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论阴阳五行说作为中国古代科技哲学基本原理
转载▼ 分类: 五行学说
【内容提要】阴阳五行说是中国古代科技哲学基本原理,因为阴阳五行说的产生促进了中国古代自然科学的起源和形成,并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历程和发展方向,与阴阳五行相关的学科得到优先发展,决定了中国古代科技的思维框架。
什么是中国古代科技哲学的基本原理或本体范畴,一直未有定论,我们认为阴阳五行说就是中国古代科技哲学的基本原理,这种观点的合理性可以从下文论述得到证明。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奠基时期,也是阴阳五行说得到进一步发展的新时期,二者同期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不但使阴阳五行说本身有了新的发展,如《孙子兵法》、《墨经》关于“五行无常时”的思想,进一步阐明了五行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关系。而且阴阳五行说被广泛应用到自然科学中去,与自然科学紧密结合起来,发展成为中国古代科技哲学的基本原理或本体范畴,对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延生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阴阳五行说被直接当作自然科学原理应用到自然科学中去。如中国古代医学家将阴阳五行说应用于医学领域,使之成为中医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医阴阳五行论”。最早把阴阳五行说与医学结合起来看待的当属春秋时的秦医医和。他在为晋平公诊病时对病理的议论中,把阴阳二气扩大为六气(阴、阳、风、雨、晦、明),又提出“五味”(辛、酸、咸、苦、甘),“五色”(白、青、黑、赤、黄),“五声”(宫、商、角、徽、羽),“六疾”(寒、热、末、腹、惑、心),并把这几个不同范畴组成一个错综的结构,用以说明病理。到了战国晚期,一部丰富的医学著作《黄帝内经》问世,它是一个时代的医学进展的总结性巨著,标志着中国传统医学(中医)的正式开始。这部巨著应用阴阳五行学说,从理论上阐述了中医对生理、病理、疾病的发展,临床诊断和治疗等基本问题的看法,形成了自成体系的中医学说。它运用阴阳两个方面的对立统一及消长变化的相互的矛盾发展观,指出人体必须保持阴阳的相对平衡,即必须“和于阴阳,调于四时”才不致于生病;主张要积极地“提挈天地,把握阴阳”,以此作为处理医学中各种问题的总纲。它提出了“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等原则,这些原则的提出表明古代医家们已发现和掌握了阴阳的四大基本规律;阴阳对立制约、阴阳相互依存、阴阳消长平衡、阴阳相互转化,形成了中医阴阳学说的完整而独特的理论框架。《黄帝内经》应用五行的生、克、乘、侮等学说,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肌体各腑脏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生相克的关系,把人体组织结构按五行予以归属;五脏——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五官——目属木、舌属火、口属土、鼻属金、耳属水;情志——怒属木、喜属火、思属土、悲属金、恐属水;并指出五脏之间的生理关系,如肝木生心火、心火生脾土、脾土生肺金、肺金生肾水、肾水生肝木;还提出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如相生关系的传变——“母病及子”和“子病反母”;相克关系的传变——相乘(肝病导致脾病,为肝乘牌)和反侮(肝病导致肺病,为肝侮肺)。由此提出了一些治疗准则,如“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等。这就形成了中医五行学说的完整而独特的理论。总之,由于阴阳五行说在中医中的直接引用,使中医初具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特色,阴阳五行说不失为中国古代医学的哲学基础。
2、把阴阳五行说当作原始的哲学原理加以引用和论证。《墨经》是战国墨家的代表作,集中了墨家尤其是后期墨家对自然科学和认识理论的研究成果,在许多方面表现出突出的唯物论和辩证法精神,这与墨家善于批判地吸取前人成果包括阴阳五行说是分不开的。例如《墨经》对事物变化的多样性、复杂性不仅有一定认识,而且批评当时后天行相胜(水胜火、火胜金、金胜木、木胜水)的机械论,提出“五行毋常胜“的见解。《经下》曰:“五行毋常胜”。《经说下》诠释道:“五:金、水、土、火、木。然火烁金,火多也;金靡炭,金多也……”即是说,五行是相互依存的,五行相胜不是绝对固定的,正如火多可以熔金,金多可以灭火一样,两物之间可以互胜,互胜的条件在于数量的对比与减增。这不但是发展了阴阳五行说,而且被墨家当作隐性原理运用到科学论证中去,如对杠杆平衡,浮力原理,空间时间及时空关系的论述,又如对“矩不方”、“火不热”等名家持论的反驳。
《考工记》是对春秋末年齐国人手工技术总汇性巨著,其中的许多手工技术都充分体现了辩证对立统一的思想,反映出《考工记》的作者对阴阳五行说基本原理的理解和运用。
《吕氏春秋》以五行为基准,把自然变化《气候、天象、物候》和社会活动(政令、农事、祭礼等)统统容纳在一起,构成一个整体系统。《吕氏春秋》中的《上农》、《任地》、《辩土》、《审时》四篇有关古代农学的文献,不论是讲农业理论和政策,农业行政管理和生产管理,土壤结构和墒情掌握,土地利用和技术安排,还是论述动植物生长规律、季节变化、天象运行、环境保护等等,都纳入了五行生克的模式并以其为理论基础。尽管这种以一种模式来建构的农学体系有不少局限性,但也不能忽视古人把五行说作为建构中国最早农学体系的哲学原理,“确有其合理的部分”①。
《管子》中的《幼官》、《幼管图》及《五行》三篇中都提到五行思想,不仅在《管子·地员》中运用五行辩证统一的原理论述一些农业知识和动植物知识,而且在《管子·水地》中把《洪范》中的水为五行之首的观点发展为水为“万物之本原”论,把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提到一个新的高度。
3、与阴阳五行说相关的自然科学最早得以诞生和发展。
中国古代文明是以农业为基本特征的,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兴起和繁荣是阴阳五行说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文化背景。阴阳五行说作为中国最早的自然哲学,规定了中国古代自然科学的思维空间与发展特点,即是说与阴阳五行说正相关的那些自然科学学科,与中国古代农业紧密相联的那些自然学科,如农学、地学、天文学、医学等得到优先的发展和最早的出现,如《夏小正》是中国古代最早的有关农业、天文、地学、气候等的学术著作;《吕氏春秋》中“上农”等四篇,《管子》中有“地员”“地数”“水地”等篇,无不围绕农业而展开论述;《甘石星经》是为了适应农业的发展及古代星占等需要而作的观象总结。地学在战国时就已初具体系,以《山海经》、《禹贡》为代表;医学理论的初步建立与阴阳五行说更是紧密攸关,以《黄帝内经》《五十二病方》为代表。至于那些与阴阳五行不相关的自然科学学科,如数学、(几何学、代数学)、物理学(光学、力学),化学等,都较晚出现专著,而且也或多或少被打上农业的印痕;如《九章算术》尽管在秦汉就已成书,但它的内容无不以农业生产、农业管理为实例,实为一部农业数学著作。
4、阴阳五行说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不平衡的原因之一。
以阴阳五行学说为重要骨架的中国古代科技哲学,不仅使那些与农业攸关的自然科学得以最早诞生,而且使这些学科(农学、地学、天文学等)得到长期而持久的优先发展,而使那些与农业关系甚远的自然科学一直得不到充分而自由的发展;且即使有一定的发展,往往也被打上某些农业应用和社会生产管理的烙印。这样就造成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不平衡:一些学科发展异常迅速而丰富,另一些学科却发展缓慢而单一。例如,中国古代农学体系以《吕氏春秋》“上农”等四篇为发端,《齐民要术》继往开来,以后各代都有农学著作问世,中国古代农书约有五、六百部之多,为世界第一。这些农学著作有综合性的,有专论性的;有政府组织编修的,有私家著述的;有国家性的,有地方性的。地学著作也是如此,整个中国古代地理学体系,以《山海经》、《禹贡》为开端,以《汉书·地理志》为代表,可以说各朝各代都撰有大量的地理志、地方志、延续时间之长,积累资料之丰富,理论体系的完善,堪称世界第一。中国古代医学体系更不用说,形成独立于世界的“中医”,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得益于中国古代医学体系以阴阳五行学说来说明人体的生理现象和病理变化,阐明其间的关系,形成统一的医疗整体观念。而同时期中国古代数学的发展却不是那么顺利,尽管同西方同时代的数学相比,中国古代数学的许多成就也遥遥领先,数量上却为数不多,远没有农学、地学、医学著作那么丰富。不但著书者多为私家学人,政府基本上没有表示出多少的兴趣,即使在唐代开设了“明算科”等科考,也为时甚短,而且徒有虚名,无所作为;另外中国古代数学的发展历程时常出现断层,呈现时断时续的特征。
诚然,即使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很多,比如政治的、经济的、自然的等等,但阴阳五行学说的影响,的确是一个重要原因。
5、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受到阴阳五行说的影响宽广而深远。
本文前面已论述了中国古代自然科学和技术一开始就深受阴阳五地学说的影响,并且这样的影响一直伴随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整个发展历程。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体系中,对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影响最深、最广、最长远的理论当属阴阳五行说。正如曰本学者山田庆儿所说:“阴阳五行的思考在秦汉以后一直是中国人在自然哲学上的思考的基础形态……如果去掉阴阳五行说的思考,是不会有中国传统科学的”②,李约瑟博士也指出:“五行说影响之大,传播范围之广,使它遍见中国古代及中古一切科学和原始科学领域” ③。的确如此,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各个领域,无不深受阴阳五行说的影响,农学、地学、天文学、医学等学科自不待说,就是中国古代数学也同样受到阴阳五行说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如标志中国古代数学体系形成的著作《九章算术》也在“注序”中讲:“观阴阳之割裂,总算数之根源”。当然,影响的程度和效果是不尽相同的,农学、地学、医学等受到影响多数是积极的,而数学等学科所受到的影响却是消极因素大于积极因素,即是说,阴阳说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中国古代数学的进一步发展。
阴阳五行说不仅是对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产生了影响,而且自始至终影响着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全过程。直到十九世纪西方哲学传入之前,中国古代自然科学技术思维一直没有跳出阴阳五行说所设定的科技哲学思维框框。
阴阳五行说对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影响深度也是其它任何古代科技哲学范畴或理论所不能比拟的。西方古希腊也曾产生与五行说相近的“四根说”(火、气、土、水),但“四根说”对西方古代科学技术的影响是很小的,这主要在于阴阳五行说在春秋战国后就演变后一个民族的思维,发展成为指导一切科学技术的哲学主体。
阴阳五行说宽广而深远地影响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一方面使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在以阴阳五行说为骨架的科技哲学指导下取得许多巨大成就;另一方面却使中国古代科学家囿于固有的思维观和哲学观,习惯于进行经验性的类比,把一切都比类于阴阳五行及其变化关系,跳不出既有的思维的框架,不能作出科学的推理和大胆假设,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6、阴阳五行说决定了中国古代科技的思维框架。
田辉玉先生指出④,阴阳五行说,在思维指向上,注重万物的相互联系而不注重万物的构成元素;注重事物的运动演化而不注重事物的静态结构;注重事物功能而不注重事物实体;在思维方式上,侧重于经验直观而不侧重于理性抽象;侧重于模式推理(类比)而不注意命题推理(演绎)。这些思维特征优劣与长短在很大程度上就决定了中国古代科技的思维框架,这样的框架用来指导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必然使中国古代科学技术表现出与西方古代科学技术截然不同的风格和风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