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王锡民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医的现状是中医人大都不精通中医理论(原创)

[复制链接]
21
 楼主| 发表于 2014-4-24 14:35:3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王锡民 于 2014-4-24 14:40 编辑
董建军 发表于 2014-4-23 22:30
《灵枢·根结篇》曰:"太阳根于至阴,结于命门,命门者,目也"。第一个命门是穴位,第二个命门不是穴位 ...


《灵枢·根结篇》曰:"太阳根于至阴,结于命门,命门者,目也"。第一个命门是穴位,第二个命门不是穴位,命,使也。——《说文》。朱骏声按:“在事为令,在言为命,散文则通,对文则别。令当训使也,命当训发号也。”是说太阳经指使出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董又在解释文言文。但不是你说的那个意思。
      灵枢这段是说足太阳膀胱经的起始点。至阴是足小趾外侧的一个穴位,结于命门,命门是指目内眦的睛明穴。
       转来膀胱经的循行,供参考:
        膀胱经。循行部位起于目内眦(睛明穴),上达额部,左右交会于头顶部(百会穴)。本经脉分支从头顶部分出,到耳上角部。直行本脉从头顶部分别向后行至枕骨处,进入颅腔,络脑,回出分别下行到项部(天柱穴),下行交会于大椎穴,再分左右沿肩胛内侧,脊柱两旁(一寸五分),到达腰部(肾俞穴),进入脊柱两旁的肌肉,深入体腔,络肾,属膀胱。本经脉一分支从腰部分出,沿脊柱两旁下行,穿过臀部,从大腿后侧外缘下行至腘窝中(委中穴)。另一分支从项分出下行,经肩钾内侧,从附分穴挟脊(三寸)下行至髀枢,经大腿后侧至腘窝中与前一支脉会合,然后下行穿过腓肠肌,出走于足外踝后,沿足背外侧缘至小趾外侧端(至阴穴),交于足少阴肾经。

点评

睛明穴是两个,如何结?  发表于 2014-4-24 17:03
22
发表于 2014-4-24 15:58:06 | 只看该作者
王锡民 发表于 2014-4-22 21:01
要想把中医理论搞清楚,达到融会贯通的程度,首先要将中医理论的基本概念的含义搞清楚。
     不能 ...

非常的支持。说的好。

点评

很显然,杨先生也认识到这一个重要问题。这个问题是中医的生命力所在,是命门所在。  发表于 2014-4-24 22:43
23
发表于 2014-4-24 16:00:13 | 只看该作者
仁海中西医 发表于 2014-4-22 20:36
我遇到一位中医院校毕业,现在已经退休的,而被反聘的,职称是副高的中医,对病人解释病情时,动辄是脾虚、 ...

老兄说的对。有些中医,就是顺嘴胡诌。反正谁也说不清中医的脾在哪,是什么。所以,想怎么发挥,就怎么发挥。说的是梦话就更无据可查。
24
 楼主| 发表于 2014-4-24 22:09:5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王锡民 于 2014-4-24 22:33 编辑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4-4-23 11:43
为什么中医内部会出现两种针对性的观点,而且是异常地顽固?经过对于几个中医论坛和中国中医药报上所发文 ...


  标准是什么?以什么作为参照物?
    精通的标准是什么?中医理论的标准是什么?是原中医理论,还是中医教材的中医理论?先生是一笔糊涂账!
    原中医理论是完整系统的理论,你们硬要把阴阳五行学说拆开,并且把五行学说拿掉,所以,先生对于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这一由阴阳五行学说演变来的治疗法则恍如隔世,不知其然,更不知其所以然,就是自然顺理成章的了。
    梳理中医理论的参照物是什么?是原中医理论?僞中医理论?西医?科学?
    先生的思想是现代主流思潮,是不可避免的过程,是不得不犯的错误,是不得不付出的代价,先生具有时代代表性,因此对于先生的批评不单单是针对先生的。
——————————————————————————————————————————————
         李先生将中医教材称为伪中医理论,同时又认可原中医理论,这就等于李先生已经承认中医理论中存在着重大错误。所以,中医理论必须进行梳理,才能完善。
      李先生原来不懂什么叫梳理。      
      梳理当然要有参照物。  

      参照物可以找到,只要对每个中医概念含义进行推敲比对并追根溯源,其真实内涵便可清晰可见。李先生显然对此没有研究,那就请多学习,少反对。
      当然,梳理古今中医理论不是一个简单事,需要梳理者花费极大的功夫,甚至毕生的精力。但不走这一步,中医理论就是一个漏天的大厦,是一个没有塔顶、四周透风、千疮面孔的金字塔。
      李先生看不到中医理论的混乱,是因为对中医理论一知半解所致。这种盲目认识代表了目前相当一部分中医人的错误思潮,得过且过,糊里糊涂地过日子。这样下去,中医基础理论是不会得到现代科学承认的。

       国内一位非常著名的经方大家曾对我说过,我从来不懂黄帝内经。本论坛张有和先生也认为,临床上辨证从来不用阴阳,只用寒热虚实,照样收到好的效果。张先生承认伤寒论。据此可知,伤寒论是得到广泛认可的。因为伤寒论属于临床应用医学范畴,照此做,就可收效。但是,伤寒论毕竟是“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学问。要想知其所以然,就要研究原理,内、难二经仍是从中医角度揭示中医原理的专著。但可惜的是,内、难二经仍然属于用哲理解释中医原理的著作,未能达到纯中医药学理论阶段。这个问题,是中医界绝大多数人没有认识到的关键问题,但恰恰是根本问题。
       今天抽出一点时间,耐心地、真心实意地为李先生解惑,要说的内容太多。只能谈到这里了。
      

所以,我才会不断批判你的错误认识,也不是批判你一个人。



补充内容 (2014-4-25 06:30):
改错:忙中出错,修改如下:
1、千疮面孔,改成千疮百孔;
         2、我从来不懂黄帝内经改成我从来不看黄帝内经。

补充内容 (2014-4-25 06:32):
内难二难仍是,改成内难二经乃是。
25
 楼主| 发表于 2014-4-24 22:34:5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王锡民 于 2014-4-24 22:38 编辑
董建军 发表于 2014-4-24 16:58
你是做实验证明的还是你猜的?同时按住两个膀胱经穴位看看是结在哪?


董建军说: 睛明穴是两个,如何结?  发表于 5 小时前
你是做实验证明的还是你猜的?同时按住两个膀胱经穴位看看是结在哪?
————————————————————————————————————
            1、睛明是两个,不错。但是,足太阳膀胱经才是两个,不对吗?
        2、不是我猜的,足太阳膀胱经的循行,在一般的中医书中都有。看来,你应当补课了。
26
发表于 2014-4-24 23:42:52 | 只看该作者
王锡民 发表于 2014-4-24 14:09
标准是什么?以什么作为参照物?
    精通的标准是什么?中医理论的标准是什么?是原中医理论,还是 ...

      看来我们两个人的观点都不是个人观点,可能是目前存在的两个矛盾的基本观点。
    我的观点是:把中西医放在平等的位置上,寻求二者的共同点使其融合,创造一个新理论。
    请先生把你的观点说出来。

点评

好!时间关系,来不及细说,草草说两句: 实际上,我的观点过去已说过了。 1、目前中医界对于中国古代哲学的认识极为混乱,其中存在着原则性错误,绝大多数人都处于不懂装懂的状态。比如说,关于精与气,《管子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4-25 07:01
27
发表于 2014-4-25 04:47:31 | 只看该作者
支持王教授的观点!!!
28
 楼主| 发表于 2014-4-25 07:01:3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王锡民 于 2014-4-25 07:06 编辑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4-4-24 23:42
看来我们两个人的观点都不是个人观点,可能是目前存在的两个矛盾的基本观点。
    我的观点是:把 ...


好!时间关系,来不及细说,草草说两句:

实际上,我的观点过去已说过了。
1、目前中医界对于中国古代哲学的认识极为混乱,其中存在着原则性错误,绝大多数人都处于不懂装懂的状态。比如说,关于精与气,《管子》、《道德经》、《庄子》、《易传》以及后世各家的认识是不一致的。一些中医人,张三引这个人说的,李四引这个人说的,这种引用的结果,精气的意思各式各样,这怎么能行呢?中医理论引入精气,必须搞清其引入的真正含义是什么。这就必须梳理中国古代哲学中的观点。阴阳、五行亦然。
2、中医理论中的精气、阴阳、五行认识也是五花八门,也必须梳理统一,弄明白其准确含义。
3、无论是内经,还是今天的中医教材,都属于以哲理解释医理的自然哲学理论,这种理论是科学萌芽阶段人们最原始的认识。这种理论本身是科技水平低下时代的产物,已不适应当今时代发展,其最大特点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在当今时代,这样的理论很难被科学界接受,因为它说不清、道不明,所以,必须会受到科学界攻击。目前已受到科学界百年来的攻击,今后还要受到攻击。要改变用哲理解释医理的混乱现状,就必须将中医理论从哲理中分离出来,形成真正的古代中医药科学理论。
4、当把哲理从医理中分离出来时,就会发现,中医理论是一个不完整的千疮百孔状态的理论,急需补充完善,因为它是古人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的,原本就不系统。经过完善后,就会发现,中医理论不仅是科学的,而且完全可与现代科学理论对接。

这是我研究30多年得到的结论,而且取得了初步的成功。
人体的结构和功能不会有两样,中西医只是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总结。但应清楚,一旦搞明白后,无论从哪个视角看,人体都是一个东西。
如果弄明白之后,就会发现,过去那种曾认为是高深的中国古代哲学“天人相应”、太极阴阳等等,都是极为肤浅的道理;什么易经、河图、洛书与中医理论原本没有什么关系,只不过是“花不迷人人自迷,酒不醉人人自醉”罢了,是因为不懂,才会产生此等错觉。

29
发表于 2014-4-25 07:40:22 | 只看该作者
       请先生看看“整合医学”,西医的乱象比中医混乱的多了!
     先生的观点是:以西医为金标准,对中医理论进行梳理。

点评

不是以西医为金标准,而是以客观事实为金标准。客观存在的东西,西医是否不了的。况且,西医是指临床医学,至于解剖学、生理学、组织学、病理学等等都属于公共基础学科,既可以做为西医学、体育学、心理学的基础学科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4-25 11:36
30
发表于 2014-4-25 09:21:25 | 只看该作者
董建军 发表于 2014-4-25 00:03
王老师你是靠实验弄明白的还是靠你的知识弄明白的?河图洛书是靠实际测量得来的,你测量过吗?人体有没有 ...

还是小董可爱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7-18 06:13 , Processed in 0.066246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