编辑]


   《周易·系辞上》中说:“形而上者谓之道。”我们该怎么认识和理解这个“道”呢?我们该怎么学习和研究这个“道”呢?我们该怎么运用这个“道”呢?唯物论还是唯心论?辩证法还是形而上学?……
30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8 20:01:31 | 只看该作者

[讨论]敢问道在何处?

[这个贴子最后由gl0101在 2009/10/28 08:02pm 第 1 次编辑]


   既然《周易·系辞上》中说:“形而上者谓之道”,那么,我想我们还是用形而上学来认识和理解这个“道”,学习和研究这个“道”,运用这个“道”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11-11 22:06 , Processed in 0.052385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