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冰雪红梅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注意]致温总理的公开信

[复制链接]
21
 楼主| 发表于 2007-8-6 15:39:04 | 只看该作者

[注意]致温总理的公开信

反对:“中医的发展,向总理求情,让中医界蒙羞!”这类观点。
.....
中医药事业是中国人的孩子,国人的家长是总理,孩子要发展,孩子要创业不找家长难道去找邻居人?
继承、发展、弘扬、传承祖先的秘方是全中华民族的大事,凭任何个人的力量或一部分人的想法是不可能办成的的。
说一个传说,希望给中医药人的一个启发:
据说我们国家两个地方官员年底去北京找上级部门汇报工作,甲说:“希望上级领导给我们明年多核拨一些发展费用....”
乙说:“国家目前资金比较紧张,以后我们的发展也不好意思给上级部门开口要费用,但请上级领导给我们一个政策我们就足也,例如:三年或五年减免新企业税收,10到20年对新兴企业优惠一些政策....”
这样一来的第二年开始,乙所在地由于政策优厚、各种新型企业投资商纷纷投资,地方经济蓬勃生机。而甲所在地把要来的那点钱花完了,可第二年仍是熊、穷地。
22
 楼主| 发表于 2007-8-6 22:07:44 | 只看该作者

[注意]致温总理的公开信

下面引用由刀圭命业2007/08/05 00:28pm 发表的内容:
中医是独特的医学,她需要独特的政策,没有真正了解中医的人,是不会体会到的。患者的疾病是多样的,需要多种族的医学来战胜疾病。制定中医政策(包括其他民族医学),必须掌握中医的学术特点,所以需要中医业内 ...
说得很有道理,“制定中医政策(包括其他民族医学),不但必须了解、或掌握中医的学术特点,而且应该有博大的胸襟,同时要高瞻远瞩的目光”这是一个非常宏大的系统工程。....
23
 楼主| 发表于 2007-8-6 22:15:56 | 只看该作者

[注意]致温总理的公开信

下面引用由中西医融合观2007/08/05 03:39pm 发表的内容:
总理不是神,不是观世音菩萨.国家对中医不是不关心,不保护,关于证本质研究国家花费了多少亿,进行了将近50年的研究,没有结果.失败是成功之母,证本质研究的失败导致"证态概念体系"的出现,为中西医融合开 ...
您说对了一部分,是的,总理虽然不是神也不是菩萨,但是总理他是我们国家当家人,是掌舵人,中医药事业的航向是需要总理挥手的。
寻求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之路并不单单是需要总理核批一个经费的简单问题。请您参考前文所述“两个地方官员的年终汇报工作传说”
24
 楼主| 发表于 2007-8-6 22:18:22 | 只看该作者

[注意]致温总理的公开信

下面引用由炎黄子孙2007/08/06 11:24am 发表的内容:
3.中医必须在中医部的领导下.((中医药法))的保障下,独立自主的谋求中医事业的发展,国家投入资金与西医拉平,10年为限,拿不出重大科研成果,不能解决9亿以上人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取消研究和行医资格.{ziZn
何须 ...

说得有道理,这说出了我们中国中医药人的骨气!
25
发表于 2007-8-6 22:23:39 | 只看该作者

[注意]致温总理的公开信

小的不才,替老总答句话:“现在一切供求都市场化了,老总也得尊重规律.”
26
 楼主| 发表于 2007-8-6 22:36:16 | 只看该作者

[注意]致温总理的公开信

下面引用由炎黄子孙2007/08/06 09:08am 发表的内容:
现在有太多的患者,因无钱治病,而被迫从医院抬回家等死,问题是,中医校院培养出来的考试学生,能懂得治病么?

    是的,太多的患者需要更多的医药工作者,虽然刚毕业出来的学生实践经验少,但只要有更多的中医药机构让他们得到更好实习,过不了三五年他们就会慢慢成长起来,总一天他们会成为骨干力量,无论谁也不是天生就会看病,水平再高的专家也曾经是学生,是跟着师傅学出来的。
    无论如何,他们是一部分中医药的人力资源储备,如果今天让他们流失到其他行业,那多年的国家培养岂不是不付诸东流白白浪费?
27
 楼主| 发表于 2007-8-6 22:43:20 | 只看该作者

[注意]致温总理的公开信

[这个贴子最后由冰雪红梅在 2007/08/06 11:27pm 第 2 次编辑]
下面引用由炎黄子孙2007/08/06 09:06am 发表的内容:
80万,有这么简单的事吗?
出了80 万得到一个专利,却不知开发起来还要几百万,所以如果专利者没有几百万的话,那么就得年年交专利费,而且,其他的人,仅仅只要改几个药名,就可以出厂中药新药了!

    是呀,也许80万这个数目估计不足,第一、问题的关键不是谁人能把新药搞出来(研究药者不一定是最合适生产者);第二、只要有谁人能发扬光大也比被淹没或者流失好一点;第二、就是国家应该对研制出新药的第一人给予一定奖励或肯定。
    有时候人的作为不在于金钱的多与少,主要在于是否被肯定,就如古戏中谁有重大发明或重大贡献,皇上奖励给一个小小的玉佩也是很有纪念意义和价值的。您说不是吗?
28
发表于 2007-8-7 00:08:09 | 只看该作者

[注意]致温总理的公开信

一石激起千重浪,希望有更多的中医网虫们参与到本主题的争鸣中来,争论越激烈,影响越大,关心的人越多,问题 与矛盾才能得到最好的解决方案与成果。
29
发表于 2007-8-7 05:33:57 | 只看该作者

[注意]致温总理的公开信

中西结合之路才能走出中国特色,中医必须把自己的理论用老百姓现在能够理解的语言表达出来,起码,把<伤寒论>的主要内容能够表达的让西医听懂,西医才能使用中药治病.总理也不能把老百姓及西医大夫拉回古代,让他们接受太阳病,热实结胸证,表证,里证等概念.这件事必须我们自己作.....真正实现了中西医融合,总理会高兴的,我想总理时时在关心着中医及中西医结合事业.
  




-=-=-=-=- 以下内容由 印东杰2007年08月07日 05:45am 时添加 -=-=-=-=-
中医西医作为两种并存于世的医学,各有所长,以后的发展不是笼统地说谁比谁好,而是谁发展得更快一些,发展的过程是个互相吸收的过程,而未来医学则是中医西医发展的共同归宿。
有人说“中医理论是粗象、基于宏观、难于被理解”,宏观的东西要用宏观的方法,整体层次的表现很多在人的正常感觉范围以内就可以识别,这时就不要过分强求显微镜这些“科学”的东西,在显微镜底下,反而看不见整体的表现了。
周东浩指出:中医对宏观整体的观察还是很细致的,所谓“粗象”不过是某种歧义的结果,在整体层次上中医的观察并不粗,至于中医难于被理解,在我看来,主要原因一是没有选用合适的方法论,二是没有选择适当的层次,再一个就是中医自己的发展的失误,中医理论在发展过程中忽视掉了它最重要的基础,那就是营卫学说,这样中医理论就浮起来了,成了类似于空中楼阁的半玄学的东西。
中医界的一些开明人士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改良主义思潮和变法维新思想影响下,以“吾人在古人之后,当竟古人未竟之业。若不能与古为新,俾吾中华医学大放光明于全球之上,是吾之罪也(张锡纯)的历史责任感,试图通过“损益乎古今”、“参酌乎中外”,“不存疆域异同之见,但求折衷归于一是”(唐容川),即以“通其可通,而并存其互异”(朱沛文)的方式获得社会认同,开始了以近代科学解释中医,用近代研究手段研究,力求“中西汇通”以发展中医的艰难探索。
黎鸣先生指出:中医药学的进步相当缓慢,甚或早就已经停滞,早已停滞固化于学完没了的类比、归纳、想象,混沌、整体的深沼之中,完全不能自拔。仍在崇拜古乃复古的酣梦中不得醒悟。这些人谈起“传统”来,永远是眉飞色舞,引经据典,顾盼自雄,实际上空空洞洞,不知所云。
中医药对疾病的诊治的量化方法,很多体现出综合性模糊处理的物点。如“素问•玉机真济脏论》讲了脉证太过、不及和证死脉的量度,以及《内经》根据证候表里、寒热、虚实所表达的病变深浅,机能状态,邪正盛衰和方制大小的量化方法,在信息时代的今天,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已应用于诸多领域。从数学角度看,其非线性变量是非常复杂的,辩证论治中的证变治变,随证方法,据法组方遣楷与数学中的非线性观点是一致的。这一思维可能人为我们提供新的途径和方法。
孟庆刚等指:中国工把数学标识的易图(河图、洛书等视为宇宙原型,视为各种学术的起始点,甚至是终极真理。中医学也同样坚信“数”和易图的价值,这些理论,都是以一定的非线性的经验为依据,许多模型缺乏精确性和普遍性……
30
发表于 2007-8-7 09:32:58 | 只看该作者

[注意]致温总理的公开信

下面引用由wangmengyin2007/08/07 00:08am 发表的内容:
......希望有更多的中医网虫们参与到本主题的争鸣中来,争论越激烈,影响越大,关心的人越多,问题 与矛盾才能得到最好的解决方案与成果。

是的,
希望中国更多的朋友关心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希望国家重视我们中医药人力资源储备与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希望尽快看到有关部门更有力的政策出台;
同时也希望看到更多前辈的各种各样的观点以便我们学习。
刚出校门的我们迫切希望有更多前辈带着我们走出“中国医药事业”的特色。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9-13 01:26 , Processed in 0.058501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