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王叔文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阳气就是津液吗?

[复制链接]
21
 楼主| 发表于 2009-9-20 19:29:30 | 只看该作者

[原创]阳气就是津液吗?

先回答先生的第1个问题:
    先生说:111条之“阳盛”,明文是“以火劫发汗。邪风被火热,血气流溢,失其常度。” 此阳盛是明指“热邪迫血”,与46条不是一个证候表现,怎能拿来作证?
    那么,你认为46条的“衄”是如何造成的?难道是“津液在表充盛”造成的吗?
    先生又说:且冯世纶先生原文是:“麻黄汤证不汗出,则阳气实于表,若久不得汗,则阳气愈实,因谓为阳气重”,“阳气重用麻黄汤发汗治疗,汗出后表解,”分明是用麻黄汤发汗后表解。
    请先生重读原文:46条“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麻黄汤主之。”
    大家看看,“阳气重”究竟是“久不得汗,则阳气愈实,因谓为阳气重”。还是发生在“此当发其汗。服药已微除”之后。大家再看看“此当发其汗。服药已微除”之间是不是应该加上“麻黄汤主之”这句话。这样本条有没有倒装句式的问题也就解决了。
22
发表于 2009-9-20 20:27:58 | 只看该作者

[原创]阳气就是津液吗?

  其实很简单,阳气就是热量(红外线的表现,人体外则为太阳的热量,内则为ATP等产生的热量),而津液就是吸附热量(阳气)而润泽五脏六腑皮肉筋骨的“活性水”——与结缔组织等处于络合液晶态的水!如果不是处于液晶态,那就是水、饮了!而混乱的胶体状态就是痰湿!
23
 楼主| 发表于 2009-9-20 22:00:15 | 只看该作者

[原创]阳气就是津液吗?

下面引用由伯龙2009/09/20 08:27pm 发表的内容:
其实很简单,阳气就是热量(红外线的表现,人体外则为太阳的热量,内则为ATP等产生的热量),而津液就是吸附热量(阳气)而润泽五脏六腑皮肉筋骨的“活性水”——与结缔组织等处于络合液晶态的水!如果不是处于 ...
赞成先生的观点!阳气与津液互生互用,密切相关,但不能等同!
24
 楼主| 发表于 2009-9-20 22:07:54 | 只看该作者

[原创]阳气就是津液吗?

现在讨论先生提出的第2个问题:
      先生对第29条的解释洋洋五百言,不可谓不深刻。特别是“《伤寒论》以津液为生命线,以保津存津为第一要务”结论可谓深得胡老、冯先生学说的要领,对在下很有启发。但我还有以下疑问与李先生探讨:
1、李先生说:“卫阳不固的表现,就是津液外泄、里渗并见,外泄就是自汗出,里渗就是小便数”。我认为:卫阳不固是津液外泄自汗出则可,因为卫气的主要作用是卫外,不应将“小便数”归属卫阳不固。
     既然“阳气是指卫阳,也是指表部津液”,干脆就叫“津液不固”行了,为什么又称“卫阳不固”,这个“卫阳”为什么不固呢?它“固”的力量又来自何处呢?
2、李先生说:“胃气虚胃津不足,必然运行无力,末梢循环不及,阴阳气不相顺接了,也就是津液和血液的循环运行在末梢处不顺利了,出现手足厥凉”。究竟是什么力量推动着津液(阳气)和血液(阴气)在循环运行呢?如果津液是阳气,只能是津液自己在推动着津液和血液在运行。这,合乎情理吗?先生言“胃津复才能中气运”,好像有些本末倒置。  
3、李先生说:“《伤寒论》以津液为生命线,以保津存津为第一要务”,是不是混淆了伤寒与温病的界线。伤寒论以外感风寒为主要病因,损阳伤正为主要病机,扶阳气为主线。保津存津虽然也很重要,但与扶阳气相比,毕竟属于第二位。
25
发表于 2009-9-20 23:11:42 | 只看该作者

[原创]阳气就是津液吗?

王叔文老师批评的对,29条阳气是指胃阳同时也指表津。您若不说是“洋洋五百言”,我还真没有数数是多少字,实在对不起,喧宾夺主了,请原谅!我以后会注意的。只是我把气和津血是视为异名而同类的,说阳气也是指津液,说阴气也是指血液。所以关于是气是津的问题,就不辨了。
26
 楼主| 发表于 2009-9-21 10:34:21 | 只看该作者

[原创]阳气就是津液吗?

李先生误会了,洋洋五百言并无贬意。前不久,我刚看了有人对谢观《中国医学大辞典》的评论,大意是:该书有详有略,详者如痢疾,洋洋数千言,俨然一部痢疾专著——。此处洋洋肯定不是贬意。如果先生认为洋洋有贬意,在下在此向先生道歉了。网上质疑原本希望有人参与探讨,与先生争鸣常有知音之感。这不是恭维话,本论坛每天有数百人上网,认真读完本帖的恐怕很少,从先生的回复看,先生不但读完了,而且提出了很好的意见。
27
 楼主| 发表于 2009-9-21 16:35:16 | 只看该作者

[原创]阳气就是津液吗?

答李先生之三
3、从第21条、22条治下后损伤胸阳张仲景用桂枝去芍药汤加减的方剂看,张仲景治阳虚不用芍药。112条惊狂所用的“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也属桂枝去芍药汤类,应有基本相同的病机,即同属阳虚或亡阳。
4、关于结胸病,仲景明言“热入”(131条)、“阳气内陷”(134条)。前后对比,可知“阳气内陷”就是阳热内陷,而非“津液内陷”。
5、如果说286条“少阴病,脉微,不可发汗,亡阳故也”是三焦津液俱竭,当以复其胃气,实有损于六经辨证的完整性。盖仲景六经辨证中,三阳多表实热,治多汗下;三阴多里虚寒,治多温补。少阴属里虚寒之重证,治用四逆汤类回阳救逆。先生言“少阴病亡阳,是三焦津液俱亏竭,当以复其胃气为治”,则六经辨证毫无规律可言,而四逆汤类回阳救逆则亦无用处可言。
6、先生说:“太阳伤寒证皮肤发烫,寒邪在哪?”,不承认发热有寒证,是混淆现象与本质的区别。在《伤寒论》中有许多有关真热假寒和真寒假热的条文,如果不能透过现象去认识本质,见寒治寒,见热治热。显然降低了《伤寒论》的学术价值。
28
 楼主| 发表于 2009-9-21 17:43:32 | 只看该作者

[原创]阳气就是津液吗?

“阳气即津液论”质疑
7、同理,冯先生说:亡阳脉微是津液虚少,那么真正的阳气衰微、阴盛格阳之证该是什么脉象呢?
8、27条和46条条文,大家公认有倒装句式,因为承认倒装句式,不利于“阳气即津液”的独特概念,所以冯先生避而不谈。
9、《伤寒论》27条明言“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冯先生却说:无阳可小发汗。令人不解,
10、《伤寒论》第48条:“若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怫郁在表,”冯先生认为阳气怫郁在表,是说津液在表充沛。试问临床上谁见过“津液在表充沛”,而出现满面持续通红症状的病人呢?
29
 楼主| 发表于 2009-9-21 18:05:11 | 只看该作者

[原创]阳气就是津液吗?

“阳气即津液论”质疑
11、冯先生在解释122条时说:“汗出是津液,可知令阳气微即津液虚少。”汗出(原文作发汗)是一个症状,发汗是一种治法。怎么会是津液!
12、冯先生认为:第283条“病人脉阴阳俱紧,反汗出者,亡阳也,此属少阴,法当咽痛而复吐利。”脉阴阳俱紧是伤寒之脉,本应无汗,但表虚不固,津液外亡而反汗出,亡津液多而由表阳证转为表阴证少阴病。
    一般认为,三阴多寒证,多阳虚。本来很好理解,如果把少阴病的本质说成亡津液。不但难理解,而且违背了六经病的一般规律。
    冯先生说:“这两条(122条、283条)都是说汗出亡阳即是亡津液”。观仲景论亡津液,多阳明热盛里实,治用白虎、承气。122条仲景已经明言:“以胃中虚冷,故吐也”,如何再用白虎、承气之属?
30
 楼主| 发表于 2009-9-21 18:10:18 | 只看该作者

[原创]阳气就是津液吗?

“阳气即津液论”质疑
13、冯先生说:(30条)甘草干姜汤可使“阳气还”,结合第29条甘草干姜汤能“以复其阳”,再看“附子温经,亡阳故也”,可知亡阳是指亡津液,以复其阳、阳气还,是指津液恢复。
       详仲景本论,津液的恢复与否,主要看小便。59条原小便不利,若得“小便利,必自愈”,是津液恢复。203条原“小便数,今小便数少,以津液当还胃中”。也是津液恢复。而29条“作甘草干姜汤,以复其阳”,服汤后“厥愈足温”,显然是阳气恢复,而不是津液恢复。30条言“夜半阳气还”。夜半,是中医理论说的“阳气始生”的时间。如《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治》第6条说:“冬至之后,甲子夜半少阳起,少阳之时,阳始生,天得温和。”意思是说,冬至之后的雨水节,此时正是少阳当令的时候,因为阳气开始生长,气候逐渐转为温和。所以“夜半阳气还”,肯定不是“津液还”。冯先生在引文中只言“阳气还”,不提“夜半”,是有所考虑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7-19 11:26 , Processed in 0.134786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