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南京陈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中医绝不是替代医学

[复制链接]
21
 楼主| 发表于 2005-1-30 21:27:17 | 只看该作者

[原创]中医绝不是替代医学

附文五:谈中医脏腑及脏腑辨证体系研究之思路
     中医之脏腑,非解剖实在之脏腑,乃功能实在之脏腑,故重在功能。如何去把握其功能实在呢?可以通过比较去把握它。如何去比较呢?可以在脏腑与脏腑之间比较,脏腑正常状态与异常状态之间比较,不同人之间的脏腑比较,同一人脏腑在一日中不同时辰,或一年中不同季节,或一生中不同阶段其状态的比较。通过比较,可获得其自身的特质,而与其它脏腑区分开来。
     脏腑之病变,亦应从脏腑之功能改变入手,而不要一味去找它的形态结构异常。故然每一证候,即每一内在客观病理改变是有其物质基础的,但证的物质基础不是脏腑大体的,肉眼可见的形态结构异常,而是脏腑细微、超细微形态结构的异常,是分子、基因水平上的形态结构的异常,从常见的病理解剖学上去找是没有用,找不到的。
     所以说,中医的脏腑及脏腑辨证体系理论(包括气血津液、可能还有经络),着重点应从脏腑之间的功能关系去理解,而不是从解剖结构关系去理解。同时,这种功能关系是可以用现代医学手段去发现,用现代医学语言去描述出来的。
22
 楼主| 发表于 2005-1-31 12:16:28 | 只看该作者

[原创]中医绝不是替代医学

西医未来要做的事
      西医未来要做的事,是开设两个新的研究领域。
      一、中医证候学的研究。这是对传统西医病理学的深化和补充。中医的证和西医的病(内在病理改变——病理解剖学层次)应是互补的关系。一个是脏腑的功能异常,一个是脏腑的形态结构异常;一个是脏腑细微、超细微的形态结构(分子、基因水平上)异常,一个是脏腑大体的、肉眼可见的形态结构异常;一个是脏腑病变的早期阶段。一个是脏腑病变的中晚期阶段。它们都是客观病理改变,只是领域不同而已。
      二、诊治模式学的研究。在诊治内伤杂病时,西医应以辨别内在病理改变为主,而不再是以辨别病名、辨别病因为主。
上述两件事,也是未来中西医结合工作的重中之重。其过程也就是中医采用西医的语言、技法,西医采用中医的思维、模式的过程。这两件事做好了,中西医结合的工作也就完成了大半了,一个新的、完整的医学的体系也就形成了。
      附:肝之部分证候之研究
      高血压,即中医之阴虚阳亢,这一判断应是正确的。只是阴虚为何?阳虚为何?可否如此理解,阳亢是体内儿茶酚胺过多,而致周围血管收缩功能亢进;阴虚则是血中灭解儿茶酚胺的一类物质的不足。
      如此一来,我们似乎就可以完整的理解肝气、肝阳、肝血、肝阴之关系了。
      肝气有余,则化为火,而致肝火上炎,即情绪不畅,致植物神经功能失调,交感神经功能亢进,机体代谢功能亢进,此为实火。
      肝血虚可以发展至肝阴虚,即肝脏中血液不足,最终可致肝脏中、血液中灭解儿茶酚胺的一类物质不足,而表现为肝阴虚。
      阴虚则阳亢,即血中灭解儿茶酚胺的一类物质不足,而致机体内儿茶酚胺过多,交感神经功能亢进,机体代谢功能亢进,此为虚火。
      所谓滋补肝阴的药,其很可能是含有能灭解儿茶酚胺的一类物质。潜阳药则是含有能直接对抗儿茶酚胺的一类物质。
      又,肝阳不足与肝阳上亢,此二处“阳”应不是一物。前者似指肝脏之生理功能,如解毒、合成等调节生物代谢功能,而不可作儿茶酚胺去理解。
      又,肝阳不足与肾阳不足,此二处“阳”也不是一物。后者可理解为下丘脑——腺垂体——靶腺轴的功能,或理解为此轴分泌的激素(也是一种分子水平的物质)。
      总之,我们应当用具体的生理、病理变化去理解中医脏腑之气、血、阴、阳,而不可指冀用一个东西、一个概念去理解气、血、阴、阳在中医脏腑之内涵。
      以上是个人的一些粗浅之见,未必完全恰当,只是为大家提供一个思路。
23
 楼主| 发表于 2005-1-31 12:53:53 | 只看该作者

[原创]中医绝不是替代医学

心之部分证候之思考
      心气虚,即心肌内ATP不足,尚未发展至心脏泵血功能不足。心阳虚则是已发展至心脏泵血功能不足,而出现痰饮生成,即心源性水肿。再进一步发展可至心阳暴脱,即急性心衰,肺水肿,或心源性休克了。
      心血虚,即供应营养心肌的血液不足(可以是数量的不足,也可以是质量的不足)。
      心血虚后,供应心脏能量代谢的原料不足,自然会导致心气虚,气血两虚了。
      心阴虚,则是血液中含有的灭解儿茶酚胺的一类物质不足,故心阴虚可由心血虚发展而至,出现阴虚则火旺,儿茶酚胺过多,交感神经功能兴奋,表现出机体代谢亢进之征象。此种亢进是虚亢。
      以上是个人的一些粗浅见解,未必恰当,只是为大家提供一个思路。
24
 楼主| 发表于 2005-2-2 13:56:44 | 只看该作者

[原创]中医绝不是替代医学

再谈黑箱法与剖析法
      我们曾说过,观察一个事物有两种途径或方法,一曰黑箱法,一曰剖析法。下面再进一步谈谈这个问题。
      我们所观察的事物对象,从大处分,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相对静止的事物,一类是运动变化着的事物。对于相对静止的事物,我们如何去认识它呢?自然是剖析法,除此之外也别无它法。而在我们周围的客观世界中,更多的是运动变化着的事物,如日月星辰,如山川河流,如花草树木,如虫鱼鸟兽,如社会国家,如人体疾病。对这一类事物,我们该如何去认识把握它们呢?是剖析它们的内在结构,还是观察它们的运动轨迹、变化规律?哪一种方法更好,更有利于人类认识、掌握、应用它们的客观规律呢?自然应是后者。中国人从实践出发,从解决实际问题需要出发,而本能地采用了后一种方式。对一个运动变化着的事物,通过对其过去运动过程的考察,对其过去运动轨迹的分析研究,而总结出一些规律性的认识。再通过这个规律性的认识,去指导预测此事物将来的变化,去指导预测其它类似事物的变化。应当说,观察运动变化着的事物时,后一种方法是行得通的。且不仅行得通,还是十分高明和高超的。
      西医对人体、疾病的认识是建立在对尸体的观察上,只见结构,不见过程;而中医对人体、疾病的认识是建立在对活体的观察上,得其意(活动规律),忘其形(形态结构)。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似乎可以这么说,西医是死人的医学,而中医是活人的医学,这是二者之间最大的区别所在。这个结论有点令人吃惊,但从逻辑上来说确实应当是如此。
25
发表于 2005-2-12 20:15:03 | 只看该作者

[原创]中医绝不是替代医学

楼主提出的思考是值得深入探讨的!!至少也可以让西医不陷于泥潭那么深。
而“丙丁”提出的忧虑也很有道理!本人也觉得目前的中西尚难以结合。
26
发表于 2005-6-24 11:58:47 | 只看该作者

[原创]中医绝不是替代医学

下面引用由丙丁2005/01/28 07:48pm 发表的内容:
客观上是这样的:西医的朋友是疾病,而不是中医;庸医的朋友是疾病,而不是中医。西医和庸医应该携起手来,共同对付病人这个敌人。
是这样的吗?
好久看不到本山兄弟了。
27
发表于 2005-6-24 12:17:05 | 只看该作者

[原创]中医绝不是替代医学

五积散先生,我是一名中医学院的学生,您能告诉我您的邮箱之类的吗?.很崇拜您!我昨晚看了您的专集,兴奋的很久没睡着.很想得到您的指点,请成全!
28
 楼主| 发表于 2005-7-14 11:44:08 | 只看该作者

[原创]中医绝不是替代医学

顶此帖,复舒增源君。
29
发表于 2006-5-14 19:24:35 | 只看该作者

[原创]中医绝不是替代医学

下面引用由南京陈斌2005/01/27 11:55am 发表的内容:
中医绝不是替代医学,不是对所谓主流医学进行补充的一门医学。它和西医是从两个不同角度、不同途径去认识处理“人”、认识处理“病”的。前者是从过程出发,去认识处理机体内外方方面面的变化及相互关系。后者是从某一方面出发,去认识处理其在发生发展过程中的规律变化。
“中医绝不是替代医学,不是对所谓主流医学进行补充的一门医学”---中医应是主流医学,说得好!!!!!!!!!!
30
发表于 2007-9-8 21:43:04 | 只看该作者

[原创]中医绝不是替代医学

下面引用由112006/05/14 07:24pm 发表的内容:
“中医绝不是替代医学,不是对所谓主流医学进行补充的一门医学”---中医应是主流医学,说得好!!!!!!!!!!
有理!中医绝不是替代医学,中医是人类健康永恒的使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7-19 09:15 , Processed in 0.054068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