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问·五藏别论》中方士“或以胃肠为藏”,“或更相反”。其实这句话也并没有错,那么到底该如何理解呢?胃肠不过是”府”而矣,怎么会变成“藏”(实际上为奇藏)呢?
其实现代医学早已向我们揭示,胃肠道中除受交感与副交感神经双重支配外,还有固有内在的神经丛的节细胞(从食管中段到肛门止),或称壁内神经,包括分布于纵行肌与环行肌之间的肠肌神经丛(或称欧氏神经丛)与位于粘膜与环行肌之间的粘膜下神经丛(或称麦氏神经丛),以及主要分布于胃浆膜层的浆膜神经丛三层。
壁内神经丛还有感觉纤维的细胞体,纤维终止于肠壁和粘膜上感受器,其传出纤维又与神经丛内的细胞体或其树突发生突触联系,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的局部神经反射系统。当切断外来神经后,细胞间仍有机能上的联系,并形成局部反射(所以离体肠管在适宜的环境中,仍能进行节律性运动,只不过较为缓慢)。
肠胃道粘膜上皮间散在分布着一类只有免疫荧光法及电镜观察才能确定的细胞,它们被称作肠道内分泌细胞。共同的特点是具有摄取胺前体,进行脱羧反应而产生肽类或活性胺的能力,因此它们与其他们能产生肽类的内分泌细胞和神经细胞同称APUD细胞系统。
而由肠道内分泌细胞产生的激素有:胃泌素、胃肠类高血糖素、胰高血糖素、胆囊收缩素、促胰液素、胃动素、抑胃肽、胰岛素、生长素抑制因子、组胺及五羟色胺等,它们都对胃肠的消化功能活动产生影响。另外还有一类多肽,通常被认为是胃肠后备激素,但实际上可能是上述所讲的壁内神经丛的递质。如用免疫荧光法与电镜观察到,植物神经末梢,除发现有分泌胆碱能与肾上腺能外,尚有第三种,即肽能神经末梢——为大颗粒囊泡型,可分泌VTP(血管活性肽)、SP(P物质)和NT(神经降压肽)等,和/或嘌呤能纤维,以ATP为递质。
当然,胃肠道的多肽物质远不止这些,人们发现这些肽类物质既存在于肠道之中,又存在于脑中,如胆囊收缩素、胃泌素、血管活性肽、胃动素、蛙皮素相关肽类等。并且有些原以为存在于脑中的多肽如TCH区的五种促垂体激素等,另外还有内啡肽(EOP)、ACTH类似肽等,也存在于肠道中。
而APUD细胞系研究表明,这些肽类和胺类激素(有些是神经递质)分泌细胞都源于胚胎期的神经嵴与神经板或其他神经外胚层的衍生物。因为它们同时存在于脑肠之中,故又被称作“脑肠肽”,又因其对全身许多组织器官的机能有调节作用,并且许多激素又相互影响、反馈调节,故又被称之为“调节肽”。
上述的APUD细胞基本上是广泛散布在消化道粘膜及中枢神经系统内,只有在胃肠道的胰腺中的胰岛细胞才聚在一起。
在细胞层次,颅脑---核仁DNA,心脑----质粒DNA,肠脑-----线粒体DNA
当然,这些只是物质基础,依照佛教而论,只是"根",而不是"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