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却波渔翁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关于“辨证论治”的讨论

[复制链接]
21
发表于 2008-11-6 17:18:37 | 只看该作者

关于“辨证论治”的讨论

关幼波教授:气血辨证学术思想浅析   周俊
气血失调是疾病发生的根本病因和基本病机
气血是人体的基本物质,维持着生命机体的脏腑、经络、四肢百骸的基本功能,代表人体的正气,是机体内部平衡的基本因素。气血异常,正气虚衰,为疾病的发生提供了内在根据。外邪、七情内伤、饮食劳逸等是疾病发生的条件,外在条件只有通过气血异常的内在病理变化才能发病。因此,关幼波教授认为,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在于气血的异常变化,提出“审证必求因,当在气血寻”。
疾病过程的基本病理反应过程也离不开气血失调。首先正气是以气血为基础,其充足及功能协调与否决定了正气的强弱,影响到邪正盛衰的变化;而气血为人体阴阳的主要物质基础,阴阳与气血属性相同,阴阳的失调源自气血的失常,人体脏腑组织升清降浊、出旧入新依赖气机的升降出入来维持,气机的这种功能又是以血为物质基础。因此,疾病的基本病机与气血的病理变化息息相关。同样外感热病的病机亦符合这一规律。六经的病机是外感风寒邪气入侵导致六经所属脏腑的阴阳、气血、虚实、寒热的变化;卫气营血病机为外感温热影响脏腑,病邪由浅入深,从气到血而致气机不利,热伤阴血,迫血妄行,扰其心神的病理过程;三焦病机是指湿热病邪侵及三焦,影响所属脏腑,阻滞气机,易伤阳气,致水湿运化障碍,其所伤不外乎气,甚者出现气血两伤。因此,外感热病病机不外是八纲之下的脏腑、气血的病理变化。八纲合气血辨证,结合各自所属脏腑不同情况概括外感热病的病机,使“寒温统一”,纲举目张,切中病机。因此,他提出外感内伤,“辨证明病机,气血为主题”。

八纲辨证必结合气血,提倡“十纲辨证”
“八纲辨证”是对人体一系列病理变化总的概括,是个抽象的概念。它是以脏腑经络组织的病理变化作为物质基础,并结合临床出现的脉症加以高度概括的结论。而气血在生理上既是脏腑组织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病理上决定着疾病发生的基本病因病机。同时气血同样具备八纲的属性,气血赋予八纲以实质,八纲通过气血与人体的脏腑、经络、组织的具体实质性病理变化联系起来,因此,八纲辨证不应该脱离气血。关幼波教授将气血辨证提到与八纲辨证同等重要的地位,倡导“十纲辨证”,真正达到辨证具体指导论治的目的。
气血辨证须结合脏腑
关幼波教授认为,临床辨证应以“十纲辨证”为总则,其中气血辨证不能脱离脏腑。首先,生理上气血与脏腑密切相关,相辅相成。如心统血,即统帅促进全身血液的流通,所以心气是全身血液运行的动力源泉;肝主疏泄、主藏血,为气血运行的枢纽,从而发挥行气、解毒、调情志、助消化等功能;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还有摄血之功;肺主气,司呼吸,又通过肺内小循环直接与全身血液运行发生作用;肾精可化生元气,肾之精髓是化生血液的基本物质和场所。病理上,疾病是在致病因素作用下→气血失调→不同脏腑功能失常的反应。因此,强调气血,不能脱离脏腑,应围绕具体脏腑及其之间相关性,从面到点,从普遍规律到具体情况,执简驭繁,以不变应万变,探讨病机,找出症结,抓住疾病的实质。

气血与“痰”、“瘀”紧密联系
疾病发生的病因病机与气血的病理变化息息相关,痰瘀是气血病理变化的必然结果。“痰”是由于人体气血失和,气机升降失常,脏腑功能失调,使津液不得正常循行输布,停留聚集而成水湿,凝结稠浊,胶固而成。气血的失调是“血瘀”形成的基本原因。其于血气又占主要的地位。气虚无力帅血、推动血行;气机郁滞,则血行滞涩不畅;气逆、气虚,气不摄血,血溢脉外形成“瘀血”。痰与瘀血同属阴,易于相互胶结,又可相互转化;已成之“痰”“瘀”又可作为病因反作用于气血,阻滞气血运行,进一步耗伤正气,加重气血的失调。“痰”“瘀”与气血病理变化之间互为因果,形成互助之势。因此,临床气血辨证施治应结合“痰”“瘀”,治疗“痰”“瘀”必调理气血,此为关幼波教授辨治的特点之一,即“痰瘀”学说。

治病求本,必调理气血
调气血以平为期:首先,“平”即平其不平。调整气血,纠正其虚实偏差,使之趋于平衡,无盛不衰,充养脏腑,正复邪去,达到阴平阳秘。其二,调气血用药平和。关幼波教授在临床中多选药性平稳,药味柔和之品,配伍组方注意抑其偏盛,防其碍邪,稳中求效。忌用峻猛、药力过强之品,徒伤正气。其三,调气血以“通”为平。调气血要顺其性,时时注意疏通。如补益多以疏补,常配理气,疏导之品,防止郁滞气机,滋腻伤脾碍邪。同时调动脏腑自身的能动性,助气血的疏通,补中结合通降气机,活血化瘀,祛湿消痰,使气血调和畅达,补益药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止血时,配以凉血活血养血药,防其留“瘀”。
调气血两者不可分:调气血在分别施治的同时顾及气血之间的生理病理相关性,这就是关幼波教授气血同治的思想。临床视具体证情决定调气与调血孰轻孰重,或调气配以和血,或调血佐以和气,灵活化裁,才能提高疗效。
调气血需除“痰”“瘀”:“痰”“瘀”是气血病理变化的产物,又可成为加重气血失调的致病因素,在调理气血的同时结合清除“痰”“瘀”,斩草除根,正本清源。“痰”“瘀”的治疗必先辨明其因,或治已成之“痰”“瘀”,或阻断“痰”“瘀”生成之源。尤其强调治“痰”“瘀”必要治气,只有气机顺畅,津液布散,血液流畅,“痰”“瘀”才可消。
临床应用
慢性肝病  本为正气亏虚,肝血虚,肝阴虚,脾失健运,肝肾阴虚。治法以补为主,健脾益气,养血柔肝,滋补肝肾,而不主张疏利宣泄,不以疏肝理气为主。党参、白术、茯苓、生黄芪建脾;寇仁、砂仁、白梅花、藿香、佩兰、苍术芳香醒脾;白芍、当归、北沙参、麦冬、生地滋阴养血;黄精、五味子、川断、牛膝滋水柔肝。清热解毒药应少而轻,草河车15g、小蓟10g、白茅根30g即可;疏肝理气时要注意保护肝阴,一般用香附、旋覆花,气滞重时才在厚朴、青皮、沉香中选一味即可。
早期肝硬化  本为气虚、血虚,标为血滞痰阻,治疗上补气活血、养血柔肝、滋补肝肾为主,补气常用生黄芪,养血柔肝常用当归、白芍,气足则痰湿可化,气足则血行,阴血足则脉道通,气血相助,则淤血自去、痰湿渐化。
肝硬化腹水  本为气虚、脾虚、阴虚,标为水停、血瘀、痰阻。治疗上补气扶正,健脾化湿,以平和之品即可,佐以利水。
肝癌  本为正气亏虚,标为气滞、血瘀、痰阻。治疗上扶正为主,蜂房、夏枯草、生薏仁解毒化痰,当归、白芍、川断、丹参、王不留行养血柔肝,活血化瘀;生黄芪、党参、白术、茯苓健脾补气。滋阴养血时注意不伤胃气,少用熟地、女贞子、菟丝子等有助湿碍胃之品,常用生地、当归、白芍等。
22
 楼主| 发表于 2008-11-6 17:20:18 | 只看该作者

关于“辨证论治”的讨论

欢迎大加参加讨论!谢谢王勇先生!
23
 楼主| 发表于 2008-11-6 17:27:50 | 只看该作者

关于“辨证论治”的讨论

“辨证论治”诊治疾病有何不足呢?---这也是当代中医人应当冷静审思的一个问题!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8年11月06日 05:35pm 时添加 -=-=-=-=-
岳美中老中医说:“余晚年治病主张认病在治疗之先”此语非久历沙场之老帅颇难悟得。
24
发表于 2008-11-6 17:39:34 | 只看该作者

关于“辨证论治”的讨论

下面引用由版纳福龄堂2008/11/06 11:53am 发表的内容:
渔翁先生不同意本人的观点,那就暂时存异。临床治病不能药到病除时可以再扪心自问!
   中西医融合观先生认为取象比类是逻辑思维而不是形象思维,把人体五脏功能与大自然五行特性相联系是一种逻辑思维?
   但是 ...
    我认为取象比类是逻辑思维而不是形象思维。人体五脏功能与大自然五行特性都是对于具体的象的抽象,而且使用了相似性的逻辑推理方法,推导、演绎出来的。他的思维方式不是由象到象,而是由象到类。类是抽象概念,不是形象概念。
     逻辑思维又称抽象思惟,是思维的一种高级形式。其特点是以抽象的概念、判断和推理作为思维的基本形式,以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和具体化作为思维的基本过程,从而揭露事物的本质特征和规律性联系。抽象思维既不同于以动作为支柱的动作思维,也不同于以表象为凭借的形象思维,它已摆脱了对感性材料的依赖。抽象思维一般有经验型与理论型两种类型。前者是在实践活动中的基础上,以实际经验为依据形成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如工人、农民运用生产经验解决生产中的问题,多属于这种类型。后者是以理论为依据,运用科学的概念、原理、定律、公式等进行判断和推理。科学家和理论工作者的思维多属于这种类型。经验型的思维由于常常局限于狭隘的经验,因而其抽象水平较低。
      辨证论治与西医的诊断过程应该是一致的,原则没有区别。其中都使用了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
      请问:辨证论治的具体程序是怎样进行的?
25
 楼主| 发表于 2008-11-6 17:50:50 | 只看该作者

关于“辨证论治”的讨论

我原来的问题是.
福龄堂先生平素诊病的具体步骤方法与中医现行的辨证论治过程的不同处,始终让我感到隔膜(不清晰)比如:治病求本----全过程。
26
发表于 2008-11-6 17:57:25 | 只看该作者

关于“辨证论治”的讨论

中医辨证论治规律研究 目录
作  者  杨殿兴、彭明德 主编

第?章问题的提出1
一、以“西”证“中”——中医研究方法的偏颇3
1?以“西”证“中”3
2?实证医学与中医6二、经验性——模糊的中医定性定量8
1?现代医学的定性与定量8
2?中医学的定性与定量8
3?定性方面的研究10
4?定量研究12三、心中易了,指下难明——脉诊的尴尬13
1?脉诊的不确定性因素14
2?脉诊客观化研究16四、缺乏客观化——舌诊的困惑17
1?正常舌象的生理变异18
2?各种操作因素的影响18
3?医生自身因素19
4?舌象的复杂性19五、莫衷一是——各执一词的中医会诊20
1?病情资料收集21
2?辨证分析过程22
3?临床论治23六、“老来香”——中医艰涩的成才之路24
1?“师带徒”的启示25
2?医者“意”也26
3?模糊性——中医理论体系的特色27
4?中医不是塔罗牌28〖1〗七、重复性——中医稳定疗效的艰难追求29
1?诊断上的缺陷29
2?辨证的模糊30
3?方证相应的统一性31八、多元化——辨证论治的不同认识和发展32
1?对“辨证论治”的不同认识33
2?“中医辨病”与“辨证”34
3?“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36
4?专病专方与辨证论治36
5?其他的辨证论治方法37〖1〗第?章认知中医43一、“证状医学”45
1?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45
2?中医学之特色46
3?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48二、中医学的疾病观49
1?现代医学的疾病观50
2?中医学疾病观50
3?中医疾病观的特点51三、天人相应——整体观53
1?人体是个有机整体53
2?人与自然是有机整体55
3?人与社会环境的整体观57
4?病人的整体观58四、中医学常变观、动变观58
1?气、阴阳、五行的常变观、动变观58
2?辨证论治的常变观、动变观61五、中医的精华——辨证论治63
1?辨证论治的起源与形成63〖1〗〖1〗2?病、证、症的涵义64
3?症、病、证的区别与联系[19]65
4?辨证论治66
〖1〗第?章研究的思路方法69一、继承不泥古,发扬不离宗——按中医药发展的自身规律开展研究71
1?中医现代化要按自身规律发展71
2?名老中医经验传承要求中医按自身规律发展74二、数字化是中医现代化的必由之路75
1?数字化开始渗透到中医药的各个领域75
2?数字化与四诊客观化80三、中医药与量化研究和质化研究89
1?中医药与量化研究89
2?中医药与质化研究91
3?中华生命质量量表93
4?中医与循证医学93四、中华泛术与辨证论治系统建模95
1?耗散结构理论与中医基础理论95
2?中华泛术与中医药现代化96五、多维量化方法与辨证论治模型102
1?阴阳五行学说与辨证论治102
2?因位性势辨证与性味归经治法104
3?多维空间辨证论治模型105
4?辨证论治量化问题讨论107〖1〗第?章“因、位、性、势”四纲统一辨证方法111一、梳理中医理论113
1?精气学说的研究进展113
2?阴阳五行学说的研究进展114
3?脏象学说的研究进展115〖1〗〖1〗4?证实质的研究116二、统一辨证方法的研究120
1?寒温统一121
2?八纲辨证121
3?构建统一的辨证方法123
4?因、位、性、势统一辨证于四纲125三、辨证论治智能系统125
1?构建辨证论治智能系统的医学原理126
2?创建辨证论治多维空间模型127四、因、位、性、势四纲辨证有利于中医药现代化130
1?中医辨病与因、位、性、势四纲辨证的关系131
2?因、位、性、势四纲辨证之辨病因132
3?因、位、性、势四纲辨证之辨病位133
4?因、位、性、势四纲辨证之辨病性134
5?因、位、性、势四纲辨证之辨病势135五、因、位、性、势四纲辨证136
1?病因辨证137
2?病位辨证141
3?病性辨证147
4?病势辨证153
〖1〗第?章建立数学模型及相关研究159一、提出辨证论治模型假说161
1?中医健康观162
2?中医的证及其相关概念164
3?推导中医辨证论治公理体系165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思维模式166
1?《易经》的唯象思维与藏象理论[7]166
2?《易经》的三义与中医的思维模式[8]166
3?《内经》的形成与中医思维模式[9]167〖1〗〖1〗4?“唯顺”观是中医处理一切问题的出发点[10]167
5?“志意”对人体的主导作用[11]167
6?《伤寒论》的理法方药一体的方法[12]168三、临床辨证论治思维模式168
1?中医辨证论治中的非逻辑思维方式[13]168
2?中医辨证论治中的思维模式特点[14]169
3?对中医临床的直觉思维的思考169
4?思维模式与名老中医学术经验传承171四、《伤寒论》辨证论治偏差处理的方法论研究171
1?纠偏总纲——“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172
2?探索性诊治是辨证论治的基本方法之一180五、探索辨证论治规律的意义181
1?疾病防治181
2?人体生命科学探索182六、构建辨证论治数学模型182
1?辨证论治模型理论架构182
2?数学建模184
3?建模及优化步骤189
4?中医基本证和基本治法的研究190
5?辨证论治智能化平台195
6?模拟人脑辨证论治思维过程196〖1〗第?章构建中医辨证论治数据库199一、知识发现与数据库技术201
1?数据库技术进展201
2?数据挖掘技术201
3?专家系统202
4?智能控制技术202
5?知识库203二、数据库技术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204〖1〗〖1〗1?中药数据库205
2?方剂数据库209
3?中成药数据库210
4?中医药文献数据库211
5?中医临床相关数据库212三、中医辨证论治数据库建构213
1?中医辨证论治数据字典设计215
2?中医辨证论治临床记录217
〖1〗第?章中医药信息查询与分析221一、中医辨证论治数据库查询223
1?中医辨证查询223
2?中医治法查询224
3?智能化辨证论治试验测评226二、中医药信息资源与查询228
1?生物学、医学数据库资源228
2?文献检索229
3?中医药信息查询230三、中医药数据分析233
1?数据挖掘技术233
2?数据挖掘方法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236
3?数理统计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238四、中医辨证论治数据分析240
1?名老中医临床经验241
2?辨证论治理论现代化——电子病历系统的开发242
3?重症监护的辨证论治控制243五、疾病诊治与病机属性关系的文献分析244
1?中医辨证论治知识结构245
2?中西医诊治2型糖尿病与病机的关系247
3?应用因位性势(性味归经)属性分析病机的方法讨论251〖1〗〖1〗六、智能化辨证论治平台及其知识库的临床评价252
1?中医辨证论治知识库的理论支撑253
2?中医辨证论治知识库的结构254
3?中医辨证论治知识库的使用与维护255
4?中医辨证论治知识库的临床考察256
5?关于中医辨证论治知识库建构的讨论259〖1〗附录Ⅰ数字化智能化辨证论治软件265〖1〗附录Ⅱ相关数学基础275A1线性代数277
A2集合279
A3数理逻辑280
A4灰色控制系统的数学问题282
〖1〗附录Ⅲ中医药数据库建设现状一览表285〖1〗附录Ⅳ医药文献数据库291C1搜索引擎293
C2专业数据库检索294
C3图书馆资源294
C4综合性药学网站294
C5中医药专业网站295
C6中医药数据库295
C7循证医学网络资源295
C8科研基金申报296〖1〗一、以“西”证“中”——中医研究方法的偏颇3
1?以“西”证“中”3
2?实证医学与中医6二、经验性——模糊的中医定性定量8
1?现代医学的定性与定量8
2?中医学的定性与定量8
3?定性方面的研究10
4?定量研究12三、心中易了,指下难明——脉诊的尴尬1400
1?脉诊的不确定性因素15
2?脉诊客观化研究17四、缺乏客观化——舌诊的困惑18
1?正常舌象的生理变异20
2?各种操作因素的影响20
3?医生自身因素20
4?舌象的复杂性20五、莫衷一是——各执一词的中医会诊22
1?病情资料收集22
2?辨证分析过程23
3?临床论治25六、“老来香”——中医艰涩的成才之路26
1?“师带徒”的启示26
2?医者“意”也28
3?模糊性——中医理论体系的特色29
4?中医不是塔罗牌30〖1〗七、重复性——中医稳定疗效的艰难追求31
1?诊断上的缺陷31
2?辨证的模糊32
3?方证相应的统一性33八、多元化——辨证论治的不同认识和发展34
1?对“辨证论治”的不同认识35
2?“中医辨病”与“辨证”36
3?“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38
4?专病专方与辨证论治39
5?其他的辨证论治方法40
〖1〗第?章认知中医43一、“证状医学”45
1?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45
2?中医学之特色46
3?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48二、中医学的疾病观50
1?现代医学的疾病观50
2?中医学疾病观51
3?中医疾病观的特点52三、天人相应——整体观54
1?人体是个有机整体54
2?人与自然是有机整体56
3?人与社会环境的整体观58
4?病人的整体观58四、中医学常变观、动变观59
1?气、阴阳、五行的常变观、动变观59
2?辨证论治的常变观、动变观61五、中医的精华——辨证论治64
1?辨证论治的起源与形成64〖1〗〖1〗2?病、证、症的涵义66
3?症、病、证的区别与联系66
4?辨证论治67
〖1〗第?章研究的思路方法69一、继承不泥古,发扬不离宗——按中医药发展的自身规律开展研究71
1?中医现代化要按自身规律发展71
2?名老中医经验传承要求中医按自身规律发展75二、数字化是中医现代化的必由之路75
1?数字化开始渗透到中医药的各个领域76
2?数字化与四诊客观化82三、中医药与量化研究和质化研究91
1?中医药与量化研究91
2?中医药与质化研究93
3?中华生命质量量表95
4?中医与循证医学96四、中华泛术与辨证论治系统建模97
1?耗散结构理论与中医基础理论97
2?中华泛术与中医药现代化98五、多维量化方法与辨证论治模型104
1?阴阳五行学说与辨证论治104
2?因位性势辨证与性味归经治法106
3?多维空间辨证论治模型108
4?辨证论治量化问题讨论109
〖1〗第?章“因、位、性、势”四纲统一辨证方法111一、梳理中医理论113
1?精气学说的研究进展113
2?阴阳五行学说的研究进展114
3?脏象学说研究进展115〖1〗〖1〗4.证实质的研究116二、统一辨证方法的研究121
1?寒温统一122
2?八纲辨证122
3?构建统一的辨证方法125
4.因、位、性、势统一辨证于四纲126三、辨证论治智能系统127
1?构建辨证论治智能系统的医学原理128
2?创建辨证论治多维空间模型129四、因、位、性、势四纲辨证有利于中医药现代化131
1?中医辨病与因、位、性、势四纲辨证的关系132
2?因、位、性、势四纲辨证之辨病因134
3?因、位、性、势四纲辨证之辨病位135
4?因、位、性、势四纲辨证之辨病性136
5?因、位、性、势四纲辨证之辨病势137五、因、位、性、势四纲辨证138
1?病因辨证139
2?病位辨证144
3?病性辨证149
4?病势辨证155
〖1〗第?章建立数学模型及相关研究159一、提出辨证论治模型假说161
1?中医健康观162
2?中医的证及其相关概念164
3?推导中医辨证论治公理体系165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思维模式166
1?《易经》的唯象思维与藏象理论166
2?《易经》的三义与中医的思维模式167
3?《内经》的形成与中医思维模式167〖1〗〖1〗4?“唯顺”观是中医处理一切问题的出发点167
5?“志意”对人体的主导作用168
6?《伤寒论》的理法方药一体的方法168三、临床辨证论治思维模式168
1?中医辨证论治中的非逻辑思维方式169
2?中医辨证论治中的思维模式特点169
3?对中医临床的直觉思维的思考170
4?思维模式与名老中医学术经验传承171四、《伤寒论》辨证论治偏差处理的方法论研究172
1?纠偏总纲——“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173
2?探索性诊治是辨证论治的基本方法之一181五、探索辨证论治规律的意义182
1?疾病防治182
2?人体生命科学探索183六、构建辨证论治数学模型183
1?辨证论治模型理论架构183
2?数学建模185
3?建模及优化步骤190
4?中医基本证和基本治法的研究191
5?辨证论治智能化平台196
6?模拟人脑辨证论治思维过程198
〖1〗第?章构建中医辨证论治数据库199一、知识发现与数据库技术201
1?数据库技术进展201
2?数据挖掘技术201
3?专家系统202
4?智能控制技术203
5?知识库204二、数据库技术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205〖1〗〖1〗1?中药数据库206
2?方剂数据库210
3?中成药数据库211
4?中医药文献数据库212
5?中医临床相关数据库213三、中医辨证论治数据库建构215
1?中医辨证论治数据字典设计216
2?中医辨证论治临床记录219
〖1〗第?章中医药信息查询与分析221一、中医辨证论治数据库查询223
1?中医辨证查询223
2?中医治法查询224
3?智能化辨证论治试验测评226二、中医药信息资源与查询228
1?生物学、医学数据库资源228
2?文献检索229
3?中医药信息查询230三、中医药数据分析233
1?数据挖掘技术234
2?数据挖掘方法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237
3?数理统计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240四、中医辨证论治数据分析242
1?名老中医临床经验243
2?辨证论治理论现代化——电子病历系统的开发244
3?重症监护的辨证论治控制245五、疾病诊治与病机属性关系的文献分析247
1?中医辨证论治知识结构247
2?中西医诊治2型糖尿病与病机的关系249
3?应用因位性势(性味归经)属性分析病机的方法讨论255〖1〗〖1〗六、智能化辨证论治平台及其知识库的临床评价257
1?中医辨证论治知识库的理论支撑257
2?中医辨证论治知识库的结构258
3?中医辨证论治知识库的使用与维护259
4?中医辨证论治知识库的临床考察260
5?关于中医辨证论治知识库建构的讨论263
〖1〗附录Ⅰ数字化智能化辨证论治软件简介265〖1〗附录Ⅱ相关数学基础275A1线性代数277
A2集合279
A3数理逻辑280
A4灰色控制系统的数学问题282
〖1〗附录Ⅲ中医药数据库建设现状一览表285〖1〗附录Ⅳ医药文献数据库289C1搜索引擎291
C2专业数据库检索292
C3图书馆资源292
C4综合性药学网站292
C5中医药专业网站293
C6中医药数据库293
C7循证医学网络资源293
C8科研基金申报294〖1〗

27
发表于 2008-11-6 18:05:31 | 只看该作者

关于“辨证论治”的讨论

    “辨证论治,就是医生观察病人症状所得的感性材料,经过思考(中医思维---渔注)进行科学的抽象,找出本质和规律,然后供予恰如其分的治疗。”归纳为“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四句话,可作为辨证论治方法学的纲要。医生既要有相当的理论基础,又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才能在临证时作出恰如其分的正确的诊断,而正确的治疗应运而生。疗效之佳自不必言。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28
发表于 2008-11-6 18:09:18 | 只看该作者

关于“辨证论治”的讨论

下面引用由却波渔翁2008/11/06 05:27pm 发表的内容:
“辨证论治”诊治疾病有何不足呢?---这也是当代中医人应当冷静审思的一个问题!-=-=-=-=-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 在 2008年11月06日 05:35pm 时添加 -=-=-=-=-
岳美中老中医说:“余晚年治病主张认病在治疗之先” ...
      辨证论治肯定有不足之处,如果和西医比较,有以下几点:
      1  没有形成以证为原基概念的理论体系,没有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伤寒论,温病,八纲辨证,脏腑辨证各自为政,自称体系。
      2  只有症状与体征两个参数,对于判断的准确性比较低。
      3  经验性比较强,难于普及与大面积推广。
     我认为,现在不是寻找他的不足,而是要保护他,不要被灭绝。因为我们还没有完全继承下来,或者说,我们还没有完全掌握他。关键是:必须把他用现代语言准确的表达出来,不要把他当作神贡奉起来,而是要他为病人服务!所以,我提出了西医的诊断过程,希望能够找到与辨证论治的融合点,形成一个新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诊断体系,让中西医都能够运用的诊断方法及程序。
29
发表于 2008-11-6 18:17:14 | 只看该作者

关于“辨证论治”的讨论

下面引用由王勇1232008/11/06 05:57pm 发表的内容:
中医辨证论治规律研究 目录
作  者  杨殿兴、彭明德 主编

第?章问题的提出1
...
这样的研究得出什么结果了!关公战秦琼!连他自己也不知道什么是辨证论治了!
30
 楼主| 发表于 2008-11-6 18:50:26 | 只看该作者

关于“辨证论治”的讨论

[这个贴子最后由却波渔翁在 2008/11/06 06:55pm 第 1 次编辑]
下面引用由中西医融合观2008/11/06 06:09pm 发表的内容:
      辨证论治肯定有不足之处,如果和西医比较,有以下几点:
      1  没有形成以证为原基概念的理论体系,没有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伤寒论,温病,八纲辨证,脏腑辨证各自为政,自称体系。
      2  只有症状 ...
知他者智,自知可明,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欣赏李老的观点!

[color=#990000]-=-=-=-=-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8年11月06日 06:52pm 时添加 -=-=-=-=-
解决“知他”与“自知”是几代中医人(当然包括象李老这样的学者)的使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7-6 12:33 , Processed in 0.080401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