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huatuodizi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笔花医镜》 清.江笔花 编著

[复制链接]
21
 楼主| 发表于 2007-1-21 19:07:53 | 只看该作者

《笔花医镜》 清.江笔花 编著

膀胱部药队
补膀胱药,即补肾之药。肾气化,则小便自行。
(泻膀胱猛将)羌活、麻黄、防己、木通、葶苈、猪苓。
(次将)独活、防风、蒲黄、川炼子、前胡、藁本、泽泻,葱。
(凉膀胱猛将)甘遂、龙胆草。
(次将)车前子、茵陈、海金沙,川黄柏。
(温膀胱猛将)吴茱萸。
(次将)乌药、茴香。
膀胱部列方
“假苏散”
治气淋:
荆芥、陈皮、香附、炒麦芽、瞿麦、木通、赤苓各二钱。
“生地四物汤”
生地三钱,归身、赤芍各一钱五分,川芎一钱。
香苏散、桂枝汤、麻黄汤、止嗷散、益元散、补中益气汤、六味地黄丸、金匮肾气丸、调胃承气汤、以上诸方,俱见“卷一”。十补丸、萆薢分清饮,阿胶散,三方见“心部”。橘核丸、见“肝部”,四苓散见“脾部”,滋肾丸见“肾部”。
22
 楼主| 发表于 2007-1-21 19:08:26 | 只看该作者

《笔花医镜》 清.江笔花 编著

胆  部
足少阳属腑
胆者,清虚之府,居半表半里之交。与肝为表里,气血足则胆气壮;气血虚则胆气怯。胆受邪即阴阳交战,而寒热往来,故疟症之来不一,而总不离乎少阳也。然其担事之力,犹中正之官,不偏不倚,决断出焉。
胆有表症,左关脉必浮而弦,其症为头汗,为寒热往来。
头汗者,寒邪将化火也,“小柴胡汤”加丹皮主之。
寒热往来者,阴阳相争也,“小柴胡汤”主之。
惊悸者,心血不足以壮之也,“安神定志丸”主之。
太息者,气虚也,“四君子汤”主之。
胆之实,左关脉必洪,其症为胸满,为胁痛,为耳聋。
胸满者,邪气结聚也,“小柴胡汤”加枳壳、桔梗主之。
胁痛者,邪入胆经,布之胁下也,“小柴胡汤”加山栀、枳壳主之。
耳聋者,气火上冲而闭也,“逍遥散”加蔓荆、石菖蒲、香附主之,或“小柴胡汤”。
胆之寒,脉左关必迟,其症为精滑,为呕吐,为舌苔滑。
精滑者,肢肿食少,心虚烦闷,坐卧不安也,“温胆汤”主之。
呕吐者,邪正相争也,“小柴胡汤”加“藿香汤”主之。
舌苔滑者,邪未化火也,“二陈汤”主之。
胆之热,脉左关必弦数,其症为口苦,为呕吐,为盗汗,为目眩。
口苦者,热在胆,胆汁泻也,“小柴胡汤”主之。
呕吐者,胆移热于胃也也,“小柴胡汤”加姜汁炒竹茹主之。
目眩者,胆附于肝,肝窍在目,热故眩也,“小柴胡汤”加山栀主之。
盗汗者,热闭腠里也,“小柴胡汤”加丹皮主之。
胆部药队
(补胆猛将)乌梅。
(次将)枣仁。
(泻胆猛将)桔硬、青皮。
(次将)柴胡、香附、秦艽、川芎。
(凉胆猛将)龙胆草
(次将)青蒿、槐实。
(温胆猛将)肉桂、细辛。
(次将)山茱萸。
胆部列方
“温胆汤”
治胆气虚寒,梦遗精滑等症:
制半夏一钱五分,枳实八分,陈皮、茯苓各一钱五分,人参一钱,熟地、炒枣仁各三钱,远志一钱,五味子一钱,甘草炙五分,生姜三片,枣一枚。
小柴胡汤、四君子汤、逍遥散、以上三方俱见“卷一”。安神定志丸见“心部”,二陈汤,见“肝部”
23
 楼主| 发表于 2007-1-21 19:09:02 | 只看该作者

《笔花医镜》 清.江笔花 编著

大肠部
大肠者,肾阴之窍,传道之官,受事于脾胃,而与肺金相表里。故肺气虚则肠若坠,而气为之陷。肠液少,则肺亦燥而鼻为之干,其呼吸甚密尔也。然肠口上接小肠,下通谷道,为诸脏泄气之门,启闭一失职,而诸脏困矣。大肠无表症,皆属于里。
大肠虚者,气虚也。脉右尺必沉弱,其症为久痢,为脱肛。
久痢者,气血不足也,“归脾汤”、“十全大补汤”、“补中益气汤”加乌梅均可。
脱肛者,气虚下事重也,“补中益气汤”加荷叶主之。
大肠实者,胃实移热也。脉右尺必洪实,其症为便闭,为脏毒,为燥渴谵语发狂,为肠痈。
便闭者,实火闭也,“小承气汤”主之。
脏毒者,肠胃不清,下如鱼肠,如豆汁也,“芍药甘草汤”主之。
燥渴谵语发狂者,燥屎不出也,“小承气汤”主之。
肠痈者,当脐而痛,溺数如淋也,“千金牡丹皮散”主之。
大肠寒者,积冷也。脉右尺必沉迟,其症为久痢,为便血。
久痢者,腹苏痛寒积在肠也,“鸦胆子”包粉团谷之。
便血者,肢冷喜热,寒在肠也,“附子理中汤”加归、芍主之。
大肠热者,肺经移热居多,脉右尺必数,其症为便血,为肠风,为脱肛。
便血者,口燥唇焦,热在肠也,“芍药甘草汤”加黄芩、丹皮、生地。。
肠风者,脏腑有热,风邪乘之,故下血而腹不痛,“清魂散”主之。
脱肛者,肠有火则脱出难收,肿而痛也,“三黄解毒汤”加知母、荷叶1主之。
大肠部药队
(补大肠猛将)淫羊藿、罂粟壳
(次将)诃子肉、百合
(泻大肠猛将)大黄、桃仁、雷丸、麻仁、升麻、紫草。
(次将)秦艽、旋复花、郁李仁、杏仁、大腹皮、白芷、梨汁。
(凉大肠猛将)黄芩、黄柏。
(次将)地榆、槐实、知母、连翘。
(温大肠猛将)胡椒、破故纸、枸杞。
(次将)当归。
大肠部列方
“千金牡丹皮散”
治肠痈:
丹皮、苡仁各五钱,瓜蒌仁一钱五分,桃仁十二粒研,水煎服。如大便闭,加大黄钱半,当归三钱。
“鸦胆子方”
治久痢,寒积在肠:
用鸦胆子一个蒸透,将米粉包作团子蒸熟,以开水囫囵吞下,空心服。
“清魂散”
治肠风下鲜血,而腹不痛者:
荆芥炒黑三钱,当归五钱。
十全大补汤、补中益气汤、附子理中汤、小承气汤,以上诸方俱见“卷一”。归脾汤,见“心部”,芍药甘草汤,见“肝部”,三黄解毒汤,见“胃部”。
24
 楼主| 发表于 2007-1-21 19:09:34 | 只看该作者

《笔花医镜》 清.江笔花 编著

小肠部
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其上口即胃下口,水谷由此而入。其下口即大肠上口,此处刘必别清浊。俾水液注入膀胱滓秽流入大肠,是腑中之有鉴别者,故与心相表里,脉附於膀胱而在左尺。小肠无表症,皆属于里。
小肠虚,左尺脉必细软,其症为尿赤短,为腰痛。
尿赤短者,水不胜火也,“生地黄汤”主之。
腰痛者,水不足也,“六味地黄丸”主之。
小肠实,左尺脉必洪弦,其症为小肠气,为交肠。
小肠气者,气滞下焦,脐下转痛,矢气则快也,“橘核丸”主之。
交肠者,阴阳拂逆,大小肠交也,“五苓散”主之。
小肠寒,左尺脉必迟,其症为咳嗽失气。
咳嗽失气者,小肠嗽也,“止嗽散”加芍药主之。
小肠热,左尺脉必数,其症为溺涩溺短。
溺涩溺短者,湿热壅滞也,“导赤散”主之。
小肠部药队
(补小肠猛将)生地
(泻小肠猛将)木通
(次将)瞿麦、海金沙、川楝子、苡仁、赤芍、赤茯苓、灯草。
小肠部列方
生地黄汤、六味地黄丸、五苓散、止嗽散,俱见“卷一”,导赤散,见“心部”,橘核丸,见“肝部”。
25
 楼主| 发表于 2007-1-21 19:10:06 | 只看该作者

《笔花医镜》 清.江笔花 编著

三焦部
手少阴属腑
三焦者,人生三元之气,脏腑空处是也。上焦心肺居之,中焦脾胃居之,下焦肝肾、膀胱、大小肠居之,其气总领脏腑、营卫、经络,内外、左右、上下之气。三焦通则竟体调和,斯其职已。
三焦之病,属于脏腑,并无另立病名。
三焦部药队
(补三焦猛将)淫羊藿、黄耆。
(泻三焦猛将)青皮、木香。
(次将)柴胡、香附。
(凉三焦次将)山栀、麦冬、黄柏、地骨、青蒿、连翘。卜
(温三焦次将)乌药、白豆蔻、胡桃。
26
 楼主| 发表于 2007-1-21 19:10:39 | 只看该作者

《笔花医镜》 清.江笔花 编著

心包络部
手厥阴属腑
心包络者,即膻中与心相防寸,居膈上,代君行事,臣使之官,喜乐出焉。其见证,有手中热,心中大热,面黄目赤,心中动诸端,而要之包络之病,即心部之病也。言心,不必更言包络矣。

卷   三
儿科证治
儿科论治
小儿之病,百倍难于方脉。其疾痛疴痒不能自言,旁人又不能代言,全恃医家以意揣之。揣之不合,杀人易於反掌。即揣得其当,而小儿纯阳之体,易虚易实,药一过分,变幻百端。此非绝顶聪明,好学深思,心知其意者,未易胜任也。至于护惜之深,姑息之至,则饱暖失宜,果物恣食,畏苦废药,或求速杂投,则又非医家之咎矣。
然揣之之法,不过辨其表里虚实寒热,其法与方脉无异,其症亦与方脉同。方脉中之病,小儿亦无不有也。故不能儿科者,或能治方脉,不能方脉者,必不能治儿科。
初生保治
初生三朝,即用“三黄汤”解其胎毒。服三、四日后,每日投金银花汤,至弥月而止,可保其痘稀,而少其疮疹之患。若遇寒冬之月,或小儿体寒质薄,则专用金银花汤亦可。弥月间声直发搐,撮口脐风,是胎风也。俗名,腹里惊。因其母肝气素鬰,儿禀受之。再浴时、断脐时,或有进风。得外风则内风动,此症发之太早,泣不出声,泣而无泪者,皆难治。治法:痰盛者先治痰,火盛者先清火,或用“益黄散”治之。视其牙龈有泡,急以帛裹指擦破之。用青黛、冰片,略涂口内为妙。至三岁以前,形质微弱,无脉可凭,但察其脉之强弱缓急而已。须更审其食指寅卯辰三关,男左女右,食指近手第一节为寅关,次节为卯关,上节为辰关。凡儿有病,必有脉纹外现。如见纹在寅关,不过卯关者易治,连卯关者难治,过辰关者更难治。若一条纹,从寅关直透卯、透辰者,必死。其纹青色为风,紫为泄痢,青紫为肝木乘脾,红则为热,合之唇舌面色,亦可得其大概也。三岁后六、七至,为平脉;四、五至为寒;九、十至为困。脉弦急为气不和,沉缓为伤食,促结为虚惊,浮为风,沉细为寒,脉乱者不治。
外热内热辨
外热与内热不同,外热者,身终日发热,或拘束肢冷,外有清涕咳嗽,头痛鼻塞之象。内则脉浮而不三易,此外解之症也。不可用凉药,宜“荆防散”表之,得汗自愈。内热者,如夜热、潮热,昼轻夜重,病最缠绵,或口渴,或腹胀,或盗汗。其症有因伤食停痞,伏燥伏火,阴虚阳虚等异,宜分别而治。此内解之症也,不可用表药。伤食者“保和丸”加地骨皮消之,停痞者“和中丸”加鳖甲、牡蛎消之,伏燥者“贝母瓜蒌散”润之,伏火者“黄芩芍药汤”加山栀、丹皮等清之。阴虚者“蒿皮四物汤”退之,阳虚者“四君子汤”养之。此等热,久必伤阴,日见消瘦,成为疳痨,慎勿忽视。
非惊论
方脉中,有中寒中暑诸症,时医混以为中风。东垣、景岳、以非风别之,善矣。儿科有急惊风、慢惊风二症。不惟惊字全无干涉,即风字亦未可混称。乃自有惊风之名,而乱以丸子相投,从此小儿遭其劫者,不知万万矣!
试思惊字何解?凡受嚇者,谓之惊。嚇则神魂失守,心神恍惚,惕惕悸动,唯心虚者易犯此,在方脉中亦有之。
儿科大惊猝恐一症,即此候也。是真惊也。故用药,以人参、五味、枣仁、丹参等,安神定魄为主,断无有攻痰散风,而能治惊症者。且风字亦有二义,在外感则为风邪,宜用表散;在内病则为肝风,宜用镇息。今混言之曰风,究竟外风乎,内风乎?治外风之药,不可以治肝;治肝风之药,不可以解表。甚矣哉,其混也!

盖时俗所谓急惊风者,痰火闭也。小儿受暑热则生火,乳积则生痰,痰火相搏,则血虚而肝失所养。肝主筋,筋脉干热则抽搐,故外作拘挛,面现青色,是肝燥而风内动,非外风也。是痰火闭其窍,而目窜、牙紧发厥,非嚇惊也。但利其窍,清其火,降其痰,则神醒矣。此症即不医,亦能自醒,而漫以惊风名之可乎!
世俗所谓惊风者,脾虚生风也。小儿或吐或泻,久则脾虚,肝木乘之,手足微搐,是内风侮土,非外风也。阳衰神怠,气息短促,是中气脱乏,非嚇惊也。宜补其脾、回其阳,则土振而木静矣。此症不补必死,而谬以惊风名之,可乎?
且急惊为实火症,慢惊为虚寒症,如水火然。治急惊,药不可以治慢;治慢惊,药不可以治急。而世俗竟有一粒丹丸,名之曰,治急慢惊风,欺人乎,欺天乎?兹特并揭之曰:非惊。而分为痰火闭症,木侮土症。则为实为虚,各求其病源而治之,而小儿庶不至於枉死。
27
 楼主| 发表于 2007-1-21 19:11:12 | 只看该作者

《笔花医镜》 清.江笔花 编著

痰火闭症
痰火之症,即俗所谓急惊风也。小儿或感风寒、积乳食,皆能生痰,痰积则化火。或受暑热亦生火,失于清解,则火生而痰亦生,痰火上壅,闭其肺窍,则诸窍皆闭。其症,目直气喘,昏闷不醒,且火甚肝燥筋急,为抽搦掣颤,反引窜视,而八候生焉。总因痰火鬰结,肝风内动而成。当其拘挛弓仰之时,但以手扶,勿可用力抱紧,伤其筋络,致发废疾。初起以“通关散”开其嚏,得嚏则醒。轻者“利火降痰汤” ;重者“清隔煎”加石膏、菖蒲、竹茹,或“抱龙丸”,醒后“清热养血汤” 。

木悔土症
木悔土症,既所为慢惊风也。小儿受暑、受寒,或伤乳食,皆能作吐作泻,或吐泻交作。久则脾土虚弱,肝木乘之。其泻,渐见青色,面部瘘白带青,手足微搐无力,神气恹恹不振,而慢脾成矣。初起既宜“异功散”吐则加藿香、煨姜。若病已数日,粪见青色,既加木香或肉桂;若手足皆冷,脉息微细,唇舌瘘白,此将脱之症。宜急用“附子理中汤”以温中固阳,尚有可救。诸脏之症皆缓,独脾病之变甚速,仅有吐泻一昼夜而即脱者,惧勿缓视也。

大惊猝恐
大惊猝恐,真惊也。小儿气血未充,心神怯弱,一遇惊吓,则神魂振怖,举动失常,夜则跳醒,昼则惊惕,治宜安神魂、敛心气“七福饮”、“秘旨安神丸”、“安神定志汤”皆可。心有蕴热而惊悸者“七味安神丸”。神定后,气虚者“四君子汤”以补其阳;血虚者“六味地黄丸”以补其阴。若妄投以“朱砂镇惊丸”耗其心血,则越发越盛。肝风乘虚而亢,其势不可复制矣,慎之!
夜 啼
夜啼之症有二:一曰脾寒,一曰心热。若仅胃停乳食,则不能安寐而已。不啼也,脾寒者,温其脾而啼止。“藿香和中汤”主之。心热者,清其心而啼亦止,“导赤散”加川连主之,或花火膏亦可。切勿乱投消痰破气之药,致损真元。
吐 泻
小儿吐泻之症最多,或专吐、或专泻,或吐泻交作。其因伤食而吐泻者,腹必硬,所吐所泻,必有酸臭气“保和丸”消之。因伏暑而吐泻者,小水必不利,必兼烦渴,吐则“香薷饮”,泻则“四苓散”加“益元散”,或“导赤散”加川连清之。因受寒而吐泻者,唇舌面色必痿白,口不渴,四肢或冷,此症易成慢脾,始则“平胃散”、“二陈汤”加煨姜以温其中,继则“六君子汤”以补其脾。若虚寒甚,则“附子理中汤”不可稍缓。其因伏火而吐泻者,身必热,唇舌必赤,“清中饮”导之。火退后,仍宜“四君子汤”以养其脾。
盖火吐,则乳饮不得入,一入即出。寒吐,则乳饮受而后出,此其辨也。然吐泻久则脾胃必虚,肝木必侮,无论因何而起,凡大吐大泻之后,即有火亦清,有食亦出,速宜培补脾阳,勿使气脱。
伤  暑
小儿性禀纯阳,不受火迫。一染邪暑,热焰沸张,其症肌热烦躁,口渴唇红,溺涩。急宜“香薷饮”调服“益元散”以解之。且暑中有湿,湿易伤脾,每作泻痢,甚者兼吐,详:吐泻门。
若受暑风而清涕头痛者,用“香薷饮”加秦艽、荆芥主之。若热动肝风而发惊厥,宜用“清热汤”利其暑热,而风自熄。昏闷者“通关散”启其嚏,切勿轻用治惊化痰之品,戕其正气,变生他症。
食积痞积虫积痰积水积
诸积皆属于脾,脾土果旺,何物不化。至于成积,脾力之弱可知矣。然积即以成,势不能不用药以消。夫欲消困脾之积,必更伤受困之脾。愿治积者,必时时顾念脾土而后可。食积者,肚腹必硬,膨胀拒按,吞酸及后腐,不思饮食“保合丸”、“大和中饮”等消之。脾虚者,“六君子汤”参用。痞积者,或疟或痰结,或血裹肝气,伏于胁下,时痛时止“和中丸”消之,外贴“消痞膏”,气虚者“六君子汤”参用。虫积者,湿热所化也。虫有九而血鳖最狠,蝤虫最驯,寸白虫上能蚀肺,柳叶虫下能蚀肝。凡患虫症,则唇内起白点,若虫长一尺,贯胃则危,冲心则死。其人日见消瘦,虫则吸血自肥,当以“化虫丸”下之。腹痛则服“花椒汤”,虫闻椒则伏也。下后,仍以“异功散”养脾。痰积者,饮食所积,脾不能化,则酿而为痰。其症初起时,两脉皆弦,腹渐胀大而软,急宜“六君子汤”加厚朴、麦芽、莱菔子等以消之。若迁延日久,则痰积越多,一旦上涌,发为厥逆,则吐之不能,下之不得,无药可治也。积水者,即水肿之症,治法具详“卷一”。
疳  症
疳者干也,久热伤阴,津液干涸之症,俗名童子痨。其症总因饮食不节,积滞化火,渐成生痞生虫,致成骨蒸。内热销灼其阴。其症腹大青筋,发直毛焦,肌及夫枯燥,唇舌绛红,而疳症成矣。此症阴血即稿,势已难回,况又有热未清,积未去乎。善治者,必乘其阴血未槁之时,清其火、消其积、育其阴、调其脾胃,尚克有济。初治宜“清热导滞汤”有虫者,唇内有白点,以“化虫丸”兼服。若阴分即虚,则用“理阴和中煎”;胃口不开,则并用“异功散”调其胃。俾得阳生阴长,庶几有救。大约此症腹软者,虽虚可治,为其能受补也。腹硬者,难治,为其不可消也。
盗汗自汗
盗汗为阴虚,自汗为阳虚。然亦有秉质如此,终岁习以为常,此不必治也。若平日并无此症,又非夏秋暑月,而无端盗汗者,宜“四物汤”加龙骨、牡蛎、浮小麦、北五味之属,以养其阴。无端自汗者,宜“四君子汤”加北五味、牡蛎、以养其阳,或加“玉屏风散”亦可。
咳  嗽
小儿咳嗽,半由于风寒。初起以“杏苏煎”散之。痰薄者加半夏、生姜;痰浓者加川贝、花粉、瓜蒌仁之属。肺有火邪,则“泻白散”,此一定之治法也。若秋冬燥令,肺受火刑,咳而元痰,甚者咳血,宜“贝母瓜蒌散”润其具中,清肃之气下行,则咳自止。
解颅龟胸龟背
解颅者,脑盖未满,头囟不合,中陷而四角起,如古钱之形,此先天不足所致。暑月服“六味地黄丸”,冬春之月“补天大造丸”,俟气血渐充,则自合矣。
龟胸者,肺热作胀,胸骨高起,须“白虎汤”加“泻白散”以凉肺气。若喘急者,难治也。龟背者,背脊高实如龟,此先天不足,督脉为病,补天大造丸加金毛狗脊治之。
此外诸症治法,与方脉同,故不赘叙。
28
 楼主| 发表于 2007-1-21 19:12:00 | 只看该作者

《笔花医镜》 清.江笔花 编著

儿科列方
“三黄汤”
黄芩、黄柏、川黄连、大黄、各一钱。
浓煎,将丝棉作乳头状,沾药时时令吮,每日五六回,不必尽剂。
“益黄散”
陈皮一钱,青皮、诃子肉、炙草各五分,丁香三分。
“荆防散”
荆芥一钱,防风、苏梗、川芎、陈皮各八分,杏仁二钱,甘草、姜皮各三分。
“保和丸”
山楂炭、茯苓、莱菔子、各一钱五分,神麴、半夏、陈皮、连翘,各一钱。
“和中丸”
   
白术二两,扁豆、茯苓、砂仁、半夏、各一两,枳实、神麯、炒麦芽、山楂炭,香附、丹参各一两五钱,陈皮、五谷虫、各二两。共为末,每服三钱。
“贝母瓜萎散”
川贝二钱,瓜萎仁一钱五分,山栀、黄芩、橘红各一钱,甘草五分。热甚加川连八分,痰多加胆星五分。
“黄芩芍药汤”
黄芩、白芍各二钱,生甘草一钱。
“蒿皮四物汤”
生地三钱,北沙参、炙鳖甲各二钱,归身、白芍、青蒿、各一钱,地骨皮一钱五分,丹皮八分,甘草五分。
“四君子汤”
人参、茯苓各一钱,白术一钱五分,炙甘草五分,大枣三枚。
“通关散”
细辛、皂角各三钱,生半夏二钱。共研未,吹入鼻孔取嚏。
“利火降痰汤”
黄连,八分,连翘一钱五分,山栀、滑石各二钱,木通、黄芩、枳实、瓜蒌霜、车前各一钱,钩滕四钱,柴胡六分,甘草三分。
“清膈煎”
制胆星、木通各一钱,白芥子、川贝各二钱,海石三钱,陈皮一钱五分。
“抱龙丸”
胆星二钱,天竺黄一钱五分,雄黄、辰砂各一钱,麝香三分,共为末糊丸,灯芯汤下。
“清热养血汤”
细生地三钱,丹参一钱五分,黑山栀、青蒿、丹皮各一钱,赤芍八分,生甘草五分。
“异功散”  
即“四君子汤”加陈皮一钱。
“附子理中汤”

人参、白术、各二钱,附子、干姜、炙甘草各一钱。
“七福饮”
人参、熟地各三钱,归身、枣仁各二钱,白术一钱五分,炙草一钱,远志五分。
“秘旨安神丸”
人参、枣仁、茯神、半夏各二钱,归身、白芍、橘红各一钱五分,北五味、炙草各五分,生姜三片。
“安神定志丸”
茯苓、茯神、人参、龙齿各一钱,远志五分。
“七味安神丸”
黄连、当归、麦冬、茯苓、甘草各二钱,朱砂三钱,冰片二分,共研末为丸,灯芯汤下一钱。
“六味地黄汤”
   
熟地,四钱;山药、山萸肉,各二钱;丹皮、泽泻、、茯苓,各一钱五分。
“藿香和中汤”
藿香八分,厚朴、砂仁、陈皮、炙草各五分,生姜二片。此方加苍术、白芷、苏梗、川芎、香附、楂炭、麦芽,治感寒停食。
“导赤散”
生地、木通、麦冬、车前、竹叶、甘草三分,加灯芯三十寸,虚者加人参五分。
“花火膏”
灯花三颗,煎汤。
  
“四苓散”  
白术一钱,赤苓三钱,木通、猪苓、各一钱,车前、泽泻各一钱五分。
“益元散”  
滑石粉六钱,生甘草一钱。
“平胃散加减”
藿香、厚朴各一钱五分,苍术八分,陈皮一钱。
“二陈汤”  
治肺胃寒痰:
制半夏、陈皮、茯苓各一钱五分,炙甘草五分,生姜二片。
“六君子汤”
即“四君子汤”加制半夏一钱五分,陈皮一钱。
“清中饮”
川连五分,钗石斛、生谷芽各三钱,赤苓、车前各二钱,酒芩、藿香各八分,加姜汁炒竹茹一钱五分。
“清热汤”
钩滕四钱,山栀、连翘、青蒿各一钱五分,僵虫、赤芍、香薷各一钱,滑石二钱,川连、柴胡各五分。
“大和中饮”
炒麦芽、楂炭各三钱,枳实、砂仁、各六分,陈皮、厚朴、泽泻各一钱。
“化虫丸”
芜荑、雷丸各五钱,槟榔、木香、白术、陈皮、神麴各三钱,雄黄一钱五分。
“清热导滞汤”
胡黄连五分,地骨皮、楂炭各二钱,青蒿、山栀、大腹皮各一钱五分,炒麦芽三钱,槟榔、厚朴、丹皮、生甘草各一钱,加红枣五枚。
“理阴和中煎”
生地、北沙参、生谷芽各三钱,地骨皮、首乌、青蒿子、炒麦芽、穞豆皮、牡蛎各二钱,白芍、楂炭各一钱五分,厚朴、丹皮各一钱。
“四物汤”
熟地四钱,归身、白芍、各一钱五分,川芎一钱。
“玉屏风散”
生黄耆二钱,防风八分。
“杏苏散”
杏仁二钱,苏梗、前胡、赤芍、荆芥各一钱,陈皮八分,桔梗、甘草各五分。
“泻白散”
桑白皮密炙一钱五分,地骨皮二钱。
“白虎汤”
生石膏四钱,知母一钱五分,粳米一撮,甘草五分。
“补天大造丸”
人参二两,黄耆、白术、各三两,当归、枣仁、山药、茯苓,各一两五钱,枸杞子、熟地各四两,河车一具,用鹿角一斤,龟版八两,熬膏同为丸。
29
 楼主| 发表于 2007-1-21 19:12:34 | 只看该作者

《笔花医镜》 清.江笔花 编著

卷  四
女科证治
天台程钟龄,女科一卷,悉从大家论说中斟酌,尽善而出之。字字毫发无憾,并无近世《临症指南》等,纤巧习气。故依治每收实功。兹卷大半宗此,以为女科正范。此外诸症,与方脉同治者,概不赘述。
妇女证论
妇女之症,不肯对人言,与小儿不能自言,其难治一也。医家又未便逐细问,则更暗中摸索矣。然大要不离乎,中情鬱结者近是。盖妇女阴啬之性,识见拘墟,一有逆意,即牢结胸中,又不能散闷于外,则鬱久而成病矣。
主治之法,审无外感内伤别症,唯有养血疏肝四字,用四物汤、逍遥散之类,可以得其八、九。其一切杂症,与方脉同治,兹不赘述。若胎前产后,此生死交关处,详叙於后,慎勿忽诸。
室 女
室女天癸未至,有病从幼科论。天癸即行,则与妇人同治矣。然其神气完足,经水应无愆期。其有时经闭者,若非血海干枯,必其经脉逆转。血枯则内热咳嗽,渐成怯症。经逆则为吐为衄,必妄行,皆非轻候也,须速治之。如或经水适来,偶阻尿窍,则小便不通,腹胀欲死,急宜通其经而便自利,用调经饮。
月 经
经者常也,月行有常度,经水有常期。其愆乎常者,皆病也。方书以趱前为热,退后为寒,此说亦难尽信。要之,察其色总以红为正,其变为紫黑者,热也。黄如米泔者,湿也。浅谈红白者,虚也。或成块而紫黑,色暗者,寒凝也。成块而紫黑,色明者,热结也。将行而腹痛拒按者,气滞血凝也。即行而腹痛拒按者,气虚血少也。经前发热者,为血热;经后发热者,为血虚。腹胀者,为气滞。腹痛者为血滞。泄泻者是脾虚,溏泻者是寒湿。凡逆行上溢而吐衄,错行下流而暴崩,皆属血热妄行,而亦有脉络伤损。瘀积肝旺所致。若经水过多者,色淡为虚,色深为热,或兼赤白带下者,臭者为湿热,腥者为寒湿。
血枯与经逆者,并用“益母胜金丹”,加牛膝治之。
经阻尿窍者,“调经饮”并“泽兰汤”主之。
经水紫黑者,“生地四物汤”加丹参、丹皮、益母草 。
淡红者,“八珍汤”主之。
黄如米泔者,“六君子汤”加苡仁、扁豆。
寒疑成块者,“四物汤”加桂心、牛膝。
热结成块者,“生地四物汤”加丹参、丹皮、益母草。
气血凝滞而作痛胀者,“调经饮”或 “四物汤”加延胡、香附、木香。
气虚血少而或痛或热者,“四物汤”加人参、白术。
泄泻溏利者,“六君子汤”加主之。
血热而上下妄行者,“四物汤”加冉皮、阿胶、黄芩、黑山栀 。
络脉伤而妄行者,或喜怒或过劳,“八珍汤”主之。
瘀血积则血不归经,“独圣丸”主之。
肝火旺不能藏血者,“逍遥散”主之。其兼赤白带者,“五苓散”加减治之。
30
 楼主| 发表于 2007-1-21 19:13:07 | 只看该作者

《笔花医镜》 清.江笔花 编著

肝气
肝气者,妇女之本病。妇女以血为主,血足则盈而木气盛;血亏则热而木气亢。木盛木亢,皆易生怒,故肝气唯妇女为易动焉。然怒气泄则肝血必大伤,怒气鬰则肝血又暗损。怒者,血之贼也。其结气在本位者,为左胁痛;移邪于肺者,右胁亦痛。气上逆者,头痛、目痛,胃脘痛。气旁散而下注者,手足筋脉拘挛,腹痛小腹痛,瘰疬乳儼,阴肿阴痒阴挺诸症,其变病也不一,随症而治之。
左胁痛,肝气不和,“柴胡疏肝散”,若七情鬰结,用“逍遥散”、“解恨煎”。
右胁痛,用“推气散”。如肝燥而皮泡胀痛者“瓜蒌散”。
头痛者,痛或连眉棱骨眼眶“逍遥散”主之。
目痛者,“蒺藜汤”加柴胡、山栀。
胃脘痛者,“沉香降气散”、“柴胡疏肝散” 并主之。
手足筋脉拘挛者,肝气热也,“五痿汤”加黄芩、丹皮。
腹痛者,木乘土也,“芍药甘草汤”主之。
小腹痛者,疝瘕之气“橘核丸”主之。
瘰疬者,血燥有火也,“消瘰丸”散之,兼服“逍遥散”。
乳儼者,“逍遥散”、“归脾汤”二方间服。
阴肿阴痒阴挺诸症,“逍遥散”主之,甚则“龙胆泻肝汤”。
带  下
带症有青、黄、赤、白、黑之分,亦不必分属五脏,总之不外乎脾虚有湿而已。用“五味异功散”加扁豆、苡仁、山药、泽泻等,无不愈者。倘挟五色,则加本脏药一二味亦可。若有热,加黄柏、莲芯为得。
青色属肝,“异功散”加柴胡、山栀。
黄色属脾,加石斛、荷叶、陈米。
赤色属心,加丹参、当归。
白色属肺,倍加苡仁。
黑色属肾,加杜仲、续断。
嗣  孕
求嗣之法,别无它术,只有实心待人,广行善事而已。男子葆精,女子调精。诗曰:妇人和平,则乐有子,男女有病,或气血不足,随症调理,无不得子者,至有孕之脉,左寸心脉动甚,为孕子之兆。心主血,心脉旺则血旺,故知有子。若两尺脉旺,与两寸迥别,亦为有子。若流利雀啄,亦为孕脉。
盖经脉闭塞不行,故脉疾而歇至。此数月之胎也。或谓两尺皆浮大,主生二男?两手皆沉实,主生二女。若断经三月,以川芎末煎艾汤,空心服之,腹内微动者,即胎也。葆精之道,首宜寡欲,次宜服药。
真水虚而尺无力者,六味丸合五子丸,或左归丸。
真火实而右尺无力者,八味丸合五子丸。或右归丸。
两尺俱无力者,十补丸合五子丸。
精薄不宁者,六味丸合五子丸,加鱼膘、鹿角胶之属。
气虚不能射远者,赞育丹主之。
调经之法,见于月经篇
血热看,益母胜金丹,加生地、丹皮。
血寒者,益母胜金丹加肉桂。
气滞腹痛者,四物汤加延胡、香附、木香,或调经饮。
气虚者,四物汤加人参、白术、黄耆。
气血并虚者,毓麟珠主之。
胎前诸症
妊娠之月,宜节欲食淡,勿过劳,亦勿过佚。日常走动,以活其胎,屏绝嗔怒,以静其以生,自然易生易育,儿亦聪明多寿矣。然儿在腹中,为时又久,一切皆能致病。备举其症,以示治法:
恶阻者,浊气闭塞中脘,停痰眩晕,呕吐满闷,宜“二陈汤”加枳壳主之。脾虚者“六君子汤”加苏梗、砂仁、香附。
胎动不安者,起居不慎也,“安胎饮”主之。
胎漏者,经水忽下,血沥尽而胎不保,“四物汤”加防风、黄芩主之。如血虚加茯苓、阿胶、艾叶。气虚下陷者,补中益气汤。
子悬者,胎上逼也,紫苏饮加减主之。更有气逆而眩晕者,名曰子眩,其症甚危,亦用前药。如脾虚挟痰者,六君子汤。
胎不长者,产母宿疾所致,五味异功散或八珍汤主之。
子烦者,烦心闷乱也。四、六两月居多。火盛而烦,淡竹叶汤。若气滞而闷,宜“二陈汤”加白术、黄芩、苏梗、枳壳。
子癎者,血虚受风,忽然口噤反张,其症最暴。受风者,羚羊角散定之。若怒动肝火者,佐以逍遥散。胎气上逆者,佐以紫苏散。
子呜者,小儿口中脱出胞乳,腹内哭声也。须曲腰就地,如拾物状一、二刻,疙瘩仍入儿口,即止。用四物汤加白术、茯苓以安胎气。
子喑者,肾脉系舌本,为胎气壅闭,故不能言,不须服药,分娩后自然能言。
小便不通者,小肠有热也。四物汤加黄芩、泽泻主之。然有胞胎坠压,胞系缭乱,点滴不通者,名曰转胞,其祸最速,茯苓升麻汤主之,或服补中益气汤,随服而探吐之。
胎水肿满者,名曰子肿。由胞胎壅遏,水饮不流所致,五皮饮加白术、茯苓主之。脾虚不能制水者,六君子汤。
乳自出者,名曰乳泣,生子多不育,八珍汤补之。
热病损胎者,病热而胎损腹中也。古方用“黑神散”下之,或平胃散加朴硝五钱下之,更稳。产母面赤舌青,其子已损。若面青舌赤,母亦难全,慎哉!
小产者,未足月而欲生,总因劳伤所致,急用安胎饮以安之。即产而腹痛拒按者,瘀血也,当归泽兰汤主之。
小产后血不止,或烦闷面赤,脉虚微者,气血大虚也,八珍汤加炮姜补之。若腹痛呕泻,脾胃虚也,香砂六君子汤加姜、桂。
临产将护法
临产之月,一宜善养,勿呆坐,勿饱食,常食糜粥,以解饥渴。天热则择凉处,天寒则择暖室。二宜选稳,须预请老练稳婆,备办需用之物,临产时但用老妇=人撑扶,不许多人喧闹。三宜服药,怀孕八月,宜服“保产无忧汤”二、三剂,临产时再服此剂,撑开道路,则儿易生。如或连日不产,用力太早,宜服“加味八珍汤”以助其力。人生人系天生人,有自然之造化,不假人力强为。其有调护失宜而为逆产者,则命在呼吸,备列方法,以保两全。
冻产者,天寒气血凝滞,难以速生,须暖其室,厚其衣服。
难产者,暑月过热,恐头目昏眩,而生血晕,宜就凉处。若水阁风雨,更宜谨避。
横生者,儿方转身,用力太急也。产母宜安然仰睡,令老练稳婆先推儿身顺直,以中指探耳肩,不令脐带板羁,然后用脱花煎催之,产母努力,儿即顺生。
倒产者,儿未转身,努力太早,手脚先出也。令稳婆轻手推入,若良久不生,稳婆手入产户,就一边拨转儿头,服脱花煎。
偏产者,儿以转身,母努力太急,逼儿头偏一边,虽露顶,非也。乃额角耳。令稳婆轻手扶正其头,儿即下。若儿顶后骨偏注谷道,露额,稳婆轻手於谷道外旁托正,产母努力即生。
碍产者,儿转身时,脐带绊其肩,以致不生。稳婆轻手推儿向上,以中指按儿肩,脱去脐带即生。
盘肠产者,临产子肠先出,然后生。子肠出时,以洁净瓷器盛之,用荜麻子四十九粒研烂,涂产母顶,肠即收,急洗去其药。肠若干,以磨刀水少许温润之。又有用麻油纸燃点灯,吹熄,以必要薰其鼻,肠即上。
交骨不开,有锁骨者,有血虚不能运达者,令稳婆以麻油调滑石,涂入产门,或用两指缓缓撑开,服加味归芎汤,脱花煎。
产门不闭,气血虚也。八珍汤补之。如不应,十全大补汤。
胞衣不下者,因力乏不能努力,宜用物綮定,再服归芎汤,即下。或血入胞衣,胀大不下,心腹胀痛,喘急,急用清酒送失笑丸三钱,其衣自下。如不应,花蕊石散,牛膝散亦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9-9 07:29 , Processed in 0.091325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