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千秋雪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黄帝内经是一部什么书(转)

[复制链接]
21
发表于 2013-12-31 17:14:44 | 只看该作者
千秋雪 发表于 2013-12-31 00:44
非常赞同这个帖子的观点,这才是一个比较公正和睿智的意见。有人罔顾事实,信口雌黄,企图否定《黄帝内经 ...

谢谢千总,向老前辈们学习。
22
发表于 2013-12-31 18:44:58 | 只看该作者
何九公 发表于 2013-12-31 06:21
罗兄客气了,在中医药论坛,我最高兴的事是认识了象王锡民老师、梁院长、罗兄等朋友,罗兄个性爽直,敢想敢 ...

九公好!
能认识九公这样的朋友我也感到很高兴,我要多向九公学习,我很喜欢九公这段话"我读书有个习惯,凭直觉来定论,如果读后让人振奋,头脑清爽,这书肯定不会差到那里去,如果读后让人昏糊,心烦不爽者,这书肯定得扔到垃圾堆。
"那边还有一位"雷公"和一位"zhongyiyao"许先生许朋友,我也很想念,可惜我不能进那坛邀请他们过来,他们若能来,可令本坛生辉不少,若九公碰到他们,麻烦代我向他们问好!
23
发表于 2013-12-31 19:42:04 | 只看该作者
罗鸿声 发表于 2013-12-31 18:44
九公好!
能认识九公这样的朋友我也感到很高兴,我要多向九公学习,我很喜欢九公这段话"我读书有个习惯,凭 ...

好的。
24
发表于 2013-12-31 21:16:47 | 只看该作者
何九公 发表于 2013-12-31 12:07
罗兄的在考证方面确实下了功夫,论证论据非常有说服力,但是关于伤寒论与内经的关系,我认为,伤寒论核心 ...

当然其中在结构与功能对应方面有不少象罗兄所说的生拉硬套、张冠李戴现象,是存在的,我们现在可以利用现代现代科学对人体结构与功能的最新认识来进一步校对,来做一些内经没有做到的细化工作,把人体结构与功能的对应加上现代标识,
----------------------------

我认为,第一步先从中医理论内部进行。就是用辨证论治来检验《内经》的理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医学的内容慨括起来是理、法、方、药。理在最前面,是给学习者讲的,从来源上,理在最后面。中医学发展的顺序是药、方、法、理。
有一理就必须有相应的法、方、药。如果没有,这个理是古人通过解剖、观察、推理、想象得出来的。古人讲的对不对,要看是否符合辨证论治,也就是有无相对应的法、方、药。如果没有,即使和现代科学相符,也不能算中医理论,因为对中医实践没有指导作用。比如我前面提到的心主血。
25
发表于 2014-1-1 05:26:10 | 只看该作者
llyyjj 发表于 2013-12-31 13:16
当然其中在结构与功能对应方面有不少象罗兄所说的生拉硬套、张冠李戴现象,是存在的,我们现在可以利用现 ...

李老师新年好!
26
发表于 2014-1-1 05:26:44 | 只看该作者

九公新年好!
27
发表于 2014-1-1 09:45:21 | 只看该作者

罗兄新年好,新年快乐!
28
发表于 2014-1-1 10:43:32 | 只看该作者
llyyjj 发表于 2013-12-31 21:16
当然其中在结构与功能对应方面有不少象罗兄所说的生拉硬套、张冠李戴现象,是存在的,我们现在可以利用现 ...

李老师新年好!

关于中医理法方药的形成次序,那个先那个后,不知道有没学者做过考证我不知道,我本人理解与李老师不同,从我们中华文化的特点来说,我认为是理在药先,“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古人应该是先天地日月的变化中悟出阴阳理论,然后在各个领域扩展,就是说,先有推理,然后再验诸实践,在自然界那么多的动植物中,如果没有推理在先,漫无目标地瞎尝,一味一味地尝出药物的性味,我想我们祖先不会使用这种笨办法,我们可以推理一下,古人会不会从阴阳五行理论入手,根据物品的生长环境、生长特性、生长形态来初步推测其阴阳属性,然后再品尝其酸甘辛苦咸,进一步印证其升降浮沉特性。比如张锡纯在寿胎丸中对菟丝子各桑寄生的的使用,“菟丝无根,蔓延草木之上,而草木为之不茂。其善吸他物之气化以自养可知。胎在母腹,若果善吸其母之气化,自无下坠之虞。且男女生育,皆赖肾脏作强。菟丝大能补肾,肾旺自能荫胎也。寄生根不着土,寄生树上,又复隆冬茂盛,雪地冰天之际,叶翠子红,亦善吸空中气化之物。且寄生于树上,亦犹胎母腹中。气类相感,大能使胎气强壮。”就是先从桑寄生菟丝子的生长特性来推理出药性,然后临床验证,果然如此,一个名方就是这样产生了,所以对中医理论的理解,我们应该从中医理论的产生方式入手,这样最容易读出古人的真意。
29
发表于 2014-1-1 13:28:18 | 只看该作者
何九公 发表于 2014-1-1 10:43
李老师新年好!

关于中医理法方药的形成次序,那个先那个后,不知道有没学者做过考证我不知道,我本人 ...

九公新年好!

任何科学理论,都是在实践基础上产生的,中医自然不能例外。您对五行学说任何认识,咱们好像没有交流过,暂先放下。
中医理论形成体系的标志是《内经》,最多也就两千来年。可是人类的医学实践活动,何时开始,不知道。但最早也应该一万年以上了吧。没有此前几千年的医事活动,凭空产生中医理论,这是不可想象的。

您举的张锡纯的例子不恰当。张锡纯思考菟丝子的时候,中医理论已经固定成仙两千来年了。他的那套理论,有两个条件,一是菟丝子固胎的实践,二是传统中医理论。张锡纯不过是对这个经验和相关理论做了自己的解读。
30
发表于 2014-1-1 14:40:3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何九公 于 2014-1-1 14:43 编辑

呵呵,我这样说,其实也是与我亲眼所见的有关,我祖母,是一位目不识丁的农村人,但是却会不少草药为人治病,所有药的功效,都是祖母自己根据药物的生长特性琢磨出来,如石黄皮,我们这里又有别名凤凰抱蛋、也与母鸡孵蛋形似,祖母就用她来治一些妇女的不孕症,又如新鲜的鸡血藤,断折面流出液汁鲜红如血,祖母用来治疗妇女闭经,磨盘草,因为其花果象磨盘而得名,祖母认为它可以象石磨一样可以把人体一些风、痰等积聚磨出体外,实践证明,有不少是临床用之有效的,祖母没有文化,也没人教其医理,我后来学中医,与从小就受到祖母影响有关,现在知道祖母所用其实就是我们中医常用的取象比类推理法,从这些事例说明,我祖母是先是对人体一些生理病理现象有了一些观察与认识,进而作了一些非常朴素的推理,最后根据这种推理去寻找相应的药物;由此推断,我认为,在远古时期,我们那些智慧更高的先圣们,可能也是用这种方法创立了中医学,理在前,药在后。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9-14 03:05 , Processed in 0.083945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