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五积散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讨论】评三七生阴阳对话录

[复制链接]
21
发表于 2007-6-12 22:33:55 | 只看该作者

【讨论】评三七生阴阳对话录


      今天我们经常说“中医衰落”,那么,什么是中医的衰落?
      世传中医典籍今天依然俱在,我们并不缺少。我们缺少的正是这些对于古人而言不言而喻的东西!
      正因为这些东西属于古代学医者的“基本常识”,所以古书上面并不经常提及,而近代以来,由于中医界主导思想的失误,学者们都热衷于从概念到概念的游戏,于是这些最基本的、我们今天称之为“操作技能”的知识,反而淹没无闻了,——而操作技能的丧失正是中医今天面临的最严峻的局面。
22
 楼主| 发表于 2007-6-13 17:07:57 | 只看该作者

【讨论】评三七生阴阳对话录

[这个贴子最后由五积散在 2007/06/13 09:56pm 第 2 次编辑]

中医学院并不是造就名医的场所,它的存在是仅仅领学生入门授业而已,所以说,学习中医不但要求勤奋,其悟性的与否也是重要的一环,即便耳提面命的父子关系,如果个人的资质不行,那还是成不了才。
个人认为,人分三等:
一等人不用教,自学就能成才,历史上大多数的名医都是与此。
二等人用老师教,如师带徒这种关系。
三等人用棍交。
中医学院的基础教材其本还是从中医经典提炼而来,也是为了方便初学者来学习,何谈一堆糟粕?
随举一例:教材认为,细脉主病“气血两虚,诸虚劳损,又主湿病”
这十二个字,对于细脉的概述,可谓精辟至极,简单明了,无半字虚言。
孔子云: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孔子又云:君子合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合。
在中医药论坛谈论中医问题,最能一目了然,因为这里既没有门派之分,也没有管理的色彩参加学术其中,更不存在神,大师,这类的人物。
所谓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是也。
23
发表于 2007-6-14 00:24:04 | 只看该作者

【讨论】评三七生阴阳对话录

下面引用由孙曼之2007/06/08 08:21am 发表的内容:
那么,为什么前人往往以“气血虚”来说明细脉病机,如大家熟知的《濒湖脉学》便有“细脉萦萦血气衰,诸虚劳损七情乖”?我认为这一类的说法实际上应该理解做连类而及的偏正结构词组,即“血”字为偏,“气”字为正,重点还是气虚,我们不应该以词害义。况且李时珍并不是临床医学家,前代医家对于这本书评价也并不高。至于统编教材的含混说法,正是反映了近代以来中医学界不重视以至于脱离临床研究的弊端。
1:“细脉萦萦血气衰,诸虚劳损七情乖”这明明是血字在气字之前,您如何反倒理解为“气”字为正?极度费解中。
2:既然您认为李时珍不是临床家,但不知这个《濒湖脉学》是如何写出来的?难道是杜撰不成?
3:既然您认为李时珍不是临床家,那么为何还要引用《濒湖脉学》中的相关内容来解释您的问题?岂不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4:李时珍不是临床家?请翻阅《本草纲目》,其中药物之下的医案是比比皆是。
24
发表于 2007-6-14 23:04:29 | 只看该作者

【讨论】评三七生阴阳对话录

[这个贴子最后由孙曼之在 2007/06/14 11:11pm 第 1 次编辑]

       引用:“中医学院并不是造就名医的场所,它的存在是仅仅领学生入门授
业而已,所以说,学习中医不但要求勤奋,其悟性的与否也是重要的一环,即便
耳提面命的父子关系,如果个人的资质不行,那还是成不了才。”
       先生所言极是,我曾经用“师父引进门,修行在各人”来说明接受中医院
校教育的意义,正与先生理念完全相同。
        引用:“中医学院的基础教材其本还是从中医经典提炼而来,也是为了
方便初学者来学习,何谈一堆糟粕?”
        先生所言亦非常正确,这也是我曾经反复申明的一个基本观点。学习中
医首先应该从统编教材入手,才能正确掌握基本概念,拓展进一步深入学习的知
识面。
        引用:“随举一例:教材认为,细脉主病‘气血两虚,诸虚劳损,又主
湿病’这十二个字,对于细脉的概述,可谓精辟至极,简单明了,无半字虚言。

        先生以为根据上面的观点,就可以得出统编教材绝对没有缺点,则未免
太简单了。即以上面先生所举细脉主病一段文字,就显然存在语病。盖脉之阴阳
形态及主病,为脉象分类的依据,由伤寒论平脉篇至陈修园、张石顽诸家,均有
论述,视为分类的基本原则。气为阳,血为阴,上述细脉主病的“气血两虚”,
既主阴虚,又主阳虚,不但不通之至而且根本违背了脉象阴阳属性分类的基本原
则。试问,细小相对于粗大而言,究竟是属于阴还是属于阳?如果细小确实是属
于阴类,那么其性质非阳虚而何?难道可以把细小归入于阳类之阳盛或阴虚不成

25
发表于 2007-6-14 23:24:58 | 只看该作者

【讨论】评三七生阴阳对话录

引用:“既然您认为李时珍不是临床家,但不知这个《濒湖脉学》是如何写出来的?难道是杜撰不成?
3:既然您认为李时珍不是临床家,那么为何还要引用《濒湖脉学》中的相关内容来解释您的问题?岂不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4:李时珍不是临床家?请翻阅《本草纲目》,其中药物之下的医案是比比皆是。”
   回复:李时珍不是临床医学家而是“伟大的中药学家”,还是请先生读一下统编教材《中国医学史》就知道了。
  


26
 楼主| 发表于 2007-6-14 23:40:35 | 只看该作者

【讨论】评三七生阴阳对话录

[这个贴子最后由五积散在 2007/06/14 11:44pm 第 2 次编辑]
下面引用由孙曼之2007/06/14 11:04pm 发表的内容:
  气为阳,血为阴,上述细脉主病的“气血两虚”,
既主阴虚,又主阳虚,不但不通之至而且根本违背了脉象阴阳属性分类的基本原
则。
气为阳,血为阴,先生所言甚是,但是先生认为既主阴虚,又主阳虚,这点不敢苟同,要知气不等于阳,气损之极才能累及到阳,
血也不等于阴,血亏之极才能累及到阴,这是基本概念的问题,所以必须要澄清,故细脉主气血两虚应该是对的
就临床而言,气虚证和阳虚证的治法和立方是有很大的差别的,血虚证和阴虚证治法和立方也是迥异,还请先生指教。
27
 楼主| 发表于 2007-6-14 23:46:47 | 只看该作者

【讨论】评三七生阴阳对话录

下面引用由孙曼之2007/06/14 11:04pm 发表的内容:
     试问,细小相对于粗大而言,究竟是属于阴还是属于阳?如果细小确实是属
于阴类,那么其性质非阳虚而何?难道可以把细小归入于阳类之阳盛或阴虚不成
对于医理的一些基本概念,个人认为先生还是没有搞懂。
28
 楼主| 发表于 2007-6-14 23:57:41 | 只看该作者

【讨论】评三七生阴阳对话录

[这个贴子最后由五积散在 2007/06/15 05:44pm 第 1 次编辑]
下面引用由孙曼之2007/06/14 11:04pm 发表的内容:
       先生以为根据上面的观点,就可以得出统编教材绝对没有缺点,则未免
太简单了。
对于教材的争议也是很多,问题也不是没有,但是,相对于一些个人著作而言,教材的内容还是比较全面和系统的,毕竟那是经过很多的中医专家集体编篡而成,基本不存在理论上的偏颇问题,这也是科班出身的中医对中医的理解和认识比较全面系统的一个主要原因,不像个别民间中医偏执一端,或者盲目的温阳,或者......临床当中,医生要面对各种各样的患者,医生没有选择患者的权利,所以对于中医的认识必须要全面系统,方能减少或避免误诊的机会,这也就是有些所谓的“民间中医”不能称之他们为医生的道理就是如此。
当然,完美的教材那是不可能的,对于初学者而言,能把教材吃透,中医基本上算是入门了。
29
 楼主| 发表于 2007-6-15 00:03:10 | 只看该作者

【讨论】评三七生阴阳对话录

举一例:
对于附子的用量问题,《中药学》的编委就一度争执不下,四川编委说,9克是常用量,上海编委说,最多是5克......
最后定为6克,这是综合了全国几大中医院校的意见而成,当然,地区气候个人体质的差异,用法用量都不同,还需灵活掌握。
30
发表于 2007-6-15 00:19:51 | 只看该作者

【讨论】评三七生阴阳对话录

五积散先生思考深刻(不管对不对),值得鼓励.
中医界一千多年以来咬文嚼字专家一大堆,临证时就一头雾水,胡乱用药,效与不效,经常发生,造成误诊 病情反复 延误治疗时机时有发生,造成患者怨声载道,疑窦丛生.
中医声誉受到沉重打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8-8 10:24 , Processed in 0.315764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