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xyx053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经典的历史地位和现代实用价值

[复制链接]
21
发表于 2008-2-23 00:40:29 | 只看该作者

经典的历史地位和现代实用价值

经典的文字不能"拘",解公的文字也不欲"拘",佩服您的那股精神,那般壮心!
22
 楼主| 发表于 2008-2-23 08:05:01 | 只看该作者

经典的历史地位和现代实用价值

    中医落困,情系中华,仁人智士,夜不成寐,呕心沥血,前赴后继!

    渔翁先生、张济风先生深夜造访有感。
23
 楼主| 发表于 2008-2-24 10:45:59 | 只看该作者

经典的历史地位和现代实用价值

    回张济风先生问
    一,“先生用您关于内径方法的内容如果能成立,请先生用同样的方法克隆出与中医理论相似的理论来,否则恐怕先生不能自完其说”
    我认为内经的思想方法是“形神统一”,它源于《周易》的太极、阴阳。我对先生所说的克隆理解为翻译或注解。如果我理解的对的话,《内经》将《周易》的太极翻译成“形与神俱”(形神统一 ),为了与现代人沟通,我将“形神统一”翻译为结构 与功能,不知这是不是克隆。
    二,“西医不是研究功能的似乎有问题”
因为西医的生理学病理学内分泌及代谢神经病学等等是研究功能的
    答:中医的功能和西医的功能是有本质区别的。
    西医的功能以结构为基础,虽然随着解剖学、生理学研究的深入,一规范具体的脏器的功能与神经、内分泌、代谢、循环等相互渗透。无限的发展,但是西医的功能方法只是寻找结构的响导。必须找到结构才算数。对找不到结构的东西不能认识。亦没有功能治疗方法。虽有激光、伽吗刀等功能方法,但亦是针对结构而来,与中药的功能方法治病有着本质的区别。
    中医的功能方法的“功能”,可以与结构独立存在,是揭示结构本质的。并可指导辨证论治的临床实践。
24
发表于 2008-2-24 11:00:42 | 只看该作者

经典的历史地位和现代实用价值

想听听解公所附之一病例意在说明.....
25
 楼主| 发表于 2008-2-25 17:20:46 | 只看该作者

经典的历史地位和现代实用价值

   
   脏腑功能是脏腑实质产生的这一原则是没有错。可是这个产生脏腑功能的脏腑的实质是医学永远也不会完全认识的。医学(中医和西医)从结构的方向探索生命是个物限的实践认识过程。所以西医的脏腑实质的内容和脏腑功能的内容是无限发展,不断丰富的。。只有在一个具体的时间断面上才有具体的内容。在人的生命运动中有多少生命现象(功能)西医不能认识。虽然西医的发展日新月异,只能随着解剖学、生理学对生命认识 的深入而不断的解释更多的生命现象,但是永远也不能彻底解释生命现象。而西医所解释的生命现象只能从西医认识的脏腑实质中找根据,只能从西医认识的结构中寻找治疗方法 ,不会用中医的药性(功能)来治疗。
   
   中医的藏象功能系统和西医的脏腑功能不同,它把|“象“(功能)作为独立于医学认识的脏腑实质而存在。它是医学永远不能彻底认识的、客观存在的脏腑实质的功能表现。用象来解释医学认识的脏腑实质。把医学认识的脏腑实质既看着是个白箱,又看着是个黑箱;既可按白箱(西医的方法)操作,又可按黑箱(中医方法)操作。所以中医的藏象功能系统是永恒的,如心主血脉,主神志。肺主气,朝百脉,主宣发肃降,主行水,主制节等万古不变。而藏象功能系统所对应的脏腑则随着医学(中医、西医)对人体脏腑组织认识的深入而不断丰富和发展。
26
 楼主| 发表于 2008-2-25 17:29:58 | 只看该作者

经典的历史地位和现代实用价值

   
    附 身材矮小症一则
    姚某某,男,17岁,2004年1月30日初诊。
近四年来,身高未长,体重未增。身高145cm,,体重72斤。闻其声,童音,观其形,如十二、三岁孩子大。食少,纳呆,时有恶心。舌胖,尖边淤点,苔白滑而厚。脉虚滑尺弱。建议去大医院作西医检查。
    北京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儿童医院检查结果:腕骨骨骺出现8个,尺骨远端骨骺出现。印象:相当于11岁左右。超声报告:腹部藏器未见异常,双肾与身高相符。甲功检测:T3,120ng/dl(参考值:80——320),T4:7.4ng/dl(参考值5——15),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5.2(参考值:2.8——71),游离甲状腺素(FT4):14.8(参考值11.8——24.6),生长激素(GH)0.1ng/ml(参考值,<10),放射免疫测定结果:促虑胞成熟激素(FSH):4.1mlu/ml(参考值3——30),促黄体生成激素(LH)2.2mlu/ml(参考值5——28),雌二醇(E2):10.2pg/dl(参考值0——70),睾酮(T):34.12ng/ml (参考值 260——1320)。
    西医诊断:身材矮少症。
    治疗:目前尚无治疗体质性矮小的方法,《实用儿科手册》主编  杨思源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中医辨证:痰、淤、肾气不足。
    治法:化痰,祛淤、补肾。
    方药:二陈汤、丹参饮加沙苑子、黄芪等。随证加减。
    服药三个月,长了三CM。停药三个月,又不长。继续服药,2004年12月20日,身高152CM,体重,84斤.。2005年12月28日,身高160cm,体重94斤。2006年12月30日,身高168CM,体中,105斤。停药。
    按语:痰淤居于肾府(垂体、睾丸)肾精不能生,肾气无以化。肾气不足,无力鼓动脾之运化,故见食少、纳呆。脾虚运化不及,聚湿生痰,痰浊内阻,故见恶心、舌胖苔厚。痰湿流脉络,气血运行不畅,则因痰致淤。故见舌尖边淤点。痰淤阻于肾府,则肾精益亏,肾气益减。肾中原气不足,无力鼓动生长发育,则四年不长。故用化痰、祛淤、补肾法而获效。

   
   

27
 楼主| 发表于 2008-2-27 21:22:32 | 只看该作者

经典的历史地位和现代实用价值

    对一个病作出中西医双层诊断,合理选择中西医方法,向病人提供科学、合理、低耗、高效的医疗服务。

    用中西医双层诊断指标作为中医方药疗效的判效 标准,克服了中医直观的模糊性和治疗的不彻底性。获得让西医心服口服的疗效标准,获得让社会各界、全国人民、世界人民看得见、信得过的疗效标准。
28
发表于 2008-2-27 22:44:20 | 只看该作者

经典的历史地位和现代实用价值

经典的地位是无法否认。首先要先学好经典,才能发展。目前在我看来学好经典的中医生我看到的没有一个。这就是现实!
29
 楼主| 发表于 2008-2-29 08:08:09 | 只看该作者

经典的历史地位和现代实用价值

   
    “目前在我看来学好中医经典的中医生我看到的没有一个。这就是现实”

    因此我们要努力学习经典。
30
发表于 2008-3-4 18:45:35 | 只看该作者

经典的历史地位和现代实用价值

不知有汉 无论魏晋——评吴先生的中医发展观
刘世峰
巧的是酉阳县也有一个桃花源,吴先生也是酉阳人。读“我的中医发展观”后,感觉到吴先生对中医的历史、现状、发展方向一无所知,还奢谈发展中医,简直就如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中人,“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以下笔者就“我的中医发展观”中的主要观点,提出商榷意见。
误认为中医存废之争是“同室操戈”。吴先生认为:“近年来的中医存废之争……是医学界乃至科学界的一场无聊的‘同室操戈’,”。我想他这种观点整个中医界都是不会赞同的,吴先生可能不懂历史,其实中医存废之争已有百余年历史。由于中医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自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开始,中医就被划为旧文化传统的代表,受到不公正的批判。近年来又沉渣泛起,张功耀、方舟子之流出于对历史的无知,又“别有用心”,提出“取消中医”,“废医验药”谬论,演出了一幕“闹剧”。此言论一出,即刻遭到我国大多数民众的反对;遭到中医界人士的强烈批驳和反击。几天前我刚参加了重庆市2007全国传承创新中医药高层论坛暨批判“废医验药”谬论优秀论文颁奖大会。听了与会专家、代表的发言,深受鼓舞,进一步坚定了我传承中医药科学文化,宏扬和发展中医药事业的信心和决心。作为中医人,怎能是非不分,反而认为中医存废之争是“同室操戈”呢?毛嘉陵教授在,“何祚庥看了《第三只眼看中医》后”中说:“与反中医人士较量,不是一件茶余饭后的‘闲事’,而是关系到中医在未来生死存亡的‘大事情’,实际上是一场中医药争夺未来医疗市场的‘战争’”。因此,我们不能将中医存废之争简单地理解为“一场无聊的‘同室操戈’”,而应该看作是少数人敌视中医,挥舞着“科学”大棒,欲消灭中医,置中医于死地的无情“战争”。我们中医人坚决不答应,为了捍卫中医,坚决与他们“血战”到底。
对中医发展现状评价欠客观,只看到表面的繁荣。他认为:“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鼎盛时期还是在建国以后,……而现在全面发展各种类型各种规模的中医院,无论是规模还是诊疗水平都有明显提高。”客观地说,毕竟时代在前进,现代中医药取得的成就超过以前任何时代是有目共睹的。但是在繁荣现象后面中医却存在较大危机,中医发展研究院,章琦老师在“为中医药正名”文章中说:“据统计,民国初年,我国有中医80万人,1949年50万,现在只有27万人。而对一些地区和县级中医院的调研估计,其中只有10%的中医开汤药处方。换句话说,真正能用中医思路看病的不过3万人,其他中医尚需进一步学习或温习四大经典。这期间,我国人口从4亿增加到今天的13亿,而中医却从80万锐减到3万人。而西医则从1949年的约8.7万人发展到今天的175万人。”触目惊心啊!虽然问题可能还不至于那么严重(但愿如此),但中医阵地萎缩,“西化”严重,能够用中医思维诊病的人越来越少了,也是不争的事实。成绩固然令人鼓舞,可以增强信心,但盲目乐观也容易滋生骄傲情绪,妄自尊大,最终走向失败。吴先生非但不了解中医发展现状,只看到表面繁荣,因此对中医现状评价欠客观,甚至不了解当前中医危机意识的实质和意义。古人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今日中医界的危机意识必将推动中医人更加奋发努力,励精图治,坚持用中医思维诊病,按照自身规律发展中医,让中医走向辉煌的明天。
痛批虚拟的纯中医,为改造中医造势。吴先生认为:“如果坚持走纯中医之路只能把中医引进原始森林,与世隔绝,过着那负笈行医,周游四方,摇铃求售的日子,处于‘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的绝境。”吴先生的“神来”之笔,高明之处,就是虚拟纯中医,狂批一通,拿纯中医说事,把纯中医批得一无是处,为他的中医发展观—用现代知识和技术改造中医造声势、造舆论。问题是在现在的环境和条件已经不可能再产生纯中医了,因此他的立论不能成立。笔者认为,他是在拿,纯中医说事,现在年轻一代哪里还有不懂现代科技的纯中医。现在所谓的“纯中医”,是指用中医思维诊病,以中医中药为主治病的现代中医。我曾在“不必刻意打造‘纯中医’”文章中明确指出,“纯中医”提法不准确,容易产生歧义,容易授人以柄,建议改称为现代中医。同时吴先生又不得不承认:“既要继承和发展传统中医学,又要吸收现代医学和现代科学,以中医为主体,把现代医学拿来为我所用,我们才会走到‘桃花盛开’的地方”。我认为他这段话并非出自他本意而是在喊口号,是在贴金。因为从本质上说他是不愿意学习中医经典,去培养中医诊病思维,他认为中医“以前的作品,深奥难懂,糟粕不少。”,“不可避免地带有唯心的封建迷信的糟粕。挖空心思试图从老祖宗那里去找奥秘,是不能向前发展的。”不重视中医经典理论的学习,不培养中医诊病思维,不具备扎实的中医功底,又怎样能够保持“以中医为主体”,“走到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呢?作为中医人,不重视中医理论的传承,就是不懂中医,不用中医思维诊病,就必然走向“西化”。
不重视经典著作的学习,就不能发扬中医。吴先生认为:“如果老是认为今不如古,今不如昔,……留恋那种师徒传承的方式,挖空心思试图从老祖宗那里去找奥秘,是不能向前发展的。”其实吴先生这是不懂中医。中医薪火,贵在传承。学习中医,只有通过对中医经典著作的学习,才能培养中医诊病的思维,才能用中医思维处理疾病。中医人在走过无数弯路和经受曲折之后,终于认识到,要发展中医,首先要回归中医,当前最主要的工作和重点是继承而不是发扬,诚如毛嘉陵教授在《第三只眼看中医》中指出的那样:“无论如何,还是应当尽快回归传统,找回已经渐渐陌生了的本应属于自己的文化传统,只有继承好了,才谈得上发扬。”,“这么多年来在没有继承好的基础上,过分地强调发扬,结果几十年过去了,中医学术根本就没有真正发扬起来,反而连根基都基本上丢失了,这确实是一个惨痛的教训。”事实上,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应该而且按照自身规律发展,中医也不例外。中医人经过不断反思,逐步认识到,不管是中医理论研究,还是临床实践,乃至于队伍建设,都必须按照中医自身规律,独立发展。所以,不论是个体开业,“坐堂”行医,还是中医师承教育,都有合理成分和优势,是发展中医的有效方法,值得我们去探索和借鉴。同时,师承教育也可以作为院校教育的补充,并不是出于崇古情结,非要去“留恋那种师徒传承的方式。”而是为了发展中医。
不了解中医发展战略,在“现代化”中走向“西化”。王先生喊得最响的口号就是中医现代化,可是他并不了解中医政策和发展战略。他“认为目前,有些地方利用创建名医、名科、名院的机会宣传自己,有夸大炒作之嫌疑。应该提倡创建和发展现代中医院,现代中医专科,培养现代中医师。”笔者认为吴先生是不懂中医政策和中医发展战略。吴仪副总理强调,要坚持中医院“姓中”,做好中医继承创新工作,实施中医“三名”战略。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管理局局长,王国强指出:发展中医要贯彻实施“三名、三进”战略。显然,吴先生发展中医,实现中医现代化观点,与目前中医政策、战略和发展方向背道而驰。因此笔者认吴先生不熟悉中医政策,迷失了中医发展方向,按照他的中医发展观,不可能实现中医药事业的伟大复兴。中医人不通过潜心学习中医经典著作去培养中医诊病思维,反而过分强调吸收现代知识,引进现代设备,去实现所谓的“中医现代化”。最终必然走向“西化”。如果对中医的历史,现状和未来不甚了解,不坚持中医“姓中”,中医院“姓中”,去发挥中医特色优势,坚持用中医思维诊病,能中不“西”,或者衷中参西,就犹如桃花源中人,“乃不知有汉,不论魏晋。”其结果是那点少得可怜的中医知识,也可能要被现代知识和技术设备“化掉”。那样才真正如他自己所说的,“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是十分危险的。如果像他这样做,恐怕不但不能“走进‘桃花盛开’的地方”,反而会将中医发展引入歧途,在“中医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理论基础和临床诊断水平普遍提高”,“而现在全面发展各种类型各种规模的中医院、无论是规模还是诊疗水平都有明显提高”的颂扬声中,将中医送入坟墓,最后葬送中医,成为千古罪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7-9 03:32 , Processed in 0.133514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