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安宁客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治未病论

[复制链接]
21
发表于 2004-3-25 21:11:21 | 只看该作者

治未病论

中医理论没错,错在人心,以心驭术实圣人可为,我等且学圣人之德,先以德驭心,再以心驭术。
22
发表于 2004-3-28 10:07:06 | 只看该作者

治未病论

观先生之立论,是自以为上医。
23
 楼主| 发表于 2004-3-28 10:16:17 | 只看该作者

治未病论

所谓上医,不过是一个境界而已。我以为,治未病是中医的一个最高的境界。这样的话题,多议论一下对大家都有好处。所以欢迎问难,辩论。
以客之自量,不仅能治人之病,亦能治医之病。称上医,亦不为过。
24
 楼主| 发表于 2004-3-28 11:05:23 | 只看该作者

治未病论

千金子所发“中医与逻辑学”,亦有治医之病之意。
尝读子在网上一案,今引而妄评之,欲为客所立论张目。
大医精诚版主冥昧齿颊肿痛求治,网医以黄连上清丸,牛黄解毒丸应之,更有火神派出附子干姜之方。而子独以生地三十克煎汤下六神丸为治。称生地润燥而清血中伏火六神丸解毒而治咽喉肿痛。今试解之。
前医以苦寒成药清火而齿颊肿痛不减,是所谓寒之不寒者也。前贤说,寒之不寒,当责之无水。故见重用生地。比如用电扇给温度计降温,其实是降不下来的。而在温度计上沾些水,便可以看见温度计上温度下降了。
人之经脉气血流行,如自然界之河流沟渠之流通,某处水浅水不甚流,便见淤草生腐,沼气虫萤恶臭出现。若在人身,便是肿痛疮腐,实是气血流行不畅所致。若水流充足流行周遍,何腐之有?证之于人身,气血充足流行周遍,必瘀清毒消,何肿痛之有。
此案所治,实治燥也。治以清润,是其治也。人见肿痛,便认为火盛,便用苦寒,而不别火中之燥,当用清润也。而燥之证,又能兼于风证、寒证之中,又当详辩。
25
发表于 2004-3-28 11:17:08 | 只看该作者

治未病论

网上诊病,四诊不全,原不宜出方。因见苦寒不效,故有此方,也是药诊之意。
设喻甚好,亦有不当。如电扇吹风,当是喻风药,而苦寒之药应比如天寒降温,如何就不能清热消肿呢?
寒之不寒,责之无水;哪热之不热呢?
26
发表于 2004-3-28 11:27:13 | 只看该作者

治未病论

[这个贴子最后由千金子在 2004/03/28 11:28am 第 1 次编辑]

热之不热,据说应责之无火。但千金子以为,仍应责之无水。
比如西北气候干燥,白天温度可以到四五十摄氏度,晚上温度却很低,是不能保持其温度。如药之热一时,而终不能常热。而东南水乡,气候湿润,到处有水,昼夜温差却小,是水多能保持其温度。三十来摄氏度,人的感觉却很热。
胡乱设喻,不知对也不对。
27
 楼主| 发表于 2004-3-28 14:29:03 | 只看该作者

治未病论

拐过去看了一回《求医问药》,看得真是惊心动魄。这是一帮什么中医呀。真是中国高等教育失败的典型。
古人说,“医不三世,不服其药”,说得真对呀。
28
发表于 2004-3-29 21:46:09 | 只看该作者

治未病论

下面引用由安宁客2004/03/28 02:29pm 发表的内容:
拐过去看了一回《求医问药》,看得真是惊心动魄。这是一帮什么中医呀。真是中国高等教育失败的典型。
古人说,“医不三世,不服其药”,说得真对呀。
深有同感,不过我个人认为秦越人的方子不错。
29
 楼主| 发表于 2004-3-30 13:59:21 | 只看该作者

治未病论

然也。
30
 楼主| 发表于 2004-3-30 14:19:50 | 只看该作者

治未病论

治未病研究,想先要明确的是概念或范畴。
看来预防作为治未病的范畴是不会有争议的。从而个人卫生、公共卫生的社会性的贯彻,必然是题中应有之义。如预防疾病的疫苗的研究和应用,也是不可稍缺的。再如SARS时期,全社会的检疫、隔离、治疗,也是预防为重在先。所谓上医医国,上面所列举的几个方面,可以说就是这个境界了。
不能不说,中医虽然有治未病的理想,真正实现这个理想的还是西医。如血吸虫病、天花等等疾病的消灭,大规模流行病的控制,在中医一家独尊的旧中国,都没有能实现。
另外,在现代社会中一些疾病,在未急性发作之前的长期服药控制,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治未病的思想。遗憾的是,中医在治未病方面,普遍的和成功的实践的例子并不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7-19 00:59 , Processed in 0.060927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