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五积散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牛山活套:三国演义

[复制链接]
21
发表于 2003-9-5 12:00:28 | 只看该作者

牛山活套:三国演义

[这个贴子最后由黄岐建中汤在 2003/09/05 01:01pm 第 1 次编辑]
下面引用由caoxibai2003/09/05 04:59am 发表的内容:
纵观此证,当属少阴虚火咽痛无疑。关于此类病症的治疗,伤寒论少阴篇中已树圭臬。后世虽有发展,亦大抵不出此基本法则。而今,此案例竟选用大热大补的附子理中丸(人参、白术、干姜、甘草及附子等),进行首次治疗,常言说:“桂枝下咽,阳盛则毙;白虎入口,寒极必亡。”,此例虽把其在冰箱中予以冷镇,也只不过是可以掩饰其酷热之性于一时也,药丸入腹,毕竟要热性大发,以热治热,无疑与火上浇油!此明显的错误,为什么还能受到许多人的谬赞?文章虽写得妙笔生花,又岂能黑白颠倒?

本想允执厥中,然而树欲静却风不止:若欲允执你的“中”,只可以立于此以攻彼。有失“中道”了吗?没有,现身出来,站在不中道的位置上,以平衡原来的不中道的所置,正所以欲求其“中”也。言曰“执两端以御其中”,谁也不会傻到执中以御中(有谁痴到对着方向盘的轴心转动、使劲?必也“执两端以御其中”者得之。)
老子最知道“道”不可道,却仍然传后世“五千言”以道之,何以?以天下“无道”,不得已也,而目的正在“道”;老子最知道“执中”的好处,却仍然挺身而出,何旨/指?以众人多失“中”,执此攻彼,不得已也,而其意在乎“中”!
略晚于老子的《黄帝四经》说“作争者凶”,要求允执厥中,不要作争,“妄作凶”;又说“不争者亦无以成其功”,意思是既然前人已经“作争”,而且是“妄作”,我就不能不争,争者所以去其凶,而复归于中/善/吉。
请争:
1、“桂枝下咽,阳盛则毙”一句,首见于《宋本伤寒论·伤寒例第三》中,作“桂枝下咽,阳盛则毙;承气入胃,阴盛以亡”,正不理解张仲景桂枝汤正所以主“太阳病”、承气汤适所以“承”其“阴盛”之义。   “承乃治”,阴盛而失其承,所谓的“阳明病”,承气汤折其过于外出的“盛阴”,则汗出止,则“承气入胃,阴盛以愈”呢,还是“承气入胃,阴盛以亡”呢?    又“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阳气太过,卫气太强,阳盛则外热,故发热;阳生阴长,荣气没毛病,早晚要冲破蓠墙,作汗散出,“时自汗出”者,又岂非“阳盛”之过欤?所谓“荣弱卫强”;经曰:有者责之,无者责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而“虚虚实实”,正是诊断的要求,真是“荣弱”吗?不是!故又说“此为荣气和,卫气不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和谐故尔”,不责荣气的相对不及,而是责于“外不谐”,责于“卫气不共荣气和谐故尔”,又岂非“阳盛”,而桂枝汤正“主之”?!“桂枝下咽,阳盛则毙”,还是“桂枝下咽,阳盛则愈!”呢?
——不敢不争,望诸君不要见怪。
干姜、附子,正所以治少阴,少阴为“阳虚”,阳气不守故尔,唇亡齿寒,阳气破散,阴气乃消亡,阴阳俱虚竭,而责于阳虚。甘草干姜汤,正所以回阳(“作甘草于姜汤与之,以复其阳”),又岂是“以热治热,无疑与火上浇油”?还请caoxibai 君深思。
——允执厥中,望C君不要嫌弃。
22
 楼主| 发表于 2003-9-5 13:34:26 | 只看该作者

牛山活套:三国演义

[这个贴子最后由五积散在 2003/09/05 05:38pm 第 2 次编辑]
下面引用由caoxibai2003/09/05 04:59am 发表的内容:
从以上描述(花甲老翁,咽喉溃烂,久治不愈,诊其脉:双寸皆浮,重按无力,关尺皆涩。渴不欲饮,且腰部酸楚。),纵观此证,当属少阴虚火咽痛无疑。关于此类病症的治疗,伤寒论少阴篇中已树圭臬。后世虽有发展, ...
1:伤寒论中,治疗少阴证咽喉疼痛所备之方(甘草汤,甘草加桔梗,苦酒汤.....)虽为此症而设,但此咽喉疼痛实为少阴证中兼症之一(注意症和证之间的关系)所用诸方,大多为权益之计,非少阴正治之方也。是因 “ 证”  中之   “症”而设。欲窥其咽喉疼痛一症之全豹,还犹需四诊和参,辨正论治为是。盖内伤外感皆有此证。怎可说:伤寒论少阴篇中已树圭臬?
2:盖火有虚实之辨,大约阳实之火,多数白虎,承气之属,阳虚之火多为四逆辈之为。阴实之火,多为桃核承气,抵挡之属,阴虚之火,多为建中,炙甘草之为,论中大法已备,至于后世衍生出六味,阴八味.....也多为发挥罢了。至于景岳玉女煎,又为阳实阴虚而设,两清金木。此种发明实超出千古。无奈后人不解其义,妄肆批驳,此也为之撼。愚随后即付:玉女煎验案一则。
3:郑氏钦安有言:无论阴虚阳虚,大约皆在坎中一卦求之。是真得仲景之精髓也!
4:据案中脉证(当然,资料也不是完全)所用附子理中,是“导龙入海”两法之一,要知道,龙之一物,水寒则腾,水亏则跃。四逆辈是为水寒所设,阴八味又为水亏而立。何谓?水流湿,火就燥也。同气相求也。安其水火,使之不偏寒热,则又为阳八味之所长也........
[move]还请Cao君多多指正。[/move]
23
 楼主| 发表于 2003-9-5 20:14:46 | 只看该作者

牛山活套:三国演义

[这个贴子最后由五积散在 2003/09/05 08:17pm 第 1 次编辑]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4
发表于 2003-9-5 21:59:33 | 只看该作者

牛山活套:三国演义

[这个贴子最后由caoxibai在 2003/09/05 10:00pm 第 1 次编辑]
史先生年逾六十,别无所苦,唯慢性咽炎久治不愈,咽喉时常干疼破溃难忍,久治不愈,甚为所苦。
   “ 咽痛干肿为阳热,不干不肿属阴寒,
     阳用甘桔等汤治,阴用甘秸附姜攒”
25
发表于 2003-9-5 22:06:58 | 只看该作者

牛山活套:三国演义

下面引用由caoxibai2003/09/05 09:59pm 发表的内容:
“ 咽痛干肿为阳热,不干不肿属阴寒,
     阳用甘桔等汤治,阴用甘秸附姜攒”
●●  
26
发表于 2003-9-6 07:14:29 | 只看该作者

牛山活套:三国演义

请问C公:这干有多少种病机可以引起
         “ 咽痛干肿为阳热,不干不肿属阴寒,
            阳用甘桔等汤治,阴用甘秸附姜攒”
   <<医宗金鉴>>言其常而不知其变,可叹!局部辨证固然重要,全体更要参考,本病人治疗已久,俱常规考虑,定然服过不少清热养阴之品,加之脉证,故有此治,若五兄重蹈前医覆辙,失败就在眼前.我治疗本病虽见干痛喜饮频频而不多,以热饮为舒,也常用六君子加桂枝,真武汤,肾气丸,或桂附理中(但于本方多加用天花粉)效果良好.
27
发表于 2003-9-6 08:33:36 | 只看该作者

牛山活套:三国演义

下面引用由caoxibai2003/09/05 09:59pm 发表的内容:
“ 咽痛干肿为阳热,不干不肿属阴寒,
     阳用甘桔等汤治,阴用甘秸附姜攒”
为何如此?
28
 楼主| 发表于 2003-9-6 14:14:41 | 只看该作者

牛山活套:三国演义

[这个贴子最后由五积散在 2003/09/06 05:22pm 第 2 次编辑]
下面引用由caoxibai2003/09/05 09:59pm 发表的内容:
“ 咽痛干肿为阳热,不干不肿属阴寒,
     阳用甘桔等汤治,阴用甘秸附姜攒”
哈哈哈哈.............................
cao似乎看来,非中非西........
其实于伤寒连门槛都未入,宫墙外望而已!
哈哈哈哈..........
虽于医术精通不甚,但于人术之精通,于此可窥见一般。
哈哈哈哈哈哈哈....................
老cao呀老cao,你可真是笑死人呀。
哈哈哈哈哈................

“老板,温两碗酒,来一碟茴香豆”孔已己是这里站着喝酒,而穿长衫唯一的人。


[move]此等“导龙入海”之术,粗学中医之人,都知道,此为中医之基本功也。并非余在这里卖弄而已!哈哈哈哈............... [/move]
29
 楼主| 发表于 2003-9-6 18:21:35 | 只看该作者

牛山活套:三国演义

下面引用由学海无涯2003/09/06 07:14am 发表的内容:
请问C公:这干有多少种病机可以引起
         “ 咽痛干肿为阳热,不干不肿属阴寒,
            阳用甘桔等汤治,阴用甘秸附姜攒”
   <<医宗金鉴>>言其常而不知其变,可叹!局部辨证固然重要,全体更要 ...
瓜篓瞿麦丸于此同义:上燥下湿
个人经验:丸剂效果确实优于汤剂。
30
发表于 2003-9-6 22:33:30 | 只看该作者

牛山活套:三国演义

孺子可教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9-4 03:16 , Processed in 0.077005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