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日出江花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谈谈证与症

[复制链接]
21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2 12:28:49 | 只看该作者

[原创]谈谈证与症

1.1 本证和标症
本证是五脏阴阳偏盛的结果(也可以是严重的外感所致),可以影响所有人体组织,但不一定表现为病症。从前面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本证是人体系统的一种状态,其主要参量有组织细胞氧化代谢强度、血压、血液渗透压、血流量、神经作用等。例如,当人体组织细胞氧化代谢降低时,血液渗透压和血压都下降——即中医所谓的阴盛,而当人体组织细胞氧化代谢强度升高时,血液渗透压和血压都随之升高——即所谓的阳亢和阴虚(阴虚是特指血液的渗透压偏高)。本证所产生的直接病状都表现为各组织器官系统匹配不协调,是一种系统状态的病症。例如,阴盛可见头晕、乏力,或便秘或腹泻等,阴虚可见便秘、失眠、盗汗等,阳亢可见发热等症。
如果将人体各组织器官功能状态变化定义为本证,则中医所谓的阳虚,阴虚,表证,热症,寒症,气虚,血虚,湿滞等都是本证。

标症是局部组织器官受各种内外因素影响而发病,标症是本证在局部组织生理功能失调的激化体现。标症产生的重要原因是局部组织细胞控制失调,或者产生导致失调的致病因子,而这些病因受本证的影响最大。标症多表现为缺氧,疼痛,炎症,感染等组织细胞的病变,是细胞水平的病症。当然也可以首先由独立致病因子引发标症,继而产生本证。
本证是标症的基础。正常状态下,人体应对各种内外刺激时,能自动调节身体状态,而不会有病症出现。只有当人体状态出现病态偏离——本证,才容易诱发各组织的标症。所以相关病症的治疗,应该以治本为主,治标为辅。这样才可以彻底治愈疾病。如果轻治本,而重治标,则虽然可能会一时缓解症状,但病根不除,病症可以在不同部位,不同组织反复发作,无法彻底治愈。但是严重标症能对本证有正反馈作用,可以加重本证,所以标本不能偏废治疗。
由于本证是重要系统病因,所以反映本证的舌象和脉象在中医诊断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中医诊断的基础。如果抛离了脉象和舌象,而只是从标症病象中判断本证,必定导致错误,因为相同的标症可以有不同的本证。中医理论中所谓同病异治或异病同治的方法,其实前者是标症相同而本证不同,后者是标症不同而本证相同。
先病而后逆者,治其本。先逆而后病者,治其本。先寒而后生病者,治其本。先病而后生寒者,治其本。先热而后生病者,治其本。先泄而后生他病者,治其本,必且调之,乃治其他病。先病而后中满者,治其标。先病后泄者,治其本。先中满而后烦心者,治其本。有客气,有同气。大小便不利,治其标;大小便利,治其本。病发而有余,本而标之,先治其本,后治其标;病发而不足,标而本之,先治其标,后治其本。谨祥察间甚,以意调之,间者并行,甚为独行。先小大便不利而后生他病者,治其本也。(摘自《灵枢•病本》)
从内之外者,调其内;从外之内者,治其外;从内之外而盛于外者,先调其内而后治其外;从外之内而盛于内者,先治其外而后调其内。中外不相及,则治主病。(摘自《素问•至真要大论》)
可见古人对标本的认识是非常清晰的,对标本治疗原则早已经明了,对标本之间轻重转化也早已洞察。
中医对病症的治疗主要体现在对细胞氧化代谢强度、血液、组织液、神经等相关变量的控制上。例如,氧化代谢强度偏弱的,提高其氧化代谢强度,如见怕冷畏寒,则可以用温热药物,氧化代谢偏强的,如见热症,可以使用清热药物;有淤血的,则可以活血化瘀;组织液滞留的,则可以燥湿化痰等等。总的说来,补不足,损有余,辨证施治,对症下药——中医对于中药的各种分类正是针对主要病症参量划分的。
疾病的分类应与药物的配伍一致,配伍相同的药物治疗的疾病应归于同一分类——分类过细毫无实际可操作意义,反而混淆视线,容易误诊。本书将中医常见病症分为表证、阳虚、肝郁、湿热、阴虚等数类。这样的分类是基于本证,便于记忆和理解。在第二章中已经指出,证是人体生理病理控制的上游参量,是疾病发生的原因,而症是下游病理参量,是疾病发生的结果。上游参量的数目要远远少于下游参量,按证分类的疾病也必定远远少于按症分类。传统中医理论中对病症的分类大多偏于按标症划分的,烦琐难记,并且有背于治病治本的原则。只要能明确下面几类病症的诊断和治疗原则,对于一些复杂的病症的诊治也是很容易的。当然,实际的病症可能相互夹杂,并无如此清晰差别。以下分别论述。
以上内容摘自我发在科学网论坛书稿《中医分析》
http://www.sciencenet.cn/bbs/showforum.aspx?forumid=75

-------------这上面的内容我发在百家争鸣那个谈科学的帖子,中西医融合观先生没有看见吗?先生就仔细看看什么是证和症?没想到先生这样近视。

先生又发一大堆废话干嘛呢?又不是没有见过。都是大同小异,空洞无物。
22
发表于 2008-12-14 11:57:36 | 只看该作者

[原创]谈谈证与症

    这 个话题的核心是“证”与“症”,必须对“证”与“症“给出一个准确的定义,才能有法讨论。
23
发表于 2008-12-14 14:11:21 | 只看该作者

[原创]谈谈证与症

日出江花 先生是否能将您的《中医分析》整本分段发在本坛,以便更多人了解你对中医的见解。那个坛我去下载,注册了几次都未成功,且速度很慢。给先生添麻烦了,谢谢!
24
发表于 2008-12-16 09:43:31 | 只看该作者

[原创]谈谈证与症

下面引用由日出江花2008/12/12 00:28pm 发表的内容:
1.1 本证和标症
本证是五脏阴阳偏盛的结果(也可以是严重的外感所致),可以影响所有人体组织,但不一定表现为病症。从前面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本证是人体系统的一种状态,其主要参量有组织细胞氧化代 ...
   当人体组织细胞氧化代谢降低时,血液渗透压和血压都下降——即中医所谓的阴盛,而当人体组织细胞氧化代谢强度升高时,血液渗透压和血压都随之升高——即所谓的阳亢和阴虚(阴虚是特指血液的渗透压偏高)。
================================================================================
   [人体组织细胞氧化代谢降低时,血液渗透压和血压都下降],
   [人体组织细胞氧化代谢强度升高时,血液渗透压和血压都随之升高]
   请拿出证据?
   哪一本生理学或者病理学著作中有这样的理论?!
   如果你拿不出证据,你的所有论述都必然是错误的!
   我敢肯定你拿不出证据!
25
发表于 2008-12-16 10:42:05 | 只看该作者

[原创]谈谈证与症

先生又发一大堆废话干嘛呢?又不是没有见过。都是大同小异,空洞无物。
===========================================================================
    可悲啊!你一个问题都回答不出来,那些问题可是实实在在的中医的证.
    热实结胸证是本证,还是标证啊?[其主要参量有组织细胞氧化代谢强度、血压、血液渗透压、血流量、神经作用等。]请你具体说说:热实结胸证的主要参量组织细胞氧化代谢强度是升高还是降低?血压、血液渗透压及血流量是升高还是降低?神经作用如何?
    我敢肯定你还是回答不出来!
    泛泛而谈,长篇大论;具体而谈,哑口无言!
26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3 23:41:42 | 只看该作者

[原创]谈谈证与症

89898989 先生

并非我不愿意把书稿发在本论坛。而是因为书中的公式,控制图等比较多,所以难以直接发。要是以附件发在这里,有些人会以所谓有插件有病毒等理由屏蔽删除。

先生可以把您的电子邮箱告诉我,我通过邮箱发给您。请多指教。
27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3 23:47:45 | 只看该作者

[原创]谈谈证与症

中西医融合观 先生
书本上是找不到我写的理论的。如果书本上有, 我就不写了,我不是先生,所以做事与先生不同。先生要以书本判断正确与错误,先生以为书上没有的就是错误的,书上有的就是正确的吗?那要先生何用?
28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3 23:53:19 | 只看该作者

[原创]谈谈证与症

中西医融合观 先生

您所谓的热实结胸证----您以为加个证字就是本证吗?您不觉得好笑吗?曾经看见有人搞所谓的血瘀证——加个证字就真的成证了吗?

您既然自己提出来了,就请您先自己分析,我再指出您的错误。您至今什么都没有分析,您自己的观点看法在哪里呢?您仅仅提热实结胸证就可以了吗?这就是您的成就吗?
29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4 13:05:22 | 只看该作者

[原创]谈谈证与症

中西医融合观 先生一直谈什么热实结胸证,其实只要看看这种提法,就知道先生根本不懂得本证和标症的意义,先生把热实和结胸混在一起,加以证字,以为这就是所谓的证了,其实是把本证和标症混在一起捣浆糊。若症状产生于胸,则标症在胸,至于所谓的热实为本证。总的说来中西医融合观先生根本不懂得中医,不懂得医学。

我已经指出,本证是功能性病变,即五脏六腑的功能变化导致本证产生,所以,如果肝不足必见寒证,如果肝太盛必见热证,如果肾不足必见阳虚湿滞,如果肾太盛必见阴虚等等。

而标症是细胞水平的病变,所以凡是见细胞损伤必定是标症,因此血瘀,炎症等都是标症。

中西医融合观先生显然思想混乱得很。当然怪不得先生,因为和先生一样的人很多,可能比先生混的更好。
30
发表于 2008-12-25 21:04:35 | 只看该作者

[原创]谈谈证与症

分清陰陽就是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7-23 03:30 , Processed in 0.055107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