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孙曼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温家宝为《科学》撰文:中国提倡学术争鸣自由

[复制链接]
21
发表于 2008-11-1 11:06:51 | 只看该作者

[转帖]温家宝为《科学》撰文:中国提倡学术争鸣自由

[POSTISDELETE= ]红杉兄误解了!
一个只会流泪的庸人——就是那个素位尸餐的政治家!
22
发表于 2008-11-1 13:27:29 | 只看该作者

[转帖]温家宝为《科学》撰文:中国提倡学术争鸣自由

记得03年5月11日,一位综合能力很强的中央领导到某地级市检查工作,在一乡镇医院,看到的是地级市医院的医生和设备,只能说好......
23
发表于 2008-11-1 13:34:35 | 只看该作者

[转帖]温家宝为《科学》撰文:中国提倡学术争鸣自由

没有竟争能分好坏?将一武术发明者的手脚捆绑与另一武术家比武,这样的比赛能叫好吗?
24
发表于 2008-11-1 15:31:16 | 只看该作者

[转帖]温家宝为《科学》撰文:中国提倡学术争鸣自由

     政治家的期盼,科学家来实现。

     世世代代中医人是中医学与时具进的载体,每一个法高论是中医人,应首先问问自己对中医事业作了些什么,中医今天的局面自己应承担什么责任。
25
发表于 2008-11-1 20:57:50 | 只看该作者

[转帖]温家宝为《科学》撰文:中国提倡学术争鸣自由

主题:五十年后中国需从国外引进中医 阅读 0 回复 3   [回复]  [编辑]

刺猬的衣裳   
移到蜡烛人上
给此人发消
         曾几何时,博大精深、保障了中华民族健康五千年的传统中医学,正以她对人类健康不可磨灭的巨大的功勋,在地球上越来越被世界各国看好,纷纷被一些医学高度发达的国家所引进,不惜重金去探索研究,以期为他国人民造福。
         恰恰相反,在我国一次医改失败后,在我们这个中医学的发源地上,这一世界罕见的医学瑰宝——中医学,此时此刻正遭受着上至国家医法、执法者和医学管理部门、下至一些社会各界开明“义士”和一些媒体“大记”、一些西医工作者和部分百姓最坚决的束缚、质疑、排斥和封杀!!!此时一些国人似乎没有思维了,浏览网络论坛、报纸文摘,这种莫名其妙的诋毁和抨击已演义成为一种“时尚”潮流”!甚至有人妄想喊出“取缔中医”!
         且看此时中国的中医院吧,中医被束缚得几乎名存实亡,不伦不类:中医被“剪去辫子”强行遵守“西医化”,传统的中医诊疗形式设置了无数人为的绊脚索。朴实的望闻问切,辩症施治,一医一患,一根针一把草药,药品熬制到丸散膏丹配置,中医很方便大夫独自随处行医的。而如今医生只限定在固定的注册医院看病,否则换了地点就违法;医院开诊要办许可和验收达标,医生方便有效的针灸要签字才能开展,熬制中药的房间要和药厂的制剂车间一样,这些人为的要求除了方便患者打官司外,其实是把简单诊疗复杂化,让百姓看病更难;畸形的束缚和理念造成年轻的中医大夫有的不会采药、不熟悉熬中药、不屑一些推拿和针灸,骨折病人的治疗倾向于手术,一些手法复位和夹板固定被人为废除,变得越来越西医化,一些民间验方被法律性的遏杀……。中医不是无用,而是中国目前的中医院并没完全发挥中医的特长,被我们束缚得已经“四不象”了。而一些管理者甚至又开始考虑中医是否该取消开西药资格。
         中医是一门源于实践的经验医学,我们的祖先早于西医学、先于人类科学的认识几千年前就完善了中医理论并留给了后人,在人类对抗疾病过程中,中医多样而有效,治疗范围和效果和西医学能优势互补,各领风骚!堪称是人类医学的瑰宝和奇迹。直到今天人类仅仅刚证实了她的“经络”学说的真实存在,而其他好多至今尚不能证实。先进的“对因强于对症”理论至今在指导我们的医学思维;在临床实践中,中医学的疗效无可替代,比如骨伤科的骨折恢复时期的治疗,西医除了抗生素外几乎没法和中医相提并论;心脑血管疾病和肝炎疾病的治疗中,中医的疗效几乎尽人皆知;一些慢性疾病本来凭西医甚至无法判定出疾病来,而中医就可以按“五行理论”分清脏腑功能关系,去“对因治疗”。总之,我作为一名从事临床多年的西医大夫,无论我还是我的同事们都对中医的疗效确信无疑!
          如今质疑和排斥中医的浪潮恰恰是从中医的“发源本土”发起,首发起于从非医疗的人群中,一些媒体记者顺势为之摇旗呐喊,尾随其后甚至有医疗管理者们,在国内反对中医的浪潮汹涌到“和中医誓不两立”的程度。
          恰恰相反,国外一些发达国家正处于努力学习和研究中医的高潮中,正全面地探索和吸取中医的精华,在努力改造成自己的东西为人民造福。有些发达国家,允许中医医生采用中国的方式从事医疗运行,最大化地开发中医的优势。据我所知,目前好多难以攻克的人类疾病如:糖尿病、癌症肿瘤、心脑血管病、血液系统和免疫系统疾病,是西医的短处,却是中医的强项,国外正在把“基因学”技术应用在研究中医中药的领域以求破解这些疾病。
          好多世界目前公认的好药品明明是中国中医几千年前就使用的验方,只是国外利用我们的中医理论和先进科学技术,把方剂中有效的成分精确提炼制成药品而已。比如:70年代我国进口的一些眼科生物制剂,就是某国科学家研究利用中国中医的眼科方剂,在相应动物眼睛内提取出有效的成分并制成了注射液,再返销给中国的,并高价或天价卖给中国的老百姓去救命!在新的换代产品没诞生前,人家始终把持着专利技术不转让给我们,我们就要不断花钱去买。预测未来十年,世界抗肿瘤新药的问世大多源于中国的中医验方。
          现在是中医学的劫难时期,我推测,假如我们不去爱护和继承保护发扬传统的中医学,随意的践踏,再过五十年后,中国一定会努力从西方国家开始引进中医学为中国人看病!这不是危言耸听!这使我想到一些已经出现的屈辱历史故事,我们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火药的国家,做为火药的祖宗,我们的国门是被“坚船利炮”攻破的!目前还在寻求购买先进军火。我们是造纸印刷的发源地,却要从国外采购先进纸张……。
         有些闲着无聊至极的人和一些媒体记者们,已经对明星走光、选美、裸体艳遇范畴的研究不满足了,开始指点中医学问题了,因为他们的无知和无畏精神,一边在家吃着“六味地黄丸”和“多鞭丸”补充精力和性能力,一边去抨击扼杀传统中医学,充当捍卫百姓利益的卫道士。而相关的管理部门只知道去“头痛医脚”,只会继续加大对内的医德教育力度,忙得什么也顾及不过来了,对这些从来就是听之任之。所以中医学的劫难到来时,解难的也只能靠国人的良心发现了。五千年的历史证明在一次医改失败后轻言放弃,谁是中国医学的保护者,谁是历史财富的败家子,历史会有公断!
         但当前的首要——救救传统的中医学吧。
http://club.women.sohu.com/r-middleage-1347926-0-0-0.html
26
发表于 2008-11-1 21:11:02 | 只看该作者

[转帖]温家宝为《科学》撰文:中国提倡学术争鸣自由

国外中医药发展呈现七大特点
2006-11-27共有人次浏览文字显示:[ 大 中 小 ]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副主席兼秘书长李振吉教授日前接受记者采访指出,目前中医药走向国际势头强劲,中医药在国外发展主要有以下七个方面的特点。

  1.国际从业队伍不断扩大

  近几年,国际中医药发展的大好形势造就了一支不断扩大的国际中医药从业队伍。在英国从事中医药工作的我国大陆中医药高等院校毕业生,1993年仅为200人,而去年这一数字已升至1000。李振吉说:“有人估计,目前国际上中医药从业人员大约30万~50万人。”

  2.诊所迅速普及

  在国外,目前中医行医的形式基本都是适宜普及的诊所,很少设住院部。普及到什么程度?在约5000万人口的英国,现在就有约3000家中医和针灸诊所。人口3000万的加拿大,目前有中医和针灸诊所约3000家。李振吉说:“起初,我还不太相信这一数字,去年专门到加拿大考察了一个星期。在温哥华仅100万人口的小城市,就有中医师和针灸师1000人,其中有本科学历者250人。”澳大利亚人口为1800万~2000万,现有2000多家中医和针灸诊所。

  李振吉说:“据我考察了解,在欧洲包括法国、德国、西班牙、意大利和荷兰,大约每15000人中就有1家中医或针灸诊所。中医药在国外以欧洲发展最快,其中有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这就是在我国,似乎是贫穷落后的地方最需要中医的‘一根银针、一把草药’;但是在国外恰恰相反,越是富裕的国家,中医发展得越快。”

  3.教育发展迅速

  自1999年到2003年我国大陆与国外的合作项目中,教育类合作项目占到38%~40%,中医药教育在国外的发展非常迅速。

  “据我所知,国外已有7所正规大学设有中医系或中医专业。”李振吉说,“其中包括澳大利亚的墨尔本皇家理工大学、悉尼科技大学等4所大学、泰国的2所大学和英国的1所大学。这些大学中医系的招生纳入国家计划,学生毕业后有正规的职业。还有一些国家建立了民办中医大学。例如奥地利有所时珍中医大学,属该国科教文部批准的正规学历教育,在校学生有200人;还有普及教育培训班,在校学生约为600人。在欧洲,如果一所中医或针灸诊所有5间诊室,就只有2间诊室用于诊治病人,其余3间都是用于中医药培训。这些培训包括周末班、晚间班等各种形式的学习班。”

  4.科技合作出现良好苗头

  中医向国外传播大致分为三步。首先,是医疗走出国门,用针灸、中药治好病,国外的人才会相信中医药;然后,国外的人看到针灸师和中医师能赚到钱,他们就会学习中医药;最后,国外的人长期应用中医药之后,就开始研究其疗效、机理了。实际上,中医药科研是中医药向国外传播的第三阶段。

  现在,国外的中医药科研已经出现了非常好的苗头,我国中医药科技的国际合作项目非常多。这种情况在美国特别明显,因为美国包括在哈佛大学进行中医药研究的人员,有很多是从中国大陆去的中医药大学毕业的本科生、研究生,还有一些人在国内就已经是中医药科研人员、大学教授。

  5.产品国际销量稳步增长

  近几年,我国的中医药产品发展很快且稳步增长。在我国尚未推动中医药现代化的上世纪90年代初,中医药产品总销售额每年仅200亿元左右,2004年这一数字就达到了1200亿,销售产品包括中药饮片、中成药、保健品,尚未包括化妆品和添加剂的销售额。出口中药产品销售额前几年一直徘徊在4亿~5亿美元左右,去年达到了8.3亿美元。

  6.世界卫生组织关注支持

  关于世界卫生组织对中医药的关注和支持,有两个标志:一是2001年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地区办事处制订了一个地区性的传统医药发展战略,是由我国参与起草的;二是2003年在日内瓦世界卫生组织总部召开的年会上,制订了传统医学战略。事实上,多年来世界卫生组织一直非常关注并积极推动着中医药的发展,而且非常重视中医药的标准化建设。

  7.各国政府开始重视

  以往各国政府并不重视中医药的存在。近几年很多国家的政府看到中医药在其国内发展起来,而且为他们解决了医疗保险负担过重等问题,受到国民的欢迎,也使中医药从业人员逐年增多,因此现在这些国家的政府感到不管不行了,开始关注中医药。

  李振吉说:“在这一方面,我感到有两个明显的事实:一是在其他国家卫生部与我国卫生部之间签订的卫生协议中,已有70多个国家的协议涉及到中医药的内容,此外有20多个国家的政府直接与我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签订了中医药合作协议;二是现在有多个国家已经开始对中医药进行立法并严格管理。这些国家的政府对其国内的中医药工作依法管理,承认合法地位,对当地的中医药发展起到了明显的推动作用。”(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27
发表于 2008-11-1 21:20:38 | 只看该作者

[转帖]温家宝为《科学》撰文:中国提倡学术争鸣自由

李振吉说:“起初,我还不太相信这一数字,去年专门到加拿大考察了一个星期。在温哥华仅100万人口的小城市,就有中医师和针灸师1000人,其中有本科学历者250人。”澳大利亚人口为1800万~2000万,现有2000多家中医和针灸诊所。
  李振吉说:“据我考察了解,在欧洲包括法国、德国、西班牙、意大利和荷兰,大约每15000人中就有1家中医或针灸诊所。中医药在国外以欧洲发展最快,其中有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这就是在我国,似乎是贫穷落后的地方最需要中医的‘一根银针、一把草药’;但是在国外恰恰相反,越是富裕的国家,中医发展得越快。”


起初,我还不太相信这一数字,
当中国医被世界各国洋中医淘汰的时候,就已经不是相不相信的问题了!
28
发表于 2008-11-1 21:38:28 | 只看该作者

[转帖]温家宝为《科学》撰文:中国提倡学术争鸣自由

李振吉说:“据我考察了解,在欧洲包括法国、德国、西班牙、意大利和荷兰,大约每15000人中就有1家中医或针灸诊所。中医药在国外以欧洲发展最快,其中有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这就是在我国,似乎是贫穷落后的地方最需要中医的‘一根银针、一把草药’;但是在国外恰恰相反,越是富裕的国家,中医发展得越快。”

但是在国外恰恰相反,越是富裕的国家,中医发展得越快。”
真理只有一个:外国人懂得搞科学!!!
29
发表于 2008-11-2 15:31:43 | 只看该作者

[转帖]温家宝为《科学》撰文:中国提倡学术争鸣自由

[温家宝表示,他坚信科学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在当前国际金融动荡对世界经济造成严重冲击的情况下,依靠科技进步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唔,温总理说,国际金融动荡对世界经济造成严重冲击的情况下,依靠科技进步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强调的是 科技进步!
与本论坛某些人力主管理重于技术相反嘛?
对于中医论坛,是加强统一对中医的认识,才是论坛安定的基础哦。
30
发表于 2008-11-2 15:49:46 | 只看该作者

[转帖]温家宝为《科学》撰文:中国提倡学术争鸣自由

[这个贴子最后由岁月无情在 2008/11/02 04:31pm 第 1 次编辑]

     一个连什么是科学技术范围都不知道的人,他能读懂温家宝总理的话?!他能懂管理重于技术的道理吗?!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7-7 08:06 , Processed in 0.059470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