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结合之路才能走出中国特色,中医必须把自己的理论用老百姓现在能够理解的语言表达出来,起码,把<伤寒论>的主要内容能够表达的让西医听懂,西医才能使用中药治病.总理也不能把老百姓及西医大夫拉回古代,让他们接受太阳病,热实结胸证,表证,里证等概念.这件事必须我们自己作.....真正实现了中西医融合,总理会高兴的,我想总理时时在关心着中医及中西医结合事业.
-=-=-=-=- 以下内容由 印东杰 在 2007年08月07日 05:45am 时添加 -=-=-=-=-
中医西医作为两种并存于世的医学,各有所长,以后的发展不是笼统地说谁比谁好,而是谁发展得更快一些,发展的过程是个互相吸收的过程,而未来医学则是中医西医发展的共同归宿。
有人说“中医理论是粗象、基于宏观、难于被理解”,宏观的东西要用宏观的方法,整体层次的表现很多在人的正常感觉范围以内就可以识别,这时就不要过分强求显微镜这些“科学”的东西,在显微镜底下,反而看不见整体的表现了。
周东浩指出:中医对宏观整体的观察还是很细致的,所谓“粗象”不过是某种歧义的结果,在整体层次上中医的观察并不粗,至于中医难于被理解,在我看来,主要原因一是没有选用合适的方法论,二是没有选择适当的层次,再一个就是中医自己的发展的失误,中医理论在发展过程中忽视掉了它最重要的基础,那就是营卫学说,这样中医理论就浮起来了,成了类似于空中楼阁的半玄学的东西。
中医界的一些开明人士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改良主义思潮和变法维新思想影响下,以“吾人在古人之后,当竟古人未竟之业。若不能与古为新,俾吾中华医学大放光明于全球之上,是吾之罪也(张锡纯)的历史责任感,试图通过“损益乎古今”、“参酌乎中外”,“不存疆域异同之见,但求折衷归于一是”(唐容川),即以“通其可通,而并存其互异”(朱沛文)的方式获得社会认同,开始了以近代科学解释中医,用近代研究手段研究,力求“中西汇通”以发展中医的艰难探索。
黎鸣先生指出:中医药学的进步相当缓慢,甚或早就已经停滞,早已停滞固化于学完没了的类比、归纳、想象,混沌、整体的深沼之中,完全不能自拔。仍在崇拜古乃复古的酣梦中不得醒悟。这些人谈起“传统”来,永远是眉飞色舞,引经据典,顾盼自雄,实际上空空洞洞,不知所云。
中医药对疾病的诊治的量化方法,很多体现出综合性模糊处理的物点。如“素问•玉机真济脏论》讲了脉证太过、不及和证死脉的量度,以及《内经》根据证候表里、寒热、虚实所表达的病变深浅,机能状态,邪正盛衰和方制大小的量化方法,在信息时代的今天,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已应用于诸多领域。从数学角度看,其非线性变量是非常复杂的,辩证论治中的证变治变,随证方法,据法组方遣楷与数学中的非线性观点是一致的。这一思维可能人为我们提供新的途径和方法。
孟庆刚等指:中国工把数学标识的易图(河图、洛书等视为宇宙原型,视为各种学术的起始点,甚至是终极真理。中医学也同样坚信“数”和易图的价值,这些理论,都是以一定的非线性的经验为依据,许多模型缺乏精确性和普遍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