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外科学
下 篇 各 论
第一章 疮 疡
疮疡是各种致病因素侵袭人体后引起的体表化脓性疾病,包括急性和慢性两大类。对疮疡的辨证施治是中医外科的特色。
疮疡的致病因素分外感(外感六淫邪毒、感受特殊之毒、外来伤害等)和内伤(情志内伤、饮食不节、劳伤虚损等)两大类。外邪引发的疮疡,尤以热毒、火毒表现为最常见。风寒暑湿等外邪引起的疮疡,有的初起并不都具有热毒、火毒为患的红热现象,病情发展至中期才能显现。内伤引起的疮疡,大多因虚致病,且属慢性者居多,如肾虚骼空,易为风寒痰浊侵袭,而成流痰;肺肾阴亏,虚火上炎,灼津为痰,而成瘰疬。由于饮食不节,内伤脾胃导致火毒内生而引起的疮疡,虽然有时正气尚未虚衰,但较单纯为外邪侵袭所引起者严重,如消渴病合并疖、有头疽等。此即所谓从外感受者轻,因脏腑蕴毒而内发者重。以上各种致病因素侵入人体,引起局部气血凝滞,营卫不和,经络阻塞,产生肿痛症状。病情进一步发展,热胜肉腐,肉腐为脓,从而导致脓肿的形成。若疮疡毒邪炽盛,还可影响或侵犯脏腑,导致脏腑功能失调。轻则发热,口渴,便秘,溲赤等;重则恶心呕吐,烦躁不安,神昏谵语,咳嗽痰血等,甚则危及生命。
疮疡发生以后,正邪交争决定着疮疡的发展和转归。疮疡初期,若正能胜邪,使邪热不能鸱张,渐而肿势局限,疮疡消散;若正不胜邪,热毒壅滞不散,热胜肉腐成脓,导致脓肿形成,即为疮疡中期(成脓期)。此时如治疗得当,切开引流,毒随脓泄,形成溃疡,腐脱新生,最后疮口愈合;或正气尚足,脓肿破溃,脓毒外泄,同样使溃疡腐脱新生而愈,即为疮疡后期(溃疡期)。在疮疡的初、中期,若邪毒炽盛,又未能得到及时处理,可使邪毒走散,内攻脏腑,形成走黄;若人体气血虚弱,不能托毒外达,可致疮形平塌,肿势不能局限,难溃、难腐等,如病情进一步发展,正不胜邪,内犯脏腑,形成内陷。疮疡后期,毒从外解,病邪衰退,理应渐趋痊愈,若由于气血大伤,脾胃生化功能不能恢复,加之肾气亦衰,可致生化乏源,阴阳两竭,同样可使毒邪内陷,危及生命。
在疮疡发病过程中,由于病理变化造成的特殊形态,或由于功能障碍产生的特殊体形,对诊断常有一定帮助。若颜面疔疮患者步态蹒跚,局部疮口凹陷,皮色暗红,常是走黄的征兆;红丝疔必有红丝一条或数条;蛇头疔若有损骨,其溃后每多形如蛇头;膝关节流痰因大小腿肌肉萎缩则状如鹤膝;髂窝流注常使患肢屈曲难伸等。此外,辨别疮疡有无损伤骨骼和内膜(即胸膜或腹膜)也很重要。疮疡损伤骨骼多在四肢,如溃疡疮口胬肉外翻,经久不愈,以探针轻轻探之有锯齿感,多为损骨。疮疡透膜多在躯干,肿疡时见肿势漫无边际,扪之绵软,或有捻发感,多为气肿或透膜;若胸壁溃疡脓出似蟹沫,或夹有气泡,多为透膜。
疮疡的治疗常须内治和外治相结合。轻浅的疮疡,有时单用外治也能获得痊愈。而严重病证,如走黄、内陷等,不仅需要内治、外治结合,还要配合西医西药治疗,并给予一定的支持疗法。总之,必须根据患者的体质、致病因素、病情轻重等辨证施治。疮疡内治法的总则为消、托、补。即初期尚未成脓时,用消法使之消散,并针对病因、病情运用清热解毒、和营行瘀、行气、解表、温通、通里、理湿等治则,其中清热解毒为疮疡最常用的治则;中期脓成不溃或脓出不畅,用托法以托毒外出,又分透托法和补托法;后期体质虚弱者,用补法以恢复正气,使疮疡早日愈合。疮疡外治法可根据疮疡的初期、中期、后期分别辨证施治。初期宜箍毒消肿,阳证可选用金黄散、玉露散、金黄膏、玉露膏、太乙膏、千捶膏,可加掺红灵丹、阳毒内消散,或用清热解毒消肿的新鲜草药捣烂外敷;阴证可选用回阳玉龙散、回阳玉龙膏、阳和解凝膏,加掺黑退消、桂麝散、丁桂散;半阴半阳证选用冲和散、冲和油膏。中期脓熟时宜切开排脓,注意切开时机、切口位置、切口方向等的选择。如颜面疔疮忌早期切开,而蛇头疔应及早切开;如手指疔宜从侧方切开以免影响屈伸功能等。后期宜提脓祛腐,生肌收口,阳证用八二丹、九一丹提脓祛腐,阴证用七三丹、五五丹提脓祛腐;疮口脓水较多时,不论阳证、阴证均可应用等渗盐水清洗创口,或中药溶液湿敷;疮口太小或成瘘时,用白降丹、千金散药线腐蚀;疮面胬肉突出时用平胬丹;腐脱脓尽用生肌散、八宝丹,并根据情况配合使用垫棉法或扩创法。
此外,在疮疡的治疗中,还要重视患者的精神调摄,饮食宜忌,日常起居,护理换药等,加强医患配合,争取早日康复。
第一节 疖
疖是指发生在肌肤浅表部位、范围较小的急性化脓性疾病。根据病因、证候不同,又可分有头疖、无头疖、蝼蛄疖、疖病等。其特点是肿势限局,范围多在3厘米左右,突起根浅,色红、灼热、疼痛,易脓、易溃、易敛。相当于西医的疖、头皮穿凿性脓肿、疖病等。
【病因病机】
常因内郁湿火,外感风邪,两相搏结,蕴阻肌肤所致;或夏秋季节感受暑毒而生;或因天气闷热汗出不畅,暑湿热蕴蒸肌肤,引起痱子,复经搔抓,破伤染毒而成。
患疖后若处理不当,疮口过小引起脓毒潴留,或搔抓染毒,致脓毒旁窜,在头顶皮肉较薄处易蔓延、窜空而成蝼蛄疖。
凡体质虚弱者,由于皮毛不固,外邪容易侵袭肌肤,若伴消渴、习惯性便秘等慢性疾病阴虚内热者,或脾虚便溏者,更易染毒发病,并可反复发作,缠绵难愈。
【诊断】
1.临床表现
局部皮肤红肿疼痛,可伴有发热,口干,便秘、苔黄、脉数等症状。
(1)有头疖:患处皮肤上有一红色结块,范围约3厘米大小,灼热疼痛,突起根浅,中心有一脓头,出脓即愈。
(2)无头疖:皮肤上有一红色结块,范围约3厘米左右,无脓头,表面灼热,触之疼痛,2~3天化脓,溃后多迅速愈合。
(3)蝼蛄疖:多发于儿童头部。临床常见两种类型。一种是坚硬型,疮形肿势虽小,但根脚坚硬,溃破出脓而坚硬不退,疮口愈合后还会复发,常为一处未愈,他处又生。一种是多发型,疮大如梅李,相联三五枚,溃破脓出而不易愈合,日久头皮窜空,如蝼蛄串穴之状。不论何型,局部皮厚且硬者较重,皮薄成空壳者较轻。若无适当治疗,则迁延日久,可损及颅骨,如以探针或药线探之,可触及粗糙的骨质,必待死骨脱出,方能收口。
(4)疖病:好发于项后发际、背部、臀部。几个到几十个,反复发作,缠绵不愈。也可在身体各处散发疖肿,一处将愈,他处续发,或间隔周余、月余再发。患消渴病、习惯性便秘或营养不良者易患本病。
2.实验室检查 必要时可进行血常规、血糖、免疫功能等方面的检测。
【鉴别诊断】
(1)痈:常为单发,初起无头,局部顶高色赤,表皮紧张光亮,肿势范围较大,约6~9厘米,初起即伴有明显全身症状。
(2)颜面疔疮:初起有粟粒脓头,根脚较深,状如钉丁,肿势散漫,肿胀范围显著大于疖,出脓日期较晚而且有脓栓,大多数患者初起即有明显全身症状。
(3)囊肿型痤疮:好发于面颊部和背部,初为坚实丘疹,挤之有白色粉样物质,反复挤压形成大小不等的结节,病程较长, 30岁以后发病减少。
【治疗】
以清热解毒为主。暑疖需兼清暑化湿;疖病多虚实夹杂,必须扶正固本与清热解毒并施,或兼养阴清热或健脾和胃,应坚持治疗以减少复发;对伴消渴病等慢性病者,必须积极治疗相关疾病。
1. 辨证论治
内治
①热毒蕴结证
证候:常见于气实火盛患者。好发于项后发际、背部、臀部。轻者疖肿只有一二个,多则可散发全身,或簇集一处,或此愈彼起。伴发热,口渴,溲赤,便秘。苔黄,脉数。
治法:清热解毒
方药: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加减。
②暑热浸淫证
证候:发于夏秋季节,以小儿及产妇多见。局部皮肤红肿结块,灼热疼痛,根脚很浅,范围局限。可伴发热,口干,便秘,溲赤等。舌苔薄腻,脉滑数。
治法:清暑化湿解毒
方药:清暑汤加减。疖在头面部,加野菊花、防风;疖在身体下部,加黄柏、苍术;热毒内盛者,加黄连、黄柏、山栀;大便秘结者,加生大黄、枳实。
③体虚毒恋,阴虚内热证
证候:疖肿常此愈彼起,不断发生。或散发全身各处,或固定一处,疖肿较大,易转变成有头疽。常伴口干唇燥,舌质红苔薄,脉细数。
治法:养阴清热解毒
方药 仙方活命饮合增液汤加减。
④体虚毒恋,脾胃虚弱证
证候:疖肿泛发全身各处,成脓、收口时间均较长,脓水稀薄。常伴面色萎黄,神疲乏力,纳少便溏。舌质淡或边有齿痕,苔薄,脉濡。
治法:健脾和胃,清化湿热
方药:五神汤合参苓白术散加减。
外治
①初起小者用千捶膏盖贴或三黄洗剂外搽;大者用金黄散或玉露散,以金银花露或菊花露调成糊状敷于患处,或紫金锭水调外敷;也可用鲜野菊花叶、蒲公英、芙蓉叶、龙葵、败酱草、丝瓜叶取其一种,洗净捣烂敷于患处,每天1~2次,或煎后每日外洗2次。
②脓成宜切开排脓,掺九一丹、太乙膏盖贴;深者可用药线引流。脓尽用生肌散掺白玉膏收口。
③蝼蛄疖宜作十字形剪开,如遇出血,可用棉垫加多头带缚扎以压迫止血。若有死骨,待松动时用镊子钳出。可配合垫棉法,使皮肉粘连而愈合。
2.其他疗法
(1)清解片,成人每次5片,每日2~3次吞服;儿童减半量;婴儿服1/3量。
(2)六应丸或六神丸,成人每次10粒,每日3次吞服;儿童减半量;婴儿服1/3量。
【预防与调护】
1. 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澡,勤理发,勤修指甲,勤换衣服。
2. 少食辛辣炙煿助火之物及肥甘厚腻之品,患疖时忌食鱼腥发物,保持大便通畅。
3. 搞好防暑降温工作,多饮清凉饮料,防止痱子发生。
4. 患消渴病等,应及时治疗。体虚者应积极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