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河间金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第十二节 出土医书与《内经》——《<内经时代>补注》

[复制链接]
21
 楼主| 发表于 2016-6-26 21:24:44 | 只看该作者
二、出土医书的成书时代与《内经时代》
【原文】马王堆医书和武威医简的下葬时间相距约二百年。专家多认为前者早于《内经》、后者晚于《内经》。但是,在推断它们的成书时代时,却要把《内经》成书假设到战国或更早去。
研究武威医简所得的有关结论是:“从《内经》开始出现至武威医药简牍写成的时代,估计是经历了几百年的时间。”(中医研究院医史文献研究室.武威汉代医药简牍在医学史上的重要意义.文物,1973年第12期)
这是留有余地的结论。但据此估计,仍应把《内经》的“出现”定到战国或更早的时代去,而且《内经》的出现含义不明确。
研究马王堆医书的一种结论是:“两部古灸经(指上文所列书名的1、2两种——本节注)要早于《黄帝内经》的这一论断是有足够根据的。如果从《黄帝内经》成书于战国时期来推定,那么两部灸经的成书年代至少可以上溯到春秋战国之际,甚至更早。”(《五十二病方》136页)
这一结论的前半是十分正确的,后半很值得商榷。从《内经》成书于战国的假设出发推定灸经的成书年代,不如大体确定灸经的成书年代,再推定《内经》应何时成书。
专家又据文字学说:“这卷帛书(指上文所列书名之5——本节注)的写成还要比吕后元年早一个相当时期。”又对照同时出土的《老子》字形说:“这一帛书的抄写也不能晚于秦汉之际。”(《五十二病方》181页)
文字专家与医史专家的看法略有出入。帛书的“写成”与“抄写”是两回事。但是,基本上以字形演变为根据推断“抄写”年代,至少在研究属于秦汉之际和汉初的出土文献时不可靠。更多的根据不必举,西汉儒家仍然今古文并行是公认的。专家又认为,民间医书“应当是用当时通用的字体书写。”(《五十二病方》180页)拙见以为,“通用”的意思远不等于和“铜器铭文”相同。现代字形演变统一应比秦汉简单得多,至今一些老先生的手稿仍不用规范简化字。我们不能据以断定这些手稿抄写于几十年前。
    把“成书”、“写成”时代再往前提相当长的时间,大约是推测墓主人把早已不实用的古董拿去殉葬了。我的推测则相反。墓主人的随葬品应是他生前研读、使用的东西。马王堆医书应是西汉初年流传并且在使用的医书。其成书时代亦应断自汉初为妥。易言之,墓主人时代的医学水平——确切说是墓主人了解的医学水平,即以马王堆医书为代表。我们不能排除当时一些医家掌握的水平已比这些医书高。仓公和马王堆墓主人同时,他的水平显然比马王堆医学高,但不能把二者之间加上数百年的演变。
马王堆医书中最应该受医史家重视的、也是与《内经时代》关系最大的,是其中的三部灸经。讨论《内经》时代的经络学说是本节的重点。以下在前人的基础上就此略作探讨。
22
 楼主| 发表于 2016-6-26 21:27:11 | 只看该作者
【补注】
⑴两部灸经的成书年代至少可以上溯到春秋战国之际,甚至更早:值得商榷。因为那个时代不可能有这么高的医学理论及治疗技术,感兴趣者请参看廖育群《重构秦汉医学图像》,该书有说。先生说“马王堆医书应是西汉初年流传并且在使用的医书。其成书时代亦应断自汉初为妥”,较为客观。
⑵吕后元年:指高后吕雉元年,公元前187年。
⑶规范简化字:当指1956年1月28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23次会议通过的《关于公布汉字简化方案的决议》中的简化字。
⑷三部灸经:指《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甲、乙本。
23
 楼主| 发表于 2016-6-26 21:28:48 | 只看该作者
三、马王堆医书与《内经》
【原文】(一)马王堆医书中的阴阳五行说
马王堆医书中有无阴阳思想已不必说明,看过本节开头所列书名即可知道。三部灸经中已出现泰阳、少阳、阳明;少阴、太阴、帣(厥)阴,即三阴三阳术语。
五行学说在马王堆医书中运用如何呢?我以为有,但不多。究其原因乃是五行学说被引进经络学说较晚,最后运用仍不成功。《灵枢·经脉》已把十二经脉全部配上脏腑,但与脏腑生克说很矛盾。
比如,若按五行相生说讲经脉循行顺序,应该是按手太阴(肺金)、足少阴(肾水)、足厥阴(肝木)、手少阴(心火)、足太阴(脾土)这样循行。《灵枢·经脉》的顺序却是肺、脾、心、肾、肝。既非相克、亦非相生。《内经》最后仍未能克服这一基本理论上的大矛盾。《灵枢·经脉》亦曾力求用相克说指导治疗,仍留下漏洞。现在看灸经中的五行说苗头。
《阴阳十一脉灸经》中说:(阳明脉)“是动则病洒洒病寒,喜伸,数欠,颜黑,病肿。病至则恶人与火,闻木声则惕然惊。心惕欲独闭门户牖而处。病甚则欲登高而歌,弃衣而走。”
《素问·阳明脉解》中有这段文字的要点,并用五行说进行解释。《灵枢·经脉》中基本上照录了这段文字。《素问·脉解》中也就这段话进行了解释,却同时用阴阳五行说立论,以阴阳说为主。由此应想到汉代经络学说发展很快,研究者很多。
【自注】《素问·阳明脉解》、《灵枢·经脉》、《素问·脉解》中和《阴阳十一脉灸经》略同的经文如下:
“黄帝问曰:足阳明之脉病,恶人与火,闻木音则惕然而惊,钟鼓不为动,闻木音而惊何也?愿闻其故。岐伯对曰:阳明者胃脉也,胃者土也,故闻木音而惊者,土恶木也。帝曰:善。其恶火何也?岐伯曰:阳明主肉,其脉血气盛,邪客之则热,热甚则恶火。帝曰:其恶人何也?岐伯曰:阳明厥则喘而惋,惋则恶人。”(《素问·阳明脉解》)
“是动则病洒洒振寒,善呻数欠,颜黑,病至则恶人与火,闻木声则惕然而惊,心欲动,独闭户塞牖而处,甚则欲上高而歌,弃衣而走,贲响腹胀,是为骭厥。”(《灵枢·经脉》)
“阳明所谓洒洒振寒者,阳明者午也,五月盛阳之阴也,阳盛而阴气加之,故洒洒振寒也。……所谓甚则厥,恶人与火,闻木音则惕然而惊者,阳气与阴气相薄,水火相恶,故仍然而惊也。所谓欲独闭户牖而处者,阴阳相薄也,阳尽而阴盛,故欲独闭户牖而居。(《素问·脉解》)
洪钧按:详玩以上经文可知,《素问•阳明脉解》和《素问•脉解》研究的都是上引《阴阳十一脉灸经》中那段文字。然而《阳明脉解》主要以五行相克为解,《脉解》则主要以阴阳学说为解。该两篇解释的是一个问题,且都以“脉解”为题,见解出入较大,故肯定不是出自一时一人之手。拙见以为,《脉解》应该早于《阳明脉解》。但无论其早晚如何均足证明,汉代经脉学说发展的继承性很明显且发展很快。《灵枢•经脉》应是《脉灸经》的直接继承者,故基本上照录了《脉灸经》那段文字,只是其中关于“胃足阳明脉”的走行、分支等复杂了许多。《经脉》论足阳明脉不仅有“是动病”,还有“所主病”、“气盛病”和“气不足病”。单靠经脉学说不足满意地解释“是动病”和“所主病”,故引入了虚实概念。
24
 楼主| 发表于 2016-6-26 21:31:08 | 只看该作者
【补注】
⑴帣(音厥jue)通厥。《马王堆汉墓帛书·五十二病方》云:“以音近读为厥。”周一谋等《马王堆医书考注》云:“帣:此处为厥的同音假借。即足厥阴脉。《阴阳》作‘厥阴脉’。《经脉》作‘肝,足厥阴之脉’。”
《中国出土古医书考释与研究·下卷·足臂十一脉灸经》云:“‘厥’与‘帣’上古音均见母纽。厥为月部,帣为元部韵,故帣假为厥。”
25
 楼主| 发表于 2016-6-26 21:32:00 | 只看该作者
⑵是动则病:即是动病。指外邪侵犯经脉之病。《灵枢集注》云:“夫是动者,病因于外;所生者,病因于内。[眉批]三阴三阳之气,旋转不息,故曰是动;经脉生于脏腑,故曰所生。”
廖育群说:“当马王堆医学帛书出土后,在《阴阳》的条文中同样看到了‘是动’与‘所生病’,由于人们头脑中已有了一个先入为主的解释,所以仍将此释为症候的分类法则。……《阴阳》与《灵枢·经脉篇》‘是动’与‘所生病’之间,存在着这样一些关系:①《灵枢·经脉》的‘是动’多是照搬《阴阳》。许多经脉中,文字简直雷同;②《灵枢·经脉》的‘所生病’是在《阴阳》的基础上加以发挥的;③《阴阳》的‘所生病’记载症候,有与‘是动’完全相同的(手太阳),有包括‘是动’再加补充的(手阳明);也有完全不同的(手少阴)。这就提示我们‘是动’与‘所生病’不是疾病种类的划分。……这就不能不使人想到整个‘所生病’均是出自注释、研究原本之人。他对原本完全赞同的则照搬;认为不足的则有补充;观点完全不一致时则记下自己的看法。”(《重构秦汉医学图像·第二十章:<阴阳十一脉灸经>研究》)
金栋按:据廖氏分析,“是动病”与“所生病”不是疾病症候分类的法则,在临床应用中,这种划分亦无任何意义于治疗实际。从各经的具体证候分析,是动病和所生病都是与经脉所过之处或脏腑功能失调所表现的证候。
(音显xian)洒病(振)寒:洒洒,寒冷的样子。《素问·诊要经终论》云:“秋刺冬分,病不已,令人洒洒时寒。”王冰注:“洒洒,寒貌。”
26
 楼主| 发表于 2016-6-26 21:33:20 | 只看该作者
⑶并用五行说进行解释:见第四节补注。
27
 楼主| 发表于 2016-6-26 21:35:58 | 只看该作者
【原文】(二)灸经与《灵枢·经脉》比较研究
《内经》时代经络学说发展很快,从现本《内经》中亦可看出。这步分析留在下文。这里先借鉴一下专家们对灸经和《灵枢·经脉》所作的比较研究结果。
正式出版的《五十二病方》一书中,有中医研究院医史文献研究室写的“从三种古经脉文献看经络学说的形成和发展”一文。该文就《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和《灵枢·经脉篇第十》进行了全面对比分析研究,得出了很有说服力的结论。原文中把《足臂十一脉灸经》简称《足臂》,《阴阳十一脉灸经》简称《阴阳》,《灵枢·经脉篇》简称《经脉》。下面把该文的重要内容和结论摘出。
一、脉的名称、数目和排列次序
根据中医理论,“经脉”是人体内疏通气血,调和阴阳的一种脉络组织。它不仅在生理学上,而且在病理学和治疗上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早在《足臂》和《阴阳》二书中还没有出现“经脉”一称,而是只有“脉”字。其中在《阴阳十一脉灸经》甲本书作“眽”字(为“脉”的假借字),乙本书作“脈”字;在《足臂十一脉灸经》则书作“温(右上“曰”换成“目”,需造这个字)”字。“温”是“脉”字的古写,也是迄今为止第一次见于古医学文献。
从三本古经脉书所记载人体内脉的数目来看,《足臂》和《阴阳》各有11条脉,而《经脉》中却多出一脉(手厥阴脉),共12条,即十二经脉。它们之间的演化关系如下表。
脉的名称和数目
《足臂十一温灸经》
《阴阳十一脉灸经》(甲乙本)
《灵枢·经脉篇》
脉的总名
温(右上“曰”换成“目”)
经脉
各脉的名称(依原文的名称、顺序排列)
足泰阳温
足少阳温
足阳明温
足少阴温
足泰阴温
足帣(厥)阴温
臂泰阴温
臂少阴温
臂泰阳温
臂少阳温
臂阳明温
足钜阳眽
(足)少阳眽
(足)阳明眽
肩眽(同“臂泰阳”)
耳脉(同“臂少阳”)
齿脉(同“臂阳明”)
足太阴眽
(足)厥阴眽
(足)少阴眽
臂钜阴眽
臂少阴眽
肺手太阴之脉
大肠手阳明之脉
胃足阳明之脉
脾足太阴之脉
心手少阴之脉
小肠手太阳之脉
膀胱足太阳之脉
肾足少阴之脉
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
三焦手少阳之脉
胆足少阳之脉
肝足厥阴之脉
全部脉数
共11脉
共11脉
共12脉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阴阳》的成书时期虽较《足臂》为晚,但其中也保存了《足臂》以前某些更古脉名的痕迹。即该书没有手太阳、手少阳和手阳明三个脉名,而分别称之为肩脉、耳脉和齿脉。这种命名方法是根据脉的循行过程中的主要部位作为脉名的。由于这三个脉名既不分“手”、“足”,也没有阴脉与阳脉的概念,因而具有更加淳朴的原始性质。
在各脉的排列次序方面,如下表所示,《足臂》是根据先“足”脉,后“手”脉的原则;阴阳是根据先“阴”脉,后“阳”脉的原则;而《经脉》中不仅考虑了“手”、“足”、“阴”、“阳”的特点,而且更补充了各脉之间的表里配合关系,进一步加以归纳充实,使之更加系统化。
二、脉的循行规律和径路
在脉的循行基本规律方面,《足臂》中的11脉都是从四肢末端流向躯体中心的胸腹或头面方向,也就是全部属于向心性的。在《阴阳》中对脉的循行径路作了初步调整,即全身9个脉仍是由四肢流向躯体中心(向心性的),其他2脉(即肩脉和手太阴脉)则恰好与之相反,而改为远心性的,由躯体中心的头或少腹部流向四肢末端。到了《经脉》中则出现了更复杂的循行方式,即按照:“手三阴脉,从胸走手;手三阳脉,从手走头;足三阳脉,从头走足;足三阴脉,从足走胸”的方式。其演变过程可从下表看出。
三部古书中脉的循行规律的演变
书名
《足臂十一脉灸经》
《阴阳十一脉灸经》
《灵枢·经脉篇》
手(臂)
阴脉
由手→胸胁
由手→胸(臑)
由胸→手
阳脉
由手→头
由手→头(但肩脉[即手太阳脉]相反、由头→手)
由手→头
阳脉
由足踝(胻)→头
由足踝→股、头
由头→足
阴脉
由足→股腹
由足→腹(但足太阴脉相反、由少腹→足踝)
由足→胸
不仅如此,在《足臂》和《阴阳》二书中,每条脉的循行各自独立,互不相干。脉在全身的分布也未能形成上下纵横,联络成网,密布于体内、体表各处无所不到的经络系统。而是不论在体表或体内仍有很多区域或脏腑没有脉的分布的空白部位,同时也没有各脉之间互相传递的记述。只有在《经脉》中脉的分布才更加完整严密,并且正式提出了全身各脉均依次衔接,构成了“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见《灵枢·举痛论》),“如环无端,……终而复始。”(见《灵枢·动输篇》)的概念。
更进一步,如果我们再研究一下每条脉的循行具体径路时,也可以看出三部古经脉文献中的记述是逐步充实完整的发展过程,特别是为了弥补《足臂》与《阴阳》的不足,在《经脉》中对每条经脉全都增入了支脉(原文作“其支者”)的路径,这就更扩大了经脉分布的范围。
三、脉和中医基本理论体系的关系
⒈脉和阴阳五行学说的关系——在两部古灸经中已把全身十一条脉按照阴、阳两大类来分别命名,但尚没有和五行学说联系起来,而在《经脉》中已经用五行干支的生克规律对于疾病的重笃、死亡问题进行了阐述
⒉脉和脏腑学说的关系——在《足臂》和《阴阳》二书中都没有直接在脉名上附加以脏腑名称,但是从11条脉的阴脉有5、阳脉有6的数字上可以认为这时已开始出现了脉与“五脏、六腑”相互配合的迹象。而到了《经脉》一书,不仅在11脉的名称上而且在其循行、主病等方面均已分别和五脏六腑紧密地联系起来,从而更大的丰富了经脉学说的具体内容。
在脉的循行与脏腑的联系方面,《足臂》和《阴阳》二书中也只记有个别的两、三条脉分布到脏腑上,而且和《经脉》的记述也有很大不同。这可以从下表中清楚地看出。
脉名     书名
足臂十一脉灸经
阴阳十一脉灸经
灵枢·经脉篇
手太阴
心“之心”
心“入心中”
   手阳明
       —
        —
大肠
   足阳明
       —
        —
   足太阴
       —
胃“是胃脉也”
   手少阴
       —
        —
   手太阳
       —
        —
小肠
   足太阳
       —
        —
膀胱
   足少阴
肝“出肝”、“肝痛”
肾“系于肾”
   手厥阴
无此脉
      无此脉
心包
   手少阳
       —
        —
三焦
   足少阳
       —
        —
   足厥阴
       —
        —
由此可见,在经脉学说形成的早期阶段,医学理论似尚没有完全统一的见解。脉与脏腑的关系还没有定型,因而存在着各种不同的意见是很自然的。
四、在三种古经脉文献以后经络学说的发展
⒈《黄帝内经》所保留的有关十一脉的资料——自从十二经脉学说出现后,开始逐渐取代了十一脉的概念。在现存的《黄帝内经》中虽然没有“十一脉”的字样,但是有关十一脉的具体内容还是保存了一些痕迹。如:
在《灵枢·本输篇》中虽然提到了“必通十二经络”的话,但其具体内容在分别论述每条脉的五俞穴时,却没有“手厥阴经”之名,全部只有十一个脉名。
又如,在《灵枢·阴阳系日月》的开始也有“十二经脉”一称。但在论述每条经脉与干支配合时,全部却只有十一个经脉名称,同样是独缺“手厥阴经”。
可见,尽管在《黄帝内经》的上面两段文字冠用了“十二经脉”的主题,但并没有改动十一脉的实际内容,而“手厥阴经”一脉是在十二经脉中最晚出现的一个,也是非常清楚的。
⒉经络学说的完整化和经络体系的构成——在《经脉篇》中虽然将11条脉扩充为12条经脉,但是还没有“络脉”和“孙脉”等名称。更没有“经别”、“经水”、“经筋”等提法。至于在十二经脉以外的“奇经八脉”……等名称应当都是在十二经脉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的结果。
除了在脉名和脉数有所补充外,随着针灸俞穴名称的不断增多。也出现了十二经脉和各俞穴之间的从属关系,这在《素问·气穴论》、《气府论》等篇中都有所体现,从而使经脉学说的理论体系更加充实起来。
28
 楼主| 发表于 2016-6-26 21:39:05 | 只看该作者
【补注】
⑴“从三种古经脉文献看经络学说的形成和发展”一文:三种古经脉文献指《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和《灵枢·经脉篇》。
该文说:“《足臂》和《阴阳》这两部古医学文献不仅是已知最早的经脉学专书,也是最早的灸疗学著作。它们的基本内容与编写体例都和《黄帝内经》的《灵枢·经脉篇》(以下简称《经脉》)有很多相似之处。但又各自在其文字和具体内容方面分别由简到繁,由少至多,由不完备到逐渐周密完整的明显趋势,特别在有关经脉的问题上,更是如此。这一事实充分体现了由《足臂》到《阴阳》,再到《经脉篇》,代表了经络学说在其早期形成过程中的三个不同发展阶段。(马王堆帛书整理小组《五十二病方》)
金栋按:先生本节引用了该文章四个方面的重要内容:即“一、脉的名称、数目和排列顺序;二、脉的循行规律和径路;五、脉和中医基本理论体系的关系;六、在三种古经脉文献以后经络学说的发展”。该文的“三、脉的主病病候;四、脉病的治疗”未转引。
马继兴《马王堆古医书考释·专论·第一篇》以“两种《十一脉灸经》是经络学说的渊源”为标题,完全沿用了帛书小组《五十二病方》中“从三种古经脉文献看经络学说的形成和发展”一文。
29
 楼主| 发表于 2016-6-26 21:40:16 | 只看该作者
⑵眽:通脈,今作“脉”。《马王堆古医书考释·<阴阳十一脉灸经考释>》云:“‘眽’假为‘脈’……今通作‘脉’。”
⑶脈:脉的繁体或异体字。
⑷温(右上“曰”换成“目”,需造这个字):马王堆帛书小组《五十二病方·足臂十一脉灸经》云:“温:从目从衇而略有省变,应即脈字,在本篇中读为脈,和帛书《阴阳十一脉灸经》甲本假眽为脈是一样的。温字也见于《古玺文字征》附录所收战国玺印,可能是战国古文的一种写法。”
30
 楼主| 发表于 2016-6-26 21:40:51 | 只看该作者
⑸手三阴脉……从足走胸:《灵枢·逆顺肥瘦》篇经文的改写。经文云:“黄帝曰:脉行之逆顺奈何?岐伯曰:手之三阴,从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7-29 14:24 , Processed in 0.139607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