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曹东义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包容还原论,以时空整体观说明中医科学性

[复制链接]
21
发表于 2009-10-28 17:24:31 | 只看该作者

包容还原论,以时空整体观说明中医科学性

下面引用由曹东义2009/10/28 04:47pm 发表的内容:
证候与病灶,分别反映疾病本质。
复杂微观变化,逐渐形成病灶。
证候随时反应复杂微观变化,不间断自我检测,真正的“随机反应”。
西医病灶强调疾病的“永久性”、“排他性”。
...
  一锅浆糊!
22
 楼主| 发表于 2009-11-2 17:03:11 | 只看该作者

包容还原论,以时空整体观说明中医科学性

下面引用由中西医融合观2009/10/28 05:24pm 发表的内容:
  一锅浆糊!
流动的物质维系着生命
中医学认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天地分而三才立,人与自然息息相关,不断交换物质。对人的五脏六腑,虽然以器官命名,但并不描述其内部的具体结构,而是超越脏腑具体的形质,用流动的精微物质揭示生命的本质。《素问•五脏别论》云:“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素问•六微旨大论》说:“器者生化之宇”。所以,脏腑除了化生基本物质之外,主要是物质流动与储存的器皿。脏腑的气血阴阳、营卫津液都是对精微物质的概括。司外揣内的脏象,也不是猜测体内脏腑的结构正常与否,而是猜测其中的精气是否充满,脏腑之间的关系是否协调平衡。中医的治疗,也不是为了影响或者改变脏腑的内部结构,而是为了恢复其所产生、储存的精微物质,恢复脏腑之间阴阳气血的平衡。
人与外界交换物质的过程,或者体内物质的流动趋向,其基本运动形式是升降出入。《素问•六微旨大论》云:“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故无不出入,无不升降”。气、水液、食物都构成精微物质的来源,它们在体内的运动转化形式,都是升降出入。
体内精微物质流动不息,循环不止,既是人体生命指征正常的标志,也是体内基本物质发挥生理功能的必不可少的形式。精微物质流动过快、过缓,都是病态。气血津液、饮食水液,一有停滞就成为病气或者是致病的邪气。中医学既有破气解郁的治疗方法,也有理气行气的方法;虽有破瘀逐瘀的方法,应用更多的却是活血化瘀;逐饮、祛痰、攻积虽可一用,但最常用的是化气行水、温阳化饮、淡渗利水、化痰解瘀、消食导滞。中医治病,不是介入、对抗、切除、移植,而是通过治疗进行转化,化害为利,变废为宝,使停滞的水饮、痰浊、瘀血、食积流动起来,参加到生命的物质代谢之中,就完成了这种质的转化与质变。中医的治疗大多是“环保”型的,无论对于环境还是人体,都不够成污染和危害。
现代医学对于气体交换、血液循环的认识,与中医基本相同,人体靠着这种不停的运动,为细胞的代谢运输营养和运走代谢产物,人体的神经内分泌调节、免疫监视、细胞因子的产生、表达等等,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物质的流动。只不过现代医学强调的是介入,追求特异地消除病因、纠正病理变化、切除病变组织、改造或移植不良的器官,与中医的求和协、求平衡思路不同,方法各异。
生理病理的精确度不可穷尽
以现代科学所能达到的精度而言,人体生理和病理的精确度是不可穷尽的,我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将人体的体重精确到多少微克,或将人体的身高精确到多少微米。肌体组织之中有一个炎症细胞也不等于患了炎症,没有找到或偶然在组织中找到一个突变的细胞,也不能据此即确诊为是否患有癌症。我们不可能精确地指出病人在那一秒之中“发病”,也不可能在手术中一个正常细胞也不损害地切除肿瘤,更不可能在临床上使用的抗菌素一分子不多一分子不少地杀灭细菌。同一个药厂的同一个车间,其生产的不同批次的青霉素,需要分别做皮试,这说明尽管青霉素的化学结构十分清楚,也知道控制质量的重要性,但每一批次的药物却有需要重新皮试的差别。我们在化学试剂商店购买的各种“单质”化合物,都标示着“分析纯”的标签,除了所含的主要成分之外,都毫无例外的、不可避免的含有许多“不相干的”化学物质,不是人们不想“纯洁”,实在是“金无足赤”无法做到“仅此一种,别无杂质”。
人每天都进食许多谷肉果菜,而不是靠各种“药片”提供纯净的营养;不能也没有必要按每天多少微克的精确度补充各种食物营养。通过了解碘、铁、钙、钾、锌、硒等无机元素的缺乏对人体健康的严重影响,使我们认识到体内含量较少的物质,也往往具有某些重要作用。而这些微量元素的摄取,并不需要我们精打细算地予以补充。
每一味中草药都富含着几十种以上的成分,如果对每一味中药都定性定量分析之后再应用,那将是难以做到的。西汉枚乘《上书谏吴王》云:“夫铢铢而称之,至石必差;寸寸而比之,至丈必过;石称丈量,径而寡失。”因此,不必要的精细不仅是一种浪费,而且以极细微的单位称量宏观的物体,更易造成误差。
不同器官的细胞,携带着相同的基因,干细胞的不同分化,是多个基因不同调控的结果。肺泡和支气管上皮细胞有多种,再加上肺间质之中的细胞共有十几种之多,使肺脏除了呼吸功能之外,还具有免疫调节、内分泌代谢、水电解质平衡、心脏血流调节等一系列的功能,肺脏的疾病可以影响全身,身体其他部位的疾病也可以影响肺脏,它已经不能用单一的解剖概念来解释了。其他的实质脏器也与此相似,心的非循环功能、肾的非排尿功能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将会有更多的发现。以器官解剖来评价王清任“越改越错”,已经“过时了”。
不同组织器官的细胞,都与环境交换物质,进行代谢。组蛋白与非组蛋白对于基因开合的影响,细胞膜不同蛋白分子的结构状态,膜蛋白表面的多糖分子的复杂结构,以及这些复杂结构的同分异构的功能状态,已经远远超过了细胞因子分泌与表达的复杂性。可以说,生命科学刚刚脱离了器官解剖的婴儿时节,远远没有达到其应有的发达状态。再过一千年,回过头来看今天的器官移植、支架、切除、化疗, 也许“幼稚”、“不科学”的结论早已成了人们的口头禅。
23
发表于 2009-11-2 19:10:40 | 只看该作者

包容还原论,以时空整体观说明中医科学性

流动的物质维系着生命
==========================================================================
   【 流动的物质维系着生命】
    1   这句话是西医的语言还是中医语言?还是先生自己的语言?
    2   先生能够说明:流动的物质是什么?是精微?还是蛋白质、脂肪、葡萄糖、水电解质等等?
    3   仅仅有流动的物质能够维系生命吗?
    4   这句话是科学语言还是随便说说?
24
发表于 2009-11-2 19:23:34 | 只看该作者

包容还原论,以时空整体观说明中医科学性

阴阳五行、脏腑经络、气血津液都包含时空整体信息。
==========================================================================
    什么是【时空整体信息】,请举例说明!
    自欺欺人!用一些自己都不知道的“假、大、空”术语欺骗自己,欺骗别人。
25
发表于 2009-11-3 08:25:57 | 只看该作者

包容还原论,以时空整体观说明中医科学性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26
发表于 2009-11-3 10:15:29 | 只看该作者

包容还原论,以时空整体观说明中医科学性

下面引用由岁月无情2009/11/03 08:25am 发表的内容:
地图 就是 模型
27
发表于 2010-1-2 16:44:50 | 只看该作者

包容还原论,以时空整体观说明中医科学性

从科学理论研究的角度,曹东义已经达到相当超前的地步,以至于许多人思维跟不上,也算曲高和寡了。
我想要说的是:中医理论的创新似乎已经有了,但是推广是个大问题,在中医界推广不易,让主事者明白更难。
中医界的理论纷争,有点像上世纪80年代,姓资姓社争论的味道,如果不是邓小平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推行只干不说的路线,说不定我们还在讨论个没完。
中医界还是要在提高生产力上下点功夫,解决大部分中医师疗效低下的问题,解决中医毕业生临床能力低下问题。
28
发表于 2010-1-3 12:30:26 | 只看该作者

包容还原论,以时空整体观说明中医科学性

西医当然跟不上中医,这是中医的创生所决定的。
中西医认识论不同,所以要想搞清中医理论,必须首先搞清两种认识的方法不同。
29
发表于 2010-1-3 16:49:04 | 只看该作者

包容还原论,以时空整体观说明中医科学性

[这个贴子最后由非常道在 2010/01/03 04:52pm 第 1 次编辑]

   中医是医道,难为科学。“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像,恍兮惚兮,其中有物。”(《道德经》第二十一章)。
恍惚之中,象是科学,正如曹先生所论。可是,医道又不是科学。所以“难为科学”。
   西医看似科学,实际也是“恍恍惚惚”。君不见,其高科技检测仪器也有误差,各种治疗手段都有误差,这是其恍惚的根源而不可克服。那个西医敢打100%的保票,没有,手术前都要患者签字。西医不过是用人为的科学框框框定的“科学”。
医道可以弥补“科学”的误差。
  一是不可避免的统计误差。医学试验多是抽样调查对总体进行估计,统计分析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因为世间没有完全相同的病人(标准差不为零)。比如某药对某病的有效率和治愈率、某年龄段的平均血压等等统计数字,必须报出其误差和可靠性,才能算是科学数据。一般相对误差不大于5%,可靠性不小于90—95%。抽样估计的统计数字不显示误差和可靠性,没有多少实际意义。
   二是难以避免的系统误差。无论是验尿、测血以及高精尖的检测仪设备,其自身都存在系统误差。但不能说这些检测不科学。
   三是难以弥补的漏洞,检测不能全覆盖。西医的检测项目再多,也难以全覆盖。有些该检测的项目未知,或检测技术还没有过关。
   四是捉摸不定的漏洞,药物不能全覆盖。西医有是病用是药,是既定原则。人类的疾病无数,西药种类再多也有数,治疗药物必然有空挡。西药的化学成分固定,而疾病在不停地变化,用药自然有漏洞。
   五是无可奈何的硬误差。西药有副作用,有的在说明书上列出不止一项,但是,仍然用于正规治疗,例如治疗震颤的“美多巴”。不能说不科学。
医道可以弥补“科学”的误差和漏洞。比如,有的病人因为有诸多难受、不舒服才到医院看病,医院做了多项检测,医生告诉他:检测数据正常,你没有病。这看似清楚、“科学”,实际是属于上述的误差和漏洞使然,既模糊又恍惚。医道可以在这个恍惚和模糊之中发挥其优势。比如癌,在病变的某阶段,癌与非癌没有明确界限,是模糊的。检测产生误差是正常的,不能说不科学。在科学治疗的各个阶段,产生误差也是难免的,正常的。病情的模糊和恍惚是造成治疗误差的原因之一。中医四诊八纲整体辨证,可以全覆盖。通过药物配伍、药量增减、用法变化,演绎出无数的药方,来应对无数个千变万化的疾病。不存在上述的科学误差和漏洞。中医是个性化治疗,自然也就没有统计误差。所以,中医医案有“辞,不治”之说。知医道者,在模糊和恍惚之中,未癌知其癌,已癌知其变,恍惚之中求其像,模糊之中立其法。效果如何,全在医道的高低。“经言上工治未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脾气。”(难经•七十七难)。
    中医是医道,难为科学。中医,“首”随恍惚之像而“辶”、而动。“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道德经》第一章)。求索于有无之间,是为道,为医道。可以弥补科学不能避免的漏洞和误差。
30
发表于 2010-1-3 17:22:10 | 只看该作者

包容还原论,以时空整体观说明中医科学性

非常道 先生的论述十分高妙。顶一回!
然而如何使世界认识中医,中西医不再争论,关键在认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7-18 04:24 , Processed in 0.055991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