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杏李园主人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三谈对火神派的思考

[复制链接]
21
 楼主| 发表于 2009-4-22 19:31:50 | 只看该作者

[原创]三谈对火神派的思考

谢谢“发扬中医”的理解。
22
发表于 2009-4-22 22:35:07 | 只看该作者

[原创]三谈对火神派的思考

中医其实就是中国式的哲学,需要学者有中正\大和的性情,才能学好\学正.
有时我在想,远古圣人有<内经><伤寒论>等经典著作,鲜有人对其中的内容\观点提出质疑;近古贤人有金元四大家\明清名医家<脾胃论><温病条辩>等,有少数人对其中的内容\观点提出质疑;而今人<思考中医><扶阳讲记>之类,一自问世,赞赏与诋毁参半,今人不若古人明显矣,中医的没落亦明显矣!
我虽不出身医学,自学时间亦短,没有古人';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出发点,只为当今医疗费用居高而无效的恐惧而学,愿意为发扬中医努力.
希望看到复兴中医的过程中,大家能多点求同存异,以商量\探讨的态度,共同学习,共同进步,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23
发表于 2009-4-24 10:14:29 | 只看该作者

[原创]三谈对火神派的思考

向杏利园主人致敬,议论宏阔,言之有据,实在是当代写作的楷模
24
发表于 2009-4-24 10:22:20 | 只看该作者

[原创]三谈对火神派的思考

07年我的一位网友,他的亲戚白血病,西医告诉他最多活三个月。当时我就推荐他去找卢崇汉,后来大概半年之后我问他,他的亲戚已经上班。
卢崇汉不是浪得虚名,大家理论和实践要相结合,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不服气的人你可以试试!就算是造神运动,没有几把刷子的人,你是造不出神的!
希望大家和衷共济,不要流于空谈,中医真的很可怜了,非要斗得你死我活,让外人作为笑谈嘛?
中医沦落到现在的处境,大家思考过为什么吗?
作为中医的自己,除了网络空谈,能解决什么实际问题?在你的影响下,有几个人改为相信中医?你周围的人——包括你的亲人,他们相信中医嘛?
25
 楼主| 发表于 2009-4-24 17:21:08 | 只看该作者

[原创]三谈对火神派的思考

可记得胡万林之故事?造神很容易的。
我家行医三代,影响热爱中医的不仅仅是患者,很多西医在我家里长辈的感染下都很肯定中医了。
如果你坚持把我的观点看做是争斗,我很愿意尊重你的态度。
26
发表于 2009-4-25 11:51:05 | 只看该作者

[原创]三谈对火神派的思考

第三,“人身立命、在于以火立极;治病立法、在于以火消阴”。前句言生理,不过是历代重阳思想的翻版,
第四,“病在阴者、扶阳抑阴;病在阳者、用阳化阴”。前句是常规,不存在问题,后句不能说错,但至少是不全面的。火神派认为“没有真正的阴虚”、“阴虚的本质仍是阳的不足”等,
但如果烈日炎炎、数月无雨、大地龟裂、禾苗枯萎,这时禾苗是需要一场及时雨呢,还是继续增加高温呢?答案不言而喻。这在人体就是真正的阴虚,如果仍拘泥于用阳化阴,继续用姜桂附焚津耗液,后果不堪设想。所以并非没有真正的阴虚,阴虚的本质也并非阳的不足,
杨氏习其法而不泥,发现两种方法均有用武之地,为肠伤寒大黄证,肠伤寒附子证,
——————————————————————
李先生的临床经验以及对各家论说的思考值得敬重。
但好像难免受中医目前的普遍认识的牵扯。
我不是医生,但是从自身的经历发现中医存在着普遍的对“气”的失落。也难免对“阳气”认识有偏。
比如“杨氏习其法而不泥,发现两种方法均有用武之地,为肠伤寒大黄证,肠伤寒附子证,”
这是习其法而陷于其位的思考,虽也属难能可贵。总是没有基于经典理论的位置统一思考。
按五行理论,金生水,肾气出于阴阳和合而化,阴虚气不足,阳虚也无以化气;“肠伤寒”从肾气而治,也就证明“《内经》所说“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地气上者属于肾”。“肾主先天”。
再从用药看,肠伤寒附子证,是肾阴充裕,阳气不足;
肠伤寒大黄证,是肾之母,肺之表,手阳明主津液本源有亏。
从先贤用药之理可以举一反三,哪儿有亏,补那儿。,
“人身立命、在于以火立极;”与《内经》“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颇相合。
27
发表于 2009-4-25 12:16:57 | 只看该作者

[原创]三谈对火神派的思考

  杏李园主人分析透彻,所言极是,公正客观,支持。
28
发表于 2009-4-25 14:28:04 | 只看该作者

[原创]三谈对火神派的思考

《内经》“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对于阳气的重要性,本人有深深的体会.
李先生说:“但如果烈日炎炎、数月无雨、大地龟裂、禾苗枯萎,这时禾苗是需要一场及时雨呢,还是继续增加高温呢?答案不言而喻。这在人体就是真正的阴虚,如果仍拘泥于用阳化阴,继续用姜桂附焚津耗液,后果不堪设想。所以并非没有真正的阴虚,阴虚的本质也并非阳的不足,”
本人也有体会。
但好像在中医大众意识里,“没有真正的阴虚”似乎理解成“没有真阴虚”?
肾主先天,内藏真阴真阳。有专家解释为肾内真阴真阳源于父母,用一点少一点,那是人云亦云没头脑的说法,试想,婴儿出世,以9斤算吧,除去皮肉筋骨、五脏六腑,有几斤几两源于父母的肾内真阴真阳呀,能延续百年?
来源于父母的肾内真阴真阳随时消耗,依靠饮食水谷之气的随时补充;若因为某种原因,这种补充受干扰,不独是肾内真阴真阳,有可能涉及五脏任何部位的真阴真阳虚缺。而且是从肾主藏的远端开始虚缺,就如灌溉,远处田块先缺水,所以“真阴虚”是常事。,
加强灌水量是解决远处田块缺水的办法。中医治疗也就常常从温肾阳开始。加强灌水量首先需要灌溉机器自身的保养,才能长久。在人体,温肾阳加强肾气生化的同时别忽略肾阴补充,如同机器加油,注意,不是机器加工.

"真正的阴虚"确实应该是极少,水谷为阴,人只要能吃饭,对于整体的人来说,就不存在阴虚,就是不能吃饭,现代医学还有输液呢.
问题是进入人体内的营养物质如何变成维持输送的动力,这就是中医说的:“真气者,经气也”。使人体内的营养物质转化成经气,就离不开阳气温化。
李先生说:“但如果烈日炎炎、数月无雨、大地龟裂、禾苗枯萎,这时禾苗是需要一场及时雨.
可以想一下,在人体内,这个"及时雨"从何而来?<内经>说,“地气上为云,云出天气,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
如果没有地气上为云,就没有天气下为雨。
人体经脉内贯脏腑,外络表里,经气通体周行,阳气随处需要。不独肾阳,肾阳只是先天之气的发源地。
是临床中医,可以仔细算一下,中药有多少种温阳药。
中医药的补泻,并不似西药,直接补充。而是调有余补不足,所需经脉通畅。
通则不病,通,就表示通道通畅,通道有输送能力,有可输送物质;
在血液通道,西医有的是办法。而在经气通道,就离不开温阳化气。少了气的充填,道必然不通,,更别说补充先天之气。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7-22 05:35 , Processed in 0.053142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