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星河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一个患儿求助诊治的帖子

[复制链接]
21
发表于 2006-1-4 18:28:00 | 只看该作者

一个患儿求助诊治的帖子

生黄芪是否可以多用?
22
发表于 2006-1-4 22:07:02 | 只看该作者

一个患儿求助诊治的帖子

下面引用由星河2006/01/04 07:35am 发表的内容:
这正是需要大家探讨的问题。
见仁见智,中医同道们应当知无不言。
你自己的见解呢?
23
 楼主| 发表于 2006-1-4 23:05:50 | 只看该作者

一个患儿求助诊治的帖子

下面引用由又是芝麻2006/01/04 10:07pm 发表的内容:
你自己的见解呢?
我的见解已经在前面的帖子里讲了。
现在可否听听芝麻先生西医伎法之外的中医治疗见解呢?
24
发表于 2006-1-5 08:11:50 | 只看该作者

一个患儿求助诊治的帖子

下面引用由星河2006/01/04 11:05pm 发表的内容:

我的见解已经在前面的帖子里讲了。
现在可否听听芝麻先生西医伎法之外的中医治疗见解呢?
1 扶正祛邪是治疗的基本大法, 还是请星河先生多多具体讲讲如何诊断治疗
2 芝麻认为除了我提出的进一步做有针对性的检查和进行抗痨治疗(或诊断性抗痨治疗)之外,此病人应该注重加强营养, 补气养阴
3 下面请星河版主教授药典编写者来具体谈谈吧!

-=-=-=-=- 以下内容由 又是芝麻2006年01月05日 08:14am 时添加 -=-=-=-=-
4 星河教授似乎对B细胞T细胞很有研究, 也请星河教授一并谈谈
25
 楼主| 发表于 2006-1-5 08:21:20 | 只看该作者

一个患儿求助诊治的帖子

下面引用由又是芝麻2006/01/05 08:11am 发表的内容:
芝麻认为除了我提出的进一步做有针对性的检查和进行抗痨治疗(或诊断性抗痨治疗)之外,此病人应该注重加强营养, 补气养阴
这种想法,来自实践?还是空想?
过去有过成功的经验吗?
26
发表于 2006-1-5 08:22:08 | 只看该作者

一个患儿求助诊治的帖子

下面引用由星河2006/01/04 05:09am 发表的内容:
疾病的治疗,不是通过网络搜索就能解决的。就是把网络搜索个底朝天,“抗痨治疗”对这个病也不会出现奇迹的。
中医讲究“扶正祛邪”,而西医恰恰缺乏这个观念,所以西医的疗法存在着先天不足。
我相信中医方法能 ...
1 让你搜索网络是让你了解一下有关抗痨治疗对卡介苗骨髓炎的治疗动态,疾病的治疗当然不能考搜索网络解决问题,
2 我从来不奢望奇迹发生, 但是此病人只是短期服用了雷米封, 从未进行过系统的抗痨治疗, 星河版主何以得出““抗痨治疗”对这个病也不会出现奇迹的。”的结论?
3 没有奇迹发生会不会有治疗作用发生呢? 或者说会不会有效呢?
4 星河版主说“二是历代积累了大量的验案。”,请问这个病人现在的病情,诊断是什么? 中医历代从哪代开始积累了大量验案? 卡介苗接种的广泛推广从哪代开始?
27
发表于 2006-1-5 08:25:44 | 只看该作者

一个患儿求助诊治的帖子

一条一条来!
芝麻说这个病例诊断为 “卡介苗骨髓炎”,
请星河版主教授要点编写者陈述患者诊断, 中西均可
28
 楼主| 发表于 2006-1-5 08:35:33 | 只看该作者

一个患儿求助诊治的帖子

下面引用由又是芝麻2006/01/05 08:22am 发表的内容:
星河版主说“二是历代积累了大量的验案。”,请问这个病人现在的病情,诊断是什么? 中医历代从哪代开始积累了大量验案? 卡介苗接种的广泛推广从哪代开始?
中医理论的排毒学说,是没有按疫苗分类毒性的讲说的。
芝麻如果想从中医的方法上打听‘诊断是什么? ’的话,需要先明白这个患儿究竟中了哪种毒。
中医如何分类“毒”?芝麻知道吗?
29
 楼主| 发表于 2006-1-5 08:51:01 | 只看该作者

一个患儿求助诊治的帖子

下面引用由又是芝麻2006/01/05 08:25am 发表的内容:
芝麻说这个病例诊断为 “卡介苗骨髓炎”,
不单芝麻诊断为 “卡介苗骨髓炎”,只要是西医大都会这样诊断的。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芝麻需要拿出点‘抗痨疗法’治愈这种‘卡介苗骨髓炎’的例证。

30
发表于 2006-1-5 09:13:27 | 只看该作者

一个患儿求助诊治的帖子

[这个贴子最后由又是芝麻在 2006/01/05 09:23am 第 1 次编辑]

www.gdwst.gov.cn/admin/upload/2005.06.21-001.doc
关于广东省预防接种副反应监测工作的通知
粤卫办〔2005〕38号
关于印发《广东省预防接种副反应监测
工作指南(试行)》的通知
各地级以上市卫生局:
为加强预防接种副反应的监测工作,保证预防接种的实施安全,根据卫生部疾病控制司《关于开展预防接种副反应监测试点项目的通知》(卫疾控免疫便函〔2005〕26号)要求,我省定于2005-2006年开展预防接种副反应监测试点工作。现将《广东省预防接种副反应监测工作指南(试行)》(见附件)印发给你们,并提出以下要求,请一并遵照执行。
一、各地卫生行政部门要认真做好预防接种副反应监测的组织协调工作。各级疾控部门要安排专人负责管理、落实预防接种副反应监测工作,并做好技术指导。
二、各地要于2005年4月底前完成辖区范围的基层疾控和医疗机构相关人员的培训工作,5月1日开始按要求上报监测数据,并于 2006年1月15日前将阶段性总结上报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三、各地要充分发挥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诊断小组的指导作用,确保监测质量。在工作过程中有何问题请及时与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联系(联系人:赵占杰,联系电话:020-84460977)。
附件:广东省预防接种副反应监测工作指南(试行)
                                 

                                 二○○五年四月四日






附件
广东省预防接种副反应监测工作指南(试行)
一、背景
我国自1978年开始实施儿童计划免疫,相继实现了以省、县、乡为单位儿童免疫接种率达到85%的目标,计划免疫针对传染病得到了有效控制。进入21世纪,随着疫苗的种类和使用量不断增加,公众对预防接种的认知日益提高,预防接种副反应越来越受到关注。为保证预防接种实施的安全性,改善预防接种服务的质量,增强公众对预防接种的信心,必须建立我省预防接种副反应监测系统。为规范预防接种副反应监测工作,特制定本指南。
二、监测目的
(一)监测已知预防接种副反应异常增加;
(二)发现新的、少见或罕见的预防接种副反应;
(三)发现导致特定类型预防接种副反应的危险因素;
(四)发现疫苗品种或批号的质量问题;
(五)重新评价预防接种副反应种类或发生率增加的某种疫苗的安全性;
(六)发现并防止差错与事故;
(七)改善预防接种服务的质量。
三、预防接种副反应的定义和分类
(一)定义
1.预防接种副反应(Adverse Events Following Immunization,AEFI)是指预防接种后发生的可能与预防接种有关的健康损害。
2.群体性预防接种副反应是指两个以上相同或类似反应在时间、地区和/或接种的疫苗方面相关。
(二)分类
1.疫苗反应:预防接种副反应可因疫苗固有性质引起,在正确接种时诱发;
2.接种程序错误:由疫苗储运、准备或接种实施过程中失误导致;
3.偶合症:因受种者在接种时正处于某种疾病的潜伏期或前驱期,接种后偶合发病;
4.注射反应:可因受种者对注射的恐惧和疼痛而非疫苗引起的生理或心理反应
5.不明原因:有些事件的发生原因可能难以确定。
四、预防接种副反应的报告
(一)应报告的预防接种副反应如下:
预防接种后无其它原因腋温≥38.5℃
主诉临床症状超过24小时
免疫接种后24小时内发生过敏性休克
不伴过敏性休克的过敏反应
持续性(3小时以上)哭闹
晕厥
中毒性休克综合征(TSS)
癔病或群发性癔病
免疫接种后5天内发生严重局部反应
脓毒血症
注射部位脓肿(细菌性/无菌性)
免疫接种后15天内发生惊厥(包括热性惊厥和癫痫发作);
脑病
脑炎、脑膜炎
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
过敏性紫癜
免疫接种后3个月内发生急性弛缓性麻痹
臂丛神经炎
血小板减少
卡介苗免疫接种后1-12个月发生淋巴结炎
播散性卡介苗感染
骨炎/骨髓炎

无时间限制任何引起死亡、住院治疗和医生或公众认为与接种有关的其它严重或罕见的健康损害
(二)报告人
医疗卫生机构、疫苗生产和经营企业是预防接种副反应的责任报告人。
受种者及/或其监护人和其他人员也可以报告预防接种副反应。
(三)报告程序、时间及形式
1.责任报告人发现预防接种副反应后,城镇应在6小时内、农村在12小时内通过电话、传真、邮件等方式报告当地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并同时填写预防接种副反应报告卡(见附附录一)。
2.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发现或接到预防接种副反应报告后,应尽快进行调查核实,填写预防接种副反应调查表(见附录二)。
3.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收集预防接种副反应报告卡,录入预防接种副反应监测数据库,并于每月6日前将监测数据库报至市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市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于每月9日前将监测数据库报至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如当月未发生预防接种副反应,各级应进行“零”报告。
4.如出现死亡、严重残疾或者组织器官损伤、群体性预防接种副反应或引起公众高度关注的事件时,报告人应在发现后2小时内向所在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到报告后,应立即派人对事件进行调查核实,并在接到报告后2小时内向县级卫生局和市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市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到报告后,须在2小时内向市级卫生局和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到报告后,须在2小时内向省卫生厅、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
上述情况如符合《药品不良反应和监测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应同时按照要求进行报告。如符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则应同时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要求进行报告。
五、预防接种副反应的调查
(一)调查单位
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预防接种副反应的现场调查,必要时,市级以上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可直接参与预防接种副反应现场调查。
发生死亡、罕见、原因难以确定的,群体性的或引起公众高度关注的预防接种副反应,应由市级以上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组织现场调查。
(二)调查步骤与内容
1.证实报告
收集患者病史(或临床记录)中的资料;根据病史和书面资料详细核对病人的反应情况;获得预防接种副反应报告遗漏的细节;查明需要包括在调查中的任何其他病例。
2.调查和收集资料
预防接种副反应的调查应按照流行病学方法,收集病例的一般情况、现病史、既往史、预防接种史;实验室检查结果、诊断、治疗措施和治疗结果等;接种同批疫苗和未接种疫苗的其他人的情况。此外,还需要调查疫苗、稀释液、接种器材情况,预防接种过程以及服务情况(同时填写附件二)。
3.查找原因
根据调查和收集的资料,分析反应是否因疫苗固有性质引起,还是由于注射本身引起的;疫苗生产、储运、接种实施过程中是否存在差错;受种者是否偶合某种疾病发病等。
4.初步结论
由县级以上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诊断小组根据事件的发生原因,得出初步结论,并提出建议。
(三)撰写调查报告
对出现死亡、严重残疾或者组织器官损伤、群体性预防接种副反应或引起公众高度关注的反应在调查结束后,应及时撰写调查报告,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
1.对预防接种副反应的描述;
2.对预防接种副反应病例的诊断、治疗及实验室检查;
3.预防接种不良反应事件发生后所采取的措施;
4.预防接种副反应的原因分析;
5.对预防接种副反应的初步判定及依据;
6.撰写调查报告的人员、时间。
六、预防接种副反应的处理
(一)发现预防接种副反应,应积极诊治,应报告的几种预防接种副反应诊断及处理原则参见附录四。
(二)预防接种副反应的鉴定必须通过县级以上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诊断小组进行。
(三)对有争议的预防接种副反应处理,参照有关法律、法规执行。
七、资料分析
通过分析时间上的关联性、流行病学分布、接种疫苗至出现症状平均间隔时间及趋势、报告发生率与预期发生率的比较等资料,发现和识别任何预防接种副反应增加的征兆,找出发生预防接种副反应的主要原因,提出控制或降低预防接种副反应发生的方法和措施,为改善预防接种服务质量提供科学依据。
省、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每季度应对监测资料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要及时上报和反馈有关部门和机构。
八、预防接种副反应监测工作的评估
(一)报告的及时性和完整性
分析预防接种实施单位或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报告,评价预防接种副反应是否在规定时限内报告,报告内容是否全面、正确。未发生预防接种副反应时是否按规定做“零”病例报告。
(二)调查的及时性和完整性
分析预防接种实施单位或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调查资料,评价是否所有的预防接种副反应均在规定的时限内完成调查;并进一步核实调查质量。
(三)采取措施的正确性
分析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发生预防接种副反应原因判断的合理性,评价所采取措施的正确性。
九、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责
(一)省级
1.制定本省预防接种副反应的监测方案;
2.对省内承担预防接种副反应监测工作的地区、县级人员的培训;
3.督导下级对预防接种副反应监测工作的实施;
4.评价预防接种副反应监测系统的工作质量;
5.定期对预防接种副反应监测系统报告资料进行分析,向省卫生厅和各市报告或反馈;
6.协助市级调查处理预防接种副反应。
(二)市级
1.对辖区内承担预防接种副反应监测工作人员的培训;
2.督导下级对预防接种副反应监测工作的实施;
3.组织对死亡、罕见、原因难以确定的,以及群体性的或引起公众高度关注的预防接种副反应的调查处理;
4.分析辖区内预防接种副反应监测系统的报告和调查的及时性、完整性、准确性,确保监测系统的正常运转;
5.接受和组织对下级单位不能确认的预防接种副反应的会诊,必要时请上级专家协助;
6.定期对预防接种副反应监测系统报告资料进行分析,向市级卫生局和各县报告或反馈。
(三)县级
1.对辖区内预防接种实施单位/医疗机构承担预防接种副反应监测工作人员的培训;
2.督导下级预防接种副反应监测工作的实施;
3.收集辖区内预防接种实施单位/医疗机构及有关人员报告的预防接种副反应报告卡和个案调查表,并按要求上报;
4.组织开展对预防接种副反应的调查处理,必要时请上级专家协助;
5.分析辖区内预防接种副反应监测系统的现状,发现问题,提出改进意见,确保监测系统的正常运转。
(四)预防接种实施单位/医疗机构
发现并及时报告预防接种副反应,并配合进行调查处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5-19 04:10 , Processed in 0.050706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