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陈鑫剑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以解剖学方法研究的 《经络实质组织生理学》

[复制链接]
21
 楼主| 发表于 2005-12-4 19:48:40 | 只看该作者

[原创]以解剖学方法研究的 《经络实质组织生理学》

下面引用由孙清连jkzx2005/12/04 05:00pm 发表的内容:
我记得你一个帖子是讲信息中医学的,就你现在这个思路还想研究信息中医学,连其能量实质都不接边,谈何信息?不要忘了你的签名: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
观念更新和转变,是知识发展和升华的一种具体表现!不能用以前的旧观念,来要求人永远照办------否则,知识怎么发展和升华?
22
 楼主| 发表于 2005-12-4 19:56:10 | 只看该作者

[原创]以解剖学方法研究的 《经络实质组织生理学》

下面引用由鱿鱼子2005/12/04 05:04pm 发表的内容:
你了解的很多你上来谈谈嘛。
别!别!别!他能够“用摆事情、讲道理”的方法说出这些大论来,足以说明他具备“能够改变”的气质而可以升华和发展。所以,应心平气和的欢迎他的驳斥!
23
 楼主| 发表于 2005-12-4 20:08:56 | 只看该作者

[原创]以解剖学方法研究的 《经络实质组织生理学》

下面引用由星河2005/12/04 05:07pm 发表的内容:
一万个人,大概会出现二万个“认为”。所以说主观猜想是不能表达客观实在的。
中医理论明确了“气、血、津、液”的概念,而这些物质的物理化学表达方式尚有待于人类科技的进化来探究。
如果凭想当然地把“气、血 ...

《一万个人,大概会出现二万个“认为”。》不大可能吧?!
牛顿的《万有引力》不是“猜想”吗?至今,谁能解答“《万有引力》是怎样产生”的?但那就《万有引力》就一直能用。
更何况,《组织液是“卫气实质”》还绝不是您所谓“凭想当然”的产物呢?!

24
 楼主| 发表于 2005-12-4 20:14:28 | 只看该作者

[原创]以解剖学方法研究的 《经络实质组织生理学》

下面引用由星河2005/12/04 05:25pm 发表的内容:
  鱿鱼子的‘这个和组织液呦什么必然的联系吗?’是非常滑稽的。
建议鱿鱼子把中医的这些概念弄懂以后,再谈论不迟。
很难想象对中医四六不通的能讨论中医的学问。
请您允许“鱿鱼子”对我观点的支持!“鱿鱼子”不过是《茶壶里煮饺子------有理不会说》而已。难道你能断定他没把中医的这些概念弄懂吗?
25
发表于 2005-12-4 20:38:28 | 只看该作者

[原创]以解剖学方法研究的 《经络实质组织生理学》

下面引用由陈鑫剑2005/12/04 07:48pm 发表的内容:
观念更新和转变,是知识发展和升华的一种具体表现!不能用以前的旧观念,来要求人永远照办------否则,知识怎么发展和升华?
你现在所利用的还原论不过在机械唯物主义的中级发展阶段---细胞层次,当你突破这点,向终极还原论靠拢时,你会更深刻地理解------观念更新和转变,是知识发展和升华的一种具体表现!不能用以前的旧观念,来要求人永远照办------否则,知识怎么发展和升华?
26
 楼主| 发表于 2005-12-4 20:49:09 | 只看该作者

[原创]以解剖学方法研究的 《经络实质组织生理学》

下面引用由孙清连jkzx2005/12/04 08:38pm 发表的内容:
你现在所利用的还原论不过在机械唯物主义的中级发展阶段---细胞层次,当你突破这点,向终极还原论靠拢时,你会更深刻地理解------观念更新和转变,是知识发展和升华的一种具体表现!不能用以前的旧观念,来要求 ...
谢谢!有时间,我一定好好学研一下《终极还原论》的内涵。
27
发表于 2005-12-5 07:15:17 | 只看该作者

[原创]以解剖学方法研究的 《经络实质组织生理学》


陈鑫剑 先生的理论来源,究竟是什么呢?
我们可以通过其自己的描述来看看这个理论的荒唐之处:
‘发现: 俩千多年前古中医学里就已有了的“动脉、血、脉、心脏、肺、大肠------”等概念名词,绝大多数都出现在现代医学的《解剖学》中;其余“经络、卫气、经气------”等占绝少数的概念名词,在现代医学的《解剖学》中被“固有结缔组织、组织液”所替代!’
瞧瞧,西医的解剖学就轻而易举地把个中医理论取代了啊!这种结论,只有对中医外行的人们才会相信。
陈鑫剑 先生的这种思维方式,表露了他既无中医理论的基础,又无西医解剖的实践。编排的文字只能属于故事,而不可能成为学术理论。
由此也可以看出,陈鑫剑的点穴功夫并非真实,因为不懂营卫气血奥妙的不可能会点穴。

28
发表于 2005-12-5 10:35:58 | 只看该作者

[原创]以解剖学方法研究的 《经络实质组织生理学》

[[由饮食生出、不入血管而处于脉外的“卫气”,只能是现代医学中固有结缔组织内的“组织液”。]]赞成
29
发表于 2005-12-5 10:42:59 | 只看该作者

[原创]以解剖学方法研究的 《经络实质组织生理学》

可见:我们今天把“经脉”界定为是由运行气的“经”和运行血液的“脉”俩个实质性概念合成的词组,是“即符合古人的本意、又切合现代医学观察到的实际情况”的返朴归真。好!!!但气同样可以入脉.
30
发表于 2005-12-5 11:07:25 | 只看该作者

[原创]以解剖学方法研究的 《经络实质组织生理学》

下面引用由星河2005/12/05 07:15am 发表的内容:
陈鑫剑 先生的理论来源,究竟是什么呢?
我们可以通过其自己的描述来看看这个理论的荒唐之处:
‘发现: 俩千多年前古中医学里就已有了的“动脉、血、脉、心脏、肺、大肠------”等概念名词,绝大多数都出现在现 ...
下面引用由一滴水2005/12/01 02:36pm 发表的内容:
                       [原创]解读阴阳科学二:阴阳是什么
  本文是以《解读阴阳》一书中第四篇《阴阳的真面目》的第四节的内容作整理,重点是解释阴阳的真实身分是什么。
  上一篇《中医基础研究一:解读阴阳科学》已经在《医理探源》栏目中发表。   原创作者:容建平                                          
  阴阳是什么?从字面上看,由对立的阴性质与阳性质共同组合而成的统一整体,如果孤立地看问题,单从字义上理解,它只不过是在用阴与阳的组合来表达“对立统一”思想,但实质上,阴阳不仅仅是在表达“对立统一”这么简单,它以“对立统一”为本质,吸取了中华远古文明的全部精华,凝聚了宇宙间一切事物运动变化的基本法则,已经演变成为一个具有普遍性的标准化规范模式,它既是一切事物存在的基本形式,又是一切事物相互关系的基本准则,更是一切事物运动变化的基本规范,又还是生产一切物质的基础材料。
  自古以来,人们已经认识到阴阳有这样的特性:一、阴阳为虚无的形态,没有实质性的物质存在,是有其名而无形的一种概括性表达;二、阴阳拥有气与理的双重面目,可以在不同的需要下,体现出不同的表达形式;三、阴阳能够渗透到中华文化的各个方面,代表一切事物。人们要解决的问题是,这个有名而无形,拥有理与气双重面目的百变之身,究竟是一个什么?                              
   为阴阳确定一个标准的身分,为阴阳下一个现代化的准确定义,让所有的人都能够正确地知道阴阳是什么,这很有必要。为了让人们能够容易明白,这就必须要用新时代的新思维,从总体意义上作出一个准确表达,这对阴阳的研究和运用都很有益处,也是阴阳迈出国门,走向世界必须要做的第一步工作。
  为阴阳确定一个能够全面表达内涵的身分,或者不是一件轻松的事,但却是势在必行之事,不管有多在的难度,也一定要做的事情。从现有的资料上看问题,可以认为,要确定阴阳的真实身分,要划定阴阳的准确定义,就必须从阴阳身上挖掘,从阴阳所有的原理表达中寻找,从阴阳与事物之间反映的种种变化中挖掘,只要遵循这个思路,就必然会找出一个真实而恰当的身分与定义。        
 从《太极图》中看到,阴阳是由阴和阳两种相反性质的组合统一,在统一整体内部的对立性质中,阴不是具体的指定事物,只拥有一个广义的阴性属性范畴,同样,阳也不是具体的指定事物,也只拥有一个广义的阳性属性范畴,双方的性质表达泾渭分明, 单从表面上看,看不出个性的阴属性和个性的阳属性有什么不寻常的特别地方,但奥妙之处,是在于阴阳组合成为一对以后,这个组合体是什么?   阴阳整体什么都不是,既不是一件具体性的物质,也不是一件具体性的事情,它只有具体性的性质内容,没有实质性的具体事物,整个阴阳是由具体的对立性质组合而成的一个虚拟体,虚拟体这一点是无疑的,它很符合《黄帝内经》所说阴阳“有名而无形”的表达,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有具体性质的抽象性虚拟形态。有具体的性质内容,有抽象性的虚体,是阴阳的特色之一,也正是由于它具有抽象性的虚体,因此才能够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说阴阳是什么都不觉得有意外。   阴阳以一个整体出现,重点在明确表达“对立统一”原理,同时,又以“对立统一”的与一切事物发生渗透兼容,通过兼容之后,以阴阳整体产生的个性来替代一切事物,成为一个具有共性的代表。
  阴阳是一个虚拟体,它在“对立统一”之间,和一切事物之间,和阴气阳气之间,有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充当了一个什么样角色?只有理明这种关系,知道它所扮演的角色,才有可能明白阴阳应该有一个什么样的正确身分。
   1、阴阳与“对立统一”的关系:
  阴阳与“对立统一”有一个特殊的关系,因为阴阳体现的就是“对立统一”原理,它用阴与阳双方相反的性质,共同组合成为一个整体,最终目的就是要树立起“对立统一”这面鲜艳夺目的旗帜。“对立统一”这个词是外来的哲学词语,从意义上看,“对立统一”是一个充满了科学思想的哲学观点,它以对立体现个性,以统一体现共性,在统一中体现旗帜鲜明的对立,对立与统一双方相辅相成,通过“对立统一”的综合性总结,将一切事物的基本关系作出简洁的表达。
  若果将“对立统一”从字面上细细分析,发现它存在有不尽人意的地方,总是觉得这种简洁表达有一种模糊性,详细梳理起来,会梳理出一些不能明白的疑问:
   第一点:对立虽然是一种在一切事物中都存在的事实,但是谁与谁发生对立?对立面是谁?为什么会发生对立?发生对立的条件是什么?这些基本性的条件,在现代的“对立统一”观点上得不到明确的体现;
   第二点:统一的条件是什么?为什么要发生统一?发生统一必需的基础是什么?这些条件在“对立统一”的字面上也完全看不出来;
   第三点:在对立与统一中,对立双方会发生什么样的双边关系?这种关系的特点是什么?这个问题在“对立统一”中没有得到体现;
   第四点:双方统一后,究竟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这种变化会产生什么样的规律性?这些问题,也不能从“对立统一”上有所反映。
  用阴阳来表达“对立统一”的观点,确实显得棋高一着,单凭两个对立的相反性质阴与阳的相互组合方式,就已经将对立与统一的关系全部包含在内,并作出清楚的表达。阴阳能够清楚表达“对立统一”的原因,是在统一体中,对立双方都有各自的性质表达,让人一看就知道对立面是谁,可以从中认识到统一的基础是什么,同时还可以产生一个以性质关系相互发生变化的联想,而这种联想,只发生在以性质为主体的阴阳上,并要通过对立性质的比较来体现,这在“对立统一”这个表达上是没有的,“对立统一”没有一个明确的性质或性能规定,它是空虚的泛指,不可能给人产生一个有规定性质的联想。
  通过联想,阴阳将“对立统一”不能说明白的性质、原理、关系、规律等,都作出一个详细的表白,从阴阳这两个十分简单的字中清晰地体现出来:
   第一点:阴阳表明,对立的基本条件是性质相反,与自己性质相反的就是对立面,具体地体现为阴性性质与阳性性质两个方面,相反性质双方的共同存在,才会发生对立; 第二点:阴阳表明,对立面双方都是在从同一基础上的不同量变产生,因此,统一必须是对立性质双方的结合,统一的目的是为了将不同量变的对立双方结合成为一个整体,在整体中,相反性质双方的阴与阳都得到清晰的体现,在对立之中体现出互补的合作;
   第三点:阴阳表明,对立双方在统一后,虽然外观成为一个整体,但在内部仍然呈现出对立状态。相反性质的双方都以对方的存在,来体现自己不同特点存在的基础;阴以阳为对照而体现阴的性质,阳以阴为对照而体现阳的性质;,    第四点:阴阳表明,由于对立双方的性质相反,双方的统一过程,必然地要发生水火不相容的斗争,有斗争就会产生变化,变化过程由阴阳双方盛衰状态的趋势所决定,发生彼此相互消长的变化规律;
   第五点:阴阳表明,性质双方的统一体,以双方力量的大小决定整体的性质取向,阴占优势时,整体呈阴性,阳占优势时,整体呈阳性,双方力量均衡时,整体体现平衡。   将阴阳与“对立统一”相对照,可以认为,阴阳用两种相反的性质紧密结合,全面地表达了“对立统一”原理的全部内容,是对“对立统一”的具体性体现,也是说,两种相反的性质阴与阳,塑造出了一个“对立统一”的新形象,将本来不能看到的“对立统一”关系作出具体化、形象化,将空虚的理论模拟成为一个可以看见摸得着的性质组合形象,这就清楚表明,阴阳是表达“对立统一”的具体性形象,这是阴阳与“对立统一”的实质性关系。
“对立统一”只是一种哲学思想概念,没有具体性的表达形象,而阴阳则是以一种可视的具体性形象,不但表达了“对立统一”思想,而且还将“对立统一”的性质、原理、关系、规律显示在其中,使到“对立统一”显得更清晰更具体,由于阴阳的表达具有可变的联想作用,通过对阴阳双方不同比例的构思,还可以表现出阴阳运动变化的状态。
  尽管阴阳是用两种具体性质虚拟成的抽象性形象,但它能够以更加简洁的形象表达,更加具体地体现了“对立统一”理论,基于这原因,因此,当古代的中国人知道“对立统一”是宇宙间最基本性的关系原理后,却又不以“对立统一”这样的抽象思维观点为说教,而用具体的对立性质打造出一个抽象性的阴阳为形象,以此来表达“对立统一,这就是古代人虽然明白“对立统一”原理,又不在实践运用过程中说出“对立统一”这个词语的真正原因。
   2、阴阳与一切事物的关系: 阴阳这个貌似平凡而实际上并不平凡的性质组合,所产生出的无穷奥秘,远远不只是两种相反性质组合为个性那么简单,阴阳虽然不是具体性的事物,但是宇宙间一切事物都可以分属于阴阳,一切事物的发生、存在、发展、和最终结果,都能够用阴阳的性质、作用原理、相互关系、和相互变化规律来进行演译,从宏观上看,阴阳与一切事物有这样的关系:
   第一、阴阳能够代表一切事物和事物的具体细节部份;
    第二、阴阳能够代表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状态;
    第三、阴阳能够模拟一切事物发生变化前后的全过程;
    第四、阴阳能够解释一切事物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变化规律。  
    阴阳从当初的两种不同个性的性质表达,经过相结合后,演变成为具有能够代表一切事物和事物运动变化规律的能力,从意义上发生了天翻地复的变化,也就是说,发生了本质意义的变化,对于这种重大的变化过程,人们不禁产生出疑问,阴阳能有这么大的能耐,能够代表那无穷无尽的事物,能够模拟事物那千变万化的状态,在代表事物和模拟事物变化的过程中,阴阳的代表性是以一种什么样的身份出现参与其中?                                                            
  当我们回过头来再重新审视阴阳的时候,就会发现,它是以两种相反的性质组合这种抽象性的“对立统一”形态,同一切事物在“对立统一”基础上发生关系,由于任何个体事物都可以“一分为二”,任何事物之间都可以在一定的基础上“二合为一”,因此,阴阳以阴的性质与阳的性质,将一切事物分类划分;以阴与阳的对立,描述事物“一分为二”的对立状态;以对立双方的关系,来表达事物的对立关系准则;阴阳的性质组合,代表了事物“二合为一”的统一状态,表达了事物的统一原则;阴阳之间发生的变化过程,又体现了事物的运动变化规律。
  必须注意到,阴阳不是一件特定的事物,也不是具体性的一切事物,但能够代表一切事物,在阴阳与一切事物当中,阴阳扮演的是一个代表角色,而所有事物则成为被代表的角色,双方是一个代表和被代表的相互关系,站在阴阳方面的立场上看,它以两种个性化的性质组合形象,代表着一切事物,代表着一切事物的变化状态,代表着一切事物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而站在所有事物的立场上看,世上的事物都一致选择阴阳来代表自己,象征自己,也就是说,一切事物都已经选定阴阳当成为自己的代言人,当作自己的代表性形象。从这种意义上看,阴阳能够具有广泛的代表性,是因为它已经被一切事物推举成为了一个能够起代表作用和代言作用的公众形象,变成为一切事物和事物变化的替代性化身。阴阳是一切事物的代表性形象,这是阴阳与一切事物之间的关系。  
  3、阴阳与阴气阳气的关系
  阴阳为抽象性的形象,阴气阳气为具体性的“气”态物质,在物质世界中,阴气阳气是唯一与阴阳有着不可分离关系的物质,阴气带有阴的属性特征,阳气带有阳的属性特征,阴阳体现了阴阳二气的运动变化过程中的性质、原理关系与规律,反过来,阴阳二气又用自身的运动变化在演示阴阳形象的性质、原理、关系与规律,两者所有的理论是一致的,只不过是一个抽象化,一个物质性,由于阴阳附带着“气”时具有物质性,不带“气”时具有抽象性,从这种变化中看到,阴气阳气成为了具体化物质性的阴阳,阴阳就是抽象性虚拟化的阴气阳气,阴阳所形成的形象,也就是阴气阳气的抽象性形象。抽象性的形象,这是阴阳与阴气阳气的关系特点。
  不论从哪种情况下看,阴阳标准身分都是一个“二元”性质“一体化”的抽象化形象,它有具体的性质内容,由对立的性质共同组合而成,但没有具体的事物指定,有名而无形,说具体一点,阴阳是“对立统一”的具体性形象,是阴气阳气的抽象性形象,同时又是一切事物以及事物运动变化的代表性形象。阴阳以“对立统一”为基础,将一切事物在“对立统一”的原则上归纳,通过对事物归纳性的集合,阴阳被打造成为了一个意义很广阔的知识集成体。  
  形象,就是阴阳能够纵横于宇宙间一切事物之中的真实身分。身为形象,阴阳体现的是“对立统一”,包藏的是性质与性质产生的道理,体现出了它的虚无一面,空虚到身无一物,只有泛指的性质范畴,但当它作为一切事物的代表性形象后,又表现出它的实质性,显得非常充实,充实到无所不能,成为一个个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事物。
  形象具有广义性质,但又带有狭义性质,当它为广义性质时,阴阳可以是一切事物的公共形象,当它为狭义性质时,阴阳可以是任何具体事物的个性化形象。在实践过程中,当阴阳没有成为具体指定事物时,它只有理性的表达,体现的是理论,并以理性来象征着一切事物,代表着一切事物及其变化,此时的阴阳为广义宏观的性质,是宏观整体性事物的代表形象,具有全息性的代表性。在实践过程中,当阴阳代表着个性的具体事物时,或被圈定为一个具体范围属性的事物时,就会成为具体事物的化身,此时的阴阳为微观狭义的性质,有着实质性事物的具体性内容,呈现出狭义的性质,成为个性事物的具体形象。
大家看看,谁的观点对。


-=-=-=-=- 以下内容由 鱿鱼子2005年12月05日 11:09am 时添加 -=-=-=-=-
下面引用由大象若水民间中医 发表的内容:
息者,自心也.<息=自+心>.故调息者,调心也.此心如同呼吸,常运用不停息而不待自知者也.人在沉静无为之时,自然丹田运气,归根复命.故知调息,实为调心耳,息调者象也,心调者理也,内外一如,所为"不二法"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7-18 17:19 , Processed in 0.095407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