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翟鉴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关于阴阳学说向学术界的挑战!

[复制链接]
21
发表于 2004-1-12 01:04:01 | 只看该作者

关于阴阳学说向学术界的挑战!

您问“天再上升是什么?”。天不存在再上升的问题,如果“天”再上升就不是“天”。其余类似不再复述。
22
 楼主| 发表于 2004-1-14 11:21:11 | 只看该作者

关于阴阳学说向学术界的挑战!

难经难 兄说“  您问‘天再上升是什么?’。天不存在再上升的问题,如果‘天’再上升就不是‘天’。其余类似不再复述”
答:“天再上升”好象不是我的源话,因为天没有升降因素。如果天为阴,阴就可以降了。用您的话说“天”状态,必须有因素,然后才能有阴阳升降的过程。还请兄把“天在上升”我的这句话到底在哪段里指出来,我马上修改!谢谢!
另外,我们争论的是天地阴阳,请兄主要的还是拿出天为阳的证据,而且,要求提供的证据符合自然。
23
发表于 2004-1-16 20:08:50 | 只看该作者

关于阴阳学说向学术界的挑战!

翟鉴 兄:在天地这一系统或者太极或者整体内,天为阳、地为阴,结合古人的浑天学说(张衡的浑天仪是其体现)可以认为阳在外,阴在内,
而你说的“自然是阳向上升;按定义阳已经在上了还向哪升?”之中的第一个阳具体指什么?第二个阳具体又指什么?
古人认为地天泰、天地否(易卦所示),即阴阳的正常状态为变动不居,阴阳的离决状态为各自分离,阴阳的划分兼具时间和空间,从时间划分的含着空间,从空间划分的含着时间,按内经的文法称为互文见义,
你的观点很可能是忽略了阴阳的层次性,孟子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万物是有层次的,
“既然在上在外(表)为阳,里为阴;而实际人的体表36到左右,体内38度左右,为什么表阳反而寒,里阴反而热?”
按天人相应的观点,地球内核温度高于表面温度,人也这样,天中的太阳是否也这样?
……
我钦佩你的这句话。“答:我的《新医学理论与临床》即将完成,您会看到我治病优势的!”
祝愿你关于阴阳学说向学术界的挑战是出于公心。
24
 楼主| 发表于 2004-1-18 16:59:39 | 只看该作者

关于阴阳学说向学术界的挑战!


谢谢 jlzhhj  兄提出的系列问题!而且在阴阳学说前提上加用了新的名词(时间和空间)。
兄说“ 翟鉴 兄:在天地这一系统或者太极或者整体内,天为阳、地为阴,结合古人的浑天学说(张衡的浑天仪是其体现)可以认为阳在外,阴在内,”
答:首先我诚恳的告诉兄:“太极图”是个错图!如果您对我的说法有质疑,请在《太极与理》提出,我愿意为您解答!天地阴阳,建议您看完我的另一个帖子《对古人“阴阳学说”的质疑?》后再具体提出问题。
我说“自然是阳向上升;按定义阳已经在上了还向哪升?”。您问“第一个阳具体指什么?第二个阳具体又指什么?”
答:您问错了!我的这句话特别清楚,阳升散是自然的现象,是谁也否认不了的。也就是说,只要阳升散的自然现象如果没错,阳就肯定是在下(内)。若阳在上,就没有它升的空间了。所以,天在上(外)为阴,这就是自然!以天地“对待”而言,自然之阳就是地为阳在下,(蒸汽上升)。天地之阳没有第二个阳。所以您问错了!
您说“古人认为地天泰、天地否(易卦所示),即阴阳的正常状态为变动不居,阴阳的离决状态为各自分离,阴阳的划分兼具时间和空间,从时间划分的含着空间,从空间划分的含着时间,按内经的文法称为互文见义”
答:如果按卦体的阴阳爻而论,“泰”是地(三阴爻在上),天(三阳爻在下),阴在上阳在下自然相交,不论用空间还是时间都阻止不了阴阳相交,所以为“泰”。也证实了我的观点“坤为天;乾为地”。“否”就不再多解释了。而您用了新名词“时间和空间”,但并没有拿出天为阳的证据来。我们争论最需要的是证据!和证据的合理性!
我说“既然在上在外(表)为阳,里为阴;而实际人的体表36到左右,体内38度左右,为什么表阳反而寒,里阴反而热?”
您问“按天人相应的观点,地球内核温度高于表面温度,人也这样,天中的太阳是否也这样?”
答:既然您也赞同“天人相应”,就等于赞同了我的观点。人体内热(里为阳),外寒(表为阴)。而地在天内(地为阳),所以天在上(外)为阴。您提到了太阳,建议您弄清什么是“对待”后,再谈论太阳的问题!
另外,如果您想用事物来解释教科书中的“表为阳,里为阴”,只有脱离开“理”,那就是:表为阳则寒,里为阴则热!否则,一切的解释只是空话!
现在争论的情况是:沉睡数千年的中医,部分学者已经被我唤醒!部分专家不敢接受我的挑战,主要是怕丢了面子。因为我早就在网上说过,谁与我争谁败!还有部分专家学者,对我的新学说不服,想争论,但是,就是拿不出理据来。
您说“祝愿你关于阴阳学说向学术界的挑战是出于公心。”
答:我的一切观点都是向人类负责的!
25
发表于 2004-1-20 13:52:57 | 只看该作者

关于阴阳学说向学术界的挑战!

古人说气聚则生,气散则死,人、地球和太阳的内部温度高于外部说明它们是处于生,以藏聚为主,自然体内温度高于体表,开合类似于聚散,四时流转则万物生长化收藏,体内温度随四时有一个波动范围,体表温度随四时也有一个波动范围,在夏季天阳旺盛时,体表温度处于其波动范围的高点,在冬季天阴旺盛时,体内温度处于其波动范围的高点,冷尿热汗即反映此情况,
同气相求,在夏季天阳旺盛时,体表温度处于其波动范围的高点,说明体表为阳,在冬季天阴旺盛时,体内温度处于其波动范围的高点,
说明体内为阴,
     依我看,网上中医论坛少为虚,浏览者少为虚,说的话狂且大为有火,此火为虚火,宜补气阴、温阳潜阳为正治,即多鼓励多为之填充内容,而非以虚为实,苦寒直折,如君之挑战说。若干年前,中国人处于类似状态时,柏杨的《丑陋的中国人》的做法即以虚为实,苦寒直折,大伤中国人的志气,贻害深远,让亲者痛仇者快,今日兄可不慎呼?
    如糖尿病文,沟通中西,从阳引阴,从阴引阳,实属佳作,宜坚持下去,
26
 楼主| 发表于 2004-1-21 17:45:10 | 只看该作者

关于阴阳学说向学术界的挑战!

jlzhhj 兄在书证方面,我没有话说。但是,不是回答的我提出的问题。如“在夏季天阳旺盛时,体表温度处于其波动范围的高点,说明体表为阳,在冬季天阴旺盛时,体内温度处于其波动范围的高点,说明体内为阴,”
事实上不是您说的那样。既然夏天阳盛说明表为阳。您应提供夏天体内温度为什么比体表热,热为阴的理由是什么(您用什么方法举证都可以)。如果提供不出证据来,这个比喻只不过是多费了些纸墨而已。我想全世界没有一人能够解释这个真实的问题!只因为表为阳与事实相反,这个说法是错误的!
诚恳奉劝兄:不要迷信权威!从现在教学(教学大纲)的质量来看,只能是让沉睡数千年的中医继续沉睡、继续误人子弟!我的理由是:
不论一个学科、一个理论,它至少能提供让学者衡量理性的程度。如我的新观点:表为阴,里为阳,是根据“人是宇宙小天地”自然实际情况来定义的。“天包地外”即天为表,地为里;自然又是高寒低热。人的体温确实是表寒里热,而热为阳,寒为阴又是谁也否认不了的。这就给读者不论从自然还是实际情况,提供了衡量理论的理性程度。反过来说,教科书中的表为阳,里为阴,至少我们无法衡量其理性。假如我们用阴阳寒热去衡量,而实际表为阳确反而寒,里为阴反而热。一个无法用“理”衡量的理论、一个与实际不相符的理论竟然流传了数千年!!!难道是为了尊重我们的祖先?不!是我们太迷信权威了。
看的出,兄是位崇拜中医理论的忠实者。其实,我更崇拜中医学!如中医的整体观念;把人比喻为自然“宇宙小天地”等等。是西医不能所比的!正是因为我崇拜中医,所以,理论有与“理”不通之处,才强烈提出必须要修改、纠正!这能给中医界推进数十年甚至上百年!这才是大长了中国人的志气!如果我们不敢面对现实,那才是中医的悲剧……
兄的话有些我是高度赞同的,如某某“大伤中国人的志气,贻害深远,让亲者痛仇者快”等!但对兄的某些话我也有不同看法,如“网上中医论坛少为虚,浏览者少为虚,说的话狂且大为有火,此火为虚火,宜补气阴、温阳潜阳为正治……”。对此我认为,如果对付口出狂言者,最有效的办法是:拿出有力的证据来证明他是狂言。如果拿不出有说服力的证据,那就不能说人家是狂言,只怪自己知道的太少。我在网上早就说过,关于天地阴阳的问题,谁与我争谁败!我认为这话是不狂的,反而是实在的表现。为什么这么说呢?只因为我现在至少还是一个擂主!
总之,不论我们的观点如何,但我们的目标是一致的。为了人类的健康所争!我们永远是好朋友!
27
发表于 2004-1-21 20:25:38 | 只看该作者

关于阴阳学说向学术界的挑战!

在占有材料方面,我应该向翟鉴兄学习,(但在绝大多数时候我们中医没有条件去做各种实验,西医所做的实验还不太够用,)而且我的确一直觉得自己和中医界太缺乏理论修养(严谨的论证和推导),据我所知刘长林先生国学修养深厚,被任应秋推为廖季平先生以来治《内经》最有成就者,你可以看看他的书,和他交流交流,一般的中医学者和工作者以国学、哲学修养论,不大容易辩过你,
兄的话有些我是高度赞同的,如“不要迷信权威!从现在教学(教学大纲)的质量来看,只能是让沉睡数千年的中医继续沉睡、继续误人子弟!”
以我的观点,物理学为西医的基础学科,气功学为中医的基础学科,人们的气功实证决大部分支持对阴阳划分的传统观点,玻尔和爱因斯坦在理论上打了好多年仗,互相还都不服气,就因为缺乏实证(?)
“我在网上早就说过,关于天地阴阳的问题,谁与我争谁败!”我可以肯定你一定不会赢。
28
 楼主| 发表于 2004-1-23 19:16:05 | 只看该作者

关于阴阳学说向学术界的挑战!

谢谢 jlzhhj 兄对我的支持!!!说老实话我很想与更多的智者交流  ,但由于联络不便和时间上的不允许……。兄如果恳帮我这个忙(帮我呼吁一下)让更多的人参与?
兄说“一般的中医学者和工作者以国学、哲学修养论,不大容易辩过你”
答:我认为,辩论天地阴阳应该以《易经》为首要。因为我们现在所应用的天地阴阳皆是以《易经》为依据的。但是,如果用现代细胞代谢的过程,有提供热向内聚,寒向外散,只要有依据我都认可。如气功,具体的基本功我不懂,但主要的是以呼吸为首要的。而呼吸,从内向外是呼出,呼出的气是热的(阳向外散);吸是从外界吸入,吸入(象内聚)的气是凉的。以一呼一吸为据,也可证明表(外)为阴,里为阳,这些事实都是对我观点的支持。
从兄的帖子可以看出,您是位尊敬别人的人。如我的话很狂,但您并不直接,而是间接说些相关狂的事情。其实,阴阳的概念特别简单,阳升(散),阴降(聚);阳能散,它必须在内,即里为阳,表为阴,自然是这样,人的实际也是这样。但是,我们现在把阴阳都已经成了小儿科了……
兄说:“我可以肯定你一定不会赢”
答:可以爱心等待“赢”我的这位朋友!但我总是觉得天下没有这个人!请兄关注我们的争论,会有结果的!
29
发表于 2004-1-25 14:14:30 | 只看该作者

关于阴阳学说向学术界的挑战!

送翟鉴兄借鉴

   上    篇
第一章  天源发微——阴阳五行观念的起源
  第1节  五行观念的源起
  第2节  阴阳观念的源起
  第3节  阴阳五行的合流
第二章  术数专家——阴阳家的产生和发展
  第1节  方士和术数
  第2节  邹衍和他的学说
  第三节  稷下学者论阴阳
  第四节  <吕氏春秋和秦始皇对邹衍的回应
第三章  天地之心——儒学的阴阳五行化
  第1节  黄老道家对阴阳五行的融摄
  第2节  汉初儒学对阴阳五行的运用
  第三露  董仲舒的儒学革命
第四节儒学阴阳行行化的变异
第四章  象数模拟——明阳五行与易医的结合
  第1节  易学一分为二
第2节宇宙的象数模拟
  第 3 节  阴刚调和之医道
第五章  人神象天——阴阳五行对修仙的推助
  第1节  阴阳五行的神化
  第2节  阴阳五行与外攘之术
  第3节  阴阳五行与内修之术
第六章  数象理象——阴阳五行的图示化
  第 1 节 易学大师邵康节
  第2节  太极图与阴阳五行
  第3节  河图洛书与阴阳五行
第七章  万物化生——阴阳五行的思辨化
  第 1节  原于理而究于诚
  第 2节  阴阳五行理之具
  第 3节   阴阳五行说的末路
  探寻思想轨迹
  中医学史的文化哲学研究
    车离等  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1992
略论《内经》的哲学基础………………………….
《黄帝内经》和中医学中的阴阳学说与对立统
  规律……………………………………………
再谈《黄帝内经》与中医学的哲学问题………
天人关系论与《黄帝内经》…。……………….
论中国古代生殖文化与传统生命哲学…………‘
论中国古代生殖文化与中医阴阳学说…………
   中国古代思维模式与阴阳五行说探源
著作者  艾  兰  汪涛范藐周主编
责任编辑的多佳
出版发行  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
中国古代思维模式与阴阳五行理论起源
阴阳与关联思维的本质………………葛瑞汉(1)
中国早期哲学思想中的本喻………艾  兰(58)
隐喻的要素:中西古代哲学的比较分析…………
    …………………………………鲍海定(74)
神话、宇宙观与个国科学的起源…马  终(101)
“五行说”起源考论…………………范统周(118)
五行原始意义及其纷歧蜕变大要………………
    …………………。……一……—刘起钎(133)
天命和五行交替理论中的占星学起源…………
    …………………………—……·班大为(161)
风水探源:早于五行术的方向择吉………………
………………………….…....“田  奖(196)
古文献所见阴阳五行说的形成及发展
从甲骨文看五行说的渊源………” 萧良琼(217)
甲骨刻辞所见的商代阴阳数木思想   连劲名(226)
阴阳五行学说与殷代方术…………常正光(245)
《黄帝四经》中的阴阳学说…………雷敦和(350)
秦汉阴阳思想的特色………………叶  山(369)
文化哲学丛书
天人家:阴阳五行学说史导论 谢松龄 山东文艺出版社1989
   第二节  阴阳五行的来源……。
    第三节  阴阳五行起源之“迷’
第二章观念系统的融合
    第一节  冲突与融汇…
    第二节  五德终始说…
    第三节  《洪范》五行说
    第四节  《易传》阴阳说
第三章  两大传统  一种精神·.
    第一节  百虑一致  殊途同出
    第二节  阴阳五行与汉儒革命
第三节阴阳五行·黄老之术
吉良辰   中国气功萃义  1989
什么是阴阳的规律呢?又为什么说阴阳是对立统一体呢?这要
从古代思想家开始从自然界本身来理解自然现象的变化和根源谈
起。古代的思想家,从天文学中吸取了“阴阳”概念来解释自然
界的变动。用日常生活中的水、火、木、金、土五种物质元宏来
解释万物的构成和起源。他们从长期观察自然现象的变化中,认
为宇宙间充满着两种对立和相互消长的物质势力,这就是阴气和
阳气;  “气”,便是宇宙陶万物起始的物质基础。阴阳在“气”
的动力下,二者的运动方式就是对立和相互消长、转化的规津,
也就是宇宙问一切事物变化提移的根本法则。正如《局易·系
淬》所述:  “一阴一阳之渭道。”  “适”就是规律,这也是起子
所反复强调的规律。阴阳二气的变化,就是自然的规律,就是
“道”。因为阴阳二气是始终不停地在不断地运动变化着的,气
的聚散,就是阴阳相互推荡,气的升降,就是阴阳相互感召;气
的氨赋,就是阴阳相互揉合。阴阳二者对立矛盾,互相依较,
互相制约,不断发生运动和变化,由气成形,由形化气,这就是
一切事物产生和发展的根源。正如宋“张载在他著的《正蒙》中
雨说的“若阴阳之气,则循环迭至,聚散相荡,升降相求,纲组
损揉,益相兼相别,欲一之而不能,此其所以屈伸无方,运行不
息,莫或使之”的内容。阴阳学说的形成,乃是古代人们在长期
的生产和生活的实践中,对自然界各种现象不断进行观察相体验
的结果。  《局易·系辞》说:拾起头来,观察天象.看到日、
月、星辰的转移,风、雨、晦、朗的变化;低下头来,看到地面
上草木的荣、枯和寒、罢、温、凉的递变,同时更看到一切生
物,勿鸟兽的生活情况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近的就体会人体本身
的生理变化,远的则审奈宇宙间万事万物的变化,把各方面为观
奈结果归纳起来,画出八封,用天、地、水、火、雷、风、山、泽
八类自然现象的相互作用,来说明自然界事物变化的原因。其原
话是“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乌兽之文与地之宣,近
取诺身,远取诸物,于是拾作八势,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
情。”古代的思想家们在不断观察自然现象的变化中,进一步体
会到日月东升西落、一出一没地相互控移,就构成了一年四季。
这也可在《周易·系辞》上看到,如“日往则月来,月在则日
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在则暑来,暑往则寒久寒暑徊推而
岁成焉。”这样的日月相移,慧来暑在的阴阳交替,就是宇宙间
各种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规律。由此可知,阴阳的含义,是用取
类比象的方法来说明自然界的现象和规律的.如以天为阳,地为
阴,日为阳,月为阴;火为阳,水为阴等。广为引之,可以按括
万事万物的相对两个方面,如上、升、开、大、明、白、男、
气、动、功能者等为阳;下、降、合、小、暗、黑、女、血、
静、物质者等为阴。当然,这仅仅是用一些事物举例而已,如对
人体的阴阳表象,  《素间·金蹬直言论篇》就说的很好,  “盲人
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宫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
阴p官人身之脏腑中阴阳,则脏者为阴,腑者为阳,肝、心、
脾、肺、肾五脏皆为阴;服、胃、大肠、小肠、膀腆、三焦六腑
旨为阳。”从中医学的望诊、切脉来看,也要首辨阴阳,阴阳不
辨,诊断易错。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中说:  “善诊者,
察色按脉,先别阴阳。”针灸医生用针也是如此,在同一篇中又
云,  “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
右,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观过与不及之理,见微得过,用之
不殆。”这都说的是阴阳相对的用针规律。练气功有动静之分,
阳动阴静就可进一步体会其rk之奥妙。所以阴阳从宏观来看,大
如宇宙,大的不知有多大2从微观来看难以琢磨,小的不知有多
小7在《紊问·阴阳寓合论篇》吱伯对黄帝所问,答曰“阴阳者,效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
胜数,然其要—也。”“控”,是控广演绎的意思。  “然其要一
也。V,意思是说,从阴阳而推演,固然有十、百、千、万,以
至大的不可计数,反过来也是如此,小的也不可计数。促归纳起
来,总的精神不外乎对立统一的阴阳道理。就是说,天地阴阳之
范围极其广阔,大凡宇宙间一切相对的事物和现象,郡可以用阴
阳来代表和说明。像一昼夜二十四小时的变化,就是白天助日
(太阳)与黑天的月(太阴)两个星球的变化,这是人每天接触
的客观存在,这就是阴阳运行的规律。
    诸如以上所谈,初步地了解一下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以相
对的两个方面来械括叙述事物的属性,而以人们日常生活当中接
触的水、火作为阴阳的征象(《家间·阴阳应象大论篇》曾云,
“水火名,阴阳之征兆认”  “人非水火不生活。”),说明人们
在日常生活中的水火,也是离不开阴阳的。因此,阴阳在一切事
物中都有相互对立和相互依存的关系。进一步深化分技,还有阳
中之阳,阴中之阴,阳中之阴,阴中之阳等等。由于我们不是专
门讲明阳学说,所以就不再深入阐述了。
    《索问·生气通天论篇》中云,  “凡阴阳之虱阳密乃固。
两者不和,若春天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调圣度。故阳强
不能密,阴气乃绉;阴乎阳极,精神乃治;阴阳窝决,锗气乃
绝。”这一段话的中心意思是说,阴阳的主要关键,在乎阳气的
致密而固沪于外。如果人的阴阳炔了平街协调,就好像一年之
中,只亩春天而没有秋天,只有冬天而没有夏天一样。因此,悄
使明阳平衡协调,是最好的养生法度。所以如阳气过于亢密,不
能固密,那末,阴气就要亏耗而衰竭;68气平和,阳气固密,精
神才能正常,如果阴阳由于失去平衡而分离,则精气也就随之而
竭绝了。外是“定火入魔”和“昏沉”两大类。  “走火人魔”属于阳密,
升火太过,阴不服阳;  “昏沉”属于明盛,社水太过,阳不胜
阴。阳盛则现任动,阴盛则现膘服,敌之大法,不外调其阴阳平
衡。然欲使其出偏现象趋于平衡,非朝夕可得,项耐心调摄得
法,使之“明平阳秘”。
    在道家功法亩籍中,被列为必读的《倍真篇》  (北宋“张伯
端,号紫阳山人撰)云:  “草木阴阳亦两齐,若还缺—不芳菲,
韧升绿叶阳光导.次发红花阴后附,常眉即斯为日用,真源反此有
谁知,报言学通话君子,不识阴阳莫乱为。”可见张伯端把植物
的生叶开花与阴阳的关系。比作练功的阴阳调协,如练功本懂阴
阳而乱练官求,得其“正果”谈何容易,所以谆谆告诫人们,练
功宅不识阴阳是容易出乱子的。
    练功富有修养的吕纯阳(洞宾)说:“水火均平方是药,阴阳
差误不成氏”这也是说明阳学说在指导练功上有着重要意义。
    因此,练功行气,首要注重阴阳的平衡,明阳只有在处于相
对平衡的状态时,才能按照明阳互根、阴阳泊长、阴阳转化的规律
变化,这是练功客在练功时不可缺少的基本概念。掌握阳根于阴,
阴根于阳,阳得阴则生,阴得阳则长;独阳则不生,孤阴则不
长助理论,才会在练“气”时有意识地调整自己的机能状态,预
防出伯,得到良好效果。
    阴阳是统一体的两个对立面,阴和阳两方不是静止不变的,
而是相互为用的,阳消阴长,阴泊阳长。两者消长的过程,也就
是发展变化的过程,如饮食物化为营养时[阴长),需要消耗能量
(阳消),而当养料转化为能量时,这时营养物质(阴)远斯消
耗,而机能活动(阳)逐渐增长,这样不断地相互依存f互为消
长、转化,才能维持生命活动。但是,阴阳消长在一定范围内是
常态,超出一定范围就成为病态,旧渭病态,根本上是指阴阳失
主平衡的状态。从人体生理方面来看,气血既不断地消耗,也要不断地产生.艘个新陈代谢的过程,就是阴阳消长的过程,也是
推动人休不断发育成长和维持人体健康的必要条件阴虚则阳必
盛,阳虚则阴必盛;团盛则可以导致阳靛,阳虚则也可以导致阴
盛,阴阳盛衰往往是互为因果的。所以阴阳消长的规律,只是说
明阴阳更迭,此消彼长,彼消此长,互相转化,互相损益的若干
现象,实际是阴阳互根的补充规津。因此,我们对这些规律,要
全面地加以认识相运用,才能正确地理解人体生理的阴阳与气功
的关系。
    中医学把人体的活动机能和作用,称之为阳,把器官实质与
体液,称之为阴。器官与功能相应的协调,就是阴阳平衡,相
反,阴阳偏胜偏衰,就是病变的伏抵在《素间·阴阳应象大论
篇及中说:  “阴胜则阳病,阳股则阴病。”就是招阴阳在病理上
的反常机理,就是阴阳失去了平衡。所以在练功行气时,要首先
掌握好阴阳在人体的平商状态,不可位阴阳偏盛偏衰,始终保持
发展中的平衡,逐步进行深化。生理与病理的阴阳关系如此,诊
病治疗也是如此,正勿明《景岳全书·传忠录》明云:  “凡诊病
施治,必须先审阴阳,乃为医道之纲领。阴阳无谬,治焉有差.
医道虽繁,而可以一言硕之者,曰阴阳而已。”气功与阴阳的关
系同样同气功与医学的关系一样重凳无代陈致虚在《周易参同
契分家注》中说:  “修丹者,不离阴阳,以立根基。”  “丹”指
“内丹”,为内劝深化的高级练功形式。如果在练功行气时,能
够做到“法于阴阳,稿于术数”(《索问·上古天亮论篇》),则
能养生保精,  “以立根基”,这对于修练者气功的逐步深化是有
着极为重要意义的。
    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有这样一段黄密与歧伯的问答,
“帝日;调此二者(指阴阳)奈何2歧伯曰:能知七损八益,则
二者可调,不知用此,则早衰之节也。”  “七损八益”指的是男
女“天类”,  “天癸”是由肾气促使其生成的阴精,到了女于“二七”  (十四岁)、男子“二八”  (十六岁)时,  “天癸”放
发育成熟了。如果调摄阴阳不借阴精的损益养生之氖就会发
生早衰的现象。  《紊间·生气通天论篇》有几句话可以此作为高
度概括,其云:  “生之本,本子阴阳。……烫犯此者,则邪气伤
人,此寿命之本也。”
中国气功学  马济人1983
第三章气功的中医理论探索…………………—……(47)
第—节  气功锻炼与阴阳……”……—………‘·(47)
  一、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47)
  二、阴阳学说在气功锻炼的应用….……………(48)

中华气功学  林中鹏
三篇中华气功学经典理论基础
前言.
第十章阴阳学说——.
    第—  阴阳的基本概念……—…
    第—  阴阳学说的形成与发展…
    第:  阳阳学说对气功学的贡献·
现代中医药应用与研究大系  第一卷医经
总主编  施  枢    主编  陈农
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1995.10
第一节  天人相应学说……—…
一、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
二、人之阴阳  应天之阴阳—一….
三、借助五行联系万物…—一….
四、泛控理论与全息规律之源……
五、自然环境与生理病理…………
六、天人相应观对治疗的指导意义
第二节  阴阳五行学说……………………’
  一、阴阳五行学说之起源……………………
  二、阴阳五行理论与医学的结合……………
  三、阴阳五行学说在t内经》中酌发展………
  四、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运用………
  五、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地位及作用
中医理论参考资料   黄帝内经哲学思想探究   段永德著
第一章宇宙观……………………”—…………………”(1)
  第一节阴阳学说……………………………………(1)
第四竟  生理辨证观………—
第一节人体的阴阳结构
第二节  人体的阴阳互更与阴阳平衡
第三节  人体的阴阳消长与阴阳转化
第四节人的类型………—…………


    阴阳的观念始于古人对自然现象的感受和观察。先民阶
起居生活,一点也离不开时间和空间。在日出而作,日入而
息的一天劳作中,由于对光线的动态感受,使发生了时间观
念。当时划分昼夜,主要靠太阳和月克,‘之后又与阴暗、瞎
雨、冷热等联系起来,有了一些相对应的概念,如白天、黑
夜,睛天、阴雨,炎热、寒冷,明亮、晦暗等。图阳二字的
古文军法是“蝗”“巴”。偏旁朗“9”从阜,原形是“自’。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阜是土山的形象。  “自”为“云复
日”、是暗,故“阴”字的原意是66也,水之南山之北
也”,有许多城市因地处水之南或山之北而得名,淮阴县因
在摧水之南而称谁风华阴县因在华山之北而称华阴。闭字
中的“层”(易)和“罢”正相反,《锐文解字》说:  “易,
开也”,就是蔽日之乌云散开而重见日光,如从其方位来
看,tb之南水之北为阳、如衡阳市是夜衡山之南,洛阳市是
在洛水之北。在《诗经.公刘》说:  “既景酒岗,相其阳
伯。”古人站在山岗上,观察也的南坡,看到因子阳光充
足,植物生长策汤而山的北坡,由于暗不见光,植物也低
矮不荣。由此而产生了阴阳不同之感。一般地说,刚健的、
男性朗t外间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视为阳,柔静
的;女性的、内守的、下降的、清冷的、晦暗的都视为明。
在很早的一度历史时期,阴阳也曾捡当作具体的物质。如
《友传》里泰国医和把明阳和风、雨、晦、阴并列;  《紊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把阴阳和天、地、风、雷、谷、雨
井提。人们还把阴阳当作一种自然力,《国语‘局语》现认
为团阳是风、而、雷震和地震的原因。阴阳构物质观认为,
万物都是由阴阳所构成。《索问.阴PL陀象大论》说“积瞬
为天,积阴为地”,是阴阳组成了天地。
    阴阳观念进一步发展,从具体的物质演为抽象的概念,
“阴阳者有名而无形,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百,
推之可干,数之可干,椎之可万”。在使用阴阳概念的过程
中,阴阳成为一种二元分类方法和两极思维方式。宇宙间的
事物都可以概括为朗阳两类,任一事物也总可分为阴仍两方
面。这种阴阳观念和汉代以后的元气学说相结合,就形成了
中国古代独特的元气分阴阳的理论。
    阴阳学说形成以后,使成为中国古代文化思想的主干,
阴阳家、农学家、哲学家、军事家、政治家、医学家们都运
用阴阳,其中以阴阳家、哲学家和医学家的运用和发挥最为
独到。阴阳家是古代具有神秘色彩的一批自然科学家,他们
主要工作之一是研究天文,观测历象c早在公元前781年,
周人就用阴阳二气来解释四季变化和万物的兴衰。司马迁在
《史记·太史公论六家要目》中说,朗阳家以“推四时、八
位、十二度、二十四节”为务。斑团在《汉书·艺文志》中
说最早的阴家是黄市时代观测日月的豢和。这说明明阳的理
论一直和天文学发生联系。古代哲学家们在研究《易经》、
《老子》等著作时,也韶是从阴阳理论入手的、从汉代的元
气论、魏晋玄学到宋明理学,阴阳学说不断得到发展。而医
学家们所论述的阴阳,往往是自然科学中的阴阳、哲学中的
阴阳与论述人体和疾病内容相结合的产物。从史书记载来看,战国时代以前的名医如医和、扁韶等人都已经运用阴阳的
理论来指导临床实践了。扁鹊在诊治独太子时,能“闻病之
阳,论得其团;闻病之阴,论得其阳”,从诊察到的症状,
孩阴‘M表里关系的理论,即能推知内在病情,果断用针,使
独太子起死回生。
    阴阳学说提出的基本规律主要有:
    ①阴网一体,两分均伤
    阴阳是一个事物的两方面,任何一个事物都可分为图
阳。太段图就是元气分阴阳的模式图解。虽然对于气分图
颧,道家重视一分为二,儒家强调合二为一,但都认为阴阳
是共为一体,合而分,分而合,一而二,二而一的,而且它
们的分与合是无限的。元气合为太极,分而为阴阳是总天地
万物之理。太极之阴阳v以均衡为稳态,这种均杨,不是几
铜图形的对称,也不是如天平那样的静态平街,而是动态的
像太极图那样,沿“s”形曲线而两分。人体的阴阳均衡即
是健康,叫“阴平阳秘g而阴阳的偏颇则为疾病,  即“煽
朋偏阳渭之疾”。
☆@泊刚阴柔,动静升降
,f阴阳的总属性是阳刚阴柔,其动态特征是阳动阴静,阳
升明滓。由刚柔之类比,男性为阳,女性为阴。  阴阳动静
中,阳亿气朋成形,阳杀阴藏。有动静相继,  方为活的生
台;升降相因,才有变化。动静升降不已,则一年四季有春
生、夏长、秋收、冬藏的不同,人也有相应的生理改变。阴
阅的这种有规禅的运动叫做“道”,即“一阳一阳”之谓“着。,
把变化莫测者称为“神”,即“阴阳不测渭之神”。阴阳运
动的总过程就是道与神的统一.    ②阴rd偶奇,对峙互相
    阴阳的数学表述是阳奇阴偶,即阳为奇数,明为偶数。
古人在占笼中,首先有了奇数(单)和偶数(双)的观念,
共用于“数L法”之中。《易经》的笼法,也用阳黄(——>
和阴支(一一)的符号表示奇数颧偶数。易针吏位,一阳一“明*
相间而成势。八封和六十四封都是由阳又的阴又组合而戊,
“阳势奇,阴封偶”、故奇数祁偶数可以代表阳和阴。因奇
数为偶数加1,偶数为奇数加1,故奇数与偶数互为根基。
由此可推出阳中有阴,阴中有阳,阴阳互很、互相依存,互
生互用。阴阳为格局在太极图中,左阳右图,既互相对峙,
又相抱而不服。这和春天升发之阳气始发于左<东),歉天
肃降之阴气始行于右(西)是一致的(中国古代的方位是面
角背北、左东右西)。
    ④阴阳消长、终始嗣续
    阴阳的量变和转化规律邑此消被长,极则必反。阳长
则团消,阳消则阴长。阳极而转阴,阴极而转阳。例如,四
季之阴阳反复是:  “彼春之暖,为夏之暑;波秋之念,为冬
之怒”;人体疾病之寒热,是寒极生热,热极生寒。阴阳的
消氏转化是循环的,呈一终一始,一殆一终、周而复始,如
环无端的运动。如日往月来。暑去寒采,昼去夜来等,都是
“终期之日,周而复始”。人的生命也是一个阴阳终始,如
环无端的过程,如果某脏腑或经络的气机终而无始,则就会
生病甚致死亡G
    ⑥阴阳亩辟,生生不息
    事物的新生在于其中阴阳的一女—
(合)有辟(开),才能产生新的个体。
辟。阴阳二者,有怠
阴阳为事物之二极,功能相反*志以聚质、辟以散力,贪辟相授、才能使万物生
生不息。如一派的阴或阳,则孤阴不生,独阳不氏。阴阳的
这种相反相成的关系叫“和实失物,同则不济”,如果恢活
为一个字*既是“和”,儒家称之为“保合大相”i  《若
子))则称之为冲气,论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相”。

神奇三学易·道·医/何少初著
—JC京:大众文艺出版社,1997.7
第八章  《周易》与《黄帝内经》…………………………(1s1)
  第—‘节  (I勺经》的宇宙观受《周易》的启导·…………….‘(183)
  第::节  《周易》的对立统一观足《内经》的理论基石……(1B5)
    一、阴阳是哎黄医学之伞……—一……………………”(186)
    二、阴阳是相对的……………。—……………………—(188)
    三、阴阳足互根的………………………………………(189)
    四、阴阳是文感、升降的…………………………………(194)
    五、阴阳是彼此消长、相互转化的………………………(1963
    六、阴阳是协调中和的…………………………………(199)
  第三节  《内经》吸取了《周易》的思维模式………………(205)
    一、天人六一,主客体同构的致思倾向….…………….·(205)
    :、取象比类的思维格局……………….…………….·(212)
第儿章  《周易》与《伤寒论》……………………………(217)
  第—节  《伤寒论》中的阴阳对立统一思想………………(218)
  第:气  《伤寒沦》巾的阴阳中相思想……………………(220)
  第三节  《伤寒论》中的阴阳互根思想……………………(221)
  第四节  《伤寒沦》中的天人合一思想……………… (222)
  第五节  《伤寒论》巾的阴阳消长思想……………………(223)
  第六节  《伤寒论》与《同易》的循环观……………………(225)
  第七节  《伤寒论》的六经辨证理论,渊源州周易》与内经
      (228)
    一、《周易》六位说是《伤寒论》六经说之滥脑…...……(228)
30
发表于 2004-1-28 16:50:37 | 只看该作者

关于阴阳学说向学术界的挑战!



中医《阴阳五行学说》浅释
 

一、           绪论
阴阳五行学说,是我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它源远流长,早在《书经·甘誓》及《周书·洪范》里就有记载。距今大约已有4000余年的历史。而它的实际存在,或为时更早。它在中医或哲学领域里的实用价值很高,涵义深远而广袤。它不仅严谨周密,而且有“人体科学”为其雄辩的物质基础,所以从古到今,一直被一些有造诣的中医先生们奉为中医理论与实践的尺牍。
它深入到:
——中医的生理学(如:经络论、气化论、标本论、逆从论、脉象论、情志论……等各个方面)。
——中医的病理学(发病学——即人为什么会生病,这与现今所谓的细菌学说、病毒学说、神经学说、体液学说……等等,虽有某些可以互通之处,但有精粗、深浅、然否之分。在我看来,西方的这些探索,虽然也有一定成就,但总的来说,只不过是一些“形而下”的表面认识,在许多方面,似仍停留在“试验医学”的水平上。而在中医的眼光里,人们之所以会生病的根本原因,主要是“本气自病”所致。而细菌、病毒……等等“邪气“,只不过是“外因”。所以,《内经》教导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1]。不虚,邪不能独伤人”。又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故曰:“治病务求其本”。本者,本气也,即人身之“免疫功能”。考细菌,在《内经》称为“苛毒”,苛者,按《说文》训为“小草”;而“病毒”在《内经》称为“疬风”或“戾毒”,即一种不正之气,它可以从皮毛进入人体,亦可从口鼻进入人体。若按中医观点,邪气只不过是疾病的“第二性”原因,而非疾病的“第一性”原因。既中邪气之后,或有发病的,或有不发病的。西洋医学史上记载:在德国一次学术辩论会上,不是有学者当众喝下霍乱杆菌而不发病的记录吗?有名的“伤寒玛莉”事件,不也是旁证吗?所以,在中医看来,防病与治病的主要要领,首先必须着眼于人身免疫功能的恢复与维护,才是“上乘”。否则,难以言中医药之全也,这便是中西医学的主要分野)。
——中医的医理学(即治疗学。中医治病,既有“热病用寒药”的“正治法”,也有“热病用热药”的“反治法”。例如:中医伤寒“阳明病”发高烧,多用白虎汤(知母、生石膏、粳米、甘草);但若传变到“少阴病”阶段,虽然也是高烧,那就该改用“温经扶阳”的白通汤(附子、干姜、甘草加葱白)。此中细节,请参见拙作《伤寒金匮汇证诠解》一书)。
——中医的药理学(中医用药,必讲求药物的“气、性、味、能、所”,不是片面对个别药味作“有效成份”的分析与筛选。必据众多药味配伍后所呈的“阴阳体性”而用之。中药的品种万千,药味的排列组合,机律无限,其配伍要领,皆以配伍后所成之“药剂”的性味阴阳为准,以适应病情之阴阳,方可取效。否则,莫知其纪矣)。
故阴阳五行学说,对以上“四理”(生理、病理、医理、药理)的关系,就像一条“韦编”似的,一样重要。
二、           释阴阳
世间万事万物,皆有其“一体之两面,可分而又不可分“的普遍性。古人常用“阴阳不二,而又非一”这样一句术语来加以概括。
那么,在人体上,什么是“阴”呢?——凡人体的一切生理构件(如:皮、腠、筋、骨、血、液、毛发爪甲、四肢百骸、五官七窍、痰涎涕唾,乃至汗液、大小便等排泄物……等等一切有形有质的部分,皆属于“阴”。
什么是“阳”呢?在人体上,凡肉眼看不到的那些“功能作用”(energy and function),如:心功能、肾功能、脑功能……乃至经络、气化、内分泌作用、抗病机能……等等,皆属于“阳”。
又如在药物性味上,凡“辛温发散”能促进人体功能的药味,皆为阳药。反之,那些酸寒收敛或甘寒生津的药味,统称为“阴药”。
如果一个生物体,只有阴而无阳,便是一个死体。这在医籍里叫作“孤阴不生,独阳不长”。所以,阴阳两象,必须相互依存,两者又必须相互摩荡,才能相互发展,而现出生机。这就叫作“阴阳互根”。相传楚国的屈原大夫,他在祖宗的太庙里,看到墙上的一些壁画,感触万端,于是在他的《天问》篇里,不禁向天问道:“阴阳三合[2],何本何化?”意思是说,阴阳两象,何者是变化的物质基础?孰为变化的原始动力?这样的问题,常使千古读者不尽长想悠悠。
《道德经》也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意思是说,在自然界里,阴阳两象,其所以能相互推动,而又能相互发展的那种“能、所”作用,就是所谓的“冲和之气”,亦称“冲气”。为帮助思索,举例明之:天上水汽,积而为云,遇冷则下降为雨,其理浅近。可是大旱之年,天上云彩很多,为何不能凝为“甘霖甘澍”,来拯救那些望眼欲穿的“生灵黎庶”,而必待科学家用飞机播以电离过的硝酸银溶液的水雾,才能作人工降雨呢?这硝酸银溶液,就可用来比拟“冲气”,又如药物固然抗病,但在中医看来,内服药物并非直接抗病,而是通过药物调动人体的“潜意识”促进人体阴阳两象达到“阴平阳秘”,才起治疗作用的。再如高烧病人,必待喝了“白虎汤”之类药剂之后,才能退烧。这样看来,白虎汤并不抗生,更不杀菌,只不过白虎汤在这种情况之下,起了一种“冲和”作用而已。
所以《伤寒论》说:“桂枝下咽,阳盛则斃;承气入胃,阴盛以亡”。这也是说明:药物的阴阳体性与病人的生死关系,不过是人体阴阳与疾病的阴阳是否不同而已。
以上所举大端,以明“阴阳论”在治疗上的道理,限于篇幅,不及详赘。
中医按此道理,辩证施治,常有神效者以此,西方人士不解中医阴阳之理,常以所谓“东方神秘”赅之,殊属可笑。
古云:“医者,意也”,良有以也。不明阴阳,何以医为?  
三、           释五行
五行学说,按它的诠真面貌而言,是古代医家通过古人所谓的“内景功夫”,并结合所谓“象天则地、远亲近择、取类比象、触类旁通……”等法则,所获得的关于人体五脏的生理、病理、医理、药理的一些“抽象”性的规律,所以它不是玄学。数千年来,它一直被认为是中医的理论基础,并在临床治疗中起着科学的指导作用。科学家们常把它与古希腊“自然学派”,如泰勒斯(公元前624~547年),阿拉克西米尼(公元前585~524年),拉克里特(公元前540~480年),恩培克多克(公元前490~430年)……等人所谓的“四大学说”(地、水、火、风)那种简单直观的认定相比拟,这是不全面的。在“四大学说”的指导下,西方至今没有孕育出任何一种像中医这样精深的生命科学。
至于《五行学说》的起源,在我国历史上有文字之前,或已存在于我国古代哲人之间,试观西安半坡村出土文物中就可看出其端倪,半坡村出土一把骨梳,其上就刻有类似“八卦“的图案,不过因为这把梳子在地下年代久远,八卦图的各阳爻还可清楚地辨认,而各阴爻的图案则因自然腐蚀的关系,看起来都有点象阳爻而已。读者若有机会到西安参观,最好不要忘了到半坡村文物展室里用放大镜对这把梳子亲作观察,是幸。
今再从现存古籍来加以考察:《书经·夏书·甘誓》就曾记载:“有扈氏威侮五行”之说。《甘誓》相传是夏王朝传到夏禹的儿子(启)时,在今陕西的扈县有个部族(有扈氏),因为它的首领对“公天下”一变而成了父子相袭的“家天下”的政治模式的现实不服,启于是兴兵予以讨伐。史官记录下了当时的誓师宣言,故名《甘誓》,这事距今大约已有40余世纪的历史。
《书经·夏书·洪范》篇,也有关于《五行学说》的文字记载。相传武王克殷的后二年,向商朝遗老(箕子)请教治国大略。箕子于是根据《洛书》传给武王九种治国大法,史官记录了箕子的话,即今所见的《周书·洪范·九畴》。其第一畴即“五行”。其文曰:
“初一曰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并解释说:“水曰润下……作咸;火曰炎上……作苦;木曰曲直……作酸;金曰从革……作辛;土曰稼穑……作甘”。这是什么意思呢?今从有关各书(特别是《黄帝内经》)加以体认,那就是说:任何一位人君,若欲把他的臣民治得很好,除了要重视其他“八畴”的要点以外,首先要懂得他的臣民“五脏”的先天禀赋所产生的五种不同的气质或本能,然后因势利导,综合平衡,用长避短,使之各有所适。若按《内经》教义,大致可以体认如下:
其一曰水“者,大致是说:人体之肾脏主一身之精水。它具有灌溉人体上下、表里、内外……各“阴元”之功。治肾当用“咸以润下”之品,如“龙骨、牡蛎之类的收敛镇静剂。若其人先天禀赋以肾气主事者,则性格上常带有迁就下属的本能,云云。
“其二曰火”者,以心脏属火,心主人体之动能,有开发人体机能之功。若其人先天禀赋以心气主事者,常易心火上炎,固执已见,善用心机。若其人心火过旺,当用苦寒药(如:黄连、栀子之类)直折其心火,云去。
“其三曰木”者,是说肝脏之本能,犹如树木,喜直而恶曲。若其人先天禀赋以肝木主事者,其人常欲扶摇直上,怕受委曲,其性刚直,喜诤荐。若其人肝气过旺,当以酸收的药味(如白芍、五味子之类)以收敛平伏之,云云。
“其四曰金”者,以人体肺脏属金。肺脏在人体司“制节”,常欲使人体之气机开关合于常度,并能促使人体之生化不断地因机体需要而生变革(“从革”)。若肺气因外来的风寒而闭滞者,当以辛辣的药味(如麻黄、桂枝、生姜之类)予以发散。若其人先天禀赋以肺金主事者,常不满足于现状,而思变革,云云。
“其五曰土”者,是说土是脾脏的属性,脾在人体中的功能犹如土地的作用,为各脏的生理运作提供精气,是“生化”之本,脾易生湿,因其为太阴之象,除脾之湿,用燥湿的药物(如苍术、白术、茯苓之类),若其人先天禀赋以土主事者,善容他人,调和事物,有中庸之德,云云。  
五脏彼此之间有相生与相克的有机关系。
木(肝)、火(心)、土(脾)、金(肺)、水(肾)。此五者,依次影响,谓之“相生”,即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例如:其人肝虚(如肝硬化而致心力不足者),当用辛温发散之药,调补其肝,则心力自旺,如李东垣的“升阳散火汤”之类是也。若其人心火不足,而脾土自虚者,当用辛温之药益其心火,则脾土之气自旺,例如张仲景的“小建中汤”之类是也。若脾虚损而肺气不足者(例如脾虚所致的肺痨病),则可用补气健脾的“四君子汤”之类,扶土以生金。若其人之肺气不降而肾水不生者,当以适当药味(如:“三子养亲汤”加沉香之类)下其肺气,使金水两气相交(俗称:“金投于水法”),则水自生。若水亏于下,虚阳上越,而成头晕、目眩、耳鸣、血压偏高等症,则可用“壮水涵木”的“六味地黄汤”,以敛心火,则肝阳自平矣。(以上释“相生”)
木、火、土、金、水,此五者,依次“隔二”的关系,谓之“相克”。即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肝木过旺而脾土自败者(例如忧伤过度而食欲不振),当用适当药物调达其肝木,则脾土可望恢复其功能。
脾土过旺而致水道不畅者,当以适当药物健其脾土(如:孙真人“越婢加术汤”之类),则水湿自去,而脾阳可复。
若水寒于中而心火不旺者,利其水湿,则心火自旺。
若心火过旺而克肺金者,抑其心火,肺金自安,则燥咳之疾可愈。
若肺金之气过旺,而肝木不舒者,泄其肺金,则肺气自平。钱乙“泄白散”之类可酌用之。
以上所举,乃某脏有余之症之概略。若某脏之气不足而影响其“隔二”之脏而致病者,则谓之“乘”,其药法与此有异矣。限于篇幅此处不赘。欲知其概,可参阅有关医籍可知。
以上关于五脏“生、克、制、化”的关系,对中医临床至关重要。否则必陷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泥沼,而莫知其纪,遑论出奇制胜也。此即《列子》所谓的“不生者,生生;不化者,化化”之义也。(以上释“相克”)  
至于生命的起源和生物进化问题,若按中医的“阴阳五行学说”来考察,则中医的说法,与近代科学所谓:“从无到有”的观点基本相似。
《列子》说:“太乙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到太素之时,才有“两仪”、“四象”之分,形质乃具。意谓“混沌初开,乾坤始奠”之初,那时真是“天地玄黄,宇宙洪荒”之态。斯时也,地球上除了某些“基本元素以外”,可说一无所有。经过漫长岁月,才有“日月盈仄,辰宿列张”。此后又经过若干亿年,地球上的基本物质(碳、氢、氧、氮)在所谓某种“宇宙力量”的作用下,地面才出现所谓原生质(Protoplasm,俗称“生物汤”)。再经过若干岁月,生物汤才逐渐“沉淀或聚合”形成氨基酸,乃至蛋白质。以后在磷的参与或作用之下,才形成“基因”,然后才有生命。这大约要经过30亿年的生化过程。这里不得不提一下:上述这种所谓的“宇宙力量”究竟是一种什么力量呢?科学家们猜想可能是“宇宙”或宇宙自然放电之类。(基本物质合成氨基酸的事实,科学家已在实验室里证实)。但生命形成之后,生物界(包括植物)怎样又具有许多情感、理想或求生欲望……之类的情性呢?对这样的问题,科学家多认为是“进化”而来,但神学家则有另一种信仰,即所谓“神创论”。见解各异,但究竟孰是孰非,目前难以定论。
从《黄帝内经》里,还可以看到另一种思想:它认为生物的五脏的形成与进化,是与天上的五大行星的先期存在或感摄有关。例如:《内经》常说:“七曜悬天,五行丽地”,而且明文提示:肝与木星相应,心与火星相应,脾与土星相应,肺与金星相应,肾与水星相应,阳应日,阳应月……等等。这种思想,乍一听来,似是无稽之论。不过,20世纪是“知识爆炸”的世纪,随着科学的进步,人类对天体与地球的相互关系,一天天越知越多。譬如说“大爆炸理论”,过去一直认为这似乎是“宇宙形成说”的“盖棺论定”似的结论,而在今天,不是早已知道生命是存在于DNA里的吗?又据报道:我国东北一位名叫乐巨庆的老人,他可以根据五大行星与地球的关系位置,多次准确地预报洪水灾害,一度受科学界的重视。由此看来,《内经》关于五行的这些说法,在我看来,至少可以作为“天人合一”思想的一种研究素材来加以对待,或有益于中医学说的研究。更何况它在中医的临床诊断与治疗上,有不可抹煞的指导作用。所以有些中医学者,认为“五行学说不可废”。
此外,五行学说还可以用于“五形”,即望诊上的五种格局。如:木型人(长)、火型人(尖)、土型人(厚)、金型人(方)、水型人(圆)等云。“五声”(即声音特征:宫、商、角、徵、羽);“五色”(即气色的青、黄、赤、白、黑);“五气”(即对臊、焦、辛、香、腐等五种嗅觉之喜恶);“五味”(即对辛、甘、酸、苦、咸等五种味道的恶欲)。以上五者(形、声、色、气、味),乃“从外以观内”,近似近代所谓的“黑箱学说”。有关这方面的细节,详读医书可知,故此不赘。但从中可以体会人之生理、病理及药理,似均可以“五数”赅之。近代有人把它称为“生命的全息律”。再则,周秦以降,一些喜爱研究《周易》的学者,常有“二五之精”的说法。所谓“二”,即“阴阳”也;所谓“五”,即“五行”也。
1982年,美国格林基金会出资在维也纳召集过一次世界医学大会,会上鉴于西方医学的许多缺陷,决议认为:应向中国学习中医的阴阳五行学说及四诊,这对世界医坛上此起彼伏的“中医热”的浪潮,再一次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中国是中医的发祥地,吾人当三思之。  
四、           尾语
(1)东方哲学的范围、内涵甚广。简短概括起来,大致有“象、数、理、气”等四大方面。
象者,抽象也,象征也。“抽象”一辞,非凭空想象,乃指从具体到原则的认识功夫。它不是贬义辞,乃指概念之升华。例如:生长于树木之上那些绿色的片状物,统称“叶子”。大语言上,吾人只要说“叶子”二字,对方就可在他的脑海中形成叶子的形象。若再于“叶子”之前加桃、李、松、柏定语,对方就又会产生桃叶、李叶……等概念。所以概念是从具体事物通过“抽象”功夫而来的认识。概念还可以进一步“升华”来作“判断”。例如农民种庄稼,只要种子一旦发芽出土,有经验的农人根据幼苗的茁壮与否,结合当年的气候和水土等,就可判断当年的收成。这种情况就是概念的再一次升华。这种升华是从幼苗的“象”而来,所以中医的“望诊”,便是从“形”到“象”的升华为其基础的。故望诊也是一种生命科学。
数者,数字或数学也。前云“二五之精”之类便是,世间一切事物的实质,都可用“数学形式”来加以呈述,解析几何学里的“经验方程”便是。再如人的寿限,是受人体细胞分裂的次数的极限(50次)来制约的。但在中医看来,若有精深的中医药学的帮助,此说也是可以商榷的一个变数,而非绝对。
理者,道理也。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由其内在之“理”所决定的。以上所云中医的“四理”便是。故学中医若不通四理,何以言医。我国宋代理学家所谓“极物穷理”之说,虽言之不透,但也不离“理”字。
气者,能也,事物变化之动力也。养生或治病之道,无非是依据医学,以维护或增进人身之自然疗能而已。
(2)阴阳五行学说,虽说它的内涵至深,但它的深度,还不越二元论(阴阳)或多元论(五行)范围。若结合中医来加以研究,还应深入到中医所谓的“气的一元论”,才可理解中医理论的精髓,下篇再详述之。

--------------------------------------------------------------------------------
[1] 《素问·评热病论篇第三十三》
[2] 阴阳三合者,按《内经》说:太阳与少阴为一合,阳明与太阴为一合,少阳与厥阴为一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9-10 07:14 , Processed in 0.065768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