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2008011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现代科学的另一面

[复制链接]
21
发表于 2008-1-28 12:37:09 | 只看该作者

现代科学的另一面

下面引用由200801172008/01/28 00:19pm 发表的内容:

你怀疑是你的事,我相信是我的事。
轻信容易上当,当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22
 楼主| 发表于 2008-1-28 12:44:01 | 只看该作者

现代科学的另一面

下面引用由再来2008/01/28 00:37pm 发表的内容:
轻信容易上当,当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你能让大家相信你现所在地生产的药物没有副作用?轻信容易上当,当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23
发表于 2008-1-28 12:49:55 | 只看该作者

现代科学的另一面

合成药物的副作用在其说明书中一般都要列10条以上,全球皆然~。 维生素吃多了都要脑水肿(维生素A),吉林曾经发生过一起一个单位18个人吃狗肝维生素A中毒事件啊!
24
 楼主| 发表于 2008-1-28 13:09:11 | 只看该作者

现代科学的另一面

下面引用由再来2008/01/28 00:49pm 发表的内容:
合成药物的副作用在其说明书中一般都要列10条以上,全球皆然~。 维生素吃多了都要脑水肿(维生素A),吉林曾经发生过一起一个单位18个人吃狗肝维生素A中毒事件啊!
哦!再来所在地的药物有副作用是符合唯物主义科学观的,说的仅是如此的轻松。
  据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部门统计,我国每年因药物不良反应住院的病人达250万,在住院病人中,每年约有19.2万人死于药物不良反应,药源性疾病的死亡人数竟是主要传染病死亡人数的10倍,且有逐年增长的趋势。我国每年由于药品不良反应而增加的医疗、抢救费可达45亿元(仅是不完全统计),药物不良反应(注射用药比口服用药更严重)对人类健康的威胁实际上远比伪劣药品的危害严重得多。此外,全国还有3600万人因不安全注射而感染乙型肝
  据统计,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各国住院病人每10人有1人会发生药物不良反应,其中有5%的患者因为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而死亡。至于死于用药不当的患者,在全世界死亡的病人中更是多达近1/3。据世界卫生组织近年来的统计报道,在临床发病率中,大约有30%属于药源性疾病(由于药物副作用引起的),大约21%属于感染性疾病,大约16%属于医源性疾病(由于误诊和医疗事故引起的)。
  专家指出,不合理用药(包括医疗处方、非处方,以及病人自行服用),主要会产生两大危害:一是导致药物依赖,二是出现药物不良反应。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主要指西医西药的广泛应用),药源性疾病的增加,据统计80%的西药对染色体有诱变作用,这一点对于长期服药的病患者危害更大,有的产生药物依赖性(不服药症状加剧),有的产生药物抵抗性(剂量加大)。20世纪末我国卫生部公布的127种毒副作用的药物,已被人们服用了几千万吨,大大超过了老鼠药和各种杀虫农药的数量。这就不难想象,对人体的危害是多么地严重了。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药物的广泛使用,药源性危害越来越突出。药物不良反应致死占据社会人口死因的第4位,紧随心脏病、癌症、中风之后。统计资料显示,我国病人的用药安全情况很糟,不合理用药者约占病人的11%至26%。在我国每年住院的5000多万人次中,与药物不良反应有关的可达250多万人次,死于药物不良反应的每年约有近20万人。
  国内外大量临床医药研究表明,联用药物越多不良反应率越高。如2——5种药物联用其不良反应率为35%;6——10种药物联用不良反应高达78%。由此可见,药源性疾病与联用药物、医生多开药密切相关。
    一些牛皮癣患者服乙双吗啉、乙亚胺等药物后,会导致急性或亚急性白血病、肝癌、胃癌、膀胱癌、鳞状上皮癌、恶性淋巴瘤等;镇静剂巴比妥、安定、安宁、利眠宁等可引起婴儿畸形;而治糖尿病的胰岛素可引起骨畸形,交替使用抗癌药白血宁、马利兰、氯巯基啉,副作用将危及全身。例如氯霉素、头孢菌素、氟脲嘧啶等可引起造血功能障碍;四环素、利福平可导致肝肾功能障碍;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可造成肾功能不全等。滥用抗生素或抗生素并用激素,容易导致双重感染,或引起多菌性败血症。蛋白同化剂可诱发肝癌,雌性激素可能诱发子宫内膜癌等。在我国,药源性瘾癖、药源性畸形以及药源性失明、休克、肾损害、细胞变异等药源性疾病的发病率高达30%。
    同样令人震惊的是,我国现有的180万聋哑儿童中,有60%以上是由不合理用药造成的。例如,母孕期药物中毒(镇静剂、激素、抗癌药、四环素等)都能进入胎儿内耳,毒害听觉器官和听神经并引起耳聋。我国聋哑儿童中,因滥用抗生素而引起药物中毒性耳聋的患儿就有逾百万之众,且这种态势仍以每年2万至4万人的速度增长。
25
发表于 2008-1-28 13:30:31 | 只看该作者

现代科学的另一面

转贴不过来,请你自己看吧。
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05-05/11/content_2944279.htm

药品不良反应每年死20万人? 什么导致以讹传讹
26
发表于 2008-1-28 13:35:15 | 只看该作者

现代科学的另一面

http://health.jlonline.com/drug/drug_18337.shtml

我国每年20万人死于药品不良反应?推算是否准确?
更新时间:2008-1-27 星期日
......................
每年致死多少人
  我国每年究竟有多少人死于药品不良反应,权威部门发布的点滴信息多少也有透露。
  虽然我国从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实行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制度,但直到2001年,我国才开始启动建立相关的信息通报制度。2002年,收集到1.7万份不良反应报告;2003年,有3万余份报告;2004年,达到了7.0074万份报告。目前,国家药监局一共下发了八期药品不良反应通报。其中,从2003年的第四期通报起,才向全社会公开。记者了解到,在八期通报中,一共涉及26个化学品种、8个中药品种和含马兜铃酸类中药品种。在公开的四至八期通报中,国家药监局确认一共有14例患者因药品不良反应死亡,而第四和第八期通报的公布日期分别是2003年9月1日和2005年4月12 日,时间跨度为一年零七个月。
  4月19日,北京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主任张黎明在北京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大会上,对北京市2004年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结果进行了分析。据她介绍,北京市药品不良反应收集报告数量,已经连续三年位居全国第一。2004年,北京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共收集报告8275份,其中 84.6%为轻度药品不良反应,6.9%为中度不良反应,2.4%为重度不良反应。重度药品不良反应包括死亡和不可逆的残疾,即2004年全北京大约有 199人因药品出现重度不良反应。
..................

-=-=-=-=- 以下内容由 再来2008年01月28日 01:37pm 时添加 -=-=-=-=-
北京中医药学会副会长、主任药师杨光也赞成邵宏的观点。他说,19万、20万甚至几十万的数据,没有经过详细的流行病学调查、评估、测算,根本不能反映我国目前的药品不良反应现状,其真实性值得怀疑。
27
 楼主| 发表于 2008-1-28 15:02:09 | 只看该作者

现代科学的另一面

下面引用由再来2008/01/28 01:35pm 发表的内容:
2004年,北京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共收集报告8275份,其中 84.6%为轻度药品不良反应,6.9%为中度不良反应,2.4%为重度不良反应。重度药品不良反应包括死亡和不可逆的残疾,即2004年全北京大约有 199人因药品出现重度不良反应。
傻子才会相信现代医学关于西药副作用的这种划分标准,这是一种典型的机械唯物主义的划分办法,84.6%为轻度药品不良反应无非是短时间内的身体表征为依据,谁管你身体以后长期的影响,
那199人只不过是去世的早而已。
再次感谢再来的积极探讨!
28
发表于 2008-1-28 19:59:00 | 只看该作者

现代科学的另一面

警惕群体服用碘化油胶丸补碘引起的不良事件

中国网 | 时间: 2003-09-17  | 文章来源: 药品评价中心网

碘化油胶丸为植物油与碘结合的一种有机碘化合物,属补碘制剂,用于预防碘缺乏病。2002年,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共收到两起集体服用碘化油胶丸补碘引起的群体不良事件报告,其中一起事件情况如下:
2002年4月10日,某地区卫生防疫站对5362名儿童发放碘化油胶丸,每人1粒(含碘量0.05g)。4月11日下午5时开始,陆续有605名儿童出现不适反应,主要表现为头痛、头晕、低热、恶心、呕吐、腹痛,有1例出现精神恍惚、抽搐。经对症治疗,均好转。
近年来,集体服用碘化油胶丸补碘引发群体不良事件时有发生,故提醒卫生防疫部门、临床医生以及药品生产企业应予以关注。《中国2000年消除碘缺乏病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消除碘缺乏病要"大力推行以食盐加碘为主、碘油为辅的综合防治措施"。对于暂时不能供应碘盐及碘盐尚不合格的地区,要严格遵照卫生部颁发的《口服碘油丸要则》进行补碘。特需人群补碘要按《特需人群服用碘油要则》进行。
此外,有文献提示,一次大量或长期过度补碘可致碘中毒,表现为口中金属味、流涎、口腔烧灼感及疼痛、感冒样症状、咽喉肿痛、眼睑肿胀、流泪,严重者可有肺水肿、支气管炎。因此,在补碘过程中要注意服用剂量及使用说明书中的注意事项。
药品评价中心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11-9 16:08 , Processed in 0.053516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