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川耗子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继承,绝不是在经典中打转转——兼答王昆文先生

[复制链接]
21
发表于 2007-10-6 20:55:49 | 只看该作者

[原创]继承,绝不是在经典中打转转——兼答王昆文先生

不能让他沉了
22
发表于 2007-10-6 23:16:22 | 只看该作者

[原创]继承,绝不是在经典中打转转——兼答王昆文先生

[这个贴子最后由仁海中西医在 2007/10/06 11:26pm 第 2 次编辑]

     没有了竞争能力还能生存吗?背的经典再多,老百姓会用吗?中医对危、急、重症的抢救措施,比较西医来说,还能算是很完善吗?为什么老百姓有急性病不首先找中医治,——那就是不相信中医。即使老百姓相信中医,中医人敢说不能给病人耽搁吗?
     可以肯定地说,现在能背经典的,在全国仍然大有人在,可他们有用武之地吗?让我们中医人公正的说,自己的亲人遇上危、急、重症的话,谁敢说就衷心地依赖纯中医?中医们为什么就是不觉醒呢?
23
发表于 2007-10-9 08:55:08 | 只看该作者

[原创]继承,绝不是在经典中打转转——兼答王昆文先生

   
     背诵经典并不能保证让一个人成为称职的中医师,但不背诵经典却等于放弃了成为一个中医师的基本条件。
     不学习经典,不熟悉经典,可以做一个单方先生但绝不可能作中医师。
24
发表于 2007-10-9 09:04:21 | 只看该作者

[原创]继承,绝不是在经典中打转转——兼答王昆文先生

     引用:“可以肯定地说,现在能背经典的,在全国仍然大有人在,可他们有用武之地吗?让我们中医人公正的说,自己的亲人遇上危、急、重症的话,谁敢说就衷心地依赖纯中医?中医们为什么就是不觉醒呢?”
      请问一句,先生对于中医治疗这样的没有信心,那么你在日常临床工作中一定是以应用西药为主了?呵呵。
  



25
发表于 2007-10-9 20:09:20 | 只看该作者

[原创]继承,绝不是在经典中打转转——兼答王昆文先生

下面引用由孙曼之2007/10/09 08:55am 发表的内容:

     背诵经典并不能保证让一个人成为称职的中医师,但不背诵经典却等于放弃了成为一个中医师的基本条件。
     不学习经典,不熟悉经典,可以做一个单方先生但绝不可能作中医师。
这话中。经典完成了客观真实的另类表达。
26
发表于 2007-10-9 21:52:01 | 只看该作者

[原创]继承,绝不是在经典中打转转——兼答王昆文先生

下面引用由孙曼之2007/10/09 08:55am 发表的内容:
     背诵经典并不能保证让一个人成为称职的中医师,但不背诵经典却等于放弃了成为一个中医师的基本条件。
     不学习经典,不熟悉经典,可以做一个单方先生但绝不可能作中医师。
赞成
27
发表于 2007-10-9 21:53:12 | 只看该作者

[原创]继承,绝不是在经典中打转转——兼答王昆文先生

经典要服务临床,临床要学习经典.

-=-=-=-=- 以下内容由 龙树后学2007年10月09日 09:54pm 时添加 -=-=-=-=-
要做好一个称职的中医,临床与文献缺一不可.
28
发表于 2007-10-10 07:17:10 | 只看该作者

[原创]继承,绝不是在经典中打转转——兼答王昆文先生

达到“经”的程度就基本有“真”了。一方面要转换经的表达方式,寻求它内在的真。另一方面,不能因此受局限。
29
发表于 2007-10-10 08:22:48 | 只看该作者

[原创]继承,绝不是在经典中打转转——兼答王昆文先生

下面引用由孙曼之2007/10/09 09:04am 发表的内容:
引用:“可以肯定地说,现在能背经典的,在全国仍然大有人在,可他们有用武之地吗?让我们中医人公正的说,自己的亲人遇上危、急、重症的话,谁敢说就衷心地依赖纯中医?中医们为什么就是不觉醒呢?”
      请问一句,先生对于中医治疗这样的没有信心,那么你在日常临床工作中一定是以应用西药为主了?呵呵。

 ...
中医从什么时候开始萎缩的?是西医进入中国的时候。中医为什么会萎缩?是缺乏了与西医的竞争力。慢性病、疑难病,西医无法治的病种,才抛给中医们,如果西医能治的疑难病,也就随之被西医占去了,因此中医的阵地在丢失、再丢失,也因此,整个中医事业萎缩、再萎缩。难道中医就不能与时俱进,而偏要成为神而又神的要人们听着就迷惑、看着就如进五里雾的怪物吗?适者生存,一切不能适应时代需求的东西,都将被历史无情的淘汰掉。中医界现在是根深叶不茂,如果再不及时觉醒,就不但是叶不茂,而且就成为既叶不茂,根也要枯萎了。
我们现在讨论的主要问题,是如何改变中医萎缩的局面。事实上,每一个真正的中医人,都知道学习经典的重要性,不学中医经典,就没有中医的根本。但是现在中医萎缩的根本原因是缺少了与西医的竞争力,即使背好了经典,如果是纯中医的话,那么也要人到中年、甚或老年之后才可打开局面,或者说成为名手。难道中医就该如此?比如说,平时挑食的人,一般地说,就不会肥胖、强壮。现在中医不是在挑食,而是被西医们占去了许多本来中医很擅长治疗的既疗效好、又价格便宜的食物(病种),而中医界不是主动的去占领本来应该属于我们中医的阵地,反而在一味地固守、固守、再固守。
至于我自己,本来就是个纯中医,家父逼我从小背经典,这几天给培训班上课,我就是专门讲的伤寒论,当然我的水平是有限的。而平时用药也同样以中药为主,西药为辅,但我绝对不排斥用西药,能中则中,能西则西,哪种方法最有利于疾病的祛除,就利用哪种方法。我们现在中医院的口号是,先中后西、能中不西,事实上,这也有些教条;我认为,哪种最合适,就用哪种,何必人为的分出中、西?如果时时、事事必分中、西,那么,这和没引进西医的年代单在中医界中的“各承家技、终始顺旧”,又有什么两样呢?我认为,我们中医界就是要不折不扣地吸收西医的长处,为我所用,给中医插上腾飞的翅膀。
无可否认,中医危在旦夕,这决不是危言耸听。——如果有一天,大部分西医现在不能治疗的疑难病,被西医们应用中药制剂攻克之日,就是中医被医学界淘汰出局之时。您认为到哪时还有保留中医的必要吗?即使届时有保留的需要,那也就是个可供展览的历史文物了。本来我是大声疾呼,愿中医界能够觉醒的,但我现在看到象孙先生这样的中医领军人物,都是这种思想,我觉得想振兴中医,是难上加难,也因此,我应该退却了,就让中医界顺其自然吧。不过我坚信,中医界的有识、有志之士,决不会让中医沉沦的!同时,我也坚信,孙先生也一定会醒悟的!
说得过多,有得罪的地方,尚请先生海涵。



-=-=-=-=- 以下内容由 仁海中西医2007年10月10日 09:41am 时添加 -=-=-=-=-
中医经典必须要学习,以固中医之本;中医的理论要改革,使之适应时代的需求;西医长处也要吸收进来,以补中医之短。——这些缺一不可。
30
发表于 2007-10-10 16:14:30 | 只看该作者

[原创]继承,绝不是在经典中打转转——兼答王昆文先生

回复#29:
   “领军人物”不敢当,但还是愿意与先生进一步讨论一下我们今天究竟应该怎样看待经典的问题。
    首先,中医在近代的衰落是什么原因?
    这个问题说起来话长,但总体上来看,这是一个近代以来全球化趋势的产物,随着市场经济的在全世界的全面发展,“西学东渐”也成为一个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目前,衰落的不只是中医,东方的文化、艺术乃至于意识形态、民俗、生活方式等,都面临着历史性的选择或考验。在这样的全球化浪潮冲击下,图亡救存,使我们的传统文化保存并且发扬光大,是我们义不容辞的神圣职责。中医的衰落绝不是经典的过错,把中医的衰落归罪于经典,实在是毫无根据的奇谈怪论。
    其次,我们还应该搞清楚,经典在中医学中的意义究竟何在?
    就其本质而言,经典表述的是一种方法论,这是经典与验方集锦的根本区别。只有知道这一点才算是认识到了经典的本质。目前有一种企图把经典验方化的论调,这是把经典庸俗化的倾向,是对于经典本质意义的认识不足,这也是我始终反对“方证对应”的原因。
    先生指出“每一个真正的中医人,都知道学习经典的重要性,不学中医经典,就没有中医的根本。”我完全赞同先生的观点,这也是我们与那些完全否定经典价值的人士之分歧所在。另外,生活在当代,中医必须同时学习一定的现代科学尤其是医学知识,这是时代的要求,我也完全赞同先生的观点,并且不止一次的指出这一点。但是应该看到,中医与西医的根本区别是方法论的不同,从这个意义上说,西医使用中药,并不能使其变为中医。反之,中医使用西药,还是中医。事实上这种情况目前已经出现,我不认为这有何不妥,但不能因此而混淆中医与西医的区别。至于先生所说的中医师成长周期过长导致中医难以适应时代要求的弊端,我认为,这正是我们的中医教育事业今天急需改革的地方,而不是改进经典本身的理由。关于发展中医理论的问题,我认为,目前的当务之急是继承而不是发展,不继承就谈不上发展。只要中医事业继续下去,只要有众多的中医工作者参与实践,自然就会有发展,这是在中医本身基础上的、自然而然发展的过程,而不是请来西医知识出谋献策的所谓“发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7-5 04:52 , Processed in 0.186029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