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花清感方意义重大
这个论坛很多人表现得非常执著, 可惜所执著的不是专业精神(聚焦于怎样快好省地治好病), 而是意识形态(带着有色眼镜不断搞所谓"姓中姓西"的自我折腾). 执著于意识形态虽然无益于国家民族, 但只需死守教条空喊口号却是最不用花气力的, 所以不少人特别喜欢争相摆出一副我最维护正统的花架子 - 如和氏壁等自命铁杆一类. 如果由金花清感方引起对辨证/辨病的反思, 进而能使大家向专业精神回归, 则其意义更又在单纯辨证/辨病的争拗之上.
另一方面, 辨证/辨病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医家的实践, 所以相对来说, 金花清感方的研发本身, 代表的是中医药作为一个整体应对现代挑战的努力, 其意义更加重大. 当然, 严格来说, SARS的时候是第一次, 但那次并不成功, 这次则明显吸取了上次的经验教训 - 报道中关于"采用国际通用的严谨的科研方法", "严格的循证医学方法评估"等说法都是很可圈可点的. 自仲景以还, 千百年来中医所立足的经方, 都是由名医+临床(即拿病人来实验)积累而来, 金花清感方是由专家团队+动物实验+临床的严谨科研方法开发, 其本身在中医方法学上就有突破意义, 我希望它成功, 不仅造福[全世界]病人, 且更为新经方的开发树立一个成功的典范.
但不成功也没关系, 科学研究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 从发现氧气到元素周期表经历了整整一百年, 重要的是中医药研发要尽快摆脱小农经济所形成的传统习惯, 迅速走上团队化规模化工程化的道路. 在这个过程中, 应该借鉴现代工程的经验, 把开发分做[方剂]设计和验证前后两端, 后端验证部份技术比重大, 但很多具体任务应是大致相同的, 因此应建立起一批"验证平台"以实现资源共享. 如果能够这样做, 即是从资金和技术上降低现代医药实验的门槛, 老中医可通过前端的方剂设计参与研发, 更有利于发挥他们的积极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