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xxx1932041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经络是现象,是气感感受的循行轨迹,

[复制链接]
21
发表于 2009-5-6 20:44:19 | 只看该作者

经络是现象,是气感感受的循行轨迹,

     不希望再振振有词地重复“经络是现象,是气感感受的循行轨迹”的肤浅结论了,它将中医的金条说成了稻草。
    能证明精子有感觉吗?可神经细胞还没出现呢。能证明无思无虑的白云有感觉吗?可是它变化莫测啊。
    反之,能证明精子没有经络吗?它带有无穷的基因信息。能证明白云有经络吗?人体丰隆穴可就是云神呐。
    研究经络必须有中医特色,不可单抱西医的大腿。
22
 楼主| 发表于 2009-5-7 15:47:00 | 只看该作者

经络是现象,是气感感受的循行轨迹,

[研究经络必须有中医特色]——这是杨先生原话,我不理解此话真意,研究就是通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发生发展的规律,带着中医特色这是什么意思。还没有进行研究就得由中医特色监管;古书记录的经络,就是气感循行感受的轨迹,现代人研究观察气感循行,找规律、查现象才能探索真理;加里略通过观察 ,查明地球绕太阳旋转,这是伟大的发现,可惜这种发现不具有教会的特色,被教会视为刁民钭说,烧死了传播者布鲁诺。从先生的话分析,研究者必须顺应教会的要求,也就是中医学的要求,否则其结果被视为钭说,若出现烧人者,建义通知研究者早点逃开,说笑话,不见怪。
23
发表于 2009-5-7 16:40:07 | 只看该作者

经络是现象,是气感感受的循行轨迹,

     如果研究某门学问不闻不问它自身的特点,一味旁敲侧击可能劳而无功,顶多瞎子摸象,知其形不知其神。目前的经络实质研究正是停留在表象水平上,普遍在寻求经络固定的物质基础。即使人真的只是台机器,得出经络不是柴油就是汽油或润滑油的结论,离临床还有十万八千里,几乎没有现实意义。现在倒好,发现经络既不是柴油又不是汽油更不是润滑油,不推翻人是机器的判断,倒信口雌黄说经络只是主观的东西,是种感觉,是不是存心要别人笑掉大牙?
     经络的中医特色就是要顺藤摸瓜找到气血运行的规律性路线,是气多血少还是什么,总之有阴阳之别,受形体影响,推而论之,有营行脉中卫行脉外之别,有五行之别。如果这些都不顾,恐怕只剩劳民伤财一条死路了。哥白尼、布鲁诺的新学说不正是在批判教会的旧学说、邪说基础上通过实际观察研究才建立起来的吗?
    中医特色与生命科学实际天生水乳交融,而与霸道、权势不沾边,但比机械科学的西医高明得远。
   
24
 楼主| 发表于 2009-5-8 08:33:25 | 只看该作者

经络是现象,是气感感受的循行轨迹,

杨先生的特色就是——“经络的中医特色就是要顺藤摸瓜找到气血运行的规律性路线,是气多血少还是什么,总之有阴阳之别,受形体影响,推而论之,有营行脉中卫行脉外之别,有五行之别。如果这些都不顾,恐怕只剩劳民伤财一条死路了”。请教:气血运行是什么?气血是什么?要按气血运行进行研究,这是研究吗!这就是教会的定调,科学研究者必须按我教会定的调-宣布科研成果,否则就是钭说,就没有中医特色。杨先你不具有这个意思,这是讨论,请匆在意。
25
 楼主| 发表于 2009-5-9 09:02:28 | 只看该作者

经络是现象,是气感感受的循行轨迹,

阴阳是名词,是古人传承下来的概念,天为阳,地为阴,南为阳,北为阴,男为阳,女为阴,在经络记录中有阳经、阴经,气感循行在阳经上外络肢节,气感循行在阴经上内络脏腑,这是名词应用,无可非议,但进入到科研领域就不能用古人的概念挡路,针剌合谷,引气感下循手,循向手太阳、、、(已公认,引出气感双向循行),上循肩,循向手阳明,经颈、面不能直接去阴经,不能内络脏腑,为此在颈与气管之间加针引出气感内络脏腑(古书有记),请查汉代以前的古木人膝器记录的经络,与明代以后的经络图有显著差异,经查明,手足六条阳经条条加针输气穴,引出气感循行在阴经上,气感内络脏腑,所谓的阳经是由阴阳气感相加组成,因此经络有阴阳是古人人为名词,不能把阴阳当成真理,阴阳只是名词,探索经络本质揭示经络产生机理时不要把“阴阳”纠葛进去。
26
 楼主| 发表于 2009-5-9 09:08:56 | 只看该作者

经络是现象,是气感感受的循行轨迹,

续[5]
【6】在古代,中医学把人体和天地自然看成统一整体,把人体和天地自然综合起来进行研究,以阴阳五行“金木水火土”为哲学方法的论理工具,以经和络学说为具体科学方法论,作为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和方法论体系指导中医。但,近代以来,已经把“经络”说成是人身体上的某种组织或某种结构,误认为人的身体上长着“经络”,把古代医家创建的论理工具误认为是人身体上的一种组织或一种结构,严重影响了中医学的发展和提高。因此,若不把经络学说的真面目挖掘出来,经络学说的现代理论必然会有错误。对“经络”的研究,必然陷入误区。
(注:要现代人回到古代,按古人的思维考察和研究经络,这是慌谬极度的谬论)。
27
 楼主| 发表于 2009-5-9 09:18:34 | 只看该作者

经络是现象,是气感感受的循行轨迹,

续[4]
【5】根据史学研究,“阴阳”这个概念,最早见于《易经》。夏朝《连山》一书始有“阴阳”的萌芽。此前,由于“阴阳”的基本概念尚不明确,所以,早期的医学领域,没有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没有经络学说。
(注:阴阳五行是古代行骗者的行骗语言,不是现象,是人为编造的谎言)。
历史可以证明,经络学说是春秋战国期间形成的。这一时期对经络学说的记载,最能说明经络学说的真面目。其中,《人体经脉漆雕》、《阴阳十一脉灸经》、《足臂十一脉灸经》对“经络”的记载尚不完整,《内经》和《难经》的记载已经达到了比较系统的程度。
(注:林中鸟袁文德认为,这是历史,证明《人体经脉漆雕——气感循行线画成纵向直线》发展到《阴阳十一脉灸经》,最后发展到14经脉和奇经八脉,这都是是现象,是现象的收集和整理,根和结是人为的规定,到了1950年代,出了凤汉氏小体,导出气感循行在人体何处的争鸣,这才进入核心,争鸣经络概念的理论核心)。
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是古代医家从哲学领域引进到中医学领域。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原属古代哲学领域的方法论学说。
(注:引用到经络,只能与骗术相比)。
(注:〈哲医〉说这里阴阳五行学说以后创建了经络学说,只字不提针灸引出了气感循行,反而归纳为阴阳五行学说创建了经络学说,把现象—气感循行,视若无睹,这是典型的误诌,阴阳不是现象,没有现象就不能找出原理,经络的原理已经找出,请到《经络与气功小组》找)或到林中鸟袁文德网找)。
28
 楼主| 发表于 2009-5-16 09:44:45 | 只看该作者

经络是现象,是气感感受的循行轨迹,

张东炎问,林中鸟、庄鼎、薛崇成、都引出气感循行去幻肢,特别是林中鸟引出的气感,循行全身过程中反复多次循行去幻肢,证明循经感传导,感在中枢,传在中枢,这是中枢兴奋扩散论的唯一法宝。
我问你幻肢痛是否感在中枢,传在中枢?为什么?
林中鸟答:此情节见于截肢术后,西医骨科医生人人明知,50年前我的老师查房中告诉我,此患者感幻肢痛,残端处有压痛,压痛处可能是神经末稍纤维瘤,经病者同意,试行手术,瘤切除后幻肢痛消除。推导原因,神经末稍纤维瘤将信息传送大脑,大脑感到了幻肢痛,切除后不痛了,证明原因消除,证明痛因是神经纤维瘤,也证明痛信息由神经传送大脑,经络只是古书上的名词,不能传送信息。同理针灸信息也必须由感觉神经传送大脑,才能感受气感,气感在大脑形成兴奋灶,沿着脑中的14经和奇经八脉循行(请读吕承福先生的论著——脑中有亿万年前的遗传结构)。(2009-5-15日)
29
 楼主| 发表于 2009-5-23 08:46:11 | 只看该作者

经络是现象,是气感感受的循行轨迹,

“针灸穴位没有特异性”吗?
                      作者:林中鸟袁文德(2009-5-16)
对于美欧国家近几年的大量临床试验结果得出的“针灸穴位没有特异性”的结论---标题不清,词不达意,没有表白清析;实验证明,针灸26分钟后有轻微镇痛作用,产生内生吗啡,已被证实,若说穴位产生镇痛作用(内生吗啡)没有特异性可信;若说穴位与引出气感起步循行没有特异性,这已为古书记录和林中鸟袁文德的观察否定,气感起步点与针灸落点有显著的特异性,络穴是古人在2000年前的证实,针灸落点偏内偏外,引出气感出现在不同的经脉上,林中鸟观察到针剌落点与引出气感起步有显著的特异性,针在承浆穴引出气感不会起循在曲骨穴,针在膻中穴引出的气感,上循沿手少阴循向手,针在华盖穴之上引出的下循气感,沿手太阴循行去手,同一针引出上循气感上循喉、咽、舌、唇、面(可实试)。古书说的络穴是说针剌落点横向偏离,引出气感起循偏了经,林中鸟袁文德观察到针剌同一经(任脉),针剌落点位于膻中穴与华盖穴是同一经上的穴位,但引发的气感,起循点和起循方向自有特色,请读者沿着针剌落点与神经节段、皮节带探索秘密,请到blog.sina.com.cn/yyy19320415查考。
30
发表于 2009-5-25 22:04:40 | 只看该作者

经络是现象,是气感感受的循行轨迹,

[这个贴子最后由杏林孺子在 2009/05/25 10:08pm 第 1 次编辑]

经络者,千古之谜了,纵说纷纭。好像很复杂,其实是最简单的了。从现代人体解剖学角度来看,经络不可能没有解剖的物质基础。内经已明确讲过经络是联系脏腑内外的中介。它的得气现象和走行规律只有在活的机体上才可以展现。经络是建立在神经和血管组织之上的,它的功能也是基于神经血管的功能的(甚至还包括其他系统组织的功能),经络只是对联系中介功能的组织作用属性进行分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7-20 09:16 , Processed in 0.058045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