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罗鸿声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讨论]如果中医某些理论是由古人限于当时条件而导致了错误,那么现在应该怎么办?

[复制链接]
21
发表于 2013-12-19 09:09:4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13-12-19 02:16 编辑

     我们是不是可以把问题归纳为以下三个问题进行讨论:
    1    中西融合也好,结合也好,必须两者能说得通,
   2   由于中医藏府理论与西医的不同,这问题就来了,造成两者的差别,
   3    是古人的错误,而现在我们已知这个错误,应该怎么办?是修改中医藏府理论呢?还是抛弃旧有的中医藏府理论而重新构建新的中医藏府理论呢?

    1   中西医结合、融合、通约、整合、共性、汇通等等说法,作为一般人讨论、谈话、说说而已,把他们当做一个概念未尝不可,但是作为理论研究,这些概念必须严格的区别开来。自文艺复兴,特别是世界进入现代社会(历史学家把现代社会规定为上世纪初或者十月革命之后)以来,科学以及西医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以至于我们头脑中被科学与西医几乎完全占据,几乎成了我们判断世界的唯一标准,我们有意或者无意之中,潜意识之中以科学与西医为参照物评价、判断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当今上至国家领导人、院士,下至普通百姓,甚至于铁杆中医但凡谈及中医无不掺杂着西医的概念,潜意识的用西医的观点衡量中医。这种社会普遍现象是中西医走向融合的必由之路,也是付出巨大代价之路,这就是现代的中西医结合、中医现代化、中医西化,运用西医的理论、实验方法研究中医,以西医为参考系或者金标准诠释、研究中医,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始终是结而不合,只开花不结果。
    这个时候提出中西医具有不可通约性是有现实意义的,提醒我们不能够再走中医西化的道路,李致重至此为止,究竟中西医的发展结果如何,李致重是茫然的,他没有看到光明,没有找到道路,只是说中医西化走不通,什么道路可以走通?李致重不知道。
    中西医发展的结局必然是中西医理论体系的融合,这是现代理论界、医学界的统一认识,只是没有找到正确的路径与方法。
22
发表于 2013-12-19 09:28:57 | 只看该作者
没发现,肺与大肠相表里有什么错误。 
23
发表于 2013-12-19 10:07:41 | 只看该作者
2   中西医理论的差异是怎么形成的:

        中、西医采用了不同的参考系,形成了两个不同的理论体系及概念体系,由于概念只能在自身系统内流易,因此中西医的概念不能相互移易,形成了中、西医两大理论体系的不可通约性。找出中、西医的共同参考系,创立中介概念体系是中、西医融合的正确途径之一。
    中、西医理论体系与参考系
   经典力学建立在绝对时空观的基础上。运动是绝对的,但是对运动的描述却具有相对性。要确定一个质点的位置,或者要描述一个质点的运动都必须选择一个或几个彼此没有相对运动的物体作为“参考”。这些被选来作为“参考”的物体称为参考系。当选择不同的参考系去描述同一物体的运动时,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例如站在匀速行驶的车厢中的人,放手落下一个小球,车上的人看到小球垂直自由下落,地面上的人看小球呈抛物线运动。再如以地球为参考系人造卫星在一个近乎圆形的轨道上绕地球运动;而以太阳为参考系,卫星的轨道呈波纹形[1]。参考系不同,对同一现象的描述不同,甚至相反,这就是描述运动的相对性,对于同一现象的不同描述都只是相对真理。“在绝对的总的宇宙发展过程中,各个具体过程的发展都是相对的,因而在绝对真理的长河中,人们对于在各个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过程的认识只具有相对真理性。”。当把参考系的概念引伸到医学领域时,中、西医对疾病的不同认识也是因为采用了不同的参考系。中医是相对真理,西医是相对真理,现代医学也是相对真理。病人是客观存在,患者就医时首先展现在医生(中医和西医)面前的是一组症状和体征,是疾病动态全过程中的某个阶段,此时病人只存在一种病理状态(中医表述为证,西医表述为病理状态),分别使用中药或西药,同一病理状态消失,病人痊愈,在这一过程中对同一状态所产生的不同表述,是因为对同一状态使用了不同的参考 系。尽管参考系不同、表述不同,病人痊愈是一致的,说明中医和西医有内在的联系,可能在不同的参考系中存在着共同的参考物。对病理状态(证)的表述,中医采用的参考系是脉象、舌象、症状和体征;西医采用的参考系是症状、体征及各种实验检查,包括各种化验诊断、病理诊断、影像诊断及遗传学诊断等。可见症状和体征是其共同参考物。
    在疾病的动态发展过程中,处于一定阶段的一组症状和体征的组合,由于采用了不同的参考系,中医表述为证,西医表述为病理状态,因此形成了两个不同的概念体系。证与病理状态的融合产生一个新概念,我们称之为证态[2]。症状和体征是临床医务人员赖于诊断疾病的主要依据[3],也是判断疾病治疗效果的重要依据。症状是指在疾病状态下机体生理功能发生异常时病人的感受。体征是医生检查病人时所发现的异常变化[4]。中医和西医对于同一症状及体征的表述,有些是一致的,有些是不一致的。例如:发热、恶寒、腹痛、恶心、呕吐、咳嗽、昏迷、瘫痪、压痛、包块、黑便、黄疸、红肿等是一致的;也有许多是不一致的,例如:中医的痞塞、厥冷、脚挛急、脐下悸、身热不扬等,西医没有这类描述,但是可以通过中、西医的交流得出共同的认识,如厥冷是指四肢发凉、脐下悸是指腹部肌肉跳动、脚挛急是指腓肠肌痉挛等。通过中、西医的交流可以对常见症状及体征规范化,这样中、西医有了统一的参考物,各个证态才能规范化,中、西医的融合才有可能。
       中西医两大理论体系的不可通约性,已被许多学者论证。不可通约,按照库恩的说法,是指“能将两个理论完全表达出来,并因而在它们之间逐点比较的共同语言是没有的”[4]。就是说,二者“没有共同的量度”。没有用来判定其优劣的一组共同中性标准。从两种不可通约的理论体系看世界,得到的印象和意义是完全不同的,中西医正是这样两种不同的理论体系[5]。医学和其他科学一样,其理论体系都是一种概念体系,概念集合[6]。“从中西医结合的历史和现状来看,其最大的困难仍然是理论上的……首先是概念上的”[7]。在临床医学范围内,诊断思维所使用的思维形式主要是概念、判断和推理。疾病的诊断在概念的系统流易中形成,在判断的辨证中确定,在推理的绵延演进中告立。这个诊断逻辑过程及所遵循的逻辑原则中、西医是一样的,应当充分认识到的是概念的移易是在自身的概念系统中进行的,一般地说从西医的概念中是移易不出中医的概念来的[8],反之亦然。由于概念体系的不同,以致中、西医的概念不能相互移易,形成了中、西医两大理论体系的不可通约性,所以对同一病人得出两个不同的诊断。


3、中西医的中介概念体系——证态体系
    “科学本质上是互相联系的”,当今各类科学、各门学科、各种技术之间的交叉、渗透和融合是发展的必然趋势,整个科学界如此,同属医学范畴的中、西医在本质上也是互相联系的,没有理由不融合,事实上早已处于融合的过程之中,只是在理论即概念体系上没有融合。恩格斯说:一切差别都在中间阶段融合,一切对立的东西都经过中间环节而互相过渡。那么,在中西医理论即概念体系之间是否存在中间阶段、中间环节?有无共同参考物?能否创造一个中介概念体系将两个理论完全表达出来,并成为它们之间逐点比较的共同语言 ?答案应该是肯定的。中、西医之间存在着中间环节、中间阶段,症状和体征是其共同参考物,证态概念体系是二者的中介概念体系,证态体系能将中、西医两个理论完全表达出来,能使中医体系中的证与西医体系中的病理状态逐点融合,使中、西医的概念通过证态这个中介实现相互移易, 实现中西医两大理论体系的融合。我们在中医外感热病学与现代感染病学两大理论体系可相融 性的 探讨 中[9],对中医外感热病学的主要证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在现代感染病学中都能找到相应的病理状态,证与病理状态的融合产生了一个新观念,我们称之为证态。在“中西医融合与证态新概念”一文中对证态的属性作了初步探讨,可以看出证态概念体系能够成为中、西医的中介概念。在“热实结胸证再探讨”[10]一文中论证了热实结胸证与急性腹膜炎、内科急腹痛与痞证及小陷胸汤证、大承气汤证与肠梗阻、大柴胡汤证与胆胰急性感染、热入血室与急性盆腔炎、太阳蓄血证与盆腔脓肿等,都具有相融性,这些证态基本上涵盖了常见的感染性急腹症。我们还论证了感染病中的水电解质紊乱诸病理状态与中医外感热病学中相应证的融合;外感热病中的厥证,按照《伤寒论》的定义:“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是也。”其实质是组织微循环灌注量不足,其中寒厥诸四逆汤证与低血容量休克的微循环障碍时相变化一致;热厥与感染性发热一致;蛔厥与蛔虫梗阻胆道引起的神经性休克一致;痰厥与消化道积食、食物中毒一致;气厥四逆散证与消化道慢性疾病致营养不良性低血压一致。这些证态构成了一个中介概念体系,把中医外感热病学与现代感染病学两大理论体系逐点沟通并融合。
24
发表于 2013-12-19 11:13:15 | 只看该作者
太白侠 发表于 2013-12-16 07:04
仔细辨析灵素的所有概念,不难发现,不存在认知错误,只存在是否先进、是否实用的问题。至于后世不是基于灵 ...

真识灵枢,皆如是说。
25
发表于 2013-12-19 11:23:12 | 只看该作者
大光明云 发表于 2013-12-19 01:00
肺与大肠相表里指的是什么?  不是指内脏, 肺脏不在表, 大肠也不在表, 可能肛门在表

1,肺经在里,为手 ...

     中医的肺从解剖学的角度上说就是西医的肺,就其功能而言中医的肺是指与西医的呼吸系统的所有功能及其解剖学结构,这是二者的同与不同。
   中西医理论体系的融合要达到的结果是:不仅运用西医概念能够解释中医理论,而且运用中医理论解释西医,不仅能够解释正常生理现象,而且同时能够解释病理状态。
   肺与大肠相表里是指二者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而且这种关系是相对固定的。本来这是中医概念,他的含义正如大光明云所云:肺经与大肠经之间的关系,肺经与肺藏象之间的关系,肺藏象与大肠之间的关系等等。这些关系与西医理论、临床实践能不能逐一沟通、融合?中西医理论体系的融合必须解决这些问题,才能够称为:中西医融合!达不到这个程度就不能够称为中西医理论体系的融合。
    西医的肺与大肠之间的关系如何?西医学传统认为二者没有直接关系,这种认识首先被脓毒症、多器官功能障碍理论打破了,大肠是个细菌库,细菌毒素移位是引起多器官功能障碍的重要机制之一,其中呼吸窘迫综合症与细菌毒素移位关系密切。公共黏膜系统也支持大肠粘膜下淋巴系统的病理变化可以影响到肺粘膜,中西医结合学派运用结扎大肠的方法制造出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病理模型,都证明了西医的肺与大肠之间具有密切的关系。但是,这些并不能完全覆盖中医的肺与大肠相表里的全部内容。

点评

先生的西医部分解释精彩,学习了。   发表于 2013-12-19 11:27
26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9 11:34:31 | 只看该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3-12-19 03:23
中医的肺从解剖学的角度上说就是西医的肺,就其功能而言中医的肺是指与西医的呼吸系统的所有功能及 ...

李先生解释得很好!
这已是中西医融合的思路,也可以说是开端,在临床上,呼吸道感染时,肠道微生态发生变化,产生大量内毒素入血,加重病情,若不及时治疗,就会发生多器官功能衰竭,此时,若能急下存阴,通腑排毒,病情迅速好转。这就肺与大肠在病理上的某些联系

点评

肠道微生态发生变化,产生大量内毒素入血。加重病情,可加重的不止是呼吸系统的病情吧?  发表于 2013-12-19 15:30
27
发表于 2013-12-19 15:38:17 | 只看该作者
罗鸿声 发表于 2013-12-19 05:42
李老师您好!您分析得很有水平,中西融合也好,结合也好,必须两者能说得通,由于中医藏府理论与西医的不 ...

抛弃或构建可能为时还早。您要一说抛弃,就惹麻烦,呵呵,这灵验的很。

藏像学说早就脱离了解剖。咱们从藏像学说里的肺找大肠的关系。

肺,司呼吸,宣发、肃降。不管是不是解剖学的肺脏,有司呼吸功能与宣发、肃降特性的就算肺。
司呼吸明确,不用说。就探讨宣发、肃降,如果这两个生理和大肠关系密切的话,肺与大肠相表里就可以成立。

有两个问题:
1,宣降是什么意思,如何说明肺有宣降这个生理特性?
2,如果肺与大肠相表里成立,能不能说明其他脏腑的表里关系也成立?比如,心与小肠等等。

点评

宣发肃降是什么意思?要用文字解释,总让人感到虚悬。可是要从不能宣发肃降来讲,就很清楚。 常说的宣降是职或失常,主要是咳喘、水肿这两大类疾病。大肠的病,无非是泄泻和便秘。如果通过治泄泻和便秘能治咳喘和水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12-19 16:18
28
发表于 2013-12-19 16:18:05 | 只看该作者
llyyjj 发表于 2013-12-19 15:38
抛弃或构建可能为时还早。您要一说抛弃,就惹麻烦,呵呵,这灵验的很。

藏像学说早就脱离了解剖。咱们 ...

宣发肃降是什么意思?要用文字解释,总让人感到虚悬。可是要从不能宣发肃降来讲,就很清楚。
常说的宣降是职或失常,主要是咳喘、水肿这两大类疾病。大肠的病,无非是泄泻和便秘。如果通过治泄泻和便秘能治咳喘和水肿,说明大肠传导功能和肺的宣降功能密切相关,可以用表里关系来表述。如果泄泻和便秘与咳喘、水肿毫无关系,肺与大肠也就没有特殊的表里关系。

大便不通严重了,会出现咳喘,可是还会出现更严重的问题,还会要命,这个不能说明二者的关系。讲中医理论,要有常规的辨证论治内容来支持才算



29
发表于 2013-12-19 17:07:25 | 只看该作者
楼主的问题  提的非常好,值得讨论
30
发表于 2013-12-19 20:10:29 | 只看该作者
杨金峰 发表于 2013-12-19 17:07
楼主的问题  提的非常好,值得讨论

杨先生,您能找出通大肠治咳喘或风水的内容,就可以说明肺与大肠的关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11-11 12:19 , Processed in 0.058107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