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二)灸经与《灵枢·经脉》比较研究 《内经》时代经络学说发展很快,从现本《内经》中亦可看出。这步分析留在下文。这里先借鉴一下专家们对灸经和《灵枢·经脉》所作的比较研究结果。 正式出版的《五十二病方》一书中,有中医研究院医史文献研究室写的“从三种古经脉文献看经络学说的形成和发展”一文⑴。该文就《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和《灵枢·经脉篇第十》进行了全面对比分析研究,得出了很有说服力的结论。原文中把《足臂十一脉灸经》简称《足臂》,《阴阳十一脉灸经》简称《阴阳》,《灵枢·经脉篇》简称《经脉》。下面把该文的重要内容和结论摘出。 一、脉的名称、数目和排列次序 根据中医理论,“经脉”是人体内疏通气血,调和阴阳的一种脉络组织。它不仅在生理学上,而且在病理学和治疗上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早在《足臂》和《阴阳》二书中还没有出现“经脉”一称,而是只有“脉”字。其中在《阴阳十一脉灸经》甲本书作“眽⑵”字(为“脉”的假借字),乙本书作“脈⑶”字;在《足臂十一脉灸经》则书作“温(右上“曰”换成“目”,需造这个字)⑷”字。“温”是“脉”字的古写,也是迄今为止第一次见于古医学文献。 从三本古经脉书所记载人体内脉的数目来看,《足臂》和《阴阳》各有11条脉,而《经脉》中却多出一脉(手厥阴脉),共12条,即十二经脉。它们之间的演化关系如下表。 脉的名称和数目 | | | | | | | | | 足泰阳温 足少阳温 足阳明温 足少阴温 足泰阴温 足帣(厥)阴温 臂泰阴温 臂少阴温 臂泰阳温 臂少阳温 臂阳明温 | 足钜阳眽 (足)少阳眽 (足)阳明眽 肩眽(同“臂泰阳”) 耳脉(同“臂少阳”) 齿脉(同“臂阳明”) 足太阴眽 (足)厥阴眽 (足)少阴眽 臂钜阴眽 臂少阴眽 | 肺手太阴之脉 大肠手阳明之脉 胃足阳明之脉 脾足太阴之脉 心手少阴之脉 小肠手太阳之脉 膀胱足太阳之脉 肾足少阴之脉 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 三焦手少阳之脉 胆足少阳之脉 肝足厥阴之脉 | | | | |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阴阳》的成书时期虽较《足臂》为晚,但其中也保存了《足臂》以前某些更古脉名的痕迹。即该书没有手太阳、手少阳和手阳明三个脉名,而分别称之为肩脉、耳脉和齿脉。这种命名方法是根据脉的循行过程中的主要部位作为脉名的。由于这三个脉名既不分“手”、“足”,也没有阴脉与阳脉的概念,因而具有更加淳朴的原始性质。 在各脉的排列次序方面,如下表所示,《足臂》是根据先“足”脉,后“手”脉的原则;阴阳是根据先“阴”脉,后“阳”脉的原则;而《经脉》中不仅考虑了“手”、“足”、“阴”、“阳”的特点,而且更补充了各脉之间的表里配合关系,进一步加以归纳充实,使之更加系统化。 二、脉的循行规律和径路 在脉的循行基本规律方面,《足臂》中的11脉都是从四肢末端流向躯体中心的胸腹或头面方向,也就是全部属于向心性的。在《阴阳》中对脉的循行径路作了初步调整,即全身9个脉仍是由四肢流向躯体中心(向心性的),其他2脉(即肩脉和手太阴脉)则恰好与之相反,而改为远心性的,由躯体中心的头或少腹部流向四肢末端。到了《经脉》中则出现了更复杂的循行方式,即按照:“手三阴脉,从胸走手;手三阳脉,从手走头;足三阳脉,从头走足;足三阴脉,从足走胸⑸”的方式。其演变过程可从下表看出。 三部古书中脉的循行规律的演变 不仅如此,在《足臂》和《阴阳》二书中,每条脉的循行各自独立,互不相干。脉在全身的分布也未能形成上下纵横,联络成网,密布于体内、体表各处无所不到的经络系统。而是不论在体表或体内仍有很多区域或脏腑没有脉的分布的空白部位,同时也没有各脉之间互相传递的记述。只有在《经脉》中脉的分布才更加完整严密,并且正式提出了全身各脉均依次衔接,构成了“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见《灵枢·举痛论》),“如环无端,……终而复始。”(见《灵枢·动输篇》)的概念。 更进一步,如果我们再研究一下每条脉的循行具体径路时,也可以看出三部古经脉文献中的记述是逐步充实完整的发展过程,特别是为了弥补《足臂》与《阴阳》的不足,在《经脉》中对每条经脉全都增入了支脉(原文作“其支者”)的路径,这就更扩大了经脉分布的范围。 三、脉和中医基本理论体系的关系 ⒈脉和阴阳五行学说的关系——在两部古灸经中已把全身十一条脉按照阴、阳两大类来分别命名,但尚没有和五行学说联系起来,而在《经脉》中已经用五行干支的生克规律对于疾病的重笃、死亡问题进行了阐述⑹。 ⒉脉和脏腑学说的关系——在《足臂》和《阴阳》二书中都没有直接在脉名上附加以脏腑名称,但是从11条脉的阴脉有5、阳脉有6的数字上可以认为这时已开始出现了脉与“五脏、六腑”相互配合的迹象⑺。而到了《经脉》一书,不仅在11脉的名称上⑻而且在其循行、主病等方面均已分别和五脏六腑⑼紧密地联系起来,从而更大的丰富了经脉学说的具体内容。 在脉的循行与脏腑的联系方面,《足臂》和《阴阳》二书中也只记有个别的两、三条脉分布到脏腑上,而且和《经脉》的记述也有很大不同。这可以从下表中清楚地看出。 由此可见,在经脉学说形成的早期阶段,医学理论似尚没有完全统一的见解。脉与脏腑的关系还没有定型,因而存在着各种不同的意见是很自然的。 四、在三种古经脉文献以后经络学说的发展 ⒈《黄帝内经》所保留的有关十一脉的资料——自从十二经脉学说出现后,开始逐渐取代了十一脉的概念。在现存的《黄帝内经》中虽然没有“十一脉”的字样,但是有关十一脉的具体内容还是保存了一些痕迹。如: 在《灵枢·本输篇》中虽然提到了“必通十二经络”的话,但其具体内容在分别论述每条脉的五俞穴时,却没有“手厥阴经”之名⑽,全部只有十一个脉名。 又如,在《灵枢·阴阳系日月》的开始也有“十二经脉”一称。但在论述每条经脉与干支配合时,全部却只有十一个经脉名称,同样是独缺“手厥阴经”。 可见,尽管在《黄帝内经》的上面两段文字冠用了“十二经脉”的主题,但并没有改动十一脉的实际内容,而“手厥阴经”一脉是在十二经脉中最晚出现的一个,也是非常清楚的。 ⒉经络学说的完整化和经络体系的构成——在《经脉篇》中虽然将11条脉扩充为12条经脉,但是还没有“络脉⑾”和“孙脉⑿”等名称。更没有“经别”、“经水”、“经筋⒀”等提法。至于在十二经脉以外的“奇经八脉⒁”……等名称应当都是在十二经脉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的结果。 除了在脉名和脉数有所补充外,随着针灸俞穴名称的不断增多。也出现了十二经脉和各俞穴之间的从属关系,这在《素问·气穴论》、《气府论》等篇中都有所体现,从而使经脉学说的理论体系更加充实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