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万里朝阳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药学》”手册

[复制链接]
21
 楼主| 发表于 2016-3-6 20:36:23 | 只看该作者
白芷
【药用】本品为伞形科植物白芷或川白芷的根。

【性味与归经】辛,温。入肺、胃经。

【功效】祛风解表,止痛,消肿排脓,燥湿止带。

【临床应用】1.用于感冒风寒,头痛,鼻塞等症。

白芷发散风寒,且有止痛、通鼻窍等作用,故主要用治风寒表症兼有头痛鼻塞的病症。如头痛剧者加羌活、细辛;鼻塞者配藿香(主要为理脾肺之气)、薄荷等。

2.用于头痛、眉棱骨痛、齿痛。

白芷祛风止痛,主要适用于病在阳明经者,头额、眉棱骨、上下龈都属于阳明经循行部位,因此都可用白芷进行治疗。治头痛可配藁本、蔓荆子等;治眉棱骨痛属风寒者可单独应用;属风热者可配黄芩同用。

3.用于疮疡肿痛。

白芷治疮疡,初起能消散,溃后能排脓,为外科常用的辅助药品。如乳痈初起可配蒲公英、瓜蒌同用;脓出不畅配金银花、天花粉同用。在消散疮疡方面还可以研末外敷。

4.用于妇女白带。

白芷温燥寒湿,主要用治寒湿白带,常配合海螵蛸等同用如属湿热带下,也可配清热燥湿药如黄柏、椿根皮等同用。

此外,白芷又为治鼻渊要药,有化湿通鼻窍之功,多配合辛夷、鹅儿不食草等同用,既可内服,又可外用。还可用于毒蛇咬伤,有解蛇毒作用,古代有单用煎汤内服,用渣外敷的记载,现代有些蛇药解毒片即有本品配伍在内。

【处方用名】白芷、香白芷(洗净,晒干,切片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三钱,煎服。外用适量。

【按语】白芷辛散祛风,温燥除湿,芳香通窍,善能止痛,又可消肿排脓。它的止痛效果良好,跟据临床实践,不仅可以用治头痛,还可以用治风湿痹痛。

配荆芥、防风,能散风寒而止头痛;配苍耳子、辛夷花能通鼻窍而治鼻渊;配黄柏、苍朮、椿根皮,可清热燥湿而治湿热带下;配银花、天花粉、当归、甘草等,可消肿排脓而治疮疡肿痛;配桑枝、秦艽、独活等,可祛风止痛而治风湿痹痛。

【方剂举例】白芷葱豉汤(原名白神散)《卫生宝鉴方》:白芷、豆豉、葱白、甘草、生姜、大枣。治寒热头痛,眉棱骨痛。

白芷散《妇人良方》:白芷、海螵蛸、胎发。治赤白带,滑脱不禁。
22
 楼主| 发表于 2016-3-6 20:43:42 | 只看该作者
香薷
【药用】本品为唇形科植物海州香薷的全草。

【性味与归经】辛,微温。入肺、胃经。

【功效】发汗解表,祛暑化湿,利水消肿。

【临床应用】1.用于夏季感冒风寒

香薷发散风寒,有发汗解表作用,但多用于夏季贪凉,感冒风寒所引起的发热、恶寒、头痛、无汗等症,往往与藿香、佩兰等配合应用。

2.用于呕吐、腹泻等症

香薷有祛除暑湿的作用,故适用于暑季恣食生冷、湿阻脾胃所引起的呕吐、泄泻,可配合扁豆、黄连、厚朴等同用。

3.用于水肿、小便不利等症

香薷利小便、消水肿,可单独应用,也可配白朮同用以健脾利水。

【处方用名】香薷、陈香薷、香茹(洗净,晒干,切碎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三钱,煎服。

【按语】香薷既能发汗解表,又能祛暑化湿,故在暑天因乘凉饮所引起的怕冷发热无汗及呕吐腹泻等症,是一味常用的药品。本品虽能祛暑,但性温辛散,多适用于阴暑病症,前人说:「夏用之用香薷,犹冬月之用麻黄。」故在临床用于祛暑解表时必须具备怕冷及无汗的症候。如属暑湿兼有热象的,可配黄连同用。至于暑热引起的大汗、大热、烦渴等症,就不是本品的适应范围了。

【方剂举例】香薷饮(《和剂局方》)香薷、厚朴、白扁豆。治暑月感冒,腹痛下痢。

薷朮丸(《深师方》)香薷、白朮。治暴水、风水、周身皆肿。

【文献摘录】《别录》:「主霍乱腹痛吐下,散水肿。」

《本草纲目》:「暑月乘凉饮冷,致阳气为阴邪所遏,遂病头痛发热恶寒,烦燥口渴,或吐或泻,或霍乱者,宜用此药以发越阳气,散水和脾。」
23
 楼主| 发表于 2016-3-6 20:57:09 | 只看该作者
生姜
【药用】本品为姜科植物晶的新鲜根茎。

【性味与归经】辛,微温。入肺、脾、胃经。

【功效】发汗解表、温中止呕、解毒。

【临床应用】1.用于风寒感冒、发热、恶寒等症。

生姜用于解表,主要为发散风寒,多用治感冒轻症,煎汤,加红糖乘热服用,往往能得汗而解,也可用作预防感冒药物。生姜发汗作用较弱,常配合麻黄、桂枝等同用,作为发汗解表辅助的药品,能增强发汗力量。

2.用于胃寒呕吐。

生姜为止呕要药,可单独应用,治疗胃寒呕吐。也可治胃热呕吐,配合半夏、竹茹、黄连等同用。

3.用于中鱼蟹毒、呕吐腹泻等症。

生姜能解鱼蟹毒,单用或配紫苏同用。此外,生姜又能解生半夏、生南星之毒,煎汤饮服,可用于中半夏、南星毒引起的喉哑舌肿麻木等症。因此在炮制半夏、南星的时候,常用生姜同制,以减除它们的毒性。

【处方用名】生姜(用新鲜者)

【一般用量与用法】二片至三片(每片约二分至三分),煎服。

【附药】1.生姜汁:将生姜洗净后打烂,绞取其汁入药。性味辛微温。有化痰、止呕的功效,主要用于恶心呕吐及咳嗽痰多等症。一般用量为三滴至十滴,冲服。

2.生姜皮:即生姜的外皮。性味辛凉。有利尿消肿之功效,适用于小便不利,水肿等症,可配合冬瓜皮、桑白皮等同用。一般用量为五分至一钱五分,煎服。

3.煨姜:将原只鲜生姜洗净,用草纸包裹,放在清水中浸湿,直接放在火中煨,待草纸焦黑,姜熟为度;或直接放火中烤熟。性味辛温,具有和中止呕的功用。适用于脾胃不和、恶心呕吐等症。一般用量为二、三片,煎服。

【方剂举例】生姜半夏汤(《金匮要略》)生姜、半夏。治似呕不呕,似哕不哕,心中愦愦然者。
24
 楼主| 发表于 2016-3-6 20:57:47 | 只看该作者
葱白
【药用】本品为石蒜科植物葱的新鲜的鳞茎。

【性味与归经】辛,温。入肺、胃经。

【功效】发汗解表,通阳。

【临床应用】1.用于感冒风寒、发热、恶寒等症。

葱白发散风寒,有发汗解表的作用,但发汗作用较弱,故主要用于感冒轻症,或配合其它解表药作为辅助药,以助发汗。临床上常和豆豉、生姜配伍同用。

2.用于腹泻、腹痛等症。

葱白辛温,能通阳气而散阴寒,配合干姜、附子等同用,适用于阴寒里盛、阳气不振的下利、脉微等症。

3.用于小便不利、腹胀、腹痛。

葱白又可治膀胱气化失司引起的小便不利,以及寒凝腹痛等症,均可炒熟外熨脐腹。

【处方用名】葱白、葱白头(用新鲜者,一般须病家自加)

【一般用量与用法】二枚至八枚,煎服。外用适量。

【方剂举例】葱豉汤(《肘后方》)葱白、豆豉。治感冒风寒初起,头痛鼻塞,邪轻病微者;亦治温病初起,而有恶寒者。
25
 楼主| 发表于 2016-3-6 20:58:05 | 只看该作者
辛夷
【药用】本品为木兰科植物木兰的花蕾。

【性味与归经】辛,温。入肺、胃经。

【功效】散风,通窍。

【临床应用】用于鼻渊鼻塞,流涕腥臭等症。

本品入肺经,上通于鼻,以散风寒,故临床上用于治疗鼻多浊涕、不闻香臭的鼻渊症,常与白芷、细辛、防风、苍耳子等配伍应用。

【处方用名】辛夷、辛夷花、木笔花、春花(晒干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二钱,煎服。

【方剂举例】辛夷散(《济生方》)辛夷、白芷、升麻、藁本、防风、川芎、细辛、木通、甘草。治头痛头风、鼻渊鼻塞。
26
 楼主| 发表于 2016-3-6 20:58:28 | 只看该作者
芫荽
【药用】本品为伞形科植物胡荽的全草。

【性味与归经】辛,温。入肺、胃经。

【功效】发表透疹

【临床应用】用于小儿麻疹初起,透发不快,发热无汗等症。

本品主要功效透发麻疹,临床上治疗麻疹初起,透发不畅,内服常与西河柳、浮萍、升麻、葛根等配合应用。外用本品煎汤熏洗,或乘热频擦,可助麻疹透发。

此外,本品略有芳香开胃作用,可作菜肴中的调味品,但不宜多食。

【处方用名】胡荽、芫荽(鲜用或洗净,晒干,切碎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三钱,煎服。外用适量,煎汤乘热熏洗。

【附药】芫荽子:又称“胡荽子”,是胡荽的果实。性味、功能、用量与胡荽同。

【方剂举例】透疹外用方《儿科学">中医儿科学》:芫荽、西河柳。治疹出不快,或透发不出。
27
 楼主| 发表于 2016-3-8 10:12:52 | 只看该作者
第三节 服用法
服用法,就是中草药的内服和外用方法。

外用的,一般用于外科、伤科、针灸科、以及眼耳口腔等疾病,应用方法很多,如灸法、敷药法、洗浴法、吹喉法、点眼法、温烫法、坐药法等。内服法,有汤、丸、散、膏、露、酒等,适应范围较广。由于内服法的“汤”剂,在临床应用上最为广泛,而且它的服用法对于药物的功效、病情的需要都有着重要的关系,所以这一节着重介绍“汤”剂的服用法。

“汤”剂的服用法,又可分为煎药法和服药法,前者是在将药物煎煮成汤药的过程中应该注意的事项,后者是在服药时必须注意的方面。

(一)煎药法:首先关于用水问题,以清净而无杂质的河水、井水以及自来水为宜。入煎以前最好先用冷水将药物淹设并略高一些,浸泡半小时后再煎。

其次关于火候问题,需要根据药物性质而定。如气味芳香、容易挥发的花叶类药物,一般须武火急煎,煮一、二沸,即可服用,否则煎煮过久,可能丧失药效;如滋腻质重,不易出汁的根或根茎一类药物,一般须文火久煎,否则没有煮透,浪费药材。

关于煎药时间,一般药物煎煮15~20分钟左右。但是对于一些矿石贝壳类药物,如石膏、珍珠母、生牡蛎等不易出汁的,就需要先用水煎15~20分钟,然后再加其它药物同煎,处方时要注明“先煎”或“先入”。另外,还有一些含挥发油的芳香药物,如砂仁、豆蔻等久煎容易丧失药效的,就应该在其它药物将要煎好时,再放入煎一、二沸,处方时要注明“后下”或“后入”。

其它方面,有些粉末或小粒的种子类药物,应该“包煎”,即用布包起来煎煮,以免烧焦或使药汁混浊;有些药物需要“另煎”或“另烊”,如人参、阿胶等,再冲入煎好的药汁中饮服;有些药物不必煎煮,如芒硝等,只要将药汁冲入溶化后即可服用。

(二)服药法:首先关于服药量问题,一般每天一剂;病情严重的,如急性病发高热等,可以考虑每天服二剂;至于慢性疾病,也可一剂分二天服用,或隔一天服一剂。每剂药物一般煎二次,有些补药也可以煎三次。每次煎成药汁250~300毫升,可以分头煎、二煎分服,也可将二次煎的药汁混合后分2~3次服用。

其次,关于服药时间问题,一般每天服药二次,上午一次、下午一次,或下午一次、临睡前一次,在吃饭后2小时左右服用较好。但也有认为病在上焦的适宜于饭后服,病在下焦的适宜于饭前服。至于驱虫药最好在清晨空腹时服用,治疗急性病症就随时可服,不要拘泥规定时间。

关于服药冷热问题,一般应该在药液温而不凉的时候饮服。但对于寒性病症则需要热服,对于热性病症则需要冷服;真热假寒的病症,用寒性药物而宜于温服,真寒假热的病症用温热药而宜于冷服。

所有这些,都必须根据病情灵活处理。

【文献摘录】

《本经》:「病在胸隔已上者,先食后服药;病在心腹已下者,先服药而后食;病在四肢血脉者,宜空腹而在旦;病在骨髓者,宜饱满而在夜。」

《本草纲目》:「若发汗药,必用紧火热服;攻下药亦用紧火煎熟,下硝黄再煎,温服;补中药,宜慢火温服。....」
28
 楼主| 发表于 2016-3-8 10:13:56 | 只看该作者
第一章 解表药
凡能疏肌解表、促使发汗,用以发散表邪、解除表症的药物,称为解表药。

解表药多属辛散之品,辛能发散,可使外邪从汗而解,故适用于邪在肌表的病症。也即《内经》所说的“其在皮者,汗而发之”的意义。解表药的临床应用,有以下几点:

1.感受外邪,具有恶寒、发热、头痛、身痛、无汗、脉浮等表症者。

2.表邪郁闭,麻疹透发不畅者;水肿初期或麻疹初期兼有表证者,以及其它疾病具有表证需要发汗解表者。

解表药虽能透过发汗解除表证,但汗出过多能耗散阳气,损伤津液;因此,凡自汗、盗汗、热病伤津以及阴虚发热等症,都应慎用。跟据解表药的性能,可以分为发散风寒,发散风热两类。
29
 楼主| 发表于 2016-3-8 10:19:22 | 只看该作者
白芷
【药用】本品为伞形科植物白芷或川白芷的根。

【性味与归经】辛,温。入肺、胃经。

【功效】祛风解表,止痛,消肿排脓,燥湿止带。

【临床应用】1.用于感冒风寒,头痛,鼻塞等症。

白芷发散风寒,且有止痛、通鼻窍等作用,故主要用治风寒表症兼有头痛鼻塞的病症。如头痛剧者加羌活、细辛;鼻塞者配藿香(主要为理脾肺之气)、薄荷等。

2.用于头痛、眉棱骨痛、齿痛。

白芷祛风止痛,主要适用于病在阳明经者,头额、眉棱骨、上下龈都属于阳明经循行部位,因此都可用白芷进行治疗。治头痛可配藁本、蔓荆子等;治眉棱骨痛属风寒者可单独应用;属风热者可配黄芩同用。

3.用于疮疡肿痛。

白芷治疮疡,初起能消散,溃后能排脓,为外科常用的辅助药品。如乳痈初起可配蒲公英、瓜蒌同用;脓出不畅配金银花、天花粉同用。在消散疮疡方面还可以研末外敷。

4.用于妇女白带。

白芷温燥寒湿,主要用治寒湿白带,常配合海螵蛸等同用如属湿热带下,也可配清热燥湿药如黄柏、椿根皮等同用。

此外,白芷又为治鼻渊要药,有化湿通鼻窍之功,多配合辛夷、鹅儿不食草等同用,既可内服,又可外用。还可用于毒蛇咬伤,有解蛇毒作用,古代有单用煎汤内服,用渣外敷的记载,现代有些蛇药解毒片即有本品配伍在内。

【处方用名】白芷、香白芷(洗净,晒干,切片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三钱,煎服。外用适量。

【按语】白芷辛散祛风,温燥除湿,芳香通窍,善能止痛,又可消肿排脓。它的止痛效果良好,跟据临床实践,不仅可以用治头痛,还可以用治风湿痹痛。

配荆芥、防风,能散风寒而止头痛;配苍耳子、辛夷花能通鼻窍而治鼻渊;配黄柏、苍朮、椿根皮,可清热燥湿而治湿热带下;配银花、天花粉、当归、甘草等,可消肿排脓而治疮疡肿痛;配桑枝、秦艽、独活等,可祛风止痛而治风湿痹痛。

【方剂举例】白芷葱豉汤(原名白神散)《卫生宝鉴方》:白芷、豆豉、葱白、甘草、生姜、大枣。治寒热头痛,眉棱骨痛。

白芷散《妇人良方》:白芷、海螵蛸、胎发。治赤白带,滑脱不禁
30
 楼主| 发表于 2016-3-8 10:20:48 | 只看该作者
藁本
【药用】本品为伞形科植物藁本的根茎及根。

【性味与归经】辛,温。入膀胱经。

【功效】祛风散寒止痛。

【临床应用】用于外感风寒,头痛,以及巅顶头痛等症。

本品辛温辛散,善达头之巅顶,有止痛作用,故适用于感冒风寒引起的头痛、巅顶头痛、偏头痛,常与川芎、白芷等配伍应用。

此外,对于风寒湿邪所引起的风湿痹痛、肢节疼痛,常与苍朮、羌活等配伍应用。

【处方用名】藁本、川藁本(洗净,晒干,切片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三钱,煎服。

【方剂举例】羌活防风汤(《活法机要》)羌活、独活、防风、藁本、蔓荆子、川芎、甘草。治感冒头痛。

【文献摘录】《本经》:「主妇人疝瘕,阴中寒肿痛,腹中急,除风头痛,长肌肤。」

《珍珠囊》:「治太阳头痛,巅顶痛,大寒犯脑,痛连齿颊。」

《用药法象》:「头面身体皮肤风湿。」

《本草纲目》:「治痈疽,排脓内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8-18 11:10 , Processed in 0.072085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