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曹东义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没有理论,中医就走不远

[复制链接]
21
发表于 2009-10-29 08:34:18 | 只看该作者

没有理论,中医就走不远

看了你的《回归中医》觉得理论是很不错,不过有点遗憾的是临床上的东西谈的太少了
22
发表于 2009-10-29 09:05:16 | 只看该作者

没有理论,中医就走不远

下面引用由gl01012009/10/29 06:59am 发表的内容:
    先生说的“中医理论的DNA”指的是什么?
    回复:取象比类。
23
发表于 2009-10-29 17:08:07 | 只看该作者

没有理论,中医就走不远

    笔者认为中医目前的状态不是有无理论的问题,而中医已有的理论是否能充分发挥与应用的问题。
    比如,西医在基因治疗没有实质性进展的情况下,目前又提出了细胞通讯的研究,企图通过细胞通讯的研究去控制生命体内的“信息流(基因信息或者DNA信息)、物质流及能量流”。当然这一宏伟的目标离实现还有着十万八千之遥哩。
    其实中医有比细胞通讯更胜一筹的东西,只是不为众所认识罢了。比如,母子补泄法应用就是脏腑通讯去调控脏腑之间的平衡或者称为五行的和谐。细细品味不难发现,早在几千年前,母子补泄法脏腑通讯的应用早就实现了对信息流(基因信息或者DNA信息)、物质流及能量流的调控了。可惜中医界的众人迄今为止,尚未看到母子补泄法中这一伟大的思想。
    正因为母子补泄法能够调控信息流(基因信息或者DNA信息),故只要应用得当,中医的方法能够轻易的玩转癌症、冠心病、糖尿病等顽症。
24
发表于 2009-10-29 23:38:40 | 只看该作者

没有理论,中医就走不远

中医理论自始至今无可动摇,而西医理论是今天的理论,明天就推翻,明天的理论后天又推翻,是淘汰式的发展。
大家想想这是为什么?
25
发表于 2009-10-30 10:48:41 | 只看该作者

没有理论,中医就走不远

非常有思想的文章。之所以叫中医,是因为一套完整的中医理论在起解释作用!
26
发表于 2009-10-31 09:04:56 | 只看该作者

没有理论,中医就走不远

既然这样,为什么更多的中医人不制定一个理论标准那?化这么多时间来空谈?你看现在的临床诊断,十个人也许有七种诊断结果,处方上肯定是十个药方。太乱了。
我辈中医人更要做的就是将中医的实用性理论整理和创新。没有理论的指导,那真是瞎临床。
人们能接受西医,更多的是接受西医的理论。信其医者,信其药。对中医的理论都不理解,怎么来接受中医治疗?
试看论坛,为了一个阴阳整天争论不休,更何况其“理、法、方、药”等。
有时真为中医可怜。
27
 楼主| 发表于 2009-11-2 11:57:52 | 只看该作者

没有理论,中医就走不远

中医学里有许多概念属于“模糊概念”,这种模糊性不是“概念内涵模糊”,说不清楚概念的定义,而是指这个概念的外延不确定,其所包含的内容因素众多,难于界定其外延的具体范围,或者事物本身处于变化过程之中,事物的界限不清晰,所以就要使用模糊概念。比如,疼痛、乏力、气短、不欲食、痞闷、恶心、严重失眠、轻度恶寒等等,都不是一个界限分明的概念。
模糊性的产生,是由于客观世界的复杂性决定的,从而造成判断的不确定性。 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许多模糊事物,没有分明的数量界限,要使用一些模糊的词句来形容、描述。尽管如此,人们在生活里大量使用这些模糊概念来描述客观事物,并不影响交流思想,比如说“一个高个子小伙子,看见树下站着一个漂亮姑娘,他的心情马上高兴起来。”其中,够什么标准才是“高个子”?多大年龄才是“小伙子”?怎么才算“漂亮”?“心情”如何衡量?“高兴”如何判定?这些都属于模糊概念,不容易界定。但是,由这些模糊概念组成的句子,并不影响人们理解这一段话所表达的准确含义。因为其中运用了“模糊集合”的方法,是把几个模糊的概念集中在一起运用的,而不是单独使用一个模糊概念。一般来说,人脑具有处理模糊信息的能力,善于判断和处理模糊现象。
模糊集合也叫“模糊集”,这个理论是1965年美国自动控制专家查德(L. A. Zadeh)教授,首先在论文《模糊集合》里提出来的,为处理分析“模糊”概念的数据,便产生了模糊集合论。根据集合论的要求,一个对象对应于一个集合,要么属于,要么不属于,二者必居其一,且仅居其一。这样的集合论,其本身虽然无法处理具体的模糊概念,但是几个模糊概念加在一起,就准确地表达了一个对象。为处理这些模糊概念而进行的种种努力,催生了模糊数学。模糊数学的理论基础是模糊集。
模糊集合论的提出虽然较晚,但目前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十分广泛。实践证明,模糊数学在农业中主要用于病虫测报、种植区划、品种选育等方面,在图像识别、天气预报、地质地震、交通运输、医疗诊断、信息控制、人工智能等诸多领域的应用也已初见成效。从该学科的发展趋势来看,它具有极其强大的生命力和渗透力。
中医学对于模糊集合的运用,有着悠久的历史。恰如河北名医刘亚娴教授在《刘亚娴医论医话》一书之中所指出的:“《伤寒论》广泛使用的是模糊概念(即没有明确外延的概念),如发热、恶寒、汗出、脉浮-----这是为什么呢?我们知道,模糊性的产生是由于所描述的系统大而复杂,变量及参数众多所造成的。它是多个变量综合的结果,不是单一变量的特性;是系统整体的表现,不是局部和个体的特点。[7]”
张仲景对于伤寒病的诊治论述,充分运用了模糊集合的方法,每一个证候都不是孤立地表述的,比如发热,如果与恶寒同时出现,就是伤寒太阳表证;如果发热与恶寒交替出现,就是半在表、半在里的少阳证;如果只发热而不恶寒,就是阳明里热证。诊断与鉴别诊断,界限很清晰,不会模棱两可,含糊其词。进一步说,虽然都是发热恶寒的表证,如果身痛无汗,脉见浮紧,则需要麻黄汤治疗;如果发热恶寒,兼有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脉浮缓,就不能使用麻黄汤,而必须使用桂枝汤。除此之外,随着模糊概念的变换,证候也随之而变化,治疗也必须相应地有所调整,这就是“随证治之”的辨证论治思想。因此,《伤寒论》也就出现了众多的桂枝汤类方、麻黄汤类方、柴胡汤类方、承气汤类方等一系列的加减变化。
当然,张仲景也有“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的特殊用法,尽管不是“模糊集合”方法,也是与有“纳入标准”的现代医学不一样的诊断方法。
中医的八纲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脏腑辨证、气血津液辨证等,都是经过“模糊集合”而形成一个一个的确切认识,依靠“模糊集合”使“模糊概念”走向清晰,能够准确表述某一个具体的病理状态。靠着“模糊集合”形成的病证诊治思想,中医学者之间就可以无障碍地进行交流,师徒之间也可以进行学术传承,从而不断发展学术,不断丰富辨证论治的内容,也就使中医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
刘亚娴教授说:“用模糊数学研究中医理论和临床工作,尚是一个新课题。”如果“模糊集合”方法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不断积累经验,并与人工智能相结合,假以时日,必将有助于中医学术的繁荣。
28
发表于 2009-11-2 16:03:31 | 只看该作者

没有理论,中医就走不远

确实,中医学里有血多概念是抽象的,或者说是模糊的,但模糊的概念不一定是错误的和落后的。
29
 楼主| 发表于 2009-11-2 16:47:36 | 只看该作者

没有理论,中医就走不远

中医研究人体时,运用取象比类的研究方法,这个方法与西医的解剖实证相比较,往往被认为是很原始的初浅方法,其实这是一种误解。
人们研究客观事物的时候,有的时候无法接近这个对象,既不能研究它的内部结构,也不能分析它的物质组成,比如太阳、月亮就是这样的。因此,靠研究客观物质的外表和属性来认识,就形成了“取象比类”的方法。它是人类取得理性认识,进行理论创新的基本方法。
尽管古人既到不了月球,也去不了太阳表面,但是“候之所始,道之所生”,他们对太阳、月亮进行了非常长久而深入的研究,得出了智慧的结论。他们不仅看到了日月的运动和变化,东升西落永不停止,而且看到月亮的圆缺,日影的伸缩。后来逐渐知道,这种变化是很有规律的。尽管每一天都有日出与日落,但是每一天的太阳都是不一样的。太阳投照在地上的影子尽管每天相差无几,却可以测量出这种盈缩的变化来,日复一日,就有了寒暑的不同,也有了与之相应的万物周期变化,这就是“反者,道之动”。“反”就是往复,就是“可重复”性;有重复出现的变化现象,就有规律性的“道”存在于其中。
古人通过“立杆测影”,还进一步总结出阴阳学说,建立起一整套日影、月历、岁润的学问。当然,这些研究太阳月亮的人,也是前赴后继、世代相传的,从黄帝到两汉,他们的“职称”就换了好几次,有的叫羲和,有的称重黎,也有的叫司空、天官、望气。
我们以往说“天之大德曰生”,这只说对了一半,是不够全面的认识。其实,“天之大德”还有“杀”的一面。因为只有生而没有杀,地球就会“超载”,天下成了仙境,人们也就无需研究规律了。正因为“天之大德”还有杀的一面,所以才有了四季分明的万物,中医学里的“六气”与“六淫”才能统一起来,否则就只有六气,而不会有六淫。《素问》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故治病必求于本。[3]”这就是取象比类得出来的认识,而不是深入事物的内部结构才研究出来的规律。
水与火,本来是两不相干的东西,但是中华民族的先人们,往往把它们连在一起说事,说水能克火,又说火能暖水,要水火互济。更有智者,提出来“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再进一步,把水与火和金、木、土联系起来,代表天地之间万物的运动和相互联系,形成了五行学说。以之表达世间万物的并存、互助、制约的关系,以便达到“适中”与“和谐”。它们之间不能互相取代,也不能一个因素过分强大,或者一个因素过分弱小,不能出现兼并一行的现象;一旦出现过分的强弱偏失,就会互相制约,使之回归到平衡状态。这种“万物并生而不相害”,多元并存、广泛联系的思想,浸透于整个先民的思想深处,甚至武侠小说里的神仙,在幻想着自己如果武功盖世,就可以“跳出天地外,不在五行中”,成为世外高人。中医研究、认识人体,自然也不能脱离阴阳、五行学说的指导,这是很先进的世界观。
人体是一个整体,这个整体向内可以进一步细分下去,划分五脏六腑、皮脉筋骨肉、气血精津液,也可以向外与天地、四时、五味、五色、五音、五谷、六气等发生广泛的联系。中医的“整体观”为什么一定要与自然、社会环境相联系呢?这是因为中医是从“生成论”出发来研究人体的,而不是从主观与客观的对立思想出发的,不是解剖学的“构成论”。
生成论研究生命,一定要看生命存在的环境条件,这是古人在与大自然的长期接触之中所获得的知识。农牧业文明,是一个低级的可持续发展的文明,当时只能看到自然条件来对于动植物的影响,而不可能对于动植物的结构进行深入剖析和广泛地改造。生命的动植物为何能够生长、壮大?为何枯、萎消亡?除了从动植物本身找原因之外,都需要用环境条件进行解释。动植物本身的原因,可以从周围同样的个体那里,靠取象比类获得;而整个群体的变化原因,只能从周围环境的变化来认识,这同样需要取象比类的认识方法。
取象比类所抓住的“象”,不是偶然的、表浅的东西,而是整体所涌现出来的特征,是其组成部分所不具有的。水分子所表现的特征,不能用其中的两个氢原子来解释,也不能用其中的一个氧原子来解释,不是它们简单相加之后的综合表现。人体也是一样,人的生命特征,只能用整个生命来表征,任何一个肢体、脏腑、器官、组织、细胞都不能代表人体,人体不是这些组织器官的简单“组合”,也不是它们无序的“加合”。即使有人的完整的活身体,没有人的思想,仍然不是完整的人,世界各地的“狼孩”不能融入社会生活就是证明。
中医研究人体在病理状态下的证候,尽管使用的是取象比类的方法,而不是物理化学的物质属性,这种方法正好适合用来表征生命状态,所以显示出永久的普适性。相反,物理化学方法尽管更“实证”,但是如果过分精细下去,以“纳米级”的物理化学精确度,来观察人体的各项指标,不仅“大材小用”是浪费,而且只从物质结构寻求人的整体性质,排除人体生命的自组织能力,把人体作为可以任意改造的“加工底物”,对病人说“这个病,有这么多检查结果,给你说,你也不懂;你就任由我们处置吧。”这不符合“以人为本”的精神,也是行不通的。
30
发表于 2009-11-2 20:11:40 | 只看该作者

没有理论,中医就走不远

无有理论中医即走不远,中医的根本是阴阳五行,是天人合一之气,是气味能量之学,是大一統的定性模拟的统一场力学,这个定性模拟的统一场力学,是中华几千年,千万代先杰智慧者集大成的阴阳八卦之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7-16 00:53 , Processed in 0.096781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