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wangmengy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十年一剑中医路 薛振声著 (转自五福的个人空间)

[复制链接]
21
 楼主| 发表于 2007-12-10 04:05:03 | 只看该作者

转帖:十年一剑中医路 薛振声著 (转自五福的个人空间)

孙先生所指的中医最高境界包含哪些内容?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治病求本,万举万当?全息汤治病求本,可与各个临床效方联用,有极大的包容性,既有节制之师的风格,又有大方境界的厚重;孙先生一句“无稽之谈”的否定,难以抹杀其学术价值!另外,孙先生光讲"统治百病的处方”,“。。。。。。一张处方。。。。。。”,不讲临证加减及与它方联用(原书有此内容),似有偷换论题慨念之嫌,未免太意气用事耳!
22
发表于 2007-12-10 07:53:41 | 只看该作者

转帖:十年一剑中医路 薛振声著 (转自五福的个人空间)

经方的加减是针对本证的兼证而制定的,如小柴胡汤的七个加减法即是如此,本证并没有改变,而全息汤的加减却是针对主证而制定的,一张针对许多种病情都能够进行治疗的处方,却是已经是对于辨证论治原则的否定。请注意“全息”二字的含义已经说明了这一点,对于这种“包容性”,我确实难以苟同。
23
发表于 2007-12-10 10:49:02 | 只看该作者

转帖:十年一剑中医路 薛振声著 (转自五福的个人空间)

现在中医也是对证治疗,但中医学是对人体功能[五脏六腑等功能]疾病的治疗,如果它是以恢复某功能来治疗疾病,那他是科学的。可又有几个是对人体功能[五脏六腑等功能]疾病的治疗的呢。所以现在中医的衰落,是去功能化的中医的衰落。
可见叫嚣取剔中医的人是多么的无知。
24
 楼主| 发表于 2007-12-10 23:54:33 | 只看该作者

转帖:十年一剑中医路 薛振声著 (转自五福的个人空间)

关于全息汤与辨证论治的关系,薛老先生的五篇论文已有详尽的叙述,笔者就不再重复了;至于全息汤的包容性,纯属笔者个人意见;笔者十多年前受陈潮祖著(中医病机治法学)一书启发,曾自拟一阴阳气血精津液并调的大药酒方(计32味中药)调治不明原因全身浮肿,有显著疗效,由此临证好用大方;有关用大方的医案也看了不少,故(十年一剑全息汤)一出版,如逢知音;自己先服用,以明药性反应。有了亲身体会之后,3年多来,临证几乎每方必用,故而提出讨论。至于孙先生坚持自己的意见,有独立的见解,笔者完全理解。薛老先生也说过,全息汤仅是半成品,不是什么终极真理,还须在临床实践之中不断发展与完善,笔者常突破原书用药法度就是例证。
25
 楼主| 发表于 2007-12-12 00:03:41 | 只看该作者

转帖:十年一剑中医路 薛振声著 (转自五福的个人空间)

岳美中在叙述其治学认识的第3阶段时总结说:“1954年以后,对唯物辩证法进行了学习和研究,用于总结以前的医疗经验和学术思想,又有了新的认识。如认识到执死方以治活人,即使综合古今参酌中外,也难免有削足适履之弊;但若脱离古方,又无规矩可循。要救此弊,需要有足够书本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在正确方法的指导下,研究用药制方的规律,找出使用的标准和范围,才能活用古法。从中医治病取效多为复方这一事实出发,在药物配伍和方剂组织历史演变的痕迹中,寻求它的规律性。这是第3阶段的认识。这种研究,不仅可以为临床一些病的治疗开拓新的思路,而且可以使辨证论治的理论得到丰富和深化。”——摘自(岳美中医话集)p2.

-=-=-=-=- 以下内容由 wangmengyin2007年12月12日 00:08am 时添加 -=-=-=-=-
笔者认为,薛振声老先生所创全息汤的思路,与岳美中的上述主张是基本一致的。

-=-=-=-=- 以下内容由 wangmengyin2007年12月12日 00:19am 时添加 -=-=-=-=-
全息汤的临床实践,为中医在基层的大普及,开辟出一条新途径,为解决基层人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提供了可能性。薛老的划时代贡献,将逐步为有识之士所认识,为患者所欢迎!
26
 楼主| 发表于 2007-12-20 00:30:01 | 只看该作者

转帖:十年一剑中医路 薛振声著 (转自五福的个人空间)

热情把持剑出鞘
―――记《十年一剑全息汤》出版经过
2004年,经过20年的漫长岁月,经4易其稿,我的中医学专著《疾病的中医整体观和中药系统疗法》已经完稿。当年我68岁,时不我待,应该把这部书稿出版,以实现奉献社会的夙愿。对书的内容我是相信的,它来自实践,是临床检验的提炼和升华,并经以后的临床实践的反复验证。但它是创新的医疗思想和方法,和古代及现代的所有医学著作都不同,独树一帜。以传统观念来衡量,好像是异端邪说。这样一部书稿,出版社和编辑能认同和接纳吗?我尝试着和中国中医药出版社联系,信中详细介绍了书稿内容,并谈了对当前中医界的一些看法。我认为当前中医界比较沉闷,很少看到有创新意义的作品。希望我的书为中医界吹进一缕清新的风。信寄出后,我充满期待,也有几分不安。不知出版社和编辑的态度如何。
很快我就接到了编辑陈东枢的亲笔回信。信中说,的确现在中医界比较沉闷,很少有新东西面世。而今很多中医书亦是人云亦云,徒费笔墨纸张而已。希望把稿子寄过来,我们会认真研究。接到这样的回信,真有得遇知音的感觉。看得出这是一位有学术责任感和深刻见解的编辑,遇到这样的编辑,乃书稿之幸事。
整理书稿准备邮寄时,我抚摸着伴随我20年的书稿,感慨良多。在附信末尾写了一首小诗:“寄稿犹送稚子行,殷殷期盼依依情。栉风沐雨多砥砺,报国济民慰乃翁!”书稿寄出后,很快接到陈东枢的来信。信中说,我们会认真研究书稿。对我奉献社会的精神予以肯定,改小诗末句为:“报国济民终有时!”接到信后,心情顿时轻松了。
过不多久,接下来的事则不怎么轻松了。陈东枢看完书稿后和同伴研究,提出质疑:书中说表证的基本特征是风寒,那么风热怎么理解?中焦为湿阻,选平胃散(治寒湿之方),那么湿热怎么理解?下焦特征是水停,选五苓散,是不是下焦症状过于简化?血分证症状是不是过分扩大?另外,此书还缺你自己的医案,一定要有自己的医案。我根据自己的医疗思想和医疗实践,如实回答了上述质疑,并按要求选择各种类型特别是表现相反的病例40多例,写成医案,经领导审核并加盖公章,寄给了编辑。开始时,我对如此做法不甚理解,有不被信任的感觉。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交往的增多,我不但理解了编辑的用心,而且也认识到这是编辑工作的重要环节。医学著作关系到人的健康甚至生命,也关系到医学的发展,作者编者都必须慎重对待。既要求新,更要求实,绝不能杜撰和臆造。编辑在审稿过程中自然要求内容的真实可靠,对创新性的思想和方法更应如此。这些质疑都在以后的交流中逐步化解。
出版意向决定后,进入修改阶段。每次寄给我的打印稿,满是仔细修改的笔迹。连标点符号也不放过。遇有疑问,一一标出,让我解答或决定。前后共收到打印稿3次,每次都如此。可见一部书的出版,编辑付出的心血,比作者并不少。
定稿了,在出资上又出现问题。我考虑:中医学专著不是大众读物,购书者近期不会很多,出版社是企业,不会做赔钱的生意,为中医学术,我主动承诺提供部分赞助。这一承诺,事先并未征询家庭成员意见。我家在农村,收入不高,少量积蓄主要是为老伴晚年准备的,现在想动用积蓄,引起老伴的反对。这使我很为难。陈东枢同志了解这一情况,征求领导意见。出版社领导考虑到此书的学术价值和我的具体情况,决定由出版社出资出版。很快与我签定出版合同,进入出版程序。对此,我对中国中医药出版社领导和编辑陈东枢同志深表感谢,向参与出版工作的同志致谢。
在书出版后的通信中,陈东枢说:“自书出版后,我十分紧张,注意观察来自各方面的消息,等着有人评价,批判也好,赞扬也好。到目前,批评的消息没有,倒是许多读者打电话说方子管用。有一些读者说,读书后深受启发,临证中视野开阔了,有些疑难病也初见成效。我更加相信,我的选择没有错,我也为中医事业做出了贡献。”一位编辑对中医的拳拳之心跃然纸上。
在早期的通信中,陈东枢编辑曾引用唐朝诗人贾岛的一首诗:“十年磨一剑,霜刃不曾试,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读后总觉有一股豪气沛然于胸。说准备编一部《十年一剑丛书》,专门收集基层临床医生独到的见解和方法。他提议 把我的专著改名为《十年一剑全息汤》,作为他理想中丛书的第一部。经我同意,改成了现名。《十年一剑全息汤》已经出版,我的工作告一段落,但中医学术的发展创新道路仍然漫长。“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希望有志于发展中医学术的同志,拨冗执笔,把自己独到的思想和方法记录下来,留给社会,留给后人。对拙著有兴趣的人,可进一步深入探讨,补其不足,正其谬误,并向深度和广度扩展,诉诸文字,共同切磋。大家共同努力,将中医学术不断推向前进。
            薛振声 2004.7.10
                 于江苏邳州炮车中心卫生院
附: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三环东路28号易亨大厦16层  邮编:100013 联系电话:010――6415553
陈东枢编辑现调到人民卫生出版社中医分社。地址:北京市丰台区方庄芳群园3区3号  邮编:100078  联系电话:010――80689934   010――67617326
27
 楼主| 发表于 2008-1-1 22:24:25 | 只看该作者

转帖:十年一剑中医路 薛振声著 (转自五福的个人空间)

薛振声论禽流感
鄙人虽偏居江苏邳州一隅,然数十年来无日不以中医为念,自拙作《十年一剑全息汤》出版后,读者反馈还是有一些的,其中许多同志讲系统疗法全息汤在外感病治疗方面疗效也算满意,我心中也有“与人乐乐”的欣慰。
最近有的读者反复打电话给我,面对可能发生的人禽流感危险,让我从系统疗法的角度,提出应对人禽流感的诊疗意见,为中医做点事情,我感到义不容辞。我没有诊疗人禽流感的经验,但经过我多年的临床实践观察,系统疗法对人流感效果良好,而这两种流感都是由甲型流感病毒引起,症状相似,因此以类推方法提出一些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病毒感染人体发病后,虽然临床表现不尽相同,但都表现出疾病的整体性,人禽流感也不例外。《人禽流感诊疗方案(2005版)》中的有关表述也证实了笔者的猜测。人禽流感疾病的整体性的关键是少阳枢机不利,表证、三焦证、血分证都有表现。表证如发热、恶寒、流涕、鼻塞、咽痛、身痛、自汗等,其最本质的病理特征是风寒。上焦证如咳嗽、胸闷、胸痛、呼吸困难、心悸、胸腔积液,甚至神志恍惚、神昏谵语等,其最本质的病理特征是痰凝气滞。中焦证如恶心、呕吐、纳差、上腹痛、疲乏等,其最本质的病理特征是湿困。下焦证如尿黄、腹泻、肾功能衰竭等,其最本质的病理特征是水停。血分证如咽部充血、肺出血、口唇紫黯等,其最基本的病理特征是血热血瘀。此外,这类疾病多兼郁热毒邪,如口苦、苔黄、咽喉肿痛等。疾病既然具有整体性,治疗自然应针对整体,以复方组合系统调整整体功能,同时对重点部位重点症状予以重点治疗,这就是系统疗法。治疗的关键是和解少阳,选小柴胡汤,风寒选桂枝汤,痰凝气滞选枳实薤白桂枝汤,湿困选平胃散,水停选五苓散,血热血瘀选生地、丹皮;此类病多有郁热,加当归、栀子,心悸、自汗加龙骨、牡蛎。这样就形成了加味全息汤基础方:柴胡12g、桂枝10g、白芍10g、瓜蒌10g、薤白10g、枳实10g、苍术10g、厚朴10g、陈皮10g、白术10g、茯苓10g、猪苓10g、泽泻12g、生地10g、丹皮10g、当归10g、栀子10g、龙骨12~15g、牡蛎12~15g、甘草10g、大枣10g、生姜10g。
咳嗽者去生姜、大枣,加干姜、五味子各10g,咳甚者再合止嗽散(荆芥、桔梗、白前、紫菀、百部各10g);喘者加杏仁10g;面红、目赤、舌红、咽喉痛者,为毒邪明显,加金银花15~20g、连翘12g,桔梗、薄荷各10g;高热(39℃以上)口渴者,加石膏15~30g、知母10g;恶心呕吐者加半夏、苏叶各10g;便稀者去瓜蒌加蒌皮10g,便前腹痛者加防风10g;纳差者加焦三仙各12g;咳嗽带血者加侧柏叶、艾叶各10g;肢冷自汗淋漓者加附子10g,龙牡加至15g。附子与瓜蒌属十八反之列,但我在临床应用中未见不良反应。以上方法(包括加减法)也是笔者治疗流感的常用方法,疗效尚佳,未见不良反应。
对病毒性疾病的治疗,除选用具有抗病毒作用的药物外,更应重视人体全身功能的调整,以改善体质,提高免疫能力,并使受损的器官和组织得到及时修复,使疾病产生的有害物质排出体外,而后者更显重要,系统疗法在这一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此外,在现阶段,笔者不主张随意用中药预防,但在易感人群中,用系统疗法治疗宿疾,改善体质,提高免疫力,对应对流感病毒还是有积极意义的。

--------------------------------------------------------------------------------
28
发表于 2008-1-2 00:41:49 | 只看该作者

转帖:十年一剑中医路 薛振声著 (转自五福的个人空间)

十年一剑全息汤,是很令人疑虑的。道理何在?不同的疾病,有理三扁担,无理三担扁,用药这样模糊不精确,是不利于学术进步的。什么病都是一大堆药,有这必要吗?一者浪费中药资源,二者对病人也难说不损胃伤肝或伤损其他脏腑。中医看病,什么时候辨证论治仍然是不能离弃的根本。理论不精,就想些所谓其他的“窍门”,其实这是一种学术的投机。
29
发表于 2008-1-2 01:02:43 | 只看该作者

转帖:十年一剑中医路 薛振声著 (转自五福的个人空间)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生命科学同样如此。如临床效果属实,必须深入的理论思考,进一步精简方药,给人以信实及高屋建瓴的开阔感。但《十年一剑全息汤》的理论剖白好像没有点到精要处,无法令人信服。科学是不能盲从的,否则《伤寒》、《金匮》就不需要几千年来研究不休了。
30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 16:21:18 | 只看该作者

转帖:十年一剑中医路 薛振声著 (转自五福的个人空间)

28、29楼对全息汤的批评缺乏学术深度,没有什么说服力!

-=-=-=-=- 以下内容由 wangmengyin2008年01月11日 04:24pm 时添加 -=-=-=-=-
为什么要精简方药,大方有大方的境界,(千金方)的大方你精简的了吗?

-=-=-=-=- 以下内容由 wangmengyin2008年01月11日 04:32pm 时添加 -=-=-=-=-
自然,全息汤仅是基础方,还须博览群书,慎思明辨,才能对全息汤运用自如,不断提高临床疗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7-14 06:17 , Processed in 0.054784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