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吴仪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浅谈(内经)中的六经辩论与伤寒论的六经提纲证的比较

[复制链接]
21
发表于 2009-7-31 20:54:30 | 只看该作者

浅谈(内经)中的六经辩论与伤寒论的六经提纲证的比较

   楼主好帖,诸位好解,后学受益多多。此以己之学,讨论浅薄:
   一,《伤寒论》以寒立论,寒蕴六气。寒入为邪,邪传六经。六气化六经,风、寒、暑、湿、燥、火各为六经夲气。六经之三阴三阳互为表里,且为本气之标气。本标之中见者为中气。如:太阳寒水经,以寒为本气,少阴为中气,太阳为标气。六经提纲既为识邪之法,必以邪伤本经为特征。
   1,太阳经受邪:太阳以寒为本气。气寒即风寒。风寒入经,必脉浮、头项强痛。恶寒。此为识别之主证,余为辅证。
   2,阳明经受邪:邪传阳明,化为燥邪。燥热之邪自经入腑,易与胃中之热合为炽热之邪,化邪为实。故为其特征。胃家包括肠胃。“实”含经腑两证。
   3,少阳经受邪:少阳主相火。阳明燥邪传入,“燥热相合。热甚胆液泻,故口苦、咽干。肝开窍于目,与胆为表里。表病及里,里热太甚,必伤肝中所藏之血液,故目眩。”作为提纲,突出燥与热的木气特点,不能说是错误。诸家考证,口苦、咽干、目眩之证,太阳阳明俱有。持有异见。
   4,太阴经受邪:太阴以湿为本。邪入阴为寒,入太阴化为湿邪。湿气太甚,阻滞中脘。上逆则吐,下迫则泻。泻则有腹痛之证。湿为识邪之证。
   5,少阴经受邪:邪传少阴,伤其本气。本气伤而阳不足,阳不足而阴有余。故:脉微细,但欲寐。
   6,厥阴经受邪:厥阴风木,以风为本。邪入为寒为风。风起而上合于手厥阴包络,包络主火,风火相合热盛伤津者,消渴;热邪上干而疼者,撞心。此为上热,余为下寒。木寒气盛,上凌脾土,脾寒故”饥而不欲食“,寒甚”吐蛔“,脾土虚寒,故下利不止。
   二,天地以日月运行为功用,人体以气血流通为功用。子时一阳生,坎中真阳发动。背为阳、上为阳,自下而上,一步分三步,分出三阳。携坎中之水上交于离。午时一阴生,离中真阴发动,前为阴,下为阴,自上而下,一步分三步,分出三阴。携离中之火下交于坎。坎者,水也、肾也、血也;离者,火也,心也、气也。水升火降,心肾相交,气血合一,气涌血动,周流不息,生命当立。坎中有阳,离中有阴,阴阳相合,互为其根。三阴三阳,阴阳气血之通道,化生五行,流通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及一切经路。人身充溢,百体安舒。
  
22
发表于 2009-8-1 10:49:27 | 只看该作者

浅谈(内经)中的六经辩论与伤寒论的六经提纲证的比较

我的看法
    先要搞清古代中医究竟含有哪些主要方术?《灵枢。病传》是这样写的:“黄帝曰:余受九针于夫子,而私览于诸方,或有导引行气、乔摩、炙、熨、剌、?、饮药之一者,可独守耶,将尽行之乎?岐伯曰:诸方者,众人之方也,非一人之所尽也。”从上述问答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中医除了九针外,还包含有:导引行气、按摩、炙、饮药等等。
    其次还要弄明诸方与精气、经络、脏腑学说之间的关系。有的方术强调精气、经络学说的运用,如《素问。热论》就是按照“经络所过,主治所及”的要求进行的,而《伤寒论》突出了精气、脏腑学说的应用,药物也只在化为精气以后才能归经。
    我不是医者,仅供参考!
23
发表于 2009-8-6 13:23:17 | 只看该作者

浅谈(内经)中的六经辩论与伤寒论的六经提纲证的比较

非常同意22楼的见解。必须弄清精气、经络、脏腑学说之间的关系,才能把这里所说的问题讨论明白。
24
发表于 2009-8-6 13:38:46 | 只看该作者

浅谈(内经)中的六经辩论与伤寒论的六经提纲证的比较

楼主文题中“六经辨论”“论”当为“证”之误。
25
发表于 2009-8-6 18:51:06 | 只看该作者

浅谈(内经)中的六经辩论与伤寒论的六经提纲证的比较

下面引用由吴仪2009/07/29 09:57pm 发表的内容:
所以我还是认为伤寒中经腑脏不分同内镜比较来说是一个错误。

先生与前国务院副总理同名,似乎不是真前国务院副总理吴仪?

既然同名,又有结论,容易有人跟风?
建议吴仪先生再深读《伤寒杂病论序》《灵枢·九针十二原》。先生所疑惑的问题,若是真国务院副总理吴仪的才智,应该可以发现答案。
26
发表于 2009-8-6 22:02:46 | 只看该作者

浅谈(内经)中的六经辩论与伤寒论的六经提纲证的比较

伤寒确有阳明经脉收邪的症状,但分散在各个条文里,我回头整理一下,后世医家有总结。《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有歌诀记载的很明白:葛根浮长表阳明,缘缘面赤额头痛,发热无汗身无汗,目痛鼻干卧不宁。
27
发表于 2009-8-6 22:03:27 | 只看该作者

浅谈(内经)中的六经辩论与伤寒论的六经提纲证的比较

这年月,什么名字响亮,就用什么名字。什么副总理的,什么张仲景的,什么秦越人的,什么XXX教授的,,,甚至还有人在论坛上直接表白自己已经是博士了,我晕,,,
28
发表于 2009-8-8 18:21:09 | 只看该作者

浅谈(内经)中的六经辩论与伤寒论的六经提纲证的比较

看来楼主得好好研究一下4大经典了,六经辩证是从立体的角度剖析中医,不是纯粹的从12经脉来理解,但你的大胆的思路很值得我学习啊。我的QQ845257838.欢迎交流啊
29
发表于 2009-8-15 17:57:31 | 只看该作者

浅谈(内经)中的六经辩论与伤寒论的六经提纲证的比较

内经原理是诞生在刺灸疗法上并作为指导刺灸的基础理论,伤寒论原理是诞生在方证疗法的基础上并作为指导方证的基础理论。二部典籍各具特色,不能混为一谈。
从《伤寒论》第38、39条中读其病机指向
有人认为《伤寒论》就是一本临床学,只讲病证,不讲病理。熟读有方有证的条文就行了,或研病理,那是聪明反被聪明误,研究不出个子丑寅卯来。仲景本就是疏忽病理,重视病证。果真是这样吗?
固然,能熟记《伤寒论》有证有方的条文,一定可以成为一名好中医,或者成为一代名医,也不无可能。如果那样,从小开始,培养孩子背诵条文就可以了,中医就可以人才辈出。但是如果那样做,就没有发展可言,其趋向是,背诵的内容只有遗漏减少的可能,没有丰富增多的可能,只能机械运用,不能灵活运用,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事实上,《伤寒论》每条都有病机所示,就看我们是不是用心去体会。仲景若疏忽病理,那“观其脉证,知犯何逆,以法治之”从何而谈呢?
下面笔者不揣浅陋,试从《伤寒论》第38、39条中读其病机指向
第38条:“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大青龙汤方…温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粉之。一服汗者,停后服;若复服,汗多亡阳,遂(一作逆)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
太阳中风,应汗出,不汗出因致脉浮紧而烦躁者,如第24条:“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这是桂枝助阳,使卫阳郁滞增重,荣卫不得通透,正邪分争,邪热因表实不能外越则上壅、内迫,刺激身体发生疼痛并发烦躁。“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此“脉微弱”,是与“脉浮紧”相对比,比“脉浮紧”稍微弱一点,同时有“汗出恶风者”,即阳浮而阴弱之脉,仍为表虚证,当用桂枝汤。若误用大青龙汤,则致汗多亡阳,组织津亏,手足厥逆、筋惕肉瞤之变。“烦躁、不得眠”为汗多亡失津液而致胃中津液不足所致。
第39条:“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伤寒当脉浮紧,是因太阳部位阳气重,不得运通而致身体疼痛。此证身体不疼,是为阳气不重,所以脉浮而不紧,且身不疼,但重。若汗自出,当身体不重,即为表虚证。此证汗不出,脉虽浮缓,也是表实证,所以称作“伤寒,脉浮缓”。表虚与表实,以汗出与不出为鉴别点。汗出脉浮缓,是缓而无力,汗不出脉浮缓,是缓而有力。身重乍有轻时,是邪气虽停聚肌表,但不是壅盛聚结那么严重,严重了就当脉浮紧、身疼痛。邪聚不是壅盛那么严重,在肌腠就有流动的余地,当邪气乍有流动时,身重的感觉就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是无“脉细弱,但欲寐”之证,以确定为阳证。务必要避免以大青龙汤发虚人之汗。此条同时也印证,少阴病可以直中,病发的部位,不是按先病阳位、后病阴位的顺序排列的。
少阴病脉是脉细弱。厥阴病脉→太阴病脉→少阴病脉,是正气递减的脉象。
厥阴病脉是缓脉,太阴病脉是弱脉,少阴病脉是细弱脉。厥阴病脉缓,是比平脉之和缓脉稍微弱一些,是荣血不足。比厥阴病脉再稍微弱一些就是太阴病脉。太阴病脉是脾胃气弱,所以比厥阴病缓脉又弱一些,脉弱是太阴病本脉。引《伤寒论》第280条为证:“太阴为病,脉弱,其人续自便利,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以其人胃气弱,易动故也。”少阴病脉是心血不足了,比太阴病弱脉又稍微细一些,就是脉细弱。脉细弱是少阴病本脉。《伤寒论》第281条:“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此条之脉微细,微是稍微的意思,是与280条太阴病脉作比较。不是细之又细、脉微欲绝的垂危脉象。
读《伤寒论》其它条文就能明白。比如第23条:“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此条中的脉微缓,就是脉象比伤寒证的脉浮紧之脉稍微缓和一些,而不是微细又缓弱的意思。第27条:“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此条中的脉微弱,就是比第23条中的脉微缓又稍微弱一些,不是脉象微细又虚弱。若是微细虚弱的脉象,就不当用桂枝二越婢一汤清里发表了。“此无阳也”,是说此脉证不是脉阴阳俱紧的“伤寒”脉证,不可用麻黄汤发汗。
以上是个人浅见,谨供参考,错误之处,敬请斧正。
30
发表于 2009-8-15 18:43:21 | 只看该作者

浅谈(内经)中的六经辩论与伤寒论的六经提纲证的比较

楼主,首先你要搞清楚,伤寒论的六经不能单从经络的角度去理解,给另外还要明白,经络的走向也不仅仅是那几个主线,还要充分考虑到分支,经别,脏腑别通等方方面面。
就先举少阳经的口苦来说,你犯了个低级错误,胆是不是属少阳?胆汁是不是苦的?,胆汁上溢会不会口苦?胆病口苦这可是基本常识啊。
再看内经怎么讲的:“。《灵枢·邪气脏府病形》:“胆病者,善太息,口苦。”《素问·痿论》:“肝气热,则胆泄,口苦。”

总之楼主你最主要的问题就是看问题太单一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7-19 16:25 , Processed in 0.053556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