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loushaoku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病因在方证辨证中的地位 娄绍昆

[复制链接]
21
发表于 2006-9-29 17:05:11 | 只看该作者

病因在方证辨证中的地位 娄绍昆

方证是规律,方证之中必有理法,理法是有时代局限的,是发展的。
22
发表于 2006-9-29 17:06:15 | 只看该作者

病因在方证辨证中的地位 娄绍昆

拿桂枝汤证而言,“发热、汗出恶风”。许多方证可见,必须分辨,《伤寒论》的麻杏石甘汤、白虎汤、承气汤等证必须分清病位、病性、病史、病势等。
23
发表于 2006-9-29 17:07:12 | 只看该作者

病因在方证辨证中的地位 娄绍昆

理法是主观的认识,方证是客观的规律。方证具有多样性,多义性,传变性,复合性。没有理性,就无法掌握。
24
发表于 2006-9-29 17:08:15 | 只看该作者

病因在方证辨证中的地位 娄绍昆

方证不能庸俗化,医理不能玄化,二者必须有机结合。仲景是我们的版样。
25
发表于 2006-9-29 17:24:14 | 只看该作者

病因在方证辨证中的地位 娄绍昆

、六淫致病。《素问•空骨论》说:“风者,百病之始也”。《素问•风论》说:“风者,百病之长也”。风,即空气,表部接触空气,故表部诸病皆从风来,风邪作用于人体,一是体表,一是肺部。风、寒、暑、湿、燥、火六淫,是以空气为载体,温度、湿度、压力为条件,致病微生物为病源。一个人得病,并不单纯是病源微生物所为,中医治病就是基于改变条件、消灭病源、提高机体抵抗力三个方面着手,因此是全面的、科学的外因论。
26
发表于 2006-9-29 17:25:58 | 只看该作者

病因在方证辨证中的地位 娄绍昆

一、病因
导致机体各种各样的病变因素,一般不超过机械因素、理化因素、生物因素和第二信号四个范畴。同一致病因素进入人体内而刺激机体,可出现不同的病理变化,呈现各种各样的证候群。不同的致病因素进入人体内而刺激机体,也可出现相同的病理变化,呈现一种证候群。对这种现象的观察和认识,古人称之为“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
二、病机
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形成刺激,其反应只有两种,即阳性反应和阴性反应,别无其他。故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维金斯基说:“同一组织所施加同一刺激,一方面由于强度不同,频率不同,另一方面由于效应器灵活性不同,有时呈兴奋作用,有时呈抑制作用”。致病因素的强度和频率是机体产生阴阳二性反应的外在条件,机体的灵活性则是产生阴阳二性反应的内在因素。无论是机械的、理化的、生物的,还是第二信号的致病因子作用于机体,只要刺激的强度和频率不超过机体的灵活性,就会出现兴奋性证候,呈现阳性反应,反之,刺激的强度,频率超过机体的灵活性,表现一系列抑制性证候,则呈现阴性反应。刺激有强度,频率有快慢,在机体的三部中,只要不压制机体的正常反应,则表现为三阳证,超过其正常反应则出现三阴证,这就是病邪与机体之间的变化规律。三阳证和三阴证的反应都有其物质基础,阳性反应可使血管扩张,机能兴奋,体温升高。阴性反应则使血管收缩,机能抑制,体温降低。张公让曾把阴阳两性反应称为双相反应,第一相反应表现为血压升高、白细胞数目增加、骨髓细胞增生活跃、细胞核左移、酸度升高、新陈代谢旺盛、血糖升高、血红蛋白反应亢进、血中胆汁量减少。第二相的反应则与此相反。机体以气血周流来反应各种病理变化,可以明显地看到阴性、阳性不同质的变化,亦可作为探讨阴阳的依据,说明阴阳二性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27
 楼主| 发表于 2006-9-29 18:05:10 | 只看该作者

病因在方证辨证中的地位 娄绍昆

我同意mawenhui3366前半的意见,但我不能苟同他下半部分的结论:“这就是所谓的方证主义或方证对应,这是很可悲的!理法和方证是辩证论治的一个过程的两个阶段,不存在两种方法。如果强分,结果就是当今的局面,理论和临床脱节!”这个结论过于武断了。方证辨证和理法辨证是两种不完全一样的辨证方法。它们同中有异,同的方面且不说了,其异的方面倒值得我们深入地去研究。说一句老实话,近两千年来有意识地去比较研究它们的异同的人,的确很少很少,日本汉方家的确是抢先了一步,故有章太炎先生在陆渊雷《伤寒论今释。序言》中的感叹:“仲景今在,必叹,吾道东矣”。他山之玉,可以攻石。让我们静下心来,一步一步地比较、鉴别、对照、研究,特别是密切地贴近临床,实事求是地走出一条现代中医的路来。有些人对“方证主义”不心平气和地去学习,还没有了解方证药证的长处与不足,下还没有把握住与运用方证辨证去诊治疾病的本领,还没有品尝到方证契合时疾痛复杯而愈的乐趣,那是很可惜的。
28
 楼主| 发表于 2006-9-29 19:38:34 | 只看该作者

病因在方证辨证中的地位 娄绍昆

中医理论分两大部分
中医理论分两大部分,一部分是指导性理论,如阴阳、八纲、六经等;其中也有大部分的理论属于解释性理论。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就是在六经理论指导下的方证辨证。:“观其脉症,知犯何逆,随症治之”是仲景的诊治要旨。“知犯何逆”是指对病机病因的理法辨证;“随症治之”是指对主要脉症及所选方、药的方证、药证辨证。工其解释性的理论比较少见,所以简称方药辨证。现在有些中医师认为,辨证用药都是严格地按照理-法-方-药的程序进行的。但实际上还存在着另一种与其相反的,按药-方-法-理的程序进行的辨证模式。当然,这种辨证模式总的指导性理论还是阴阳学说。
29
发表于 2006-9-29 20:23:32 | 只看该作者

病因在方证辨证中的地位 娄绍昆

下面引用由mawenhui33662006/09/29 05:07pm 发表的内容:
理法是主观的认识,方证是客观的规律。方证具有多样性,多义性,传变性,复合性。没有理性,就无法掌握。


-=-=-=-=- 以下内容由 mawenhui33662006年09月29日 08:32pm 时添加 -=-=-=-=-
方证是经验,是感性认识。理法是理性认识。没有理性,就没有中医理论,仅是经验的堆砌,千金、外台等方书如此。
30
 楼主| 发表于 2006-9-30 10:10:16 | 只看该作者

病因在方证辨证中的地位 娄绍昆

mawenhui3366 :"方证是经验,是感性认识。理法是理性认识。没有理性,就没有中医理论,仅是经验的堆砌,千金、外台等方书如此。"

中国医学从经验知识的积累开始,经过以探求医道为核心的医经创作阶段,最后,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建立了一个临床诊疗系统。
方证辨证是这个系统的操作工具与方法,内部包含着经验与理性。心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7-22 14:12 , Processed in 0.053411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