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张宾十三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医十三经之说

[复制链接]
21
 楼主| 发表于 2013-9-30 17:13:33 | 只看该作者
1955年,党在中国中医研究院“第一界西学中班”教学计划中确立和指出:“学习中医必须要系统学习四大经典,即《内经》、《本草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四部著作。”这能说明什么呢?说明党英明!中医就该这么教这么学! 1956年,党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南京创办了五所中医学院。此后,高等中医教育有了更大的发展。至今,全国已有30多所高等中医院校了!这又能说明什么呢?说明党英明!党如能在全国30多所高等中医院校教学计划中确立和指出,学习中医必须要系统学习中医十三经的话,那又能说明什么呢?说明党更英明!中医就该这么教这么学! 不信的去问问还健在的著名中医学者和名老中医们吧。去问问《名老中医之路》和《名老中医之路续编》吧。《路》上行人口似碑。有目共睹,《路》里面的医家,无不是学习经典出来的!他们都在各种场合呼吁“要加强经典学习”;“经典是基础,传承是关键”!我反复提议中医教学要学习中医十三经,这样做的目的很明显,就是为了最大限度地达到宣传效果,产生最大的社会效益!这与党的主旋律“中国梦”吻不吻合?吻合! 时贤河间金栋先生(创建)百度百科中医词条编辑录:中医十三经(未获通过)。敝见认为,中医十三经词条未获通过,是百度百科不识中医之真面目。
22
 楼主| 发表于 2013-9-30 17:15:20 | 只看该作者
中医大师的及格标准:
九分中医 一分西医 揽彼造化力 持为我神通 “望闻问切查 ”“五诊”行得通;
眼高手高 “博涉知病 多诊识脉 屡用达药 著述功高”;
“ 理必内经 法必仲景 药必本经 脉必二李” “‘必’不是全部 而是必然以这里为标准…… 逐渐丰富和完善”。……

“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个,虽然说的是阅读古典文学作品的方法,但是,对阅读中医十三经同样适用。
“二李”是指《濒湖脉学》、《诊家正眼》。
余在医案这方面,推重佳作《寓意草》,自认是挂一漏万。但纳须弥于芥子,举一可以反三。吸海杯勺,自知水味。
……

总而言之,白璧微瑕的中医十三经,既是一部从根本上捍卫中医学的理论的好教材,又是一部中医临床参考的好丛书。
23
 楼主| 发表于 2013-9-30 17:17:07 | 只看该作者
杂谈
中医的基本标准书
是的,中医理论体系即中医文化。中医是成熟的实用文化。中医四小经典是初级中医的标准书。中医九大经典是高级中医的标准书。四小九大,一在普及,一在提高,平分秋色。四小九大皆有本,约定俗成十三经。中医十三经最能代表原形的、成熟的、繁荣的中医文化。
为了发展中医,必先继承中医。必先继承中医十三经和名老中医经验。这样的话,中医幸矣。不然的话,中医险哉。


杂谈
名老中医经验《路》
险哉幸矣,《名老中医之路》(1、2、3辑合编本)和《名老中医之路续编》(1、2、3辑单行本)相继出版问世,有些名老中医也还健在,无数中老年和青壮年中医尚在“读经典做临床”,学有所成者也在逐年增多。感此,杂谈名老中医经验《路》。
温故乃能知新、出新。


杂谈
二十一世纪的正宗中医道路
中医思想:“理必内经,法必仲景,药必本经”,四大经典,理法方药,一线贯穿。两经(内经、本经)两典(伤寒、金匮),合称四大经典,真正是中医提高、深造的必读之经、必读之典。
中医思想:“药性、汤头、脉诀、总论(总论指《医学三字经》全本。百岁名老中医干祖望告诫中医学子:“首先必读陈修园的《医学三字经》全本 !” )”,四小经典,理法方药,一线贯联。四小经典,都很重视韵味,朗朗上口,经久难忘,方便传承。
中医思想:中医经典集团——白璧微瑕的中医十三经,基本上能代表整个中医学术体系,能造就出无数的及格明医和有限的及格大师。
世道剧变,人心尚古。厚积薄发,古为今用。
四小九大皆有本,约定俗成十三经。四小九大并列,符合易经观点——积小以成高大。
要顾全传统中医之根本。
不要对历史无知。


24
 楼主| 发表于 2013-10-1 09:20:05 | 只看该作者
中医的世界性意义
是的,一旦“重建中医理论体系”,“打造高等中医药精品教材体系”,后果必将导致对中医学肤浅的、甚至歪曲的、错误的结论。即使主观愿望并非如此,但是客观效果确实如此。
是的,中医理法方药已很完备,西医的一些新发现都不出中医经典著作或准经典著作的范围,所以首先必须认识并承认中医学的本来面目、历史地位、理论价值和实践经验与成就,然后供之后学,才叫发展中医。
是的,回归以中医十三经为代表的传统中医,未尝不是一种解决中医院校教材问题之道。
是的,白璧微瑕的中医十三经,基本上能代表作为世界传统医学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医学。而以中医十三经为代表的传统中医,基本上能发挥其应有的对世界人民的医疗保健康复作用。

25
 楼主| 发表于 2013-10-1 09:27:36 | 只看该作者
药性赋和药性歌括四百味,两者都是中药入门典籍,偏重不同而已,不必拘泥
《药性赋》把中药分为四类——寒热温平,它只是把古代某种中药最具有代表性的功效编入歌诀,如果《药性赋》能背熟,那看方子基本能知道这是治哪类病。但不能完全概括中药的药性。
《药性四百味》很全面,第一句是性味,后几句是常用功效。举个黄芪的例子
《药性赋》:“抑又闻补虚弱、排疮脓,莫若黄芪”
《四百味》:“黄芪性温,收汗固表,托疮生肌,气虚莫少”
《药性赋》少了个收汗固表,但同时,有些性味功能《药性赋》却比《四百味》多。
《药性赋》好背一点,《四百味》背到后面会串起来。药性赋大致三千多字,四百味有六千多字
当然我建议你两个都背下来,这些都是基本功,如果精力有限,就背《药性赋》,毕竟朗朗上口。
两者各有千秋,不分伯仲。“医中状元”龚廷贤的药性歌括四百味,流传至今,比任何一本中医书的印数都多,实际读者也比无名氏的药性赋多,故附在药性赋后。
《经方剂量揭秘》的作者说:“吴鞠通应用经方更为广博,《温病条辩》中载方204首,其中直接引用经方37首,由经方化裁变化而成者54首,师经方之法而创制的新方16首,计107首,占全书所载方剂半数以上。吴氏将桂枝汤列于《温病条辩》诸方之首,颇遭后人非议,但在某种意义上讲,正体现了《伤寒论》方不只为伤寒而实亦为杂病所设的指导思想。吴氏善用经方之精要,根据温病的病理特点创制新方,在继承中每寓创新之意。如一物瓜蒂汤、化斑汤、新加黄龙汤、黄连白芍汤、加减复脉汤等,均属师法仲景所创之新方。尤其是从仲景调胃承气汤演变而成的增液承气汤、护胃承气汤、宣白承气汤、导赤承气汤、牛黄承气汤等,发仲景之所未发,补经方之所未备。这个时期温病学说的形成,从某种角度上看,实质上是经方应用在内涵和外延上的深入和扩展。”所以,温病条辩,理应附在伤寒论后。
在儒学《十三经》中,有无托名之作和重复之作?时间老人的答案是有和可以称经。
对《中医十三经》等原书,有不解之处,应存疑待考。要以事实为根据,不要把我们没有认识的内容作为糟粕。
26
 楼主| 发表于 2013-10-1 09:45:02 | 只看该作者
理念决定未来
中医与中西医并存之说
中西医临床并用的叫中西医。中西医的医话和医案早已客观存在。中医与中西医并存早已客观存在。衷中参西的理念,决定中西医的未来。中医已被边缘。呼吁中医高等教育回望回到回归,可以称经之处。若不如此,复兴中医,怕又是一个新的天方夜谭。可以称经之处是最大公约数。温故乃能知新、出新。告别中医西化的理念,决定中医的未来。“经典是最好的教材。经典之外的教材是学者们(往往是二流或三流学者)编的,而经典却是大师们(绝对一流)写的。只有学会跟大师们对话,才有可能学会拒绝精神垃圾,养成良好品味。”对可以称经的中医十三经原书,有不解之处,应存疑待考。全球中医药论坛,中医与中西医并存才对,用却波渔翁先生的话说:“不能只认一条路。”曹东义先生说: “和而不同,所以并存。”曹东义先生又说: “重复是因为重要,更因为容易被忘记,所以需要重复。该重复就重复!”敝见认为:中医十三经之说,尽管还未被国家有关行政部门和中医院校所重视和接受,但时间老人必将证明其价值。

27
 楼主| 发表于 2013-10-1 09:51:37 | 只看该作者
先贤时贤如是说
百岁高龄的名老中医干祖望先生告诫中医学子:“首先必读陈修园的《医学三字经》(全本)!”这本好书,朗朗上口,经久难忘,方便传承。1804年,陈修园所著《医学三字经》问世,内容包括基础与临证,通俗易懂,便于记诵和运用,故在社会上流传极快、极广,可谓遍及城乡,至今仍有百万之众,买过、读过此书。此书问世并流传多年以后,在中医入门书籍中,才有所谓“四小经典”的说法,并一直口耳相传至今,诚为爱好和有志于学医的开启了升堂入室的方便之门。是的,熟读“四小经典”,就能跟师临证,然后就能做一个会看病的......
我们的先贤整理压缩出来的材料—一四小经典,委实承袭了中医学术上立法严谨的仲景经方和仲景以后的医家所创的时方,折射出了中医学术的繁荣,特别在对祖国医药学的普及这方面起到了划时代的作用,具有无可争议的代表性。方药中先生著有《医学三字经浅说》、李斯炽先生著有《医学三字经浅释》、邓铁涛先生教过《医学三字经》、朱良春先生著有《汤头歌诀详解》、秦伯未先生重校《汤头歌诀正续集》、任应秋先生著有《濒湖脉学白话解》、颜正华先生著有《药性赋白话解》......一个个如雷贯耳的名老中医,他们都不鄙薄貌似浅易的四小经典和中医学普及工作。
两百多年来,由于口碑相传,在我国流传最广、印数最多的中医书是四小经典,影响委实不小。
中医界的前贤们认为,传统中医入门“四宝”即“药性”、“汤头”、“脉诀”、“总论”。无论是跟师、自学、科班出身,都必须首先从背诵《医学三字经》(全本即“总论”)、《药性赋》、《汤头歌诀》、《濒湖脉学》这“四宝四小经”开始入手,然后“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熟读九大经,还要临证多。”“中医之成绩,医案最著。欲求前人之经验心得,医案最有线索可寻,循此钻研,事半功倍。”中医必须循此实证走自己的道路!

28
 楼主| 发表于 2013-10-2 09:42:05 | 只看该作者
中医是一门成熟的以文哲为底,以医学为顶的实用文化;其生命力就在于它既原始又神奇的临床疗效。胡适曾说:中医不是科学,不是不科学。此说颇富哲理,耐人寻味。根据《瞭望》上说:西医反客为主,借科学名义加剧中医衰落,其强势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放眼中国,能够望、闻、问、切诊断,能够辩证论治处方,且有一定神奇疗效的中医大夫,估计只有3万人了,中医堪忧!甚至有人自信心下降,担心今后中国人学正宗中医,要像玄奘取经那样远赴异国。本残疾人斗胆地告诉大家,“中医十三经之说”、“儒医的口决与主张”之中的路子,就是正宗中医的路子;何必担心今后中国人学正宗中医,要像玄奘取经那样远赴异国呢?本人认为,中西医互相了解,择优互补可取;结合起来革命,不如保持距离好。西哲曾说:距离产生美。可是,放眼中国“从大学的课时比例看,西医学专业的学生学习中医学的课时只占百分之几!而中医学专业的学生学习中医学与西医学的课时比例是6:4或5:5。”如此“去中医化”,如此“西化中医”,如此“折腾中医”,何美之有?怎么办呢?中医学专业的学生学习西医学的课时也应该只占百分之几才对、才美、才能够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医学的经典等方面,才能够把学生培养成正宗中医。为此呼吁!  
29
 楼主| 发表于 2013-10-2 10:34:22 | 只看该作者
百度一下,你就知道,全球中医药,世界中医药,国际中医药,中医,中药,中医药!... 中医十三经之说  张宾十三经... 呵呵
30
 楼主| 发表于 2013-10-2 11:06:25 | 只看该作者
中医老课本▼  
《全国中医学院二版教材重刊/中医老课本系列》(上海科技,2012-05-01 第1版 2012-05-01 第1次印刷)
原上海科技1964年《中医学院试用教材重订本》(二版教材),内容既全面又简明,堪称精品! 如能请健在的国医大师们集体编写出所缺的《本草经讲义》补进去的话,那“二版教材”就既能再作精品教材使用又能再作精品临床参考丛书,因为,时间老人说“二版教材”是精品!
“中医五老上书”促成了六年制《中医学院试用教材重订本》的出版问世,简称“二版教材”。“二版教材”是著名中医学者和名老中医们心血的凝聚、智慧的结晶和无私的奉献!虽有小疵,尚不掩瑜!值得我等,致以敬意!这能说明什么呢?说明党英明!
“二版教材”出版于1964年,“文革”初期受到猛烈地批判……“文革”后期改名为《中医临床参考丛书》重印出版。现已改名为《全国中医学院二版教材重刊/中医老课本系列》重新印行,供中医院校师生、西医学习中医者及自学中医者参考。
“二版教材”不应该遗漏《神农本草经》,而却遗漏了《神农本草经》。虽有小疵,尚不掩瑜!
中医领域,有目共睹,出版于1964年的精品“二版教材”,在批判中、在否定中,能站得住,远胜后来的各版教材和现行教材,这是没有疑义的。一补入新编“本草经讲义”更好。现行教材,西化较重之暇,都要把中医之瑜给掩没了。不信的去问问还健在的著名中医学者和名老中医们吧。
附:1964年版的“二版教材”书目
古文讲义 中国医学史讲义
内经讲义 本草经讲义(原版无待补)
伤寒论讲义 金匮要略讲义 温病学讲义
中医各家学说讲义 中医诊断学讲义
中药学讲义 中医方剂学讲义
针灸学讲义 中医内科学讲义
中医外科学讲义 中医伤科学讲义
中医妇科学讲义 中医儿科学讲义
中医眼科学讲义 中医喉科学讲义

敝见认为:复兴中医的教材,首选中医十三经;次选1964年版的“二版教材”但不能遗漏了本草经讲义。

中医十三经包括哪些书?
从流到源,列举如下:
一、医学三字经
二、药性赋
三、汤头歌诀
四、濒湖脉学
五、黄帝内经
六、神农本草经
七、难经
八、伤寒论
九、金匮要略方论
十、中藏经
十一、脉经
十二、针灸甲乙经
十三、黄帝内经太素
附:药性歌括四百味 温病条辨

我反复提议中医教学要学习中医十三经,这样做的目的很明显,就是为了最大限度地达到宣传效果,产生最大的社会效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9-12 06:50 , Processed in 0.053460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