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
,,,
岐伯对曰: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为风,在地为 木,在体为筋,在藏为肝,在色为苍,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志为怒。怒伤肝,悲胜怒;风伤筋,燥胜风;酸伤筋,辛胜酸。
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舌。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体为脉,在藏为心,在色为赤,在音为徵,在声为笑,在变动为忧,在 窍为舌,在味为苦,在志为喜。喜伤心,恐胜喜;热伤气,寒胜热,苦伤气,咸胜苦。
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脾主口。其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体为肉,在藏为脾,在色为黄,在音为宫,在声为歌,在变动为哕,在 窍为口,在味为甘,在志为思。思伤脾,怒胜思;湿伤肉,风胜湿;甘伤肉,酸胜甘。
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肾,肺主鼻。其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体为皮毛,在藏为肺,在色为白,在音为商,在声为哭,在变动为 咳,在窍为鼻,在味为辛,在志为忧。忧伤肺,喜胜忧;热伤皮毛,寒胜热;辛伤皮毛,苦胜辛。
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骨髓,髓生肝,肾主耳。其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体为骨,在藏为肾,在色为黑,在音为羽,在声为呻,在变动为栗, 在窍为耳,在味为咸,在志为恐。恐伤肾,思胜恐;寒伤血,燥胜寒;咸伤血,甘胜咸。
十二经脉流注次序:
手太阴肺经 >食指端<手阳明大肠经> 鼻翼旁<足阳明胃经>足大趾端< 足太阴脾经> 心中< 手少阴心经> 小指端< 手太阳小肠经> 目内眦<足太阳膀胱经> 足小趾端< 足少阴肾经> 胸中< 手厥阴心包经> 无名指端< 手少阳三焦经>目外眦< 足少阳胆经>足大趾< 足厥阴肝经> 肺中<手太阴肺经
十二经分布规律:
循行分布于上肢的称手经,循行分布于下肢的称足经。分布于四肢内侧的(上肢是指屈侧)称为阴经,属脏;分布于四肢外侧(上肢是指伸侧)的称阳经,属腑。
《黄帝内经.素问》金匮真言论篇第四:
“言人身之脏腑中阴阳,则脏者为阴,腑者为阳。肝、心、脾、肺、肾,五脏皆为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皆为阳。”
《黄帝内经.灵枢》本输第二:
“肺合大肠、、。心合小肠、、、。肝合胆、、、。脾合胃、、、。肾合膀胱、、、。三焦者,中渎之腑也,水道出焉,属膀胱,是孤之腑也,是六腑之所与合者。”
《内经.灵枢·经脉》
1 、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
2 、大肠手阳明之脉、、、下入缺盆,络肺、、、
3 、胃足阳明之脉、、、下膈,属胃,络脾;、、、
4 、脾足太阴之脉、、、入腹,属脾,络胃、、、
5 、心手少阴之脉、、、下膈,络小肠、、、
6 、小肠手太阳之脉、、、入缺盆,络心、、、
7 、膀胱足太阳之脉、、、入循膂,络肾,属膀胱;
8 、肾足少阴之脉、、、贯脊,属肾,络膀胱;
9 、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下膈,历络三焦;
10、三焦手少阳之脉、、、入缺盆,布膻中,散落心包,下膈,循属三焦;
11、胆足少阳之脉、、、贯膈,络肝,属胆,
12、肝足厥阴之脉、、、挟胃,属肝,络胆,上贯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