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孙曼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细脉萦萦话形势——与三七生先生商榷

[复制链接]
21
 楼主| 发表于 2007-7-27 17:44:57 | 只看该作者

细脉萦萦话形势——与三七生先生商榷

引用:“气血必定同出于脉外,以西医的组织液刚好解释,中医、西医治疗的是相同的人体,为何一定要人为的把中医、西医隔离?西医的组织液只缺继续气化环节,体液在体温内必然气化。”
    回复:中医与西医完全是不同的来源与思路,没有办法掺和在一起讲,我真是和你“越说越说不清”了!什么叫做“组织液的气化”?现代医学能够解释这一点吗?
  


22
发表于 2007-7-27 18:46:11 | 只看该作者

细脉萦萦话形势——与三七生先生商榷

我真是和你“越说越说不清”了

嘻 嘻  大师对概念有严格的规范,但是人体就这么多杂碎,何来西医一组杂碎,中医又一组杂碎?说白了,西医解剖的是死人,脏腹膜与壁腹膜的夹层、关节囊、脑室等囊腔中少量津液,如果在活人(未开刀的密封状态)有体温,应该是气态,难道先生不同意液体加温度,必然气化的基本物理现象?
23
 楼主| 发表于 2007-7-28 22:15:28 | 只看该作者

细脉萦萦话形势——与三七生先生商榷

回复#22:
     当然同意,但这种同意是在物理学基本知识前提下的认同,而不是在中医气化理论基础上的“同意”,难道这是一回事吗?
24
发表于 2007-7-28 23:19:50 | 只看该作者

细脉萦萦话形势——与三七生先生商榷

下面引用由丁和2007/07/27 06:46pm 发表的内容:
我真是和你“越说越说不清”了
嘻 嘻  大师对概念有严格的规范,但是人体就这么多杂碎,何来西医一组杂碎,中医又一组杂碎?说白了,西医解剖的是死人,脏腹膜与壁腹膜的夹层、关节囊、脑室等囊腔中少量津液,如 ...
盲人摸象,孰对孰非?!
25
发表于 2007-7-29 08:11:27 | 只看该作者

细脉萦萦话形势——与三七生先生商榷


至于先生所说的“组织液”问题,在中医学中没有这个概念的位置,只好敬谢不敏了!
什么叫做“组织液的气化”?现代医学能够解释这一点吗?

我想,发掘中医理论,只有从已有的知识中去探索,我这里只是借用了一个西医名词——组织液,而不是用西医的理论来拼凑中医理论;
中医是实实在在的医学,不是巫祝之类,中医治疗必定通过改变一个层面或局部功能而纠正内环境,才能显示治疗效果;不能以一句“中医与西医是两个不同体系”而将中医架空。
《内经》有解剖学为基础,但不是论述的重点;《内经》对人体的观察,远胜于现代解剖学知识,
长期以来,中医习惯于辨证论治,背方是学习中医的重要课程。而忽略了组方中隐含的理论,古人将经验留给后人,后人却躺在经验上取其现成。不去思考一个为什么。
《内经》文字精简,读者粗心,或者说虽然号称传统中医,但是对几千年前的《内经》理论并不是由心的相信。《内经》因此成为难解的迷。
《阴阳应象大论》: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
味归形,形归气,——应该是饮食五味被消化吸收,进入血管、组织液,再气化的缩写。
气归精,精食气——精,与“两神相搏谓之精”合参,该解释为“细胞”,也就是饮食只有化为气,才能被细胞吸收。
化生精,气生形——是“阳生阴长”的具体论述,气与血相对,气为阳,然气与“天为阳”(火)相对,属于地气,属阴。《水热论》“地气上者,皆属于肾”可证。气,借“阳化气”之阳,“气”的特性上升,也必须借阴凉之助而收聚长养形体。
精归化,化生精——“物之生谓之化”,得阳乃能化,细胞经过阳热的催化作用而分裂增生。
五积散先生是大学高才生,又是经验丰富的中医临床实干家,居然说“脉内是没有气的”
孙曼之 先生是中医大学教授吧,居然说“ 为什么脉内有气就非得脉外有血呢?气血都在脉内, ”
可以说是没有精读《内经》,没有深思的结果?真为中医担忧。
我不是医生,严格地说,还没有进入系统学习,不象各位先生受过高等系统教育并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故在发帖时总感内疚,真的不该我说。但是出于自身的经历,感觉很多慢性病实与中医理论的失落有关,病人真的很冤。我有十几年切身临心肺的体验,我发的每一个帖子,都出于对《内经》的理解,去寻找相关药物,以得到理想效果,确定对《内经》的理解可以成立。如果没有得到理想效果的想法,不敢乱说,。
故斗胆叙说自己的观点,还望引起专家门对《内经》的重视。
26
发表于 2007-7-29 09:04:15 | 只看该作者

细脉萦萦话形势——与三七生先生商榷

引用:当然同意,但这种同意是在物理学基本知识前提下的认同,而不是在中医气化理论基础上的“同意”,难道这是一回事吗?
答,不是一回事。
但既然是物理学基本知识,就该处处通用,所谓“基本知识”应该是主要的、根本不变的?中医气化理论还涉及到人体气化的基本条件如:水谷的运行,温度的来源,运行必须的条件——“阴平阳密,精神乃治”“少水不能灭盛火,而阳独治,独治者不能生长也,独胜则止耳”。以及气与神、神与气的互相转化关系。天气的寒暑温凉等外因,脏腑盛衰功能等内因对气化的影响。
中医气化理论涉及多方面知识,但是不应该妨碍对基本知识的认识?
27
发表于 2007-7-29 10:25:16 | 只看该作者

细脉萦萦话形势——与三七生先生商榷

引用哲医发言:中医认为,“气”遍布全身。比如:脏有脏气,腑有腑气,血有血气,骨有骨气,筋有筋气,脉有脉气,营有营气,卫有卫气,津有津气,精有精气,神有神气等。所以,在中医理论中,有心气、肺气、肝气、脾气、肾气、胃气、胆气、血气、骨气、筋气、脉气、营气、卫气、津气、精气、神气等与“气”相关的概念。但是,所谓“气”,不可一概而论。必须弄清“气”的内涵,才能正确理解中医理论。因此,建议楼上诸同仁,别再为“脉中是否有气”争执不休。应该说,中医诊脉,主要就是诊脉气,然而,可以肯定的说,所谓脉气,绝不是脉中有空气。原因是:此之气非彼之气,原本不可并论,何必还要争执呢!!!
“应该说,中医诊脉,主要就是诊脉气,然而,可以肯定的说,所谓脉气,绝不是脉中有空气。原因是:此之气非彼之气,原本不可并论,何必还要争执呢!!”——此言体现了哲医先生的学术权威与卓越见识。
但是从中医在高等中医师那儿有极其奇妙的效果,却在理论方面说不清,被方舟子之流一句个案不足以证明而驳的无言,似乎有探讨中医理论完整体系的必要;中医对气有诸多命名,,但是对于气的具体认识,气的生化所必需的条件,使气成为正气状态的必须条件等,很多概念都在模糊认识中,只有气机生化运行正常,才能维持“脏有脏气,腑有腑气,血有血气,骨有骨气……”等等气的正常,而讨论可以促使认识清晰。
哲医先生的发言似乎表明先生的为人哲学胜于为医哲学?可不利于中医理论探索哦?所言只为中医,为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如有得罪处还请见谅!
28
发表于 2007-7-29 11:54:11 | 只看该作者

细脉萦萦话形势——与三七生先生商榷

下面引用由丁和2007/07/29 10:25am 发表的内容:
引用哲医发言:中医认为,“气”遍布全身。比如:脏有脏气,腑有腑气,血有血气,骨有骨气,筋有筋气,脉有脉气,营有营气,卫有卫气,津有津气,精有精气,神有神气等。所以,在中医理论中,有心气、肺气、肝气 ...
上述所言,绝无得罪,无须见谅,欢迎继续发言。
    哲医以为,学术之争,最终目的,在于实现无争。无争,在于共识。共识则无争。常识亦无争。哲医非学术权威,亦无卓越见识。哲医之言,意在明确,脉气与脉中空气,原本不可并论,没有可争性,此常识,无需争。若因不识常识而争执不休,何益之有?
29
发表于 2007-7-29 20:09:01 | 只看该作者

细脉萦萦话形势——与三七生先生商榷

哲医以为,学术之争,最终目的,在于实现无争。无争,在于共识。共识则无争。常识亦无争……
      误会先生,请求原谅
30
发表于 2007-7-29 20:42:01 | 只看该作者

细脉萦萦话形势——与三七生先生商榷

[这个贴子最后由五积散在 2007/07/29 08:54pm 第 2 次编辑]
下面引用由丁和2007/07/29 08:11am 发表的内容:
五积散先生是大学高才生,又是经验丰富的中医临床实干家,居然说“脉内是没有气的”
脉内不但没有空气,什么气都没有。
所谓的脉气,实际都是脉外之气。
请深刻理解如下文字:
“营行脉中,卫行脉外”
“阳在外,阴之使也,阴在内,阳之守也”
“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color=#990000]-=-=-=-=- 以下内容由 五积散2007年07月29日 08:45pm 时添加 -=-=-=-=-
推动脉的,实际是宗气,是肺气。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8-8 02:51 , Processed in 0.120191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