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乃雄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b]论《伤寒论》中“经”与“病”的关系[/b]

[复制链接]
21
发表于 2009-2-10 22:34:53 | 只看该作者

[b]论《伤寒论》中“经”与“病”的关系[/b]

<伤寒论>全文(宋刻版)
•伤寒论序
•伤寒卒病论集
•卷第一 辨脉法第一
•卷第一 平脉法第二
•卷第二 伤寒例第三
•卷第二 辨痉湿暍脉证第四
•卷第二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第五
•卷第三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六
•卷第四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七
•卷第五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第八
•卷第五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第九
•卷第六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第十
•卷第六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卷第六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卷第七 辨霍乱病脉证并治第十三
•卷第七 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证并治第十四
•卷第七 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卷第七 辨可发汗脉证并治第十六
•卷第八 辨发汗后病脉证并治第十七
•卷第八 辨不可吐第十八
•卷第八 辨可吐第十九
•卷第九 辨不可下病脉证并治第二十
•卷第九 辨可下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一
•卷第十 辨发汗吐下后脉证并治第二十二


<金匮要略>原文
•金匮要略方论序

•藏府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痉湿喝病脉证第二
•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证治第三
•疟病脉证并治第四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
•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
•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
•五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
•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惊悸吐血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第十八
•趺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蛔虫病脉证治第十九
•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
•妇人产后病脉证治第二十一
•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
•杂疗方第二十三
•禽兽鱼虫禁忌并治第二十四
•果实菜谷禁忌并治第二十五




-=-=-=-=- 以下内容由 仁海中西医2009年02月10日 11:25pm 时添加 -=-=-=-=-
正如中西医融合观 先生 所言:“从每一篇的篇名冠以“某某病脉证并治”来看,“某某病”是由许多有关联的证构成的。
症”是指病人的感觉或者医者检查后得到的感觉,包括近代西医的症状和体征,如发热、腹痛、下利、按之石硬等。‘证’则是一组有关联的症状和体征的组合,它反映了一定的病机。
‘证’代表一组相对固定的、临床上经常见到的、具有一定内在联系的症状和体征的组合,反映一定的病机,并以脉象、舌象作参考与验证。所以现代‘证’的概念往往是一组症状和体征、脉象、舌象的组合,演变成一个诊断单元。”
根据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的目录来分析,每个“病”是多个“证”的组合,而“病”是为诊断设,“证”则为治疗用。
由于金匮要略中已有“藏府经络先后病脉证并治、五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有专篇论术肺病之“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有专篇论术心脏病之“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有论述肠胃病之“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等等论述脏腑经络的病变来说,金匮要略杂病部分所涉及的病理变化是相对静止的,而伤寒论中的三阴三阳病则是相对动态的。因此伤寒论的三阴三阳病,不能称之为六经病,而将三阴三阳病说成是“六经病”,其本身就是画蛇添足。
22
发表于 2009-2-10 23:40:27 | 只看该作者

[b]论《伤寒论》中“经”与“病”的关系[/b]

天问∝道 先生分析得很好,谢谢!
仁海先生的观点也是很正确的,谢谢!
23
发表于 2009-2-10 23:54:22 | 只看该作者

[b]论《伤寒论》中“经”与“病”的关系[/b]

[这个贴子最后由仁海中西医在 2009/02/11 00:07am 第 2 次编辑]

一部伤寒论,从患病之后(无论是外感、抑或是内伤),根据病人的素体(阴脏、阳脏、平脏)、失治、误治之后的演变、趋向,而将疾病分为“阴、阳”两大类,再根据“开、合、枢”的理论一分为三。也就是说,同样患太阳病(或内伤杂病),凡“阳脏”之人,或失治、误治而致阳盛者,必将从热化,而成为阳明病;反之,“阴脏”之人,或因失治、误治而致阴盛者,则必将从寒化而为太阴病、甚则少阴病。至于少阳病,本系素有肝胆疾患者,或遇外感,或本身胆系感染发作时,所表现出来的寒热往来的特有证候。少阳病或失治、或过用寒凉误治之后,肝胆疾患未除,而下寒又成,此即为上热下寒之厥阴病。
因此,伤寒论是用相对动态的方法诊疗疾病,金匮要略则是用相对静态的方法诊疗疾病。二者各有所偏重,又互为补充,从而共同完善了仲景独特的从动静两方面来辨证施治的理、法、方、药理论体系。
伤寒论的三阴三阳病,哪里是六经病呢?
24
发表于 2009-2-10 23:59:49 | 只看该作者

[b]论《伤寒论》中“经”与“病”的关系[/b]

乃雄先生说:“于是,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传经”二字中“传”不具有改变的意思,“经”不具有“经历”的意思了。”我们请乃雄先生找出伤寒论中含“传经”二字的条文。
乃雄先生说:“七天以内发生传经是正常现象,如果到了七天以后仍然没有传经就叫做过经。”这得请孙曼之先生回答,这样的解释正确吗?
请问乃雄先生第4第5条的传,其后无经,不知传的什么经?114条的“到经”如合解释?
25
发表于 2009-2-11 01:11:01 | 只看该作者

[b]论《伤寒论》中“经”与“病”的关系[/b]

[这个贴子最后由仁海中西医在 2009/02/11 01:16am 第 1 次编辑]

《伤寒论》中的三阴三阳病,是《内经》中所讲的“六经”吗?请看:
太阳经,手太阳为小肠,足太阳膀胱。然而伤寒论中的太阳病篇中,并没涉及到手太阳小肠经,而是涉及到了手太阴肺(麻黄汤、大小青龙汤证等的喘咳)。这就说明仲景的太阳病不是指太阳经病。
太阴经,手太阴为肺,足太阴为脾。然而伤寒论中的太阴病篇中。也没涉及到手太阴肺经,而涉及到了手阳明大肠、以及手太阳小肠(分清泌浊功能)。——这也足以说明,仲景所用的三阴三阳的名字尽管与<内经>的十二经脉相同,但其含义已大相径庭。
厥阴经,手厥阴为心包经,足厥阴为肝。然而伤寒论中的厥阴病篇中,并没涉及到手厥阴心包经,而涉及到了足少阳胆与足少阴肾(胆病之消渴、气上冲心,胸中痛热、饥而不欲食与肾阳虚衰之下利)。
……
——这能以《内经》之经络来解释《伤寒论》的三阴三阳之六病吗?
结论:
《伤寒论》中的三阴三阳,被认为是等同于《内经》中的“六经”,从而将《伤寒论》三阴三阳病称之为“六经”病,随之将“六病辨证”称之为“六经辨证”,这种错误已经延续了若干朝代,究其产生的原因,主要的就是这些人们死读书,在这些人士看来,《内经》就是绝无瑕疵经典,就如同当代搞什么“两个凡是”一样的盲目崇拜。由于《内经》思想的先入为主,故而就无论如何也跳不出“如来佛”(《内经》)的掌心了。
从仲景的实际行动看来,我们也应该清醒的认识到:《内经》中经络学说,如同五行学说一样,都不是完美无缺的,都有很多教条与牵强附会的成份,,,
其实,一部《伤寒论》中所用的三阴三阳,明着是遵《内经》,而事实上,则是对《内经》进行了有批判的吸收,绝不是照本宣科、生搬硬套。以至留给后人历代的无休无止的论争。悲夫,中医界!哀乎,中医人!
26
发表于 2009-2-11 04:42:50 | 只看该作者

[b]论《伤寒论》中“经”与“病”的关系[/b]

内经定型于汉代,集古代中医思想之大成,这种思想不是一时一人之作,是汉以前成千上万年古人智慧的结晶,比如在内经中说古有僦代季建立色脉理法,此人似乎比黄帝时代要早得多。古人医学思想是以内经的思想为基础的,医圣仲景也不例外。
27
发表于 2009-2-11 07:22:35 | 只看该作者

[b]论《伤寒论》中“经”与“病”的关系[/b]

下面引用由仁海中西医2009/02/11 01:11am 发表的内容:
太阳经,手太阳为小肠,足太阳膀胱。然而伤寒论中的太阳病篇中,并没涉及到手太阳小肠经,而是涉及到了手太阴肺(麻黄汤、大小青龙汤证等的喘咳)。这就说明仲景的太阳病不是指太阳经病。
太阴经,手太阴为肺,足太阴为脾。然而伤寒论中的太阴病篇中。也没涉及到手太阴肺经,而涉及到了手阳明大肠、以及手太阳小肠(分清泌浊功能)。——这也足以说明,仲景所用的三阴三阳的名字尽管与<内经>的十二经脉相同,但其含义已大相径庭。
厥阴经,手厥阴为心包经,足厥阴为肝。然而伤寒论中的厥阴病篇中,并没涉及到手厥阴心包经,而涉及到了足少阳胆与足少阴肾(胆病之消渴、气上冲心,胸中痛热、饥而不欲食与肾阳虚衰之下利)。
深表认同。
个人亦有此思路,但没有于先生认识阐述的到位。赞一个。
28
发表于 2009-2-11 14:11:07 | 只看该作者

[b]论《伤寒论》中“经”与“病”的关系[/b]

[这个贴子最后由天问∝道在 2009/02/11 02:13pm 第 2 次编辑]
下面引用由乃雄2009/02/10 10:03pm 发表的内容:
……《辞源》、《辞海》等权威性工具书,对于一个字的字义及其历史演变,我们可以查找他们的结论,而不必做无谓的争论了。
……
先生所引用的几段文字其实并不包含变化的意思。
1、个人非常赞同南京陈斌先生之见解——解读医学的著作,更重要的是从医理的角度入手。任何文字的训诂释义,不应违背医理。
[color=&#35;0000FF]1)况《辞源》、《辞海》皆后世之书,能尽释古文字之义?
2)探讨任何文字的本义,或许都应该求其源、见其境,当然包括古汉语文字。伤寒之源在内、难,岂在《释名/释宫室》、《释名/释典艺》、《释名/释书契》、《汉书/高帝纪》、《淮南子/氾论》?
3)伤寒以六病脉证而分,岂见六经脉病脉证而分?
4)训诂学能训诂医理?

2、您说——“先生所引用的几段文字其实并不包含变化的意思”
[color=&#35;0000FF]先生是说愚所引文字,其所表述的情况——不是“此病”向“它病”的转变,而仅仅是“同一个病”向“它位”的转移?
3、第4条: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为传也。
[color=&#35;0000FF]这里脉静为不传;
若躁烦,脉数急为传。
躁烦,脉数急,为阳明热——而本为伤寒!
如先生所论——传而不变,则当为寒入阳明,如“阳明病,若中寒者,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濈然汗出,此欲作固瘕,必大便初鞕后溏。所以然者,以胃中冷,水谷不别故也。”所论也,岂能为热耶?
29
 楼主| 发表于 2009-2-12 09:13:46 | 只看该作者

[b]论《伤寒论》中“经”与“病”的关系[/b]

回复:
      由于写《必须历史地研究《伤寒论》 》一文,怠慢诸位,还请见谅。
30
 楼主| 发表于 2009-2-12 09:20:56 | 只看该作者

[b]论《伤寒论》中“经”与“病”的关系[/b]

下面引用由仁海中西医2009/02/11 01:11am 发表的内容:
太阳经,手太阳为小肠,足太阳膀胱。然而伤寒论中的太阳病篇中,并没涉及到手太阳小肠经,而是涉及到了手太阴肺(麻黄汤、大小青龙汤证等的喘咳)。这就说明仲景的太阳病不是指太阳经病。
    呵呵,先生没有注意到《伤寒论》时代经络理论还停留在“论足不论手”的阶段。故而先生所说不成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7-23 14:42 , Processed in 0.138803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