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也谈八纲辨证
绿芸先生的临床功底确实不浅,
居然临床认识能够突破理论认识的不足,
“只要是形体损伤,就可以直接诊断为阴虚,比如我们在临床上见到“胃溃疡”,就可以直接诊断为胃阴虚,即胃的营养物质不足,但根本原因是痰湿血瘀阻滞而成,故而用了祛痰利湿活血化瘀的药物后,病人的痛苦就没有了,病就好了。这里好像没有滋胃阴的药。这就是中医治病求本。但临床上少佐以滋胃阴的药,则效果更好”
这里将阴津之阴与形体之阴混为一谈?
外伤致失血走气,“胃溃疡”也是阴虚不制阳之炎热,,体内的浊物积聚化作痰湿,
故治疗先清后补.先生治疗得法,论理不恰.
“用五苓散治疗水津不布的便秘之病案,就很有新意”。——其实在一些名医的医案之中均有此等相仿用法,好像这其中的理,什么时候搞扭了。
“其【症候分析】中谈到:本证是以温煦不足,虚寒内盛伟(为?)特点。试想,气有温煦作用,气虚则温煦作用下降,不久(就?)“寒”吗,可为什么出现的寒要归到阳虚那?是否错误?”
——这是因为先生对气的层次结构不明白。气出于少阴君火,“少阴之上热气主之”之谓,火出于少阳,“少阳之上火气主之”之谓;少阳相火生于春,少阴热气生于夏,伤寒先伤气后伤火,伤气称“气虚”,伤火称“阳虚”。
阴虚应该是血虚加气虚而阳未衰。
气和则为正,积则为邪,至于众多名称,只是气分流不同部位发生的不同功用。
“是骨中的营养物质)二不是饮食物中的”-——骨中的营养物质是饮食物中的营养深入的结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